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醫文化是把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各個器官的關係分析了幾千年嗎?

精彩沙漠


中醫沒有循環這一說,有周來複始之以太陽和月亮之陽重會……心主血,,昁朝百脈,脾統血,肝藏皿……


無為一生2


中醫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靠著一代一代人的傳承,理解和進一步研究才發展到現在,中醫上面只有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淤堵!

如果你在有病的時候,能夠理解這兩個字,並且從這兩個字上面入手,一定能把病治好。

我曾經也是一個病入膏荒的病人,四處求醫問藥,始終治不好我的病,大醫院小醫院都去過,藥吃了多少?罪受了多少?無法計量,身體裡新傷舊痛一齊發,病魔纏身多年,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

這三十多年,簡直就是一個奇蹟,我怎麼活過來了?

左半邊臉痛,像電擊一樣,無論你的手碰到那裡,都是巨烈的痛疼,找醫生看,人家說不是三叉神經痛,找牙醫看說是牙壞了,最後把牙拔了,再也沒有那種揪心的痛疼了。

可脖子下面還是腫的,一按就痛,舌底淤堵,血管粗大,舌頭胖大,有齒痕,頭痛頭暈,頭皮跳痛,後背痛,頸肩腰腿痛,胃痛,膽痛,肚子發漲,痔瘡,漏尿,血崩,風溼關節痛,膝蓋後痛,經常拉肚子,眼睛疼,視力模糊,後背有紅皰,手腳麻木,手指痛,後腦麻木,這麼多病集於一身,試問哪個醫生不發愁?還有好地方嗎?

我最難的就屬“三叉神經痛”了,看專家講是神經和血管兩個,搭在一起了,形成了扳機,只要一碰就會痛,所以才會出現那種過電的痛庝。

我是三年前開始的自學之路,那個時候還從來沒聽說有艾灸這種療法,只是去藥店買藥,看到人家賣艾條,無意中問了小姑娘一句,:“這是幹什麼用的?”

小姑娘告訴我:“這是艾條,艾灸用的,你得去買書,自己學”,因為渴望健康,我就去書店,正好那天書店開門,(以前總是鎖門)也該著我有命,我找到了兩本書,一本是中草藥書,一本是艾灸的書,我拿回家仔細學習,從人體的穴位開始學。

我翻看了書籍,決定先從腿上入手,因為我的腿總是很沉,走不動路,人老腿先老,這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

從足三里的穴位開始,照書學習,點按尋找痠麻脹的感覺,用手指蓋點按十下,左揉十下,右揉十下,年輕人快按快揉,老年人慢按慢揉,因為年輕人血流快,老人的血流慢,記住名字“足三里”。

再找三陰交,豐隆穴,承山穴,太溪穴,太沖穴,行間穴,湧泉穴,每天記三個穴位,按揉三個穴,找準了才行,不能過於急躁,學多了容易記不住。

再從頭上找,四神聰,這是由四個穴位組成的,由於穴位密集,所以簡稱四神聰。

印堂穴,太陽穴,大椎穴,人中穴,膻中穴,後面有肩井穴,肝俞穴,肺俞穴,中脘穴,神厥穴,關元穴,章門穴,還有泌尿系統……。

剛開始主要學習人體的大穴,不能什麼都學,以免造成眉毛鬍子一把抓,最後哪裡也記不住,這是自學中醫的大忌!

我在學習人體穴位以後,又開始學習按摩和刮痧,還有拔罐和艾灸,由於這些都是屬於中醫裡面的,我通過自己的理解,對自己有一個判斷,認為我的身體不適合拔罐,就把這一項去掉了。

我又開始學習艾灸,在藥店買了艾灸盒和艾條,有便宜的也有貴的,有有煙的,也有無煙的,我還用過在山裡採的艾葉,還用過霜打的艾葉,經厲了太多的試驗。

看電視上說把韁切片刺眼,上面放艾絨,我也學著做,可由於溫度過高,太燙皮膚,我又把生礓搗爛,和艾葉放在一起,用艾盒灸。

經過多次比對,最後我選擇了用無煙艾條,無論貴的便宜的有煙艾條,總是讓人接受不了煙燻的味道,我用無煙艾條,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它的火頭長,不願掉灰,用有煙的艾條,一刮灰就容易火頭掉,而無煙的沒有這種情況發生。

我艾灸四神聰,能夠治療頭痛頭暈,頭皮跳痛。

艾灸大椎穴,可以治療腦供血不足的問題。

艾灸後背,可以補陽,對人體缺少陽氣有很大作用。

艾灸腰部和尾骨,對腰疼,腰膝痠軟,泌尿系統有病,前列腺方面都有治療作用。

艾灸膻中穴,對支氣管方面有效果,尤其是氣短,咳嗽,都非常好。

艾灸中脘穴,對胃寒胃冷胃脹都有非常好的效果,(胃脹還可以耳尖刺血,效果不錯)

艾灸神厥穴,對人的五臟六腑最好,因為它是人的第一張嘴,孃胎裡靠它吸收營養。

艾灸對於風溼性關節痛,有著非常好的療效。

中醫上講道,一切疾病的產生,都離不開血液的循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個道理相信稍微懂一點知識的人都會明白的。

為什麼我可以用艾灸治好自己的病?這是因為我懂得血液的淤堵,可以造成了全身的氣血不通,我的右腿上有巴掌大的血管不通,用手掐都沒有感覺,最後我用手從下往上撓,還用刮痧板刮,終於把它弄通了,這個血管原來都是突出的,現在終於恢復了,儘管有時候還多少有一點感覺,只要一按足三里,馬上就好,血流通了,是不是就沒病了?血壓也就正常了?

