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是否真有其事?透過少林寺“碑褐”來細聊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是否真有其事?透過少林寺“碑褐”來細聊

通過對少林寺碑竭進行考察發現“十三僧助唐”是歷史真實,但其中既無“武術”,也無“武僧”與“棍法”。 “十三僧助唐王”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們對少林武術文化的美好記憶,尤其是在“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價值取向上進一步豐富了少林武術文化的思想內涵,成為少林武術少林武僧信仰偶像體系的必選之路。”

一、 “十三棍僧救唐王”是否屬實

1、“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傳說

在少林寺的故事中,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傳說。故事說王仁則手下抓了喬裝打扮的唐王李世民,而李世民被疑為唐軍而被抓走。途中不慎失落玉璽,而一位少林僧人剛好得到此物,並識別出了上面的“李世民”字樣,於是少林寺十三名武僧討論計劃後決定出馬營救,並且生擒了王仁則。

而20世紀八十年代轟動一時的由香港中原公司攝製的電影

《少林寺》,便是根據這個傳說改寫而來。電影《少林寺》上映後,記述或提到十三棍僧救唐王一事的書籍、文章、小說之類,不計其數。少林寺新建的錘譜堂,第十一組塑像便是塑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事;白衣殿後壁牆北半部,也以此為題新繪有巨幅彩色壁畫。

2、碑褐上早期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詳細紀錄

與“十三棍僧救唐王”有關的史料主要來源於少林寺碑褐上的三篇銘文,這三篇銘文記載了彼時的社會現狀和唐朝政府對寺僧等人的稿賞情況以及受到嘉獎的寺僧名單。但是銘文中對寺僧助唐的描述過於簡陋,可謂“言簡意賅’。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是否真有其事?透過少林寺“碑褐”來細聊

《唐太宗賜少林寺教書》的原件現已不存,但是北宋趙明誠的《金石錄》,清人洪亮吉的《登封縣誌》等史籍中均有錄凡《唐太宗賜少林寺教書》載“法師等並能深悟機變,早識妙因,克建嘉酞,同歸福地,擒彼兇孽,廓茲淨士’。《皇唐篙嶽少林寺碑》中雲“僧志操、惠、曇宗等…率眾以拒偽師,抗表以明大順”,這是關於“十三棍僧救唐王”最早最詳細的紀錄。

3、並非真實的歷史演義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淵源於隋末唐初的亂世時期。少林武術文化植根於中華傳統歷史文化,奉行“禪宗祖庭”的修行本意,宣揚民族正義,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目前“十三棍僧救唐王”已被學術界認定是一個虛假的歷史演義,其真實的面貌應叫做“少林寺僧助唐”

,這段歷史可以說是少林寺僧參與的最早期軍事活動,該事件形成的背景及它所述說的意義,深化了人們“匡扶正義、抵禦外侵”的思想,併為此後少林寺僧參與類似的軍事活動提供了傳統。

二、為何說“十三棍僧救唐王”是一個誇大的文學故事

1、助唐事件,非“救唐王”之意

唐代記載這一事件的文獻確有少林寺僧隋末助唐事件,並沒有後來歷史演義“救唐王”之意。明代為中國文學史上小說和戲劇的繁榮時期,但明代文獻和史籍中仍沒有明確反映“救唐王”之意。

如明代程鬥衝在其著作《林棍法闡宗》的序文中雲:“唐初僧曇宗等起兵,拒偽師,執王世充侄仁則歸本朝。太宗嘉其義烈,拜曇宗為大將,餘俱賜田。數降璽書,宣調慰勞,並賜地四十頃,水碾一具,即今柏谷莊是也。”看出程鬥衝的敘述和《皇唐篙嶽少林寺碑》所述的內容可以說是一樣的,

講的仍是隋末寺僧助唐,而非“救唐王”。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是否真有其事?透過少林寺“碑褐”來細聊

翻檢其他有關文獻,其中記錄了不少彼時文人墨客在遊歷篙山時留下的關於隋末寺僧助唐的詩句和評論。但是這些詩句中所描述的不過是少林寺僧從隋末便與武事有了聯繫,篙山少林寺僧人習武場面和武僧制度,詩中沒有任何與“十三棍僧救唐王”有關的信息,文字中所能指引的信息到“助唐”已戛然而止。

2、所救為“秦王”而非“唐王”

從碑竭的題目《唐太宗賜少林寺教書》中咱們也可以明白當時的李世民並不是唐王,而是秦王。《唐太宗賜少林寺教書》中寫的是“太尉、尚書令、陝東道益州道行臺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將軍、使持節涼州總管、上柱國、秦王世民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寺主以下徒眾及軍民首領士庶等......”。李世民是秦王不是

