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丁寶楨殺了大太監安德海後,慈禧是怎麼報復他的?

貓眼觀史


母子連心。得罪慈禧的兒子同治的安德海早命不久矣。

安德海原本只是咸豐身邊一個小太監,因為聰明伶俐得到咸豐和慈溪的喜愛。在辛酉政變中,安德海充當慈溪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秘密聯繫人,為慈禧剷除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立下大功,被晉升為總管大太監。後又幫助慈禧秘密聯絡外臣,革除了奕訢手中的權力,使慈禧真正了掌握了朝政大權。

安德海經過了這兩件事事情成為慈禧身邊的大紅人,連慈禧親生兒子小皇帝同治都不太尊敬。經常在慈禧面前說小皇帝的壞話,同治對他非常怨恨。而安德海仍然我行我素胡作非為,要知道母子連心,得罪皇帝的安德海離死期不太遠。在1869年為預備小皇帝的婚禮,請求慈禧派他出宮採購物資。慈溪應允之後,安德海帶著一大票隨從出京。

安德海到了地方都有當地官員熱情招待,但在路過山東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抓獲。丁寶楨以太監出宮有違大清祖訓,且官位不足四品沒有詔書上書軍機處,請求處置。而軍機處則回應說立即處死,而當時國家的大權都掌握在慈溪手裡,與其說安德海死在丁寶楨手中,不如說慈禧借刀殺人。


陸棄


安德海被殺,丁寶楨並沒有因此受到報復,更沒有獲罪,相反,性情剛烈的丁寶楨,因為斬殺了安德海,一下子得到了朝野上下的熱烈讚許,聲望一度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立下軍功的重臣並駕齊驅。

殺了慈禧身邊大紅人,丁寶楨怎麼會反而安然無恙呢,這裡面有兩個原因:慈禧的容人之量和安德海的咎由自取,這還要從安德海出京前說起。

安德海發跡自辛酉政變,因為冒死充當慈禧和奕訢的信使,政變成功後受到重用,成為天字第一號大太監。

安德海畢竟年輕,得勢時只有16歲,年紀輕輕難免恃寵而驕,他本人性格又狡詐多變,好搬弄是非,很快得罪了包括恭親王奕訢在內的諸多大臣,加上當初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是開了清朝先例,大費了一番周折。

在垂簾之初,就在詔書中約定,等六歲的愛新覺羅·載淳年長大婚之後,就還政於皇帝,所以,在程序上來說,天下終究是載淳的,這點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偏偏載淳從小就看不慣安德海,起因是安德海是慈禧身邊的人,在咸豐皇帝在世時,慈禧還不叫慈禧,只是個懿貴妃,也並不算得寵,咸豐最敬愛的是皇后鈕祜祿氏,也就是日後的慈安太后,其次是麗貴人他他拉氏,只是她們肚子不爭氣,皇后沒有子嗣,麗貴人僅生一女,只有懿嬪為咸豐生下了唯一的兒子載淳,母以子貴,連升幾級晉封懿貴妃。

懿貴妃雖然生下了兒子,兒子卻並不由他養,宮中自有人撫育,平時也多是由皇后照顧,相比之下,懿貴妃反而像個後媽,她對載淳自小嚴厲,比不得皇后性子溫婉柔和,所以載淳更親近的是皇后,對這個親媽反倒是非常害怕,有機會就想躲著她,以免被責罵。

懿貴妃在教子上算不得成功,對權術卻格外熱衷與敏感,兒子是帝位唯一繼承人,卻老往皇后那邊跑,她不由得暗生戒心,怎麼辦呢,手下最親近的太監安德海就成了她暗中監視載淳的工具。

安德海雖然人品不怎麼樣,為懿貴妃辦事,卻是盡忠職守,一天要打數個小報告,皇子今天跟誰玩了,玩的什麼,甚至皇后跟載淳獨處所說的話,他都能通過皇后身邊的宮女太監打聽得來,報告給懿貴人,甚至還根據個人喜好,添油加醋,如果載淳做了不合慈禧心意的事,難免受到責備,時間久了,載淳知道是安德海在裡面搗鬼,就此深恨安德海,在他五六歲的孩提時代,就經常對身邊太監說,要砍安德海的頭,仇恨的種子,就這樣在小小的心裡萌芽。

載淳,是安德海最不該得罪的人。安德海卻自認為有慈禧保護,皇帝也不敢拿他怎麼樣,這種幼稚的想法,讓他付出了人頭落地的代價。

時間很快到了同治八年,皇帝已十四歲,再過兩年,到了十六歲,就可以冊立皇后,兩宮到時候也要還政於皇帝,讓他自己親政。這個時間,正好是太平天國和捻軍都被剿滅,持續十幾年的激烈戰爭終於告一段落,對清廷來說,算得上是承平之世,所以皇帝大婚,格外隆重,提前幾年就要開始置辦物品,修葺宮殿,各項準備都要開始進行。

