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弓”好在哪?

我4bxyxx


你好我是小螞蟻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答。

首先對這首詩的作者做個簡單介紹: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然後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作者的寫作背景:

李賀因為得罪了另一個大詩人元稹,元稹百般刁難,藉口李賀的父親李晉犯了忌諱,不讓李賀參加進士考試。李賀身負奇才,報國無門,憤怒悲傷之餘,寫下馬詩。他所寫的詩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

而《馬詩》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其表現方法屬比體。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李賀 唐譯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李賀的《馬詩》共二十三首,這是第五首。而這首詩在比興手法的運用上卻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於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如同運用賦的手法: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是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鉤”與“曉月當簾掛玉弓”(《南園·尋章摘句老鵰蟲》)匠心正同,“鉤”是一種彎刀,與“玉弓”均屬武器,從明晃晃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戰鬥之意。作者所處的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際,正是藩鎮極為跋扈的時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薊門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帶,所以詩意是頗有現實感慨的。思戰之意也有針對性。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這兩句寫景,實際上是開啟後兩句的抒情,又具有興起的意義。

  三、四句,詩人借馬以抒情:“什麼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勳呢?”《馬詩·龍脊貼連錢》裡說:“龍背鐵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襜,誰為鑄金鞭?”其中“無人織錦襜”二句的慨嘆與“何當金絡腦”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馬當作良馬對待,以效大用。“金絡腦”、“錦襜”、“金鞭”統屬貴重鞍具,都是象徵馬受重用。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

  這首詩與《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都是寫同一種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的熱切願望。但《南園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詩則屬寓言體或比體。直抒胸臆,較為痛快淋漓;而用比體,則顯得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詩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鉤比喻月,也是比;從一個富有特徵性的景色寫起以引出抒情,又是興。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見興,興中有比,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從句法上看,後二句一氣呵成,以“何當”領起作設問,強烈傳出無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嘆的意味;而“踏清秋”三字,聲調鏗鏘,詞語搭配新奇,“清秋”的時候草黃馬肥,正好馳驅,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恰是“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杜甫《房兵曹胡馬》)。所以字句的鍛鍊,也是此詩藝術表現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熱愛生活的小螞蟻


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鉤”與“曉月當簾掛玉弓”(《南園·尋章摘句老鵰蟲》)匠心正同,“鉤”是一種彎刀,燕山月似鉤”展現出一片富於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如同運用賦的手法,從明晃晃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作者所處的元貞時代,正是藩鎮極為跋扈的時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薊門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與“玉弓”均屬武器: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是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也就含有思戰鬥之意、為禍最烈的地帶,所以詩意是頗有現實感慨的。思戰之意也有針對性。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這兩句寫景,實際上是開啟後兩句的抒情“大漠沙如雪





w樂此生


用文字在作畫,營造出了畫面感,增加了代入感,引發讀者共鳴。

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這樣描寫,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閉上眼睛,仔細回味,彷彿有一幅畫卷在你面前緩緩展開,一個少年閏土的形象躍然紙上。

用皚皚白雪比喻大漠黃沙,用角弓比喻燕然山新月,一幅悲涼肅殺的戰場畫卷就展現出來了。

那麼,我們自己寫文章該怎麼營造畫面感,增加代入感呢?淺薄的說兩點吧:

1、使用名詞,我們說環境蕭條肅殺,可以說:“這裡很冷清,很蕭條,很空曠”,也可以說:“枯藤老樹昏鴉”,後一句是不是畫面一下就出來了;

2、使用比喻,用具象代替抽象,如形容人瘦,你可以說:“他很瘦,特別的瘦”,也可以說:“他站著,像竹竿一樣”,瘦沒有畫面,一說竹竿腦子就有了畫面;

好了,我的磚頭已經拋出來了,能否引出你的金玉良言呢?


為一天


出自中唐李賀的《馬詩共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李賀的《馬詩》共二十三首,這是第五首。《馬詩》是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其表現方法屬比體。而這首詩在比興手法的運用上卻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於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如同運用賦的手法: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是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鉤”與“曉月當簾掛玉弓”(《南園·尋章摘句老鵰蟲》)匠心正同,“鉤”是一種彎刀,與“玉弓”均屬武器,從明晃晃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戰鬥之意。作者所處的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際,正是藩鎮極為跋扈的時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薊門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帶,所以詩意是頗有現實感慨的。思戰之意也有針對性。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這兩句寫景,實際上是開啟後兩句的抒情,又具有興起的意義。

這首詩與《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都是寫同一種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的熱切願望。而詩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鉤比喻月,也是比;從一個富有特徵性的景色寫起以引出抒情,又是興。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見興,興中有比,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字句的鍛鍊,也是此詩藝術表現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櫻艾琳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

這兩句詩,展現出一幅極富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如同手法之賦:連綿的燕山山嶺,一彎明月當空;綿延萬里的平沙,在月光的映照下,宛如鋪了一層白皚皚的雪。這般疆場景色,在一般人看來也許只有悲涼、肅殺,但在他的眼裡卻成了英雄用武之地。“鉤”乃一兵器,“燕山”暗示藩鎮肆虐最久、禍害最烈之地,所以詩意頗具現實之感慨,作者思戰之念也躍然紙上。

此二句作者運用比體,則更顯委婉含蓄、而人尋味。以雪比喻沙,以鉤比喻月,以比啟興,比中有興,這就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震憾力,不愧為本詩之眼,千古之佳句!


wenyu385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連綿不斷得燕山嶺,一望無際的沙漠。是多少男兒功成名就得地方。心有報國之志,卻難以實現,是何等的苦悶。英雄無用武之地又是一種淒涼湧上心頭。換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得價值一直不被認可。沒有好的平臺一展身手,心中難免有感傷,感傷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即使有太多的不如意,我們也要笑對人生,是金子總有發光的時候。李賀這首詩也是對希望充滿期待充滿嚮往,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加油還在努力的你我!!!



老王有章


我的答案如下:

大漠沙如雪,

風起疑水流。

燕山月似弓,

夜闌愁滿鉤!




藍天白雲LGF


原詩應該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月光撒向萬里平沙,像鋪了一層皚皚白雪,燕山山嶺上,明月當空,像一道彎鉤。生動的描寫了燕山邊塞晚上的壯美景色。作者在這裡,明為寫景,實則抒懷。看似寧靜的夜色,心裡卻激盪著一種想報效國家的胸懷和得不到重用的惆悵。詩的後兩句“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更充分的體現了作者這一思想。把自己喻為那匹踏著清秋的馬,借馬喻志。景色描寫非常美,比喻也非常恰如其分。不失為唐詩上乘之作。


琴聲悠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弓。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是唐朝李賀的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弓”寫景,“何當金終腦,快走踏清秋”直抒胸意寫情,全詩情景交融,豪情萬丈,震撼人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弓”其妙處在於烘托出曠遠清冷孤傲的月下大漠氛圍,襯托出邊關的雄奇,壯士的報國豪情。你看,深遂遼遠的夜空裡彎新月像一把邊關將士腰間的彎弓,清冷的月光灑在萬里漠漠平沙之上,整個沙漠就像覆蓋上一層白雪,使整個天地更顯曠遠寂寥,更烘托出詩人報國的豪情萬丈!





一蓑煙雨4044406307


作者所處的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際,正是藩鎮極為跋扈的時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薊門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帶,所以詩意是頗有現實感慨的。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這兩句看似寫景,實際上是開啟後兩句的抒情,又具有興起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