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劉備進攻東吳而不打曹魏,有沒有欺軟怕硬的心思?畢竟東吳比較弱?

子冬


在關羽遇害後,劉備報仇心切,攻擊東吳對蜀漢來說也更加現實。在東吳和蜀漢結盟的時候,劉備可以放心的去攻擊曹魏,東吳和蜀漢已經翻臉,劉備根本不敢放心的去攻擊曹魏。

曹魏的國力是蜀漢的數倍,劉備根本沒有任何勝算。而東吳和蜀漢的國力差距不大,只要劉備能夠擊敗東吳,進可以吞併東吳,退可以佔領荊州,重新逼迫東吳求和。即使劉備打輸了戰爭,東吳也不想讓蜀漢被曹魏滅亡,肯定會和蜀漢議和。





文旅攬勝


劉備討伐東吳是有原因的,並不是欺軟怕硬!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孫權派出使者向關羽提親。孫權提親的目的有兩個:如果關羽同意把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這樣孫權就可以把關羽的女兒作為人質,以後討要荊州就可以多個談判的籌碼;另外一點,想和劉備的結盟的關係再進一步。

孫權派出的求婚使者向關羽說出此行的目的,關羽大聲說:*虎女豈能嫁犬子乎*?關羽真的太猖狂了,你關羽在牛叉也是蜀國的一個大將軍,而孫權是東吳的國君!你關羽這不是罵人嗎?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那孫權一家都是狗了!東吳的使者回去向孫權一說,孫權覺得自己受到了奇恥大辱,發誓有機會必報此仇。

後來,關羽攻打魏國的大將軍曹仁駐守的樊城,曹仁害怕了,派人出城騎快馬向曹操求援。曹操派于禁、龐德率領大軍前去救援。此時正是八月雨季,是滂沱大雨下個不停,關羽的大軍佔領高崗處。于禁和龐德只能在樊城北十里谷低處安營紮寨,關羽命令把襄江的大堤壩挖掘開,開了閘的洪水是洶湧澎湃而下,再加上下了十多天的暴雨,馬上就把于禁和龐德的大營給淹了。關羽率領大軍乘勢殺了過來,于禁投降,龐德是誓死不降,被關羽給殺了。曹操的幾萬多大軍是全軍覆滅。消息傳來,曹操是驚恐對部下說:*關雲長現在士氣正盛,如果他率十萬大軍直取許都,如何是好*?司馬懿獻計說:*主公可派使者去東吳遊說,對東吳陳述利害,可聯合東吳共同對付關羽,這樣許都之危可解*,曹操覺得有理。


孫權接到曹操的書信,看完表示同意。也寫了一封回信讓使者帶回給曹操,然後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張詔說:*關雲長,捉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嚇得想遷都避開鋒芒,現在樊城危亡,才派使者來求,怕事成之後,曹操有反悔*?大都督呂蒙說:*主公,現在正好趁關羽圍攻樊城的機會,我們奪回荊州*。孫權說大都督全權去辦理吧,呂蒙告別孫權後,來到陸口大營,早先派出的探子報,荊州沿江上下,二十里或三十里左右,都有報警的烽火臺,而且荊州城裡還有關羽的幾萬精銳之兵。

呂蒙當時就懵了,剛才在孫權面前說下大話取荊州,現在荊州有準備,是沒有機會了,於是就在家裝病不見孫權。過了幾天,孫權一看呂蒙沒有消息,就派陸遜去看望呂蒙。到陸口營寨一看,呂蒙臉色紅潤,根本不像有病的樣子。陸遜說:*我奉主公之命來看望你,你現在不像有病的樣子*?呂蒙說:*幾天前,我在主公面前說了大話,說我能奪回荊州,可是荊州防守嚴,我該怎麼辦*?陸遜說:*關羽自以為是大英雄,性格狂妄自大,大都督你就假裝報病,讓我代替你。我是個無名之輩,關羽肯定不拿我當回事,就會防備松歇,把荊州的防守大軍調走,當那時正是我們取荊州之日*!呂蒙一聽大喜,真是良策,我馬上就上書主公,我報病不出,讓你代替大都督之職,來迷惑關羽。