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安德海,早就想出京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還可以大撈好處,奈何清朝有祖制,太監不得出京,出京就要掉腦袋,但以安德海此時的身份,諸多王公大臣都要讓他三分,這點祖制,在他眼裡也算不得什麼。

從籌辦大婚起,安德海就不斷在慈禧耳邊吹風,今天說江南採辦的東西太寒酸,明天說廣東採辦的東西不夠好,最好是派個信得過、能幹的人往江南、廣東走一趟,摸摸底,也好把東西落實了,同時把價格裡的虛頭給砍掉,慈禧被他幾次三番一說,也覺得在理,有心派他去,礙於祖制,卻不能直接點頭,不過在安德海看來,慈禧不反對,等於就是默認了。

慈禧雖然沒有意見,但還有個障礙在於皇帝,載淳此時雖然還沒有親政,但隨著年齡漸長,兩宮太后也開始逐漸培養他獨自處理政務的能力,也就是說,在官員心中,他已不再是個孩子,越來越接近於皇帝,此時的載淳,已經相當於半個皇帝,許多事情,他已能夠做主。

所以,雖然在安德海心裡,載淳還依然只是個十幾歲的毛孩,不過不能不表示尊敬,而且載淳從小就看自己不順眼,自己要出京,如果不徵得他的同意,萬一捅了什麼簍子,也要吃不了兜著走。

但是小皇帝討厭自己,如果自己直接去跟皇帝說,肯定得碰一鼻子灰,安德海想了個辦法,送了點禮給皇帝身邊得力的小太監,讓他代自己去談談皇帝的口風。

安德海在宮中飛揚跋扈,大多數人都吃過他虧,大家都上下一條心視安德海為公敵,這個小太監也不例外,加上皇帝一再對身邊人說要殺安德海,他早就把安德海當成了敵人。於是他反而跟載淳商量,怎麼利用這個機會,治安德海於死地。串通完畢,他回覆安德海:“萬歲爺沒那麼大工夫,來管你的閒事。”這句話,正符合皇帝的性情,同時在程序上說,皇帝並沒有點頭答應,只是表示知曉此事。然而在一心出京的安德海聽來,跟慈禧的態度一樣,皇帝既然沒有反對,那就表示同意。

安德海據此認為,自己出宮的兩大障礙,都已掃除,在外面就算有什麼差錯,也可以抬出太后跟皇帝來抵擋。

七月初六,安德海準備好兩艘太平船,船上掛著龍鳳旗,插著兩面大旗,一面寫著“奉旨欽差”,一面寫著“採辦龍袍”,還掛了一面小旗,上面繪的是一個太陽和一隻三腳烏鴉。跟著安德海出京的,還有他的媳婦馬氏,妹妹、侄女、叔叔、族弟、聽差、老媽子和好幾個想撈取好處的太監,一行有三十多人,為了保證安全,船到通州,安德海還僱了十來個鏢局的鏢師保護。

船隊一路從北京到了天津,隨後直下山東,到了山東巡撫丁寶楨轄區。

丁寶楨清廉剛正,早就對禍亂宮內的安德海深為不滿,甚至放出話來,安德海如果敢擅自出宮,到了山東境內,必定要將他繩之以法。安德海卻自持得到了慈禧和同治的允許,根本不把丁寶楨當回事,大模大樣進了山東,他那兩艘船,極其引人注目,一到德州,早已得到丁寶楨手令的德州知州趙新立即報給了身在濟南的丁寶楨。

丁寶楨一看安德海入網,立即下令:有安姓太監,自稱奉旨差遣,招搖煽惑,真偽不辨。用四百里驛遞加急送到東昌府知府程繩武處,命令馬上抓捕安德海。

程繩武是個能員,他也不派大隊兵馬,帶著手下一個千總,二十多個親兵,先行趕到泰安,假傳泰安縣官員派人迎接欽差上岸休息,安德海不知是計,欣然率眾上岸,隨即被控制在巡撫衙門。

丁寶楨親審安德海,起初,安德海振振有詞,口稱奉慈禧懿旨,但既拿不出旨意,也沒有軍機勘合,沿途官員更沒有收到京裡的上諭。

既拿不出證據,就是假冒欽差,而太監不準出京,更是人盡皆知的規矩,兩條裡只要一條,就可以殺安德海。

不過丁寶楨為了妥當起見,還是暫時留了安德海一命,他派人送出四百里加急奏摺到京城請旨。此時載淳早就在留意山東、江蘇等地來的奏摺,因為按照時間推算,安德海應該進入了山東。此時慈禧已經給了他先行審閱奏摺的權力,所以他每天等內奏事處將黃匣子送到,首先就挑這幾個衙門的奏摺看。

