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白居易是一個負心汗,天下男兒皆薄倖

《妖貓傳》在豆瓣評分才6.9分

但陳凱歌為這部電影準備了五年,這部電影裡包含的信息量很大

有人說,看了這部電影,終於相信《霸王別姬》是陳凱歌拍的了,陳凱歌原來真的有才華。

《妖貓傳》裡的白居易是現實中的白居易嗎?

白居易,我們雖然不陌生,但是,我們對他卻也不熟悉。我們除了知道他的詩以外,他的名字,似乎永遠排在李白的後面。

白居易是一個負心汗,天下男兒皆薄倖


1.

這就像電影裡的空海法師說的那樣,提到詩人,唐朝最厲害的詩人是李白吧。白居易又是誰?


聽了這樣的話,以白居易的性格,會不會想哭?


其實,白居易的出身非同一般。


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一場暴雨過後發水患。恰巧此時,白居易出生了,祖父白鍠希望孫子以後居住的容易,於是便給他取名為“居易”


白居易是一個負心汗,天下男兒皆薄倖


白居易出生在新鄭,是軒轅皇帝的故鄉,人傑地靈,千百年來,出了很多名人志士。


白家也是名門之後,官宦之家,先祖是秦朝名將白起,也就是《羋月傳》中羋月收養的狼孩小弟。


祖父白鍠極富盛名的少年才子,父親白季庚也是才情卓著的愛國志士,連母親陳氏都是懂得詩書禮儀的奇女子。


可想而知,有如此風華的祖父,忠君報國的父親,又有一位如此不凡的母親,白居易的一生又怎會平凡如斯。

白居易在襁褓中便是聞名鄉里的神童。七八歲時,便精通詩詞音律,十歲便能自己吟詩作賦了。十六歲初到長安,因一首 《賦得古原草送別》而揚名天下。

白居易是一個負心汗,天下男兒皆薄倖


以他的出身和才華,他又怎肯屈居人後。

所以,電影裡的白居易,自信裡的狂妄不是裝出來的。

他仰著頭說,我是兩榜進士出身,可以做大官,不作而已。

李白只不過是比我早生了三十年,沾了些開朝盛世的仙氣。當今的最厲害的詩人叫白居易。

白居易,我為自己代言。


白居易是一個負心汗,天下男兒皆薄倖


2.

白居易把李白當作一生的目標。

白居易8歲時,母親要請自己的父親教授他課業。

有一天,白居易問母親,外祖父比李白厲害嗎?

母親說,他沒有李白厲害,但也是值得你好好學習。

白居易老成得說,我一定跟外祖父好好讀書。我長大後,一定要成為跟李白一樣厲害的詩人!

從小,李白就成了少年心中要成為的人。

李白恃才傲物,一隻筆寧寫蒼生,不寫權貴,一輩子沒給王公貴族寫過一個字,但楊貴妃卻是一個例外。

李白為楊貴妃作了三首《清平調》,第一句便是“雲想衣裳花想容”簡直寫盡了楊貴妃之美,可謂無人超越。

白居易是一個負心汗,天下男兒皆薄倖

也許正是李白這神來之筆,讓白居易陷入了對唐朝和楊貴妃的無限遐想。

白居易崇拜李白,憑藉著想象和詩人的寫作慾望,他連午夜夢迴都想回到花萼相輝樓,去一睹大唐盛世的繁華。他一定也要為楊玉環做一首詩。

寫什麼呢?

白居易潑墨如雨,務求盡情。他要寫就寫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史詩。

“後宮佳麗三千人,集萬千寵愛在一身”

對於一個年輕的詩人來說,有什麼比一個皇帝敢於拿一朝盛世,去換一個能和他比翼齊飛的女人,這樣的故事更令人心馳神往呢?

白居易是一個負心汗,天下男兒皆薄倖


其實,白居易留給後人三千餘首美麗的詩篇,又豈止這一首。

如果說李白的詩想象力無人能比,那麼白居易的詩中情卻無人能敵。如果說,李白仰望之,驚為天人,仙氣飄飄,那麼白居易,俯看之,人間疾苦,悲與哀。

他的《長恨歌》是悲哀的,他似乎聽到了楊貴妃的哀嚎。

3.

白居易追求真理,飽含熱情。

電影中,他為了寫實,委身去做皇帝的起居官,深入瞭解皇帝的一舉一動。

不僅如此,他還冒著生死去尋找真相,跑到宮中禁地去偷了楊玉環給皇帝的愛情信物。

他原想證明詩中真愛是存在的,卻在妖貓的指引下,查明瞭楊貴妃的真實死因。

可這時有人說,你的長恨歌是假的!