不久,東吳就傳出大都督呂蒙病危的消息,陸遜代替大都督之職。陸遜剛到陸口大營上任,就給關羽寫了一封信派使者送去。關羽接到信打開,信上說:*我是剛上任的東吳大都督陸遜,久聞上將軍您的大名,上將軍您當年斬顏良文丑,溫酒斬華雄,獨自一人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曹操七軍,捉于禁斬龐德,曹操嚇得要遷都,將軍的大名威震華夏!我出初茅蘆,以後望上將軍多多照顧*!關羽看完是哈哈大笑,說了一句*此等鼠輩不足為慮*。第二天,就把駐守荊州的三萬精銳之兵調走,去攻打樊城去了。

呂蒙和陸遜一看荊州的精銳之軍都調走了,於是帶領精兵三萬,乘快船八十多艘。前鋒的快船士兵都扮成商人,都穿白衣在船上搖擼,持武器的精兵都藏在船裡。關羽在沿江烽火臺的士兵們,都被東吳偽裝成商船給迷惑了,都逐一的被繳械了。

後來呂蒙重獎了幾十個烽火臺的蜀軍,讓他們帶路來到荊州城下。看守荊州城的士兵們一看是自己人,就打開了城門。東吳的軍隊從後面一齊衝入了荊州城,呂蒙戰領荊州城後,傳令原先在荊州城的官吏都接著幹,嚴令東吳的軍隊騷擾荊州城的老百姓。

後來,南郡,公安城的守將傅士仁,糜芳都投降了東吳,因為關羽平時是經常的責辱這兩個人。後來關羽被東吳的大軍奇襲打敗,在麥城被捉。被押送到東吳,孫權和呂蒙是苦苦相勸,關羽是誓死不降,最後被殺。

關羽被東吳孫所殺,荊州也被東吳搶了回去。劉備決定親自率領大軍討伐東吳,先是趙雲苦苦哀求不要伐吳,後是丞相諸葛亮也苦苦勸諫,都沒有改變劉備伐吳的決定。不久,張飛由於酒醉鞭打管後勤的軍官範疆、張達,被這二人半夜裡給刺殺了,然後也投奔東吳了。劉備是把新仇舊仗都算在東吳的身上了。

公元221年,劉備興舉國75萬大軍討伐東吳。一開始進行的非常的順利,攻打下了巫縣等東吳的大片領土,直至秭歸縣。公元222年六月,劉備被東吳的大都督陸遜打敗,劉備的幾十處大營都是相連的,陸遜趁著大風天,蜀軍防備松歇的時候,命令士兵們殺進蜀軍的大營放火。

後來,劉備戰敗逃到西北的馬鞍山。陸遜又率大軍從四面進攻,這一仗又殺死蜀軍一萬多人。劉備趁夜色在十多員大將的拼命保護下殺出重圍,逃到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

劉備打了敗仗,是又著急又上火,是毒火攻心,不久就死在了白帝城。夷陵之戰是蜀國的元氣大傷,劉備剛剛建立起來的精神大軍在這次討伐東吳的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滅。


隱者康司馬


劉備攻打東吳與“欺軟怕硬”無關,而是東吳的偷襲讓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殺,需要洩“憤”口。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都記得,劉備攻打東吳時蜀漢的情況是,(東吳)呂蒙呂子明白衣渡江,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急(報)兄仇張飛又遭範疆、張達殺害,並且範疆、張達殺害張飛後投了東吳,這可以說把一向以“義”聞達天下的劉備逼到了人生的“死角”。如果不為關羽、張飛報仇雪恨,劉備就會親自撕掉自己臉上“重情重義”的面紗,就會在世人面前露出自己假“仁義”的一面,此時的劉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出了發兵(即使是做個樣子)攻打東吳,他沒有第二種選擇。

但是,由於攻打東吳開始之時過於順利,乃至東吳“願送歸夫人,縛還降將,交還荊州,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都無法讓劉備停止錯誤的腳步,而是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假戲越演越真不能回身,以至於遭到陸遜燒營七百里兵敗夾江,病奔白帝城遺招託孤。

那麼,問題就出來了!劉備想要攻打東吳之初,難道偌大一個蜀漢就沒有人出來勸阻?怎麼就任由劉備攻打東吳,將本來就不是很穩固的孫劉聯盟弄得支離破碎,自斷蜀漢後路呢?

