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醫九段論》

觀周敦頤愛蓮說,忽心有所感,作《中醫九段論》,以待後來有緣人。

縱觀歷史,無論是經歷親人逝世的慘痛而悟道的周敦頤,還是仕途波折,龍場悟道的王陽明,大多均從苦難中走出,苦難如同淤泥,掙扎也難起來,此心卻同蓮花,雖身處淤泥之中,心卻自然光明。

人生的困頓,世事的無常,生命的易逝,是他們都共同經歷過的。

而苦難就是苦難,沒有人願意經歷,也沒有人願意嘗試。因為苦難是會給人帶來痛苦的。

然而凡事總有利弊,也正是因為苦難帶來的痛苦,會讓人思考,去思考天地自然和人生之道。

中醫歷史上的大宗師們,大多數都是一個比一個慘的,黃元御因為被庸醫治瞎了一隻眼睛,所以發奮學醫。藥王孫思邈自幼體弱多病,四處求醫因而深知病家求醫之苦,故發奮學道學醫。人生三大不幸,幼年喪父是人生中很大的不幸,葉天士幼年喪父,於是先後拜十七位老師發奮學醫。而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本為東南大儒,因母親生病,多方醫治不效,為此棄儒從醫。。。。。。例子太多了。當然,最慘的還是醫聖張仲景,仲景祖師家族三百多人,因為瘟疫和疾病死得不到三十人。所以明白了真相,是不會想當宗師的。孤獨,常伴青燈苦讀都是小事。很多人都是痛斷肝腸,於是苦心孤詣。當然,也有少數平安幸福而到超一流境界的宗師。那是屬於幸運的人了。

中醫來源於中國文化,中醫理論起源於三墳,民間流傳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說法,不少人誤解為好的醫生要經過三代,其實這裡的三世就是三墳的誤傳,三墳繫上古時期三家之學,也就是伏羲氏、軒轅黃帝、神農氏之學。真正的大醫,莫不精通三家之學,因為這是中醫體系的本源。

伏羲氏即《易經》、軒轅黃帝即《內經》、神農氏即《本草經》,而東漢末年戰亂四起,疾病流行,仲景祖師哀民生多艱,傷橫夭之莫救,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以易經六爻變推演六經陰陽變化,述人體生理病理出入進退之象。開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之辨證論治先河,樹後世醫門理法方藥之準繩,千百年來,無論幸還是不幸,醫者之心,是從未變過的。

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為目睹過,所以有了慈悲心,因為有慈悲心,故能唯精唯誠,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了此心,自然歷代先賢宗師皆如浩瀚星辰為黑暗中前行的你指路,因為你的心,和他們只是時空不同,精誠卻一致,是心心相印的。舍此外求,是緣木求魚。

因此,作《中醫九段論》,以供後來有緣同仁,如能以此而得門徑,則學以心證,並可以九段印證自身所學,以為階梯。

一段初手:此時心中爭名逐利之心盛,愚少年時代習醫,動機即為此,別人治不好的我能治好,證明我牛,這既是我當時的初心。爭名逐利,則動力足,動力足如能勤奮讀書,多方學習,加以多臨證,亦能收穫一定療效。

此段如能下一番苦功,以概率論,十個病號能夠五個起效,起效不是治好,是病情改善。至於治癒,疑難重病也能間或治癒。然而於岐黃之道真正的病因病機,是一知半解的,治癒了有時知道原因,有時候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能好,這也就是古代所說,下工的階段,下工治病,“半生半死”

二段好手:或有名,或無名,到這一階段已經是很厲害的醫生了,有名無名與人生際遇,平臺等因素有關,未必是醫術真實反映。以概率論,十個能夠有六個起效。疑難重病治癒率有三成。這一階段和初段之所以療效上有差別,是雖然爭名逐利之心仍盛,然而治學之心已起。除了名利,還有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治學三境裡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對於學術有興趣探索究竟,願意進一步深求,而不是挾一技之得而自傲,或以一術謀利而停於名利。

