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危險的“16歲”現象,高中生家長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危險的“16歲”現象,高中生家長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16歲”現象是什麼

據悉,16歲左右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一些孩子對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6歲現象”。

在校園中通常表現為:不完成作業、厭學、逃學、脾氣暴躁、頂嘴、打架、早戀、結交不良朋友等。

楊先生的兒子小明今年16歲,這段時間他兒子小明就喜歡上了去網吧打遊戲,而且是非常迷戀,對此他真的很頭疼。

楊先生說他兒子一直是很乖的娃娃,以前也去網吧,但是去一會就回來了,玩的時間不長。現在認識了一些朋友後就白天在家睡覺晚上整晚整晚不回家,對遊戲直接到了一個痴迷的狀態,而且家裡人的話是一句都不聽。

前幾天楊先生對於小明的狀態很生氣就動手打了幾巴掌,處於叛逆期的小明不僅沒有認識到錯誤,而且晚上還偷偷跑出去和朋友換了一個網吧,四天都沒有回家,小明的媽媽都快急瘋了,楊先生打聽到小明在的網吧後就找去了。

去網吧後看見小明那副頹廢的樣子楊先生當場又打了小明,楊先生拉著小明回家的時候網吧負責人說小明一共欠了100多塊錢,結清後才能讓小明回家。

楊先生說他對於小明現在痴迷於遊戲真是快沒辦法了,勸也勸過了,打也打過了,一點作用都沒有的,現在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去阻止了。

還有一位媽媽抱怨:兒子原本很聽話,但以後,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父母跟他說什麼話,他都要頂撞回來,有時乾脆不搭理。

期中考試成績有進步,媽媽本想趁這個機會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沒想到孩子反應讓人無語:

媽:兒子你真棒,這次成績不錯,媽為你驕傲!晚上想吃啥,媽媽給你做?

子:吃啥都行。

媽:這一段成績有進步,說明你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兒子,你是最棒的!

子:啥最棒的,棒不棒我自己最清楚,什麼都是最棒的,煩不煩啊。我先睡一會,困死了。

媽:去吧,一會兒我叫你。哎,你這回在班上能進前10名了吧?

子:媽 ——您就別問了。

媽:……………

類似的抱怨,聽過很多,故事的主角基本都是十六七歲,高二學生。

北京市關心青少年協會副會長冉乃彥提道:當孩子達到16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願向家長傾訴,甚至學習成績欠佳、行為習慣不良……

“16歲”是個危險期

從法律上看

已滿14 週歲不滿18週歲的人, 為減輕刑事責任年齡人, 對其犯罪法律規定予以相應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刑法還特別規定: 犯罪時不滿18 週歲的人不適用死刑。

從生理上看

16歲左右是未成年人是青春萌動時期, 對人生世事的感知、探求心大增, 他們富於激情, 善於投入, 易受感情的困惑和傷害。

從心理上看

16歲左右的未成年人, 已具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 不願受過多的限制與約束, 他們自控力不足、承受力差, 難以直面挫折與痛苦, 好走極端。

另一方面,十六七歲的社會閒散人員佔60%,未成年人從離校到就業這段時間極易惹事生非、尋釁滋事, 這就是“危險的16歲現象”。

2017年未成年人犯罪平均年齡為16.6歲,有調查表明:青少年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壞的年齡就是16歲左右。

還有一些高中年級段的班主任教師反映,16歲左右的年齡屬於成長中的一個“危險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王老師是一位有著十餘年高中教學經驗的班主任教師,她曾針對16歲左右學生的教育問題撰寫過一篇論文。

王老師提到,16歲左右的學生通常存在以下六種心理特徵:

1、自我感覺“長大了”,表現自我的意識增強;

2、不成熟,講歪理;

3、過於自信形成自負心理;

4、意志薄弱,適應性差,承受壓力的心理空洞出現;

5、出現消沉、頹廢、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6、出現暴躁、報復、易激動、尋求刺激等現象。

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一名姓張的男生,學習成績優良,卻在與同學相處中常常出口傷人,動輒打人。他多次學著影片中的武打動作傷及他人。當問及他做這些事時是怎樣想的,這位男生的回答卻是輕描淡寫:“和同學並沒有矛盾,就是想發洩。”

“16歲”是最佳塑造期

儘管16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教育專家冉乃彥強調說:“16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的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冉乃彥認為,對孩子來說,十六七歲的年齡就是這樣的關鍵期,家長要抓好孩子的這段關鍵期。

冉乃彥強調說:“16歲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獨立成熟的一面,又限於經驗、年齡獨立不起來,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難的時期。

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下足功夫,把問題妥善解決,讓孩子順利發展。”

這個期間在學習過程中也是一大坎。進一步可以衝向學霸,退一步可以掉成學渣!且會與同齡人拉開差距!

怎麼判斷"16歲現象"

怎麼判斷"16歲現象"的發生呢?請爸媽先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你和孩子關係疏遠了嗎?