其實,不是沒有人勸阻,而是沒有人勸阻得下。在關羽父子被害,劉備最初想要攻打東吳的時候,諸葛亮、趙雲等一干文武大臣進行過多次勸阻,劉備攻打東吳的念頭就要熄滅的當頭,張飛接著遇害,而且更讓劉備氣憤的是殺害張飛的範疆、張達二賊又投靠了東吳,這無異於給劉備憤怒的“火”上澆油,導致劉備心頭剛剛要熄滅下去的憤怒之“火”,再猛然地躥起老高,加上劉備自己心裡長久以來比誰都迫切卻又耐於一直以來“舉義”的面子,不可以示人的皇帝夢作怪。

最終導致劉備不得不舉著自己的“義”字大旗為關羽父子及張飛報仇雪恨犯身涉險,舉蜀漢全國之力攻打東吳。

因此,劉備攻打東吳不是什麼“欺軟怕硬”,而是東吳的白衣襲江讓關羽大意失荊州父子被殺,緊接著張飛又被殺,且殺害張飛的範疆、張達二賊投靠了東吳,一系列的失弟之恨,使得劉備迫切需要一個洩“憤”口,多種原因彙集使得他需要一次出兵以彰顯自己的“義”。


油茶絲語


第一點,就是關羽全軍覆沒的原因,劉備的兄弟關羽率領大軍去攻打曹操佔領的國家襄陽,關羽向襄樊發起了全力的進攻,這一場戰爭就是關於自己做的覺得,想對自己的大哥以表忠心,他的大哥剛成功佔領漢中,但是已經孫兵折了,剛剛佔領漢中軍隊休息,養傷,在這過程中,關羽只能自己擅作主張了。

在劉備佔領漢中之後,曹操把所有的主力全部移動到東吳地區,準備與東吳開戰,因此關羽進攻襄陽真是救了東吳一命,成功的分散了曹軍的很大火力,東吳知道了以後,以為是劉備下的命令,但是關於接下來所做的事情讓吳國很生氣,關羽在攻打襄樊,因為很難攻打,導致糧草不足。

關羽就讓人把吳國的糧倉裡面的糧食都偷走了,這也太不把吳國的大將呂蒙放在眼裡了吧,這就是上門找茬,呂蒙可不是軟柿子,不是誰都能捏的,在加上他是一個實力派,這時候吳國就對他有想法了,國家和國家沒有什麼利用可說,劉備可以攻打任意一個國家,吳國為了自身的安全,他們必須得把荊州佔領。

就在關羽攻打襄樊時,屁股後面遇到了麻煩,這不是前後夾擊嗎,因為荊州太大了,劉備當時佔領荊州並不是完全佔有,只是佔領一小半,剩下的被個個國家佔領,最後還是讓吳國給抄了屁股,關羽被抓以後,關羽說孫策說我可以投奔你們,成為你們的一員,但是孫策很清楚的告訴他,我不傻,像你這麼重情重義的人怎麼可能為我所用,

最後關羽還是沒能逃過一劫,吳國不能為日後留隱患直接就把關羽殺了,劉備知道後很傷心,因為他們的兄弟情比親兄弟還親,第二點就是因為關羽的死,荊州被吳國佔領了,原本和諸葛亮商量怎麼把荊州全部攻下,但是關羽的死之前的計劃就都泡湯了,之前佔領的一小部分荊州都沒了,想要統一天下還差得太遠了,所以他攻打吳國不是隻因為關羽得死更是要統一天下。





野豬頭假面


劉備進攻東吳是因為荊州的原因,劉備的志向是統一天下,荊州的丟失讓蜀國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契機;並不存在欺軟怕硬的意思。

劉備攻打曹操是得不償失的舉動

劉備在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後,和曹魏集團進入了相持的階段,曹操福對於劉備集團做了重點防禦部署。

從諸葛亮數次北伐的情況來看,此時的劉備舉全國之力去攻打曹操是討不到半點便宜的;蜀中道路艱險,部隊後勤困難,即使是打下來的城池也很難守住;和曹操漢中之戰的失敗一樣,此時征伐曹操沒有太大的意義。

