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談談練尚氏形意劈拳應注意的問題

劈拳是形意五形拳中的第一趟拳,經、譜中明確闡述:“劈拳似斧性屬金,生鑽克炮妙絕倫,體為皮毛鼻通肺,小臂發勁勁乃神”、“劈拳肘打”、“深山谷中行,把肘問路徑,肺府雷聲動,樵夫砍柴聲”。其傳統練法有六種:定步、進步、退步、轉身、搖身、捋手劈拳。看了許多同道的文章和視頻演練,頗有所思,斗膽粗淺的談談應引起注意的問題,僅供參考。

一是劈拳的手型是拳,不應是掌。什麼是拳,什麼叫掌?婦幼皆知。早在20年前,形意拳界在《中華武術》、《武魂》等雜誌上就展開過討論,尚氏形意劈拳是用拳,不是用掌的理論與實踐 ,得到了認可;1995年國家武術研究院、武管中心組織的全國形意拳規定套路專家審定委員會上,一致認定劈拳是用拳,把用俯掌的進一步認定是尚氏的“鷹捉”。尚氏形意師祖尚雲祥把鷹捉做為開啟形意拳大門的鑰匙來傳授是有特殊意義的;它也是用來區別形意拳開枝散葉後尚氏形意的標誌。它與劈拳是兩個皆然不同的拳法。

談談練尚氏形意劈拳應注意的問題

劈拳定式


二是劈拳在習練和實戰中,用的是小臂,不是拳頭與肘尖(當然不是不可或不能用,只是效果和威力不同罷了)。應明白渾然一體,身體是斧柄(把)、小臂是斧刃。否則只能將人打痛打傷打倒,放不起來打不遠。劈拳的健身作用強、實戰的威力極大。1970年秋天,筆者在中朝邊境曾受命抓捕一名越獄逃犯,在和逃犯接觸的剎那,用劈拳將準備越境的逃犯打出3米多遠並將其右鎖骨打斷。

三是劈拳練的是劈勁兒,不是推勁兒,更不是一點即收、下砸、亂抖的勁兒。形象地說,就似斧子劈木。拳經過兩乳中間摩膻中(深山谷)虎抱頭的同時,拳頂前肘肘窩(把肘)後不停,沿摩小臂內側上行至前拳拳心,這時啟動內力,兩拳翻擰、後拳劈出,前拳迅速裡擰、外翻,肘與小臂摩肋拉回腰間要用合力(前手打人後手發勁),同時腳貼地趟出,成三體式步型。要注意手見手翻,下劈時兩肺葉裡合(肺府),特別是要走出升弧、降弧的弧線來,才能形成疾速、乾脆、利索、大刀闊斧的氣勢,練得劈勁。不能拳劈下後還上下亂動,要定勢,只能有一點兒餘勁兒的顫動,這是正常的。拳譜中:“寧打不是,不打又是”,就是告誡習練者在練拳時心中(身上)不存勁兒,把勁兒都放出去、都給對方;練錯了再重練,不可以在定勢後亂動,養成痼癖動作;“一打一愣神、一打一哆嗦”,是指練拳放勁兒時必須豎項,施放能量時渾身突然一抖。

四是一定要注意動作的準確、身法的協調整齊和內外相合。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站著練、哈腰練…….,能練對嗎?尚氏形意對形意拳的理解和定義是:形是意的載體,意是形的內涵;有形無意,不為內家。有意無形,非稱拳家;有形無意,勢如空備;有意無形,意無所發;形為意所附,意為形所依,是為形意。弄明白了什麼是形意,悟到了形與意的關係,不但能練好劈拳,而且定能達到上乘殿堂。(作者:蘇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