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與當今張揚和尊重個性有何矛盾?

ttz1291666822


但是,張揚和尊重個性,前提是有約束力的,並非亳無節制的,是在尊守法律,法規,道德的基礎上。

比如說,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事情,不看,不說,不聽,不要做。是在言行方面需要尊紀守法,要尊守法律法規和道德的約束。

非禮勿視出自《論語、顏淵》孔子的《論語》卷六,顏淵十二,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說,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解釋:意思是,不合符禮教的話不能說,不合符禮教的東西不能看,不合符禮教的事不能做。顏回說,這個道理很深很難,總要拿一個章法,一個引子給我們入手,或者可以進入“克己復禮"的境界。因此,孔子就告訴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用四個規範,嚴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規範薰陶自己。

顏回說:我雖然很笨,悟性不高,但借外力薰陶內心的方法是懂了。我只好用這種方法,慢慢去達到那個“克己復禮"的境界!


內江黃大姐


我是偷聽制筆的強哥,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與當今張揚和尊重個性有何矛盾?

我的回答是沒有矛盾。

一、原意是什麼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原文出自《論語》

它的意思是不符合禮儀規範的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

二、禮儀規範在各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定義

這句話的核心在於禮。孔子說的時候,禮是指周禮,那是符合那個年代的。如果要活學活用到當代,這個禮在當代就應該符合當代的禮儀規範。當代的禮儀規範有商務禮儀,有外交禮儀,有人際關係的禮儀。這些禮儀規範都能讓我們提升人際關係,塑造非常好的禮儀形象。所以不符合當代禮儀規範的不要去看(比如偷看別人的手機,信件),不要去聽(別人在談私事,要識趣到門外恭候),不要去說(不在人後說人是非),不要去做(不要耍流氓、不要在公眾場合背心拖鞋等)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帶給你幫助。


偷聽制筆


這句話一般理解為“不符合規矩的不要看,不符合規矩的不要聽,不符合規矩的不要說,不符合規矩的不要做”。但是這樣理解是錯的,這只是按字面意思理解的。

正確解釋

要理解古文最好聯繫上下文,不然容易理解偏了,就只能理解字面意思,那樣的理解不對。這段話出自《論語•顏淵》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論語》裡孔子的禮有兩層含義,第一指的是禮的制度,就是《禮記》裡記載的禮,第二個含義是對修身來說的,是說誠心正意,像行禮祭祀時的專注的態度。“克己復禮”和“非禮勿視”中的禮就是第二種意思。《史記》中記載孔子去求教於老子,老子對他說:“……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這是說君子修德行要注重內在,去掉驕傲之氣,不能放縱慾望。《論語》中孔子還說到:“人而不仁,如禮何?”是說人內心沒有仁愛,要禮那種形式過場有什麼用

?這都證明了“禮”的第二種解釋。

所以題主所引用的話,正確理解是:“沒有達到誠心正意,像行禮祭祀那樣的專注,就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因為那樣做不到仁”

矛不矛盾呢?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按我這種“禮”的理解,跟張揚和尊重個性沒衝突,反而告訴人們要發自內心專注的去發展個性尊重個性,不要隨大流跟風,看別人張揚個性,你也要張揚個性,用“克己復禮”的方式想明白了是不是你真想要的。綜上所述,沒矛盾。

我們現在對古代文化的理解,大多來自於五四運動之後對傳統的批判理解,確實剔除了糟粕,但是有些正常的東西也有曲解,所以,還是看原文古籍,不要人云亦云。


盛京楊員外


孔子提倡“克己復禮”,禮的含義應該是真誠與敬重,推己及人,克服自己的慾望,常懷仁愛之心,提倡“和為貴”。

當今張揚和尊重個性與此是否有矛盾要看情況,不同的人個性各異,如果你的個性與孔子提倡的“禮”相符,那無矛盾,如果你的個性虛偽、暴躁、自私、偏狹、慾望不止,那就與孔子提倡的“禮”背道而馳了。


探文海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簡單的說不符合禮制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動。什麼叫禮制,禮制就是禮儀制度的簡稱。張揚和尊重個性沒有毛病。但是必須在禮制的框架下,超出這個制度,和法制你可能就會犯錯誤。比喻非禮不說,畢福劍就是一個例子。


