02.24 以愛爾蘭共和軍的兩次失利為例,談談民心為何比槍炮更重要

引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說法,任何戰事的發起方都需要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為自己的戰爭行為披上合法性的外衣,所謂“

師出有名”。

這個道理不僅在中國適用,同樣也通行於全世界。在上個世紀初期,愛爾蘭曾經接連爆發了兩次戰爭:英愛戰爭與愛爾蘭內戰。

愛爾蘭共和軍作為這兩次戰爭的主要參與方,在這兩次戰爭中均遭受了軍事層面上的失利。可是在軍事失利之後,愛爾蘭共和軍卻迎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以愛爾蘭共和軍的兩次失利為例,談談民心為何比槍炮更重要


英愛戰爭中,民意是怎樣決定戰爭走向的

1918年12月,英國大選,這是一戰後的首次大選。在此次大選中,支持脫英建立自己獨立國家的新芬黨在愛爾蘭取得了大部分議席。一個月之後,新芬黨迅速宣佈獨立,拉開了愛爾蘭獨立戰爭的序幕。

在這場戰場中,戰場上的主動被牢牢掌握在英國手中。

實力弱小的愛爾蘭共和軍處於絕對的劣勢局面,不得不採取游擊戰的方式抵抗英軍。但是到了1920年,形勢發生逆轉,局面開始變得對英國不利起來。最終,在1921年7月11日,愛爾蘭同英國達成停火協議,簽署了恢復和平的《英愛條約》。

該條約雖然沒有賦予愛爾蘭完全獨立的權力,但至少也已經滿足了愛爾蘭人提出的大部分的要求,對愛爾蘭人來說毫無疑問是有利的。

縱觀這場獨立戰爭,民心向背始終主導著局勢的發展,也成為了愛爾蘭共和軍絕地翻盤的關鍵武器。

在戰爭之初,愛爾蘭共和軍並未得到國內民眾的普遍支持。愛爾蘭共和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4年英國議會通過的愛爾蘭自治法案。當時這份法案得到了愛爾蘭大部分地區民眾的支持,但是北方的阿爾斯特地區卻激了激烈的反對和抗議。這是因為阿爾斯特地區的居民以新教徒為主,他們或多或少都和英國本土有著聯繫,反而和愛爾蘭其他地區的天主教徒相對疏遠。考慮到如果愛爾蘭實行自治,那麼阿爾斯特地區將喪失之前的政治優勢地位,甚至遭受歧視和排擠,因此在阿爾斯特地區的新教徒們成立了“阿爾斯特志願軍”,發誓抵制任何將自治強加給北愛爾蘭的企圖。

以愛爾蘭共和軍的兩次失利為例,談談民心為何比槍炮更重要

隨即,支持自治的南愛爾蘭人組建了自己的“愛爾蘭志願軍”。

由於一戰的爆發,抵制自治的“阿爾斯特志願軍”銷聲匿跡,“愛爾蘭志願軍”卻保留下來,成為了後來的愛爾蘭共和軍。

由此我們看出,愛爾蘭內部對於是否獨立存在著巨大的分歧,愛爾蘭共和軍為爭取獨立而戰的行為並未得到全體愛爾蘭民眾的一致支持。

以愛爾蘭共和軍的兩次失利為例,談談民心為何比槍炮更重要


事實上,這場獨立戰爭幾乎可以說是愛爾蘭共和軍的自嗨行為,因為從1919年戰爭爆發到1921年7月這兩年半的時間裡,英愛兩國軍隊以及平民傷亡數字加起來也不過才2014人,其中英國只傷亡了714人。

和前不久剛結束的一戰相比,這樣的傷亡規模簡直和小孩子過家家沒什麼區別,這也足以從側面證明愛爾蘭民眾對於參與這場獨立戰爭的熱情實在是不高。

同時,愛爾蘭共和軍也未得到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愛爾蘭獨立戰爭爆發時,正是一戰結束不久,世界各國共赴巴黎凡爾賽宮商討戰後事宜的重要節點。當時已經宣佈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派出代表參加巴黎和會,卻在英國的干預下沒能出席。對此,大會主席克里孟梭認定愛爾蘭問題只是英國的內部問題,因而沒有將其列入該次會議的討論範圍之中。

以愛爾蘭共和軍的兩次失利為例,談談民心為何比槍炮更重要


因此,在整個獨立戰爭期間,愛爾蘭共和軍只得到了來自美國的部分民間援助,除此以外,沒有任何國際力量伸出援手或者進行調停,愛爾蘭共和軍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和龐大的英國進行對抗。

但是,英國針對愛爾蘭平民的愚蠢報復行為造成了形勢逆轉。1920年,英國組織的“黑蠍部隊”和輔助軍為了鎮壓愛爾蘭共和軍的遊擊活動,在愛爾蘭掀起了大規模針對平民的無差別報復,這種報復行為激怒了原本處於中立態度的愛爾蘭民眾,激起了他們的反抗熱情。