我通過這些原理,又治療了自己的乳腺增生,(從未去醫院查過,應該有十多年的病史,突然痛了)只用了六根艾條,十天之內斷斷續續的艾灸,終於讓我治好了,在治療期間,痛疼還擴大了,並且延伸到腋下和後背,我知道這是淤血散開了的表現,最後我成功的治好了!

寫了這麼多,終結一句話,那就是中醫所講的,淤堵!

試問河道里的水,受到冰凍以後,是不是會越來越高?如果有太陽的照射,冰化了,水流動了,是不是一切都好了?

中醫治未病,就是從源頭抓起,而不是等得了大病以後,再來醫治,你的血管剛剛堵了,很好疏通,因為血管沒有硬化,如果等時間長點,血液淤堵的厲害,你再疏通,試問血管早已硬化,怎麼能經得起快速流動的血液呢?它能不漏嗎?


知足常樂273298521


中醫文化也是中醫發展史。春秋時期《黃帝內經》的出現,奠定了中醫基礎理論。在內經中提出“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指出了五臟六腑的功能。還提出“風寒溼雜至,合而為痺”,指出了病因對血液循環的影響。

漢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堤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說明了五臟之間的相互聯繫。還在書中提出三部診脈法(趺陽,人迎,寸口),以觀察血脈。

晉代醫家王叔和著有《脈經》,明朝李時珍著有《瀕湖脈學》,都是通過切脈觀察人體氣血變化的專著。

金元時期醫家李東垣,著有《脾胃論》,闡述了脾胃在五臟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醫家王清任,他是中醫的解剖大師,為探討五臟六腑,大熱天尋找腐屍,剖開肚腹,去觀察五臟六腑的位置,以及血管的分佈。但他沒有發現人體的“三焦,命門”,而提出質疑。他著有《醫林改錯》,創立了幾個逐瘀湯,成為活血化瘀的名方,對改變人體血液循環,有效的應用於臨床。

以上這些都是中醫文化的亮點,中醫文化,上下幾千年,人才輩出,著作浩繁,只能列舉一二,不能盡書盡言。



為人排憂解難


血液循環系統是近代西方醫院提出的概念,還有淋巴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

中醫的知識包括一些單系統的知識,更多的是一些跨系統的知識。

只不過很難以一種現代科學的時空範疇的分類體系去組織,中醫使用的面向運動層次的方式來組織,也即陰陽五行之類。

中醫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醫也和傳統文化一樣秉承實用原則。沒有“事件”,沒有多少人像科學一樣,專門去分析來分析去,都是帶著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上路。


小武飛


首先,中醫不只將血液循環與各器官的關係分析了幾千年。而是,中醫首先將人體看作一個整體,而分析研究它與機體各部位臟腑,經絡,氣血的關係。人體是一部永動機,相生相剋此消彼長,循環不息。靠的是各臟器系統的密切配合。一部受損,影響全局。中醫理論,天人合一,與五行五色各相對應,哪一部出現問題,都會在對應部位發生反應。比如,中醫認為肝膽互為表裡關係,肝開竅於目,肝膽有病,眼必有反應。如眼鞏膜變黃,或赤紅流淚等。

中醫認為氣血分先天和後天,先天是在胎孕期發育良好,氣血充盈,後天載脾胃後天吸收營養,而化生氣血。氣與血相輔相成,氣行測血行,氣滯則血瘀。氣虛則血虧。所以中醫在治療上採起,氣血同治。補氣同時補血,治血瘀時,必須行氣化瘀活血。

總之,中醫治病從整體岀發,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查病因,找病源,有的放矢,治病先治本,從根上拔。所以,為什麼有些看似簡單的病,用西藥無效,而中醫又可解決的原因。我們小區一位女士,很一段時間未見,卻見她長髮變短髮,問其原因,感憾不己,原來是整個頭部奇癢難忍,發展到流膿血水,腥臭難聞,睡覺用幾條毛巾墊著,在醫院打點滴,抗菌消炎治療半月無效後,醫師們建議她出院,去看中醫。她到中醫門診看後,開了2周的藥,叫她回家煎服,三天症狀明顯改善,2周後基本全愈,為了鞏固療效防止復發,她要求繼續服用2周。致今半年過去,未復發。從此,她對中醫的優勢深信不疑。家人有病,先看中醫。中醫好不好,試了才知道!