所以,丁寶楨的摺子,第一時間就到了載淳手裡。

載淳看明白以後,立即召來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大家的心意其實一樣,當即決定,就地正法,奕訢同時派出歩軍統領衙門左翼總兵榮祿帶兵看住安德海京裡宅第,以防生變。

寶鋆擬旨,皇帝硃筆御批,以八百里加急送出,第二天晚上就到達濟南,這邊丁寶楨早就磨刀霍霍,收到諭旨,唯恐有變,連夜提出安德海,半夜裡就押赴刑場,一刀斬訖。一代權宦,被抓五天後,就此身首異處,大快人心。


慈禧這邊,當然不能隱瞞,載淳故意拖延到諭旨已發出,才去面見慈禧,稟告此事。這時候木已成舟,就算慈禧想保安德海,在那沒有電話,沒有視頻的年代,全靠快馬傳信,這時就算再派人去追,也早已來不及。既然安德海性命已經不保,也就無所顧惜,慈禧反而趁此機會,雷厲風行地辦一辦,反而能落個賢明的名聲,所以她乾脆指示,其他幾名太監,驗明正身,由丁寶楨一起絞決,又召見內務府大臣,責備他們對太監約束不嚴,說要振鈁紀綱,明發上諭,申明朝廷的決心,上下官員,自然無不稱頌聖母皇太后聖明。

對於慈禧來說,安德海被殺固然可惜,但與自己的政治名聲相比,區區一個安德海實在算不得什麼,只當是枚棋子,棄了就棄了。三條腿的母雞不好找,聰明能辦事的太監有得是,沒必要為此事與皇帝和大臣鬧得不可開交。

最得意的當然是丁寶楨,誅殺了安德海,得到天下讚譽,流芳百世,仕途沒有絲毫影響反而官聲日隆,最後升任四川總督,去世後追贈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並在山東、四川、貴州建祠祭祀。


小院之觀


慈禧能縱橫清末40 餘年,牢牢地把權柄握在自己手裡,絕對不是簡單的莽夫悍婦。丁寶楨誅殺安德海事件,也絕非偶然,背後實際上是奕訢和慈禧的權力博弈。在這個事件中,丁寶楨只是刀,而非權力博弈的一角。由於丁寶楨是個實幹家,所以慈禧在最終勝出後,不但沒有報復丁寶楨,而且還相對重用丁寶楨。

當咸豐臨終前,將“御賞”和“同道堂”這那兩顆印章交給慈安和時為懿貴妃的慈禧,就註定了清朝的政治格局已經發生了無法逆轉的改變。“後宮不準干政”這條祖訓實際上就徹底被廢除了。所以輔政八大臣中,無論肅順再怎麼厲害,他都不具備決策權了。

而安德海作為慈禧的寵幸太監,他在“辛酉政變”中,在兩宮與奕訢的聯合上居功至偉。這也是安德海後來敢於如此囂張的資本之一。但是在處理完肅順之後,奕訢與慈禧的矛盾實際也在暴露。奕訢在內依靠慈安,在外依靠漢臣與洋人。如果不存在慈禧這個角色,他極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攝政王。但是慈禧畢竟時候同治的生母,所以慈禧很早就暴露出了對權力的熱情。

同治大婚在即,這也就意味著同治大婚之後就要親政了。一旦同治親政,理論上慈安和慈禧都必須“歸政”同治。安德海以採辦同治帝大婚用品的名義出宮往江南而去。慈禧其實並非不知道安德海“擅出宮禁”此舉是“違反祖制”的。但是“後宮干政”同樣是“違反祖制”的。而如今“後宮干政”這條實際上已經被僭越了。慈禧就是要為自己“後宮干政”合理合法,故意放安德海出去做試探的。如果安德海安全歸來,那麼也就意味著“祖制”形同虛設。自己就有膽量繼續賴著權柄不交了。但是奕訢千等萬等,也是盼著後宮交權,不再幹政。同治4年(1865年),慈禧借御史上奏參劾為由,褫奪恭親王奕訢的議政王銜。所以機會難得,必須要打擊慈禧的囂張氣焰。

同治8年(1869年)8月6日,丁寶楨接到由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安德海“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8月7日,丁寶楨隨即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當時的軍機處的負責人是奕訢,密諭是以同治的名義發出的,但實際上,奕訢敢於決斷,發出這道密諭,是得到了慈安和同治的默許的。所以經此一役,慈禧老實了很多,按兵不動了很多年,但是這筆賬慈禧是記下了的。

