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疫情之下,食用菌企業難在哪兒?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積極進展,各地陸續進入復產復工階段。但對多數食用菌生產企業來說,復工復產並不容易。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秘書長劉自強告訴國際商報記者,目前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大型企業庫存量激增,30%~50%的企業受損嚴重;以生產珍稀食用菌品種為主的中小型食用菌企業則幾乎全部受損。

受多重因素影響

當前,我國80%~85%的新鮮食用菌依靠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還有15%~20%通過超市和電商進入終端市場。

“目前食用菌產品的流通渠道並不順暢。”劉自強說,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於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做好農產品穩產保供工作的通知》後,各地方政府在實踐中對食用菌產品是否屬於“菜籃子”工程,對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相關政策的理解、認識並不統一,導致了新鮮食用菌產品異地調撥和配送難度加大。

劉自強詳細介紹道,根據交公路發〔2009〕784號《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的通知》及鮮活農產品目錄附件,新鮮食用菌被歸入新鮮蔬菜類別,涵蓋平菇、原菇、金針菇、滑菇、蘑菇、木耳(不含幹木耳)六個品種,但這與產業實際情況脫節,導致香菇、杏鮑菇、海鮮菇、蟹味菇、草菇和雞腿菇等市場常見食用菌品種在通過高速公路運輸時仍需額外繳納通行費用,增加了相關企業的運營負擔。

另外,不同於普通農作物,食用菌以木屑、玉米芯、麩皮、棉仔殼、甜菜渣、豆粕、啤酒糟等農林副產品作為生產原料。在疫情防控之下,受部分地方政府對上述生產原輔料運輸加以限制和禁運影響,許多大型食用菌生產企業原輔料庫存短缺,難以恢復正常生產。

“由於各地防控機制不同,部分食用菌生產加工流通企業復工及外地工人回廠受阻。”劉自強說,這種情況在食用菌中小企業中普遍存在,導致了復工率低甚至是無法復工的問題。與此同時,食用菌出口企業也無法正常履行外貿合同。

食土商會食用菌分會調查顯示,疫情之下,以生產金針菇、杏鮑菇、蟹味菇、白玉菇、海鮮菇、雙孢蘑菇為主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大型企業庫存量激增,導致30%~50%的企業受損嚴重,目前只能艱難維持運轉;以生產黑皮雞樅、鹿茸菇、黑牛肝菌等珍稀食用菌品種為主的中小型食用菌企業,其產品主要供給餐館、賓館、酒店等服務業,這些中小企業經濟實力不強,無法全面復工復產,政府公關能力有限,幾乎全部受損。

呼籲政策扶持

基於上述食用菌生產企業目前面臨的困難,劉自強呼籲國家相關部門加快重新定義和界定“菜籃子”工程、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的概念、定義和適用範圍,制定新產品目錄和實施細則。他同時呼籲,國家在制定產品名錄的同時給予地方一定自主權,允許其在國家制定的總目錄上,根據地方特色農產品適當加入地方特色品種。

“食用菌產業是我國第五大農產品產業及國家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支柱產業,也是我國大宗出口農產品。”劉自強說,希望能儘快將食用菌產品列入“菜籃子”工程、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品種名錄,以及商務部生活必需品市場聯保聯供機制中,從而推動各食用菌企業儘快復工,恢復正常生產和流通秩序,將疫情對食用菌行業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讓食用菌產品真正走入千家萬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