中醫博大精深,不是用幾句話說得明白的,總之,它是祖國的瑰寶,很多東西還待後人用科學手段求證。讓它更加燦燦爛輝煌,造福人類!


忘憂草48879561


三焦是全身最大髒府糸統。總領五臟六府四肢百節。行水行氣。氣血津液水谷精微。三焦即血液淋巴總稱。則三焦與五臟六府相合。上焦合肺合動脈糸。中焦是乳糜池淋巴蛋白脂肪吸收機能與脾胃相合。行水行氣功能有著落。門靜脈胃腸吸收功能,肝具調節血量。腎為內排水分重要器官。肝腎與下焦合。中下焦(淋巴及靜脈糸)入動脈上焦,完成三焦(血液循環及淋巴)循環過程。如環無端。陰陽五行生物生化。膜源當三焦門戶。微循環及淋巴組織間接收。(組織物質[分子細胞水平]交換場所。(氣化功能)。綜合發揮為中醫微循環。(膜源與微循環相合)。也是三焦的超微結構。心臟為動力核心,與三焦血液循環為表裡。可見古人知血液是循環流動的。和五臟六府是連結的。膜源。募原。是髒象學說最微細髒府器官組織。三焦孤之府也。故將兩藏。藏水谷精微精華。選自《中醫唯象垂直論第四一一三焦垂直辯》。現代生物生化,解剖生理。中藥藥理。是髒象超微結構,細胞分子水平發揮的基礎。髒府的實質是髒府細胞。在超微結構下。髒主瀉而府主藏。宏觀情況下,髒主藏而府主瀉。藏瀉並重。


夢圓村


錯,中醫文化沒有單獨的血液循環系統這個概念。這是個“挖坑"考量中醫人的基礎概念問答題。

中醫是人體自然的感悟藏象學,與西醫解剖透視學角度完全不同,有很大的差別(當然指的只是內科,不包括外科)。

中醫認為人體中氣血合一稱“氣脈",即氣是血之帥,血是氣之母。氣令血行,血隨氣動。沿循經絡貫通全身,司各臟腑五行相生相剋,平衡陰陽,不把血液單獨分析。

事實也是這樣,表面解剖上看血液是沿血管運行,那只是局部侷限,實際上是血隨氣化滲透,動靜兼顧,隨氣脈情緒調控全身,而非一點一點的順血管流向全身,這也是"道"之名言之意:“道可道,非常道”!

現代醫學,用人工心臟,把血液送往全身,要用比心臟功率大十幾倍到二十倍的功率,而且人僅僅只是維持植物人活著,大多數人體功能喪失。就是人工心臟,不能與人體氣脈合拍“共振“。這點大博士王唯工在《氣的樂章》裡講的很清楚。


苦善禪根1


中醫文化是道家文化釋家文化儒家文化的集中體現:道家文化的有無相生,一生二,二生三;釋家文化的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對應的五行,中庸之道與陰陽平衡等。譬如針刺一個穴位,通過手法變化產生陰陽,通過全息陰陽的變化治療對應的各種疾病,使疾病化解在萌芽狀態。這是道家的“一生二…”,釋家的“一就是多…”的實際運用。比如脈搏高一點為陽,低一微則變為陰;沉而無力陰血虛,浮而無力陽氣弱;正氣弱時病不強,才是邪弱正也弱,正氣弱時病正重則邪盛正衰。又譬如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對應人的情志變化,會產生什麼樣病理變化。反正千變萬化不勝枚舉。運用全在於存乎一心即誠,則熟能生巧,而不能腦子裡老是想著怎麼賺更多的錢!


00785713405空谷虛玄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亂。

中醫文化是《黃帝內經》為理論基礎的。血液循環僅是其中一個很小的枝節而已。

《內經》是從“天體”演變對地球產生的物理變化而開始,來闡述與人體的生理與病理的關係。從“物理學”解釋生理變化(那時候還沒有化學、電子的理論)是一個整體的學術。

所以人體的生命現象很多與“天文”數字週期相吻合。

遺憾的是現代科學雖然已研究到量子、夸克,沿著這條路細化下去(去脈),並沒有把這些現象聯繫起來研究(來龍)。

以致《內經》的理論不能被現代人理解,漸行漸遠,敬而遠之,甚至被很多人膚淺的看作為“養生學說”。

不解《內經》何談“中醫振興”,“中醫”的前景實在令人堪憂。


古書今讀


當然,中醫認為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器官組織都是聯繫在一起的。比如說把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它們之間是相生相剋關係。五官與五臟的關係是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了耳。上肢與心肺、下肢與肝脾腎通過經絡相聯。血液循環系統走遍五臟六腑、大腦及四肢。血液與經絡的關係就像電磁波(磁場周圍產生電場,電場周圍又產生磁場,這樣就形成了電磁波),血和經絡也是一樣的道理,通經則通血,不通經則不通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