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我這次要去探訪的是坐落在江蘇吳江的盛澤古鎮。一個在大家眼中沒有知名度的小鎮。可是,歷史上的盛澤,是一個絲綢紡織重鎮,早在明清時期就以發達的絲綢織造和繁榮的絲綢貿易而名聞遐邇,與蘇州、杭州、湖州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綢都。2019年3月31日綢都盛澤登上郵資封片,擁有了一個宣傳和展示盛澤綢都的城市形象,推進盛澤綢都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提升盛澤綢都城市在國內外知名度的機遇。通過郵資封片上的傳遞,將會在全國各地、五湖四海、千家萬戶中更好地宣傳推介綢都盛澤。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盛澤位於江蘇吳江市最南端,以“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而聞名於世。三國時,吳赤烏三年(240年)吳司馬盛斌在此屯兵結寨,後人稱之為盛寨。因西瀕大水,寨又改為澤,延用至今。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成品圖稿)

普通郵資封《絲綢古鎮-盛澤》。 編號:PF268 ,發行日期:2019年3月31日。設計者:於雪,原畫作者:張幸虧,攝影者:鈕泉娜。信封郵票面值:1.20元,售價:1.50,元發行量:31.2萬枚。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郵資圖)

郵資圖選擇了盛澤先蠶祠、宋錦面料與張幸虧先生繪製的古時織造的圖案,構成一幅延綿千年的絲國榮光圖景。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盛澤在明朝初年尚為鄉村,居民僅五、六十家;到成化年間開始發祥,文人輩出,學校蜚聲;嘉靖年間,人口成倍增長,以綾綢為業,始稱為市;到清代乾隆年間,居民百倍於昔,縣內所產絲織品皆聚集於此,遂躍升為全縣第一大鎮。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盛澤鎮是中國重要的絲綢紡織品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地,歷史上以“日出萬匹、衣被天下”聞名於世,有“千年綢都”的美稱。明清時期,盛澤與蘇州、杭州、湖州並稱中國四大綢都。至今,鎮區內還保留著一些絲綢文化舊址。位於盛澤鎮區的先蠶祠是目前江南地區僅存的供奉“蠶神”嫘祖的廟宇,剛躋身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盛澤古鎮深弄長巷為數眾多,有“七十二條半弄堂”之稱,民居大都前門臨街、後門臨河,縱橫密佈的河道上有20多座橋樑,人們沿河而居,車水馬龍,非常繁華。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沿河而建的大宅院,後門口有通往市河的小碼頭。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用於栓船的石眼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濟東會館位於盛澤鎮斜橋街,系清嘉慶年間山東濟南府人所建絲綢會館,民國十二年(1923)、1989年、1993年曾有修繕。成為吳江文物保護單位。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會館正門是一座磚砌門樓,高大華貴,門樓兩邊翹角上揚,似乎振翅欲飛。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盛澤老弄堂裡除了外來打工的租戶,就是老人多,而且看上去都很健康。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現代盛澤絲綢業的發達已徹底改變了昔日古鎮的面貌,古鎮許多老房子已不復存在了。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只有傳統的小吃還保留昔日的味道,盛澤古鎮上做盤龍糕的店鋪。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盛澤古鎮有一種特色糕點,叫盤龍糕,圓形三圈,狀如蟠龍。盤龍糕始於清朝時期,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用細糯米粉、豆沙、胡桃肉、赤砂糖和豬油等原料製成。糕用竹片圍成三圈同心圓,糕面上撒滿胡桃仁、桂圓肉、瓜子肉、松子、紅瓜、青梅等物,五色紛呈,酥鬆爽口,醇甜香郁,粘而滑糯。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帶福橋,吳江文物保護單位。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中和橋位於盛澤鎮區之北,重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中和橋造型獨特,中為梁式單孔,兩側橋臺各開一拱形洩水孔,為梁橋和拱橋的和諧結合,橋柱上的楹聯和拱孔上面的題額極具人文價值,成為吳江文物保護單位。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盛澤古鎮除了絲綢聞名於世,縱橫交錯的弄堂也很出名,弄堂文化是一大特色,清末民初就有七十二條半弄堂的稱謂。作為著名的綢都,這幽深的里弄,這深沉的屋簷,這斑駁的粉牆,無不蘊含著當年“日出萬匹,衣被天下”的韻味。而“七十二條半弄堂”之中,與絲綢相關的當然不乏其數,有“ 染坊弄、紅紡弄、當坊弄、踩坊弄、梭子弄、剪刀弄、小剪刀弄、板箱弄、莊面一弄、莊面二弄等”等。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北仲家弄”是最窄的弄堂之一,寬度只有一米多一點,兩個人對面交身經過要側身,如果手上拎點東西那就必須往前提或者往後背了。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先蠶祠,俗稱蠶花殿,位於盛澤鎮五龍路南口東側,為國家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是當地的絲業公所。清道光二十年(1840),為祭蠶花娘娘而建,是江南地區乃至全國絲業公所中,規模最大的建築。曾因一年一度的“小滿戲”而名燥江南。先蠶祠,是古典廟堂式建築,正面門樓飛簷斗拱,旁側是八字形清水磚壁,再前過柵門是小廣場,原是香客集散處。三座拱門正中豎匾為祠名,兩側上方分別書寫“織雲”和“繡錦”是為當年盛澤絲綢業繁榮的寫照。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蠶王殿)

過門樓不遠就是戲樓,戲樓兩側與廂樓相通,戲臺朝北,下面的石板廣場延至蠶王殿前,場地開闊,可容萬人。

在江蘇,這個古鎮雖然沒有同里名氣大,卻登上了普通郵資封

(財神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