三段醫痴:為醫術醫道,已進入“痴”境,痴字拆開是病知,這一段是魔象,這一層次療效上與二段無本質差別,但偶爾因為入魔而表現超常或低於預期標準。表現超常時會達到古時“中工”的境界,即中工“十全六”,然而因為痴,此一段已經開始飽覽百家之學,川派孟河、火神寒涼,百家均有涉獵,臨床上諸家所長均能有所借用,然而這一階段停留在博、勤上面,如果心正,持之以恆,終能進入下一階段。此段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當然,即便停留在此,也是專業知識淵博的學者了,家裡醫學藏書也必然很多。

此三段均屬於古之下工,中醫來源於實踐,迴歸印證於實踐,療效上不去,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儘管此三段療效已經很不錯了。

四段殿堂:經歷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終於突破心性瓶頸,得窺中醫堂奧,於病機出入進退,門門貫徹,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此即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治療療效來看,十人有七至八人起效,痊癒率達四到五成。從三段到四段的跨越,是飛躍的,因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長期的持之以恆,精誠之心,已經與前賢暗和,無論名利之心有多少,只是外物,畢竟沒人能夠離開物質生存,此時名利物質無關技藝高低。內在實質已經契合。故登堂入室,得見岐黃真知。

五段煉獄:煉,千錘百煉,這裡的煉,即可以是親身經歷或目睹太多生離死別之後的推己及人的慈悲精誠之心,也可以是在得明醫家真知後,臨床上千錘百鍊煉自己的醫術,讓其爐火純青。這一段是過渡階段,需要的是時間,每個人悟性,平臺,起點,機緣各不相同,這一階段是時間的堆積,大多五到十年時間不等。這一段後,會有兩條分水嶺,以名利為初心者,隨著醫術的提高,漸至國手之境,雖有名利之心,這時已經生慈悲精誠之心者,將進入醫者的行列。

六段 國手/醫者 :國手,是一個時期中醫的一流水平,隨著經歷了四段的明理和五段煉獄級的反覆實踐,這一境界已經可以達到疑難重症治癒率六成的水平,如果不具備精誠慈悲之心,個人修為到此為止,能否再進入下一階段,看個人命運和際遇了。而醫者,是將岐黃之道已經融入自己的靈魂和生命,同時因為身具慈悲精誠之心,與歷代先賢宗師以心證心,是數千年岐黃傳承的真傳者,也是醫道的傳承者。雖然覺醒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從覺醒到證道,是需要量變和質變的,這一時期臨床療效與國手並無差異,均為六段。是為上中下三工中,中工的極致。

七段 史詩/覺者: 史詩是持世間功名利祿之心,至此還不消者,也是這一初心能夠到達的終極境界,然而也非人力能夠達到,人的命運際遇,包括時代等眾多因素,共同構成了一個持名利心為初心的中醫,最終能否名垂青史,成為史詩級。這是需要際遇的,在醫術上,本身並不比六段高太多,疑難重病治癒率可在七成左右,不同之處在於名氣更大,甚至能夠青史留名,而且在理論和學術上有所創見。同時因為成為史詩的前提是有事件,故在事件中,不同程度的幫助和治療了很多人,亦是善莫大焉。

覺者如果機緣巧合,亦可以成為史詩,二者本質的不同,不在名氣大小,而是覺者覺醒了自己生命的真諦,或成為史詩或老死鄉野,醫術均已至所在時期超一流,覺者因為對自己生命的覺醒,故能覺己察人,並且漸知天地自然之理,俯仰之間,可識天地之間草木蟲石偏性以濟病患之苦。醫術邁入上工之列,而即便持名利之心的史詩級醫生,因貢獻很大,惠及他人,亦屬上工。醫之為道,本無高低,道心在濟人。故無論醫術高下,其實均可為上工。

八段 一代宗師:為天地立心,為病患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後世開先河。八段為承前啟後的一代醫宗。這一境界即繼承了前賢所學,又在前人基礎上開創新的精義,以百川到海之心,融古今為一爐,自成一家。與如同浩瀚星辰的古聖先賢以心證心,以心傳心,醫道以心傳。際遇不同,顯,則濟世活人,並開學術淵藪。隱,則自成傳承,保一方有緣之安。

九段 蒼生大醫:此為岐黃之道至高境界,醫道有雷霆手段,身具菩薩心腸,達人天之變,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慈航普度,濟天下蒼生。上工十全九,此之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