蜀國的實力與曹魏相差極大,益州雖是最大的州,但人口土地有限,再越過險關去攻擊曹操,無異於自討苦吃。說白了此時攻打曹操沒有任何勝算,而且也不是合適的時機。

劉備舉兵攻打吳國有他自己的理由

01.奪取荊州

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三分天下計劃和統一中原的計劃有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荊州;不管諸葛亮給劉備設計的這個計劃能不能實現統一天下不好說,但起碼實現了三分天下,蜀國是按照這個計劃堅決的貫徹下去的。奪取荊州、奪取益州,再待天下變,這個戰略計劃實現了一半;這個時候東吳武力奪取荊州,不就相當於一下子把劉備接下來的計劃全部掐斷了。

這樣的結果劉備如何能接受,如果沒有了荊州,困守益州,蜀國的出路被魏和吳堵的死死的,談何統一天下。所以劉備必須趁著東吳在荊州立足未穩,發兵奪取荊州。

02.為關羽張飛報仇

關羽直接死於東吳之手,張飛間接死於東吳之手,東吳又接受了蜀國的叛徒,這讓劉備難以放下仇恨;劉備的做法卻讓孫權更加恐懼,他不是以殺戮來解恨,而是對吳國的百姓秋毫無犯,每攻下一個地方都會安撫百姓,統計戶籍,讓這個地方成為蜀國的領地。

劉備攻打吳國既是為了奪回荊州,又為關羽張飛復仇,並不存在欺軟怕硬的意思


小任淺談史


劉備在成都稱帝以後,立即集結全部蜀漢的力量,討伐孫權以圖奪回荊州。在演義中,更是將這個問題上升到劉備只為兄弟手足情深的份上,但是東征結果跌破眼鏡,損失慘重,大敗之下的劉備無顏回成都,最後病死白帝城。

關於劉備伐吳,這個問題歪史分析過,俗話說柿子撿軟的捏,軟處好取土。劉備並不是為了什麼兄弟手足之情,不顧漢室社稷安危而東征。而是在乘曹丕篡位之機想奪回來荊州。劉備一心伐吳是有他自己的盤算的 。

首先,關羽前車之鑑讓劉備心有餘悸。

在關於出師襄樊、威震華夏的時候,誰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孫權背後捅刀子,來了個釜底抽薪,沒費什麼功夫就奪取了關羽的後方,導致關羽大軍潰散,此次北伐也虎頭蛇尾,由大勝到大敗轉眼之間。

那麼,假如劉備真的率軍出漢中與曹丕打的熱火朝天的時候,孫權有沒有可能從荊州偷襲益州?根據後來桓溫滅成漢的例子,從荊州出發,不需要多久就能到達成都,而劉備大軍正在關中和曹丕打的熱火朝天,到時候進退維谷,極有可能變成下一個關羽。

所以在曹丕篡位之後,劉備只能假借給關羽報仇的名義奪回荊州。當時的實力,曹魏最強、東吳弱於曹魏,要想做出表態,劉備只好伐吳,不然以他的多年以來的訴求就有伐魏。

其次,呂蒙之死讓劉備心存僥倖

在關羽北伐時候,呂蒙率軍偷襲荊州,但是沒多久就病死,這一時期東吳大部分名將都已經作古,給劉備一個東吳無人的錯覺,於是,忽略了自己軍事能力難上臺面的前提,傾巢而出,浩浩蕩蕩的殺向東吳。

結果東吳冒出來個不起眼的陸遜,他是孫策的女婿,劉備是孫策的妹夫,是他老婆的外甥,疏忽大意的劉備在晚輩跟前在了個大跟頭,而且遭遇了他創業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挫敗。自赤壁之戰以後積累的精銳一朝敗亡。

到此恢復漢室成了夢想。本人也在白帝城病死。

再次,劉備部下大批的荊州將士需要安撫

荊州派系人員是蜀漢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備自從官渡之戰後駐紮荊州開始,吸收了大量的荊州籍人員,文臣武將、士兵等都很多投靠了劉備,後來,劉備藉此力量奪取益州、漢中。

但是東吳奪取荊州之後,使得劉備帳下大批的人無法回家,在那個注重鄉土的時代,無疑是一個隱憂,關羽就是因為將士無家可歸而敗亡的,劉備不得不防,於是只好做出權力奪回荊州的準備。