唐王,之所以會出現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那是後人對李世民家族封號的張冠李戴。當時的唐王應該是李淵。在我國古代皇帝下旨為“詔”;諸土下旨為“教”。所以這封信為唐太宗賜少林寺教書,而不是下詔。李世民與王仁則的戰爭則發生在唐高祖武德4年(公元621年),而李世民稱為唐王是在唐高祖武德9年(公元626年),也就是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後的8月初9,那是5年以後的事了。

3、十三棍僧是否真實存在

《少林寺蝶》,這篇文章基本上記述了這麼一件事:李唐打敗王世充後,王世充所佔地盤的寺廟都被廢撤,其田地也被沒收。這是武德五年的事。而少林寺僧擒獲王仁則,則是武德四年四月,中間不過才隔了一年。少林寺僧“以有翻城之功,不伏減省,上表申訴”。

到武德七年七月,少林寺才得以恢復,“依舊置立”,但田地又沒有還夠。一直到李世民即位後的貞觀六年,唐王朝才傷令“從實改正”,做了徹底的平反工作。且通觀《少林寺蝶》全文,依然沒有出現什麼“武僧”、“棍僧”也沒有提到“少林武術”。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是否真有其事?透過少林寺“碑褐”來細聊

但是我們要明白僅有十三個僧人又怎麼可能在敵軍大營中如入無人之境?在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傳說中,“十三”和“僧”都完全屬實,但準確的史實應是少林寺“十三僧助唐”。且少林寺僧曾因為助唐有功並受封賞這件事實本身,毫無疑問也是真實的。

三、少林武術文化“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內涵的豐富

1、平定內亂、匡扶正義的傳統精神反映

“十三棍僧救唐王”從史料考證的信息是“寺僧助唐”,反映了少林寺僧從社會角度平定內亂、匡扶正義的思想境界“十三棍僧救唐王”恰恰吻合了隋末唐初社會的主流文化思想,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為少林武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隋末曇宗等助唐之後,少林寺僧習武風氣更濃《皇唐篙嶽少林寺碑》記載了唐朝政府對於寺僧助唐的獎勵情況,具體內容為

“本朝太宗嘉其義烈,頻降璽書宣慰。既奉優教,兼承寵錫,賜地柵頃,水碾一具,即柏谷莊是也。”反映出少林寺僧平定內亂、匡扶正義的民族精神

2、中華民族“對待生活與社會”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折射

少林武術在1500年的歷史流變與社會互動中,不僅體現了“禪以武顯、禪武合一”,而且折射了中華民族“對待生活與社會”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十三棍僧救唐王’、作為少林史上十分有名的事件,從史學的方面考證“十三棍僧救唐王”,一方面強化了少林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社會文化的歷史記憶形式。

另一方面還原了隋末唐初、明代少林寺僧參與政治和軍事文化的歷史真實面貌,豐富了少林武術文化蘊含的“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內涵。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是否真有其事?透過少林寺“碑褐”來細聊

3、文化價值的取向

少林武術文化在保持自身宗教文化模式基礎上融合了儒、佛、道、兵家文化,尤其是在“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價值取向上令我們明白其文化價值。 ‘十三棍僧救唐王”對少林寺僧參與政治與軍事、修禪習武以及少林武術文化體系的形成奠基了基礎,可以視作是少林武術文化的開端。

正如程大力所說的“第一,它為少林寺參與政治與軍事開創了傳統,這種傳統會帶來廣泛深遠的影響,甚至影響到少林武術少林武僧的誕生和創立;第二,它會在少林武術少林武僧產生後,成為少林武術少林武僧信仰偶像體系的正確選擇。”

四、小結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任何歷史事物,都可以作為特定環境的產物,具體的歷史聯繫決定了事物的獨特風貌。我們從現在掌握的歷史資料我們可以得出少林寺十三僧助唐軍”是歷史真實,然而其中

並無“棍僧”,也無“武術”。少林寺十三僧助唐軍,為後來的傳說的出現提供了可供發揮的最好的藍本和素材。

少林武術文化在複雜的社會矛盾衝突中始終保持著自身發展的動力,秉承和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儒家、佛家、道家等)的思想精華,弘揚特定社會的主流文化精神,並被賦予了較多的社會責任與國家使命,成為少林武術少林武僧信仰偶像體系選擇的必然方向。“十三僧助唐王”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們對少林文化的美好記憶,文化價值指向“匡扶正義、維護國家與民族利益”的精神層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