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關山:朗誦是小眾藝術,講小說不要維肖擬聲

1955年,關山因為參加天津市第一屆職工朗誦比賽而與廣播結緣,轉年便調入天津人民廣播電臺。


關山回憶說:

“應該說我從小就特別喜歡講故事、朗誦,對文學很愛好。在小學的時候,我在北京師大一附小,那時候學校裡有說話課,是鍛鍊口語表達。那時候我總作為班級或是學校代表到外面去搞小演講。我記得很小就上電臺啦,那時候還是解放前呢,代表學校講故事。1951年我到天津,在財經學校上學,就做過廣播員。到1955年參加了天津市第一屆“職工業餘朗誦觀摩會”拿了一等獎以後,就到電臺參加錄音,以後又參加業餘廣播劇團,1956年就到電臺當了播音員。1956年8月1號,我記得很清楚。

我調進電臺,是作為一個廣播劇組的演員。去報到那一天,因為我原來想做演員,我考中央戲劇學院了,那時候也錄取了,但是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供我5年也夠嗆。電臺調得早,所以說你就邊幹邊學吧!於是我就到了電臺。到電臺以後沒想到做播音員,只是做劇組演員,但是當時組織上就跟我說,現在播音組缺人。播音組當時有12個播音員,但是是12金釵,都是女的。所以急缺一個男播音員,說臨時借用你一下吧!50年代的青年,黨指向哪裡就打向哪裡。我說沒問題,我就去了。這一干,這一借,就借了40多年。我覺得幹這行業挺有意思的,所以我就心無旁騖地幹起來了。”


當時在臺裡,只有他一位男播音員,每天得錄製20餘套節目。關山說,當聽到自己的聲音將一個個性格迥異的人物演繹得生動鮮活,當得到臺裡同事乃至社會聽眾的充分肯定時,他便認定此生要將播音這條路走下去,要用自己最美的聲音和最細膩的感情來詮釋好每一個作品。


1963年,年僅29歲的關山就已經小有名氣了。那年,全國人民響應黨中央號召積極開展“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群眾活動,賀敬之的長詩《雷鋒之歌》就寫於那個時期。據關山講,當時電臺文藝部的編輯將這首長詩急匆匆地交給他,鄭重地告訴他,一定要播好。


關山說,雷鋒的事蹟在當時雖然已經家喻戶曉了,但自己對其瞭解也僅限於一些新聞媒體的報道。已有8年播音工作經驗的他明白,想要讀好作品,不僅要字正腔圓,要會用力用氣,更主要的是得抓住神韻,而這神韻則是要靠大量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識以及人物性格、事蹟等等之後才能把握好。關山趕快找來身邊有關雷鋒的所有資料,包括雷鋒日記和各種報刊,只要有提到雷鋒的,他都一字不落地仔細看。

“我當年也是個熱血沸騰的小夥子,看雷鋒事蹟的同時也深深受到了鼓舞,我覺得雷鋒真是個好人啊!我比雷鋒大6歲,也算是同齡人了,我覺得這種理解與敬佩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我甚至幻想過如果自己能與他相識,可惜……所以,我特別感謝《雷鋒之歌》,是它讓我和雷鋒這個人物有了更近的交流與瞭解,我一定要做好‘雷鋒精神’的傳播者。”


關山:朗誦是小眾藝術,講小說不要維肖擬聲

與賀敬之交流詩文詞意


關山的夫人高琳回憶說,當初關山在準備錄播《雷鋒之歌》的時候,近乎於一種痴迷的狀態。當時,關山的母親正患嚴重的哮喘病,家人的全部重心都在照顧老人身上。愛人勸他,如果忙不過來就趕緊告訴領導換其他人去錄製,可關山卻堅持自己一定要錄,“雷鋒精神太感人了,我必須去!”結果,關山每天都是一邊給母親喂藥,一邊為錄音做各種準備。練習時,他全神投入,滿懷激情,時而激昂慷慨,時而黯然神傷。


關山說,在那一週的準備過程中,還有一段難忘的小插曲——自己和《雷鋒之歌》的作者賀敬之互通筆墨。在詩中有一段話,關山琢磨了半天也搞不明白。“年輕時的我性子急,也沒多想,提筆就給賀敬之寫了封信,表達了自己的疑惑。沒想到,他竟然很快就給我回信講明瞭詩文的詞意。”待一切準備工作完畢,關山慷慨激昂地一氣呵成地完成了長達47分鐘、一萬多字的《雷鋒之歌》。當走出錄製廳後,大汗淋漓的他看到編輯們眼中含著激動的淚水:“太棒了,太棒了!”