可以給部下一個定心丸,一句打回老家去就可以鼓動起士氣,好像說,你們看看:我劉備也是不會放棄荊州的,即使傾家蕩產也要奪回來,好讓你們有家可回。

與其說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還不如說是給自己手下中的荊州將士出氣報仇,這樣更能站得住腳。

這樣既可以安撫部下,避免他們潰逃還可以鼓舞士氣奪回荊州,可以說一舉兩得。即使後面失敗。

總結

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備於情於景,都會首選奪回荊州,而不是什麼兄弟情深,如果說兄弟情深,他手下的大批荊州將士才是重要的,而當時也不具備北伐的條件。

諸葛亮時期北伐是因為諸葛亮修復了和東吳的關係,他之所以修復也是怕北伐時期東吳故伎重演。

在劉備東征失敗之後,大批的荊州人士也明知現在回不去老家,只能死心待在蜀漢,畢竟在蜀漢他們掌握實權,而回去荊州啥都不是,所以故土也就沒有那麼思念了。


歪史


欺軟怕硬?哈哈哈,給你講個故事吧!

《隆中對》都學過吧?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印象中很高大上的東西吧?要不給你翻譯一下唄?

曹操擁兵百萬,太強大了,我們打不贏,就算了。

孫權歷經三世,根基深厚,又有天險,我們也打不贏,就算了。

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這是倆廢物點心軟柿子,我們就挑他們欺負吧!佔了他們地盤。

這是不是欺軟怕硬?濃眉大眼的諸葛亮,居然也欺軟怕硬?

這是臥龍諸葛亮,再看看鳳雛龐統是怎麼勸諫劉備的?

龐統笑曰:“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當銘肺腑。”

給你翻譯下,找軟柿子捏,商湯、周武王這樣不世出的聖主聖主仁君,都是這麼幹的,你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我只是想說,找軟柿子捏,這是人性,任何人都一樣,


南朝居士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作為漢室後裔,重新振興大漢王朝是劉備的畢生願望。起初他在北方地區的群雄逐鹿中,並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徐州地區在他的手中得而復失,劉備喪失了立足之地,只得前往荊州投靠劉表。赤壁之戰後,在以諸葛亮為首的群臣輔佐下,佔據了荊州和益州,又奪取了漢中,終於具備了與曹操和孫權掰手腕的實力。

在劉備進位漢中王以後,就發動了針對東吳的戰爭。本來一切進展順利,慢慢地受到了東吳的頑強抵抗,最後在夷陵地區與東吳形成了對峙。隨著陸遜的一把大火,劉備的軍隊損失慘重,不僅戰爭初期取得的戰果全部丟失,而且蜀軍的精銳也差不多損失殆盡。至於劉備選擇進攻東吳,而不是曹魏,絕不是欺軟怕硬,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就在劉備奪取漢中之後,東吳與蜀漢之間發生了巨大矛盾,以至於引發了後來的吳蜀大戰。劉備進攻東吳一事,不存在所謂的欺軟怕硬,而是一個難以選擇的悲劇。接下來就此稍微分析一下。

一:東吳襲取了荊州,殺害了關羽,讓劉備不得不與之為戰。

話說關羽見到劉備在漢中打退了曹操,同時孫權也在侵擾合肥一帶,便率兵北上攻取襄陽和樊城。縱使關羽帶走了荊州的絕大多數兵馬,也難以攻下襄陽和樊城。隨著曹操指派的援軍不斷到來,最後形成了對峙。就在這時,東吳趁機襲取了荊州,接著還俘殺了關羽。東吳的這一舉動讓蜀漢元氣大傷,不僅損失了一員難得的大將,更是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資本。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劉備只得進攻東吳,來收回荊州。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二:出於兄弟之間的濃厚感情,不為關羽報仇說不過去。

關羽的被殺一事,讓劉備陷入了困境,從感情上來說,必須要向東吳討個說法。可眼前的局勢,卻不允許去攻打東吳,此時劉備心裡也很矛盾。作為以仁義著稱的劉皇叔,沒有太多的選擇,隨著局勢的發展,為了展示自身重情義的一面,只得下令討伐東吳。要知道“仁義”二字,可是劉備的金字招牌,不可以丟失。就這樣劉備決定攻打東吳,至於曹操對此會有怎樣的反應,也顧不上了。