步入這個年齡以後後,有些學生開始反駁、頂撞老師、家長,越不讓做的事越要對著幹;有學生還會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對抗情緒,甚至有鬧事等行為,自然影響到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2.你的孩子還願意和你談心嗎?

這個階段的孩子,漸漸將同學、朋友作為傾訴心事的首選對象。有學生說:“和父母聊一些話題,比如明星、電視劇,家長不僅不瞭解,而且還會批評我不務正業。如果不方便說出口的,就自己寫完鎖進日記本里。”

據調查:

高中生向父親或母親傾訴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學交流心事的比例在58.07%以上。其中16歲做學生尤為顯著。

總結: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長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階段給予有的放矢的關心,切不可通過偷看日記等方式瞭解孩子。想了解孩子,一個不錯的辦法是瞭解孩子喜歡的音樂、書籍、電影等。

3.你更關注孩子的心理,還是學習?

在校園中這個階段也正處於學生壓力較大,學業較重階段,很多學生表示自己的學習任務已經很重了,根本沒有精力再去做家長購買的教輔書,但家長還是熱衷於買各種練習題,真的很煩!

很多學生將學習問題歸因於客觀性因素,如學習難度加大。但家長多傾向歸因於子女的主觀性因素,二者對學習問題的歸因明顯不同。

這種對學習問題的認知不一,自然容易引發諸多親子矛盾。

4.你的孩子經常頂撞你嗎?

伴隨著16左右學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他們的心理也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他們敢於質疑家長的權威,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對簡單、粗暴的說教方式不盲從,甚至拒絕接受。

同時,學生的個性也處在一個“暴風驟雨”式的發展時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成人感增強,要求別人尊重自己,渴望獲得和成人一樣的標準和評價。

調查發現:

當面對父母的壓力時,這個階段的學生選擇“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當親子之間對某件事情持有不同觀點時,47.22%的學生選擇“努力爭辯,說服父母”;而當子女不贊同家長的想法時,半數以上家長都會“和孩子一起探討”,30%左右的家長還會“想各種辦法說服他”。

這既與此階段的學生“自我調節”的希望相悖,也易與學生“努力爭辯,說服父母”的方式,產生衝突。

家長怎麼做?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能給孩子哪些引導和支持呢?

對於這一年齡孩子的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最難處理的問題,就在於“叛逆”、“不聽勸”,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叛逆,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他們主要有如下四種表現:

1. 很多家長會認為這個叛逆的孩子是這輩子用來折磨自己的,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態。

2. 面對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無能為力,完全失去了對孩子的操控能力;

3. 孩子已經讓家長疲憊不堪,陷於絕望,同時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熱情;

4. 很多家長感覺到很自卑,責怪自己教育孩子的無能和失敗。

既然這四種心態都是不可取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玩的叛逆問題時,到底應該注意些什麼?

無條件接納孩子、愛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幹,而是由於成長期的家庭教育或生理原因還有環境中的影響;

所以家長們瞭解了這些成因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和理解孩子,不要再埋怨孩子;

還要知道,叛逆期只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短暫的一個時期,它很快就會過去;

所以家長們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孩子,幫助孩子們把這個時期儘快度過去,未來你的孩子才會更愛你,更尊敬你。

家長要認知自我,改變自我

在這一點上,希望家長能夠重視起來,因為很多家長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對自我不瞭解;

甚至自己並不成熟,遇到事情並不能理性客觀的去解決問題;

甚至有的家長自己也極端情緒化,沒等孩子發脾氣,自己就先發火了,那麼家長這種不理智的情緒狀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使孩子叛逆的導火索,因為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態。

所以希望家長能改變自己,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狀態,這樣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陪伴是最好的愛

在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有一個心理特點,就是他們經常是處在混亂和矛盾的心理狀態之中;

雖然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想像一個成人一樣去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因為他們缺乏相關的經驗;所以很多時候他們是失敗的,那這種失敗再結合典型的混亂矛盾心理,讓孩子此時的心理狀態非常痛苦;

如果家長此刻能帶著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陪伴著孩子,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種溫暖會讓孩子的叛逆減少很多,所以家長們可以試一試。

父母應留下一點自己的時間

父母關愛孩子,但不能成為孩子的保姆,上下學接送,孩子看書,自己陪讀,一切圍著孩子轉,讓孩子產生依賴性。

父母應該主動地尋找一點時間和空間,暫把孩子放在一邊。這不是不管孩子,只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心理環境。

撫養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要放棄個人的需要和夫妻間的交流。利用這點空閒,夫妻間多交流與溝通,夫妻關係的和諧對家庭穩定至關重要。

不少家庭,正是因為夫妻不和,整日吵架,甚至鬧離婚,使孩子受到極大的傷害,父母形象地位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這是應努力避免的。

另外,父母需要這點空閒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遠離繁瑣的家務和工作,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

要有一點幽默感,不要為自己的一點點錯誤懊悔不已。

相信自己是一位好父母。

善於工作,善於休息,才能更善於教養孩子。

疫情無情人有情,希望大家做好防護,有效應對!也向奮鬥在一線的工作人員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