錄製後的第二天,《雷鋒之歌》在電臺公開播放了。關山守著收音機靜靜地聽著,“那一刻,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聽眾,我在捕捉一種力量,一種從聲音中傳達出的強大的雷鋒力量,我感受到了,我知道自己成功了!”


關山:朗誦是小眾藝術,講小說不要維肖擬聲

在詩中覓知音


很快,電臺就收到聽眾的幾百封來信,紛紛表示受到《雷鋒之歌》的感動,要求電臺再次重播。不少兄弟電臺也過來請求複製,再拿回當地播放。有一次,關山正在一次公益演出中投入地朗誦,情濃時刻竟由於過度激動忘了詞,他正不知所措,卻聽見臺下幾位觀眾念出了下一句,算是替他救了場。“我特別感動,倒不是說自己免除了尷尬,而是《雷鋒之歌》那麼長的一首詩,卻有這麼多人可以倒背如流,有這麼多人可以在詩中覓得知音。”


關山記得,那陣上班的時候總會有人跑來告訴他,傳達室有專門來找他的聽眾。“有的是喜愛文學詩歌的,想過來和我探討;有的是迷上了朗誦,希望得到我的專業指導。”這幾十年中,關山因《雷鋒之歌》與許多朗誦愛好者結了緣,“他們之中有小學生、工人和農民,很多人是想得到些專業啟發,我都會盡自己所能地去幫助,我覺得這是自己作為黨的宣傳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山:朗誦是小眾藝術,講小說不要維肖擬聲

關山(左)與齊越(中) 夏青(右)


  關山尤以演播長篇小說著稱,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播講長篇小說。其特點是音域寬、音質美、清脆悅耳、鏗鏘頓挫,聲情並茂,樸實自然,輕柔時如春雨潤物、激揚時似萬鈞雷霆。


關山不贊成搞維肖擬聲,他追求神似,用純語言藝術把小說中不同性格、年齡、身份的人物刻畫得生動鮮明,躍然入耳。


關山尤擅長演播部隊題材的作品,對偵查活動和戰鬥場面播得非常精彩。關山演播過二、三百部小說(其中長篇一百餘部),影響較大的有:《歐陽海之歌》、《保衛延安》、《紅旗譜》、《林海雪原》、《暴風驟雨》、《海嘯》、《閃閃的紅星》、《桐柏英雄》、《戰鬥的青春》、《漁島怒潮》、《高山下的花環》、《津門大俠霍元甲》、《四世同堂》(與趙琮婕合播)、《喬隆飈》、《生活變奏曲》、《喬廠長上任記》等。 


關山:朗誦是小眾藝術,講小說不要維肖擬聲


《為什麼朗誦是一門小眾藝術》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朗誦是一門小眾的藝術。


原因大概有三點。


1、不是所有的文學都適合朗誦


舉個例子。文學朗誦中,詩歌佔大頭。儘管如此,有些詩也不適合朗誦。“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表現的是一種參悟人生的禪意,看似寫景,實則明理。沒有高低起伏,沒有起承轉合,找不到抒情點,尋不得共鳴處。此詩的意趣在參與悟,實在是誦不出來的。


2、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朗誦


這個好懂,不消舉例。熱愛朗誦者有之,但水平參差,語音發聲的高低,音量大小的區別,且另當別論。但若不及底線要求,錯字連篇不能通,咿咿呀呀不成韻,則實在算不得朗誦。這點倒是與唱相通,但為何朗誦不似唱歌呢?且看第三點。


3、大部分朗誦不流行


朗誦作品的不流行,大抵因為文學作品多意趣高古,不似歌曲唱詞下里巴人;也因為朗誦沒有固定音律,抑揚頓挫因人不同,難以複製。朗誦作品的呈現狀態取決於朗誦者的個人修養、人生經歷、藝術感悟、文本理解、發聲狀態等等,實在是不利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