總之,劉備進攻東吳,絕不是欺軟怕硬,而是形勢所逼的無奈之舉。為了統一天下的夢想,也為了兄弟情義,劉備做出了一個非常困難的決定。


子正尋道


非也!無論版圖,人口,經濟蜀國都不如魏吳兩國。

想當初,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對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後東吳將領呂蒙趁關羽北伐之際,荊州兵力空乏,於是假扮成商人渡江突襲一舉攻下荊州史稱"白衣渡江"。後關羽兵敗被俘,為呂蒙弱殺。消息傳至蜀地,舉國震動,張飛因逼迫將士趕製孝衣而毒打手下,併發出死亡威脅。手下驚懼絕望,於是趁張飛酒醉酣睡之際砍下其首級後投降東吳。

一時間,三兄弟去其二,劉備悲憤交加。不顧諸葛亮力勸,統兵百萬討伐東吳。東吳驚恐萬分,早已將呂蒙殺死,並將關羽首級獻與曹操,企圖禍水東引曹魏。曹操識破東吳計策,以漢壽亭候之禮厚葬關羽,立祀祭拜,供後人瞻仰。

呂蒙被殺後,陸遜出任吳國大都督,與劉備對峙七個多月後瞅準時機用火攻,一舉打敗劉備百萬蜀軍或死、或降,被消滅殆盡。

從此蜀國元氣大傷!

縱觀事情原委,我們可以知道,劉備攻打吳國並非是欺軟怕硬,懼怕曹操,而是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倉促發動了一次復仇之戰。

您有什麼不同看法嗎?











西瓜真探


隆中對幾大錯誤:

一是江東已歷三世。孫堅只是長沙太守,是荊州下屬,根本不是江東首領。孫策完成揚州南六郡(江西浙江,連揚州州治都沒搞定)的統一是在199年,200年掛掉了才孫權接位,哪來的三世?而且到207年諸葛亮出山時,江東才統一不過八年。乾脆說,我老哥諸葛瑾在那,兄弟不好撕B不就完了!

二是劉表的荊州,說人家不能守。188年,長沙太守孫堅攻殺前荊州刺史,189年劉表隻身攜荊州刺史印入襄陽,迅速取得蔡氏黃氏蒯氏龐氏張氏文氏韓氏大族支持,一年多時間就剿滅黃巾餘部和各小軍閥,191年擊殺孫堅。劉表主政荊州近二十年,死死地壓制孫策孫權,袁術稱帝根本不敢招惹劉表,多次擊敗曹操的張繡只能選擇依附。劉表只不過是漢室宗親也是忠臣,不願參與諸侯混戰而已,在劉表治理下的荊州,人口眾多(反新野小縣人口都有十多萬,九郡一百多縣,人口超過五百萬),兵力強壯(有十五萬軍),人民安居樂業,是少有的平安淨土。諸葛亮慫恿劉備奪取荊州,就是要將荊州這塊淨土化為修羅場。

三是益州。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民殷國富,府庫充盈。而諸葛亮竟說:劉璋闇弱,不知恤民!請問不恤的劉璋怎麼做到民殷國富的?當年(187年)漢室宗室劉焉隻身入川,一年不到就掌控益州,劉焉死益州牧位置交給三子劉璋。劉璋只是誠實君子,沒有什麼花花腸子,也不參加爭鬥,為益州保存了一片樂土。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益州,還是要將樂土化為虛無!

四是跨有荊益,兩路北伐。荊州四戰之地,劉表在,荊州安如泰山,一旦荊州成為戰場,各方均想染指,荊州自保都難,還想出兵北伐,真是找死!益州天險,有利有弊,防守雖易,岀川亦難,大軍出川只宜速勝,不宜持久。兩地先天不足,何以爭天下!

五是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屁話!劉備如果真是至誠君子,百姓當然歡迎,劉備漢中稱王一撕掉君子面具,墮落成為徹頭徹尾的反賊,老百姓才不買你的帳!劉備東征,自己主政十多年的舊地,居然沒有一人迎接劉備迴歸,反而拼死幫孫權抵抗!諸葛亮一伐,奪取三郡,等諸葛亮兵敗移三郡民去益州時,三郡僅數千民跟從(估計還是用刀逼去的)。諸葛亮想當然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