嚇死美國人


孔子這些話,是回答顏淵的提問時所說的。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又問他具體的條目,孔子就說了這四個勿。後人稱為顏子四勿。這四勿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主要內涵,就是仁。仁是目標,四勿是手段,它其實是一種行為規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通往仁的規則。孔子說過,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說只有不逾矩才能從心所欲,只有克己才能回到仁上。為仁由己,不假外求。視、聽、言、動,皆人與外物相刃相摩之途,若果不有所節制,就會不合禮,就會入迷途。老子也說過,五色讓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就是一個道理。

至於當今所謂的張揚和尊重個性,其實無這四勿並不矛盾。孔子其人最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個性了。他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一個人想要張揚不是毛病,首先要考慮一下自己有沒有這個才能,而不要怕人不知道自己。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也。那些所謂張揚的人就怕到頭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瞭解他。所以說人還得靠自己。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要求諸己,不如從四勿做起。人總是有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一定的規則下張揚自己的個性才是正途。孔門心法,為學工夫。在今天的一個意義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時時處處就能約束自己,使自己言行合乎規則,便是仁。仁者不憂,則無往而不利。


去影


孔子說的“禮”與張揚和尊重個性,並沒有矛盾。要搞明白清楚這個問題,先要正確理解“禮”和“個性”的正確含義:

第一,西周東周的“禮”,就是“規矩”,就跟我們現今通常說的“規矩”、“禮數”意思是相通的。周禮,對吃穿住行、上下老幼等等,涉及到人的一切言行,“規矩”制定的全面、詳細,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言行不遵守。而我們現在說的“懂規矩”、“講禮貌”,在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只不過不像周禮那樣流程複雜、要求嚴苛罷了。

第二,時下講張揚和尊重個性,我認為指的是保持自己獨特、獨立的人格,發揮自己獨有的優勢和特長,按著自己的思路和道路去發展。張揚個性,不是張狂個性,不是任性胡為,不是胡作非為。

第三,搞清楚了前兩個問題,我們也就清楚了“懂規矩”、“講禮貌”與張揚個性不矛盾。“規矩”不妨礙你的個性;比如,公共場所不能吸菸這是規矩,這不會阻礙你的個性吧。個性也不是建立在破壞規矩之上;比如,你去拜訪客戶了,總要敲敲門、說聲我是誰,總不能一腳把門踹開,這不叫個性,這叫沒教養。

第四,“禮”要上升到現在的國家層面,我認為就是“國家制度”。這更不影響你張揚、尊重個性;你的個性再張揚,也不能去破壞和踐踏國家制度。


九思堂筆記


孔子的這個理念可以用《易經》裡面的履卦來解釋。履卦為64卦裡第10卦,講述的是人們做事都應該循規蹈矩,這樣做即使踩了老虎的尾巴但是也不能受到傷害。做事情也是要量力而行,安分本分,不可一意孤行,逞強冒進,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麻煩。

現代的年輕人喜歡潮流,崇拜自己的個性,總想要異軍突起,瞬間變成一匹黑馬好去和資本分一杯羹。正好和孔子說的話的意思背道而馳。

有一個想法就可以去融資,一衝動借錢也要去創業,在工作崗位上說不得碰不得,一旦觸碰到逆鱗,就要“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他們從小就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以為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規則都是由他父母制定的,所有人也應該像他父母一樣慣著他。

做事情也是喜歡天馬行空,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美其名曰有想法有創意,一些不落地的想法也認為會是必然成功的。

在這種思想下,年輕人走彎路,碰壁的情況肯定會越來越多。不可取啊,不可取。

再說一句話: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如果你覺得歲月靜好,那一定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易生君子


不矛盾,我們一直自稱為禮儀之邦,孔子講非禮勿視這些與之並不衝突。

儒家尊重個性,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意思是自己不喜歡,也不要給對方增添煩惱。出自《論語-顏淵篇第二章》

儒家並非一概中庸,也有“當仁,不讓於師。”之句。出自《論語·衛靈公》。

意思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束髮


個性張揚,就是無規無矩,古人說,老要張揚少要穩。你年輕人還沒經是世事就應該虛心學習,老了有經歷了你在張揚。年青人只有理解了禮,才能知道那些該張揚那些不該張揚。尊重個性,應該有條件。其實有志不在年高,無知不在老少正好夜襯托了尊重個性這個問題。現在人理解的個性張揚是不受約束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