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人驚蟄代表什麼?

用戶51680061214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一歲十二個月建,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是卯月之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是郭十一吶


驚蟄

二月是卯月,卦象,內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為雷,雷天大壯。二月是大壯卦,大陸上放風箏,可以飛起來了。二月的驚蟄節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後,蛇蟲青蛙就看不見了,口裡含一團泥巴,鑽到地底下,不食不動,半死狀態,現代科學上稱作“冬眠”,我國古代稱作“蟄”或“蟄伏”,要到二月間雷天大壯的時候,第一聲春雷一鳴,這些蟄伏的蛇蟲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稱作驚蟄。

過去農夫驚蟄以後下田耕作,一不小心,觸到毒蛇含過的泥巴,會中毒腫痛。在大陸未過驚蟄,農作物種子下地,不會發芽生長的,一定要驚蟄第一聲雷以後,才開始抽芽的,這個科學的道理。

《易經》上告訴我們,雷有八種之多,水雷屯,澤雷隨,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地雷復,震為雷等,而地雷復的雷肥料最多。春雷動了,這一聲空中的巨響,驚醒了冬眠蟄伏的動物們,現在紛紛吐出了口中的混土,恢復了活動,這就是驚蟄的意義。


趙波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在雨水之後、春分之前,時間為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意思是說,驚蟄節氣在農曆二月,隨著第一聲春雷的響起,萬物都驚醒過來,地下蟄伏的小動物們聽到雷聲,也都紛紛驚嚇得從冬眠中醒來。所以古代的人們將這一節氣叫做“驚蟄”。


“春雷響,萬物長”,事實上,冬眠的蜇蟲們是聽不到雷聲的,它們之所以結束冬眠“驚走而出”,是因為溫暖的氣候。驚蟄時節正值“九九豔陽天”,此時大地回春,春雷漸響、春雨增多,大地的春意更濃了,田間的農事也更忙了。

為更好的反映驚蟄期間的氣候變化,古人將驚蟄節氣中的十五天分為以下“三候”:

一候“桃始華”。華是通假字,通“花”,在驚蟄節氣的前五天,桃花開始盛開了。

二候“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鳥。在驚蟄節氣的中間五天裡,黃鸝鳥聞到花粉的香氣,歡欣雀躍地在樹林間鳴叫。黃鸝鳥的美妙歌聲,為春天的增添了幾分更為活躍的氣息。

三候“鷹化為鳩”。鷹,指的是一種鷙鳥;而鳩,指的是布穀鳥。鷹變為鳩,並不是說老鷹變成了布穀鳥,而是說在驚蟄節氣的最後五天裡,由於氣溫非常暖和,老鷹悄悄地躲起來開始繁殖,而布穀鳥則成群地出沒于山林間,鳴叫求偶。這樣的現象在古人看來,便是鷹消失了、鳩出現了,所以造成了一種“鷹化為鳩”的奇妙錯覺。

伴隨著滾滾春雷,萬物都在繁殖生長——黃鸝歌唱,老鷹築巢產卵,鳩鳥鳴叫求偶,桃花、棠梨、薔薇百花如簇……這樣一幅熱鬧春景圖,得益於溫暖的天氣。

驚蟄時節以晴天居多,氣溫不斷回升、雨水也有所增多。除了東北、西北等少數地區以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經回升到0℃以上,而華南、東南等地區甚至已經穩定在12℃以上,處處都唱響了“桃花紅,梨花白,黃鸝歌唱燕歸來 ”的仲春讚歌,十分熱鬧。



立春的春風輕柔拂過,雨水的春雨溫潤如酥,沉寂了一整個漫長冬日的萬物如夢初醒,睜開迷濛的雙眼,但真正使得萬物再度甦醒的,卻是那一聲聲遙遠的驚雷。驚蟄的雷聲喚醒蟲蟻鳥獸,喚醒草木莊稼,更喚醒勤勞的人類,於是繁忙的春耕時節就此開啟。

在這陽光明媚的仲春時節,活力與生機就此重現人間,疫情自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周慕白1988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

這個節氣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




不求人的三腳貓


驚蟄的由來是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古代分驚蟄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



東霖木雨


著名的老中醫說“中國古老曆法一次次證明

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蜇千百年來,發生在中國的歷次瘟疫都是按這個規律始終的。大家堅持宅在家裡,到3月5曰(農曆二月十二日)就會解出封閉走出戶外擁抱太陽、藍天和大地美麗的風光。凡懂中醫先生都會知道這個規律的。”




中國傳統文化初學者


我是睿為法務顧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驚蟄時,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的氣候規律相吻合。驚蟄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睿為企業法務


我用古代詩詞裡的驚蟄回答你的問題,希望對你有幫助,後面都有詩詞的配圖哦!

驚蟄

吳藕汀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滿前莫問名。

驚蟄未聞雷出地,豐收有望看春耕。

擬古·其三

魏晉 · 陶淵明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義雀行和朱評事

唐 · 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餘。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雲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秦樓月

宋 · 范成大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

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溼。

燕支溼。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菩薩蠻·春雨

宋 · 蕭漢傑

春愁一段來無影。著人似醉昏難醒。

煙雨溼闌干。杏花驚蟄寒。

唾壺敲欲破。絕叫憑誰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驚蟄日雷

宋 · 仇遠

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

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

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

惟有石龜並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

聞雷

唐 · 白居易

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

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

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

空餘客方寸,依舊似寒灰。

春雨早雷

唐 · 張說

東北春風至,飄飄帶雨來。

拂黃先變柳,點素早驚梅。

樹藹懸書閣,煙含作賦臺。

河魚未上凍,江蟄已聞雷。

美人宵夢著,金屏曙不開。

無緣一啟齒,空酌萬年杯。

觀田家

唐 ·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春晴泛舟

宋 · 陸游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水龍吟.驚蟄

元 · 吳存

今朝蟄戶初開,一聲雷喚蒼龍起。吾宗仙猛,當年乘此,遨遊人世。玉頰銀鬚,胡麻飯飽,九霞觴醉。

愛青青門外,萬絲楊柳,都捻作,長生縷。七十三年閒眼,閱人間幾多興廢。

酸鹼嚼破,如今翻覺,淡中有味。總把餘年,載松長竹,種蘭培桂。待與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霽。











真實的恩典


在古代驚蟄代表著驅趕黴運,驚蟄也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洩內心的不滿。



四稷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蜇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蜇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驚蟄時,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度,這個節氣表示在我國某些地區,驚蟄有食梨的習俗。而到了西漢,為了規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將“啟蜇”改名叫驚蟄,延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