以愛爾蘭共和軍的兩次失利為例,談談民心為何比槍炮更重要


另一方面,英國方面為反遊擊而採取的一系列手段也給英國政府帶去了嚴重的政治壓力,英國國內厭戰情緒高漲,在此影響之下,英國不得不作出了一定的妥協,同愛爾蘭簽訂了《英愛條約》。

愛爾蘭內戰中,愛爾蘭共和軍是怎樣被民意拋棄,最終一敗塗地的

《英愛條約》是英國和愛爾蘭雙方各退一步的妥協結果,並且明顯對愛爾蘭人有利。但由於沒有徹底實現愛爾蘭的獨立,這引來了激進的共和派的不滿,他們無法忍受這個依然要他們從屬於英國的協定。

可愛爾蘭的條約支持者則認為《英愛條約》是在爭取完全獨立道路上的一次暫時性的喘息,是在雙方力量懸殊的背景下不得不採取的措施,已經是難能可貴的階段性勝利。用他們首領的話來說,通過該條約愛爾蘭人民得到了“爭取自由的自由”。

由於政見不同,雙方再次大打出手,愛爾蘭內戰爆發。這次愛爾蘭共和軍的對手從英國變成了愛爾蘭臨時政府,雙方之間的實力差距明顯縮小,可愛爾蘭共和軍最終卻一敗塗地。

以愛爾蘭共和軍的兩次失利為例,談談民心為何比槍炮更重要


造成這一結局的,還是民心

首先,大多數愛爾蘭人對《英愛條約》的內容表示滿意。

在《英愛條約》的內容公佈後,大部分愛爾蘭民眾就將之視為鬥爭勝利的標誌而歡欣鼓舞。例如1921年12月9日的《愛爾蘭時報》就寫道:“全部的(愛爾蘭)民族主義的報紙——我們相信甚至包括——絕大多數的南愛爾蘭人,都將愉快地接受它……”

到了1922年1月,在各類報刊上已經有328位公眾人物宣佈支持條約,相比之下,公開表示反對的公眾人物只有5人。

由此可見,絕大多數愛爾蘭民眾對於《英愛條約》的內容是滿意的,他們並不想繼續開戰,因此對共和軍繼續挑起戰爭的行為只會產生厭惡和反感的情緒。

以愛爾蘭共和軍的兩次失利為例,談談民心為何比槍炮更重要


其次,美籍愛爾蘭人停止了對共和軍的資助。

從國際支持的角度來看,在獨立戰爭時期,愛爾蘭共和軍曾經得到了美籍愛爾蘭人的資助。但是隨著《英愛條約》的簽訂,美籍愛爾蘭人也失去了進一步關注愛爾蘭問題的興趣。他們同樣對合約的內容表示滿意,認同該條約的合法地位。因此,當反對條約的共和軍繼續發動戰爭時,這些美籍愛爾蘭人也就再也不提供資助了。

最後,愛爾蘭共和軍挑起戰爭以及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進一步加劇了民眾對其的反感厭惡。

以愛爾蘭共和軍的兩次失利為例,談談民心為何比槍炮更重要


由於內戰從實質上講是同民族內部的自相殘殺,愛爾蘭共和軍挑起內戰,本身就是對愛爾蘭民族利益的傷害,自然無法得到民眾的支持。

同時,由於在國內外都缺乏支持,愛爾蘭共和軍無法獲取資源和補給,形勢變得異常艱難。到了戰爭後期,為了補充物資,愛爾蘭共和軍甚至採取強行徵用、搶劫銀行等手段,完全和山賊土匪無異,嚴重妨害了普通愛爾蘭民眾的日常生活,更加引爆了民眾的不滿情緒。

在廣大愛爾蘭民眾的默許和支持下,臨時政府軍隊對愛爾蘭共和軍發起了嚴酷的鎮壓行動,共和軍就這樣很快潰敗了。

以愛爾蘭共和軍的兩次失利為例,談談民心為何比槍炮更重要


結語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獨立戰爭期間共和軍的目標是爭取民族獨立,這一目標歸根結底並沒有觸犯普通愛爾蘭人的利益,也是一戰以來民族獨立運動帶來的正當訴求。所以隨著獨立戰爭的發展,英國鎮壓共和軍的行動才會既激起了愛爾蘭人的憤怒,也激起了英國國內的厭惡情緒,最終迫使英國政府選擇妥協,承認了愛爾蘭的自治。

以愛爾蘭共和軍的兩次失利為例,談談民心為何比槍炮更重要


而在內戰期間,共和軍與臨時政府之間的矛盾歸根結底並不是難以調和的,矛盾焦點僅僅在於是否暫時滿足於成為英國自治領的現實。這既不涉及根本利益,對大多數普通愛爾蘭人來說,這其中的分歧也不是容易理解的。所以隨著內戰的逐步發展,堅持戰鬥的共和軍才會逐步走到了絕大多數愛爾蘭人民的對立面,最終被政府軍激烈鎮壓。

在這兩次戰爭中,勝利女神自始至終偏向於擁有民心的那一方,完美詮釋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古老箴言。民心向背,是遠比槍炮更為重要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