白居易是一個負心汗,天下男兒皆薄倖


他哭了,他滿含淚水地說,我可以一輩子都活在李白的陰影之下,但你不能說我的詩是假的。

也許沒有人嘗過他在寒冷的夜裡苦苦寫詩跪求一字的折磨?就不知道他付出了怎樣心血,傾注了多少的情感和真心。

對於一個詩人,原來他最在乎的不是和李白爭高下,而是,他要寫出最真實的楊玉環,真實和真情才是他的追求。

電影裡那個白居易一直在追查真相,即使害怕自己的詩是假的,即使推翻自己,也還是會追查真相,這就是他的求真態度。

電影裡的楊玉環最終死因是被活埋的,很慘!

原來唐玄宗被逼殺死貴妃,因思念哭瞎雙眼全是戲,他騙過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

在李隆基眼裡,楊玉環更像一件珠寶,盛世時用來炫耀,衰亡時來做替罪羔羊。

沒有人真的愛楊貴妃。

從唐玄宗,阿部,到李白。他們都不是真的愛楊貴妃。李白寫的是外表,他寫的才是精髓。也許懂楊玉環的,只有白居易,在他的詩中,飽含了無盡的同情與憐憫。

他與楊玉環,相逢何必曾相識!


4.

其實,白居易也是一個負心漢。

白居易一生最摯愛的女子叫湘靈,他們青梅竹馬,相愛二十六年,母親說,湘靈是鄉野女子,怎麼配的上白家。於是,兩人一直髮展著地下戀情,聚少離多。

在母親的反對之下,白居易發誓,一輩子就娶她,否則終身不娶。

因為是湘靈讓他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愛。

但是,湘靈也讓他明白了愛情,不過是一場埋在東風裡的殤。正應了《長恨歌》裡的那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湘靈這個傻姑娘,苦苦等待,父親死時,希望親眼看她嫁人,但臨終遺願也未得償所願。

最後,白居易還是負了她,那一年,湘靈三十三歲,白居易三十七歲,白居易在母親的逼迫下,娶了門當戶對的楊氏為妻。

聽說此事的湘靈傷痛欲絕,從此遠走他鄉,風餐露宿,只求溫飽。

白居易卻是新婚燕爾,你儂我儂。一邊是對老情人的內疚,一邊卻和新婚妻子舉案齊眉,過著幸福的小日子。

白居易是一個負心汗,天下男兒皆薄倖


可見白居易和那李隆基在對待愛人上也沒有什麼不同。

後來,楊氏為他生了四個女兒一個兒子,但不料最終只剩下一個女兒,其他孩子都夭折了,母親陳氏也跌入井中意外身亡。

他的一生可謂坎坷,前半生顛沛流離,後半生大起大落,少年喪父,中年喪母,老年喪子嚐盡了人間的疾苦。

也正因次,他看破紅塵,留戀風月場所,身邊總有歌姬陪伴左右。

有一次,白居易偶遇了抱著琵琶的湘靈,見面時,除了尷尬還是尷尬。

湘靈做夢都想去問問白居易為何要負她,可是真見面了,她卻什麼也說不出來了。

倒是白居易問了一個更尷尬的問題,湘靈,你嫁人了嗎?湘靈說,沒有。於是兩人的偶遇尬到極點,兩人都沉默了,從此各奔東西,湘靈再也沒有回頭。

白居易是一個負心汗,天下男兒皆薄倖

後來,在一個秋風蕭瑟的夜晚,白居易在船上遇到了一位歌女,猶抱琵琶半遮面,聽了她的遭遇,再想到湘靈的遭遇和未來的命運,便有感而發寫下了著名的《琵琶行》,締造了白居易詩歌史上的又一個高峰。

白居易的詩中情,何嘗不是自己心中的歷練。

5.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其實,我更喜歡電影裡年輕的白居易。

現實裡的白居易,是情場老手,左一個樊素,右一個小蠻。

但電影裡的白居易,瘋狂痴迷楊玉環,堅信世上有真愛,滿腔的熱血和赤子之心。

當他得知了楊貴妃的死因,他站在冰天雪地中任雪花落滿了衣衫,久久不能釋懷。

他開始思考,現實的殘酷,人性的複雜,愛情的脆弱。後來,他又烤著火。這就像是一次涅槃重生。

一開始,我很奇怪為什麼電影裡,總有一個和尚空海陪伴左右,後來查閱了資料,才知道,原來現實中的白居易也是一位白衣佛子,他一生都與佛有緣。

白居易是一個負心汗,天下男兒皆薄倖

他自稱“香山居士”,並常以慈悲為懷,他能感知到人類的痛苦。

白居易,雖身在紅塵,又看破紅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來,他從來都不是在這低吟淺唱的風花雪月裡。

縱觀白居易的一生,他的風華,他的清廉公正、憂國憂民、忠君報國才更令人敬仰。少年不知白居易,讀懂已是佛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