時間到了光緒11年(1885年)慈禧的機會終於到了。中法越南戰爭,清廷不敗而敗,慈禧就藉著御史奏參恭親王對外交涉不利,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以醇親王奕譞代替恭親王奕訢的著名的“甲申易樞”。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以及其班底全部被撤換。而此刻,恭親王奕訢被徹底逐出了權力中心。而此刻奕訢昔日的兩個重要盟友慈安和同治都早已死去。而慈禧用了自己的妹夫以及侄子替代了奕訢和同治,徹底掌握了大清的權柄。

但是權力場上只有利益,沒有敵人。光緒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洋務運動”徹底宣告失敗,李鴻章成了徹頭徹尾的背鍋俠,被髮配到了嶺南去做了兩廣總督。慈禧被迫重新啟用恭親王奕訢。

而慈禧對於丁寶楨,則也是要用到所用之處,與恩怨無關。光緒2年(1876年)原四川總督吳棠病重開缺,當時四川吏治腐敗、財政赤字巨大,丁寶楨臨危受命,擔任四川總督一職。慈禧為體現朝廷對丁寶楨寄予厚望,特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丁寶楨督川十年,體恤民情,實心辦事,深受民眾愛戴。


炒米視角


丁寶楨殺了安德海後,但並沒有因此招來殺身之禍,反而在7年後升任四川總督。

丁寶楨此人,有兩件事讓他在中國民間很出名,一是他智殺了慈禧身邊的大太監安德海,二是他發明了一道備受歡迎的家常菜“宮保雞丁”。他勇於擔當、清廉剛正,一生致力於報國愛民。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人,33歲時考中進士,但因母親去世返鄉丁憂,丁憂期滿時恰逢家鄉苗民教匪叛亂,叛軍蜂擁而起,他因募兵鎮壓貴州苗民叛亂而名聲鵲起,同治二年升任山東按察使。同治三年升任山東布政使,同治五年出任山東巡撫。

再說安德海此人,先後侍奉咸豐帝和慈禧太后多年,咸豐帝死後成為慈禧太后心腹,頗受寵信。朝臣想要見慈禧或者想私下打聽點宮中的事兒,都會找到安德海,很多大臣利用各種機會勾結安德海,並且對他畢恭畢敬。使得安德海越發的囂張跋扈,依仗太后寵愛日漸猖狂起來。時間一長,安德海以權謀私,就連經常人宮的恭親王奕訢也曾受過他的算計。一次奕訢對眾臣說道:“我要是不殺了安德海這條狗,就對不起祖宗,對不起朝廷綱紀!”。

年幼的同治小皇帝對安德海和母親這種曖昧不清的事情有所記恨,表示要“殺狗賊小安子!”同治八年,宦官安德海違反祖制、擅出宮禁,在未攜帶任何公文的情況下出宮遊玩並藉機斂財。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非常憤慨,同時同治帝也利用此次機會給丁寶楨等人下令誅殺安德海。安德海到泰安境內時,丁寶楨派騎兵將其逮捕,隨後押往濟南,並立即密奏朝廷,痛斥安德海種種不法行徑,同治立即命令:無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丁寶楨於是誅安德海于山東濟南。

誅殺安德海後,朝中大臣紛紛讚揚丁寶楨,使得慈禧對丁寶楨也無可奈何。為了彰顯自己英明,她連發兩道聖諭,說:“我家法森嚴,有犯必懲,安德海膽大妄為,有負皇恩,種種不法,實罪有應得!”因此丁寶楨因此事並未受懲處。

光緒二年,丁寶楨受到光緒接見,被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署理四川總督,丁寶楨在川為官10年1886年,丁寶楨在四川總督任上去世,享年66歲,諡號“文誠”。


史海小白丁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的是,丁寶楨和安德海之間並無仇恨,這場鬥爭一方是慈禧太后,另一方是同治皇帝、奕訢和慈安,另一方面安德海已經惹了眾怒,實屬該死,因此慈禧實在沒有報復丁寶楨的必要。

安德海為何如此遭人嫉恨呢?在他被誅殺之前,他就幹了一件大事:陷害奕訢。當時安德海是慈禧的御前太監,為人狡猾,恃寵而驕,借慈禧的名義要中飽私囊,被正直的奕訢反對,因此安德海設下圈套,向慈禧進讒言,挑撥慈禧和奕訢之間的關係,製造各種矛盾,想讓慈禧打擊奕訢的勢力。

慈禧本來就對奕訢有所防範,又想要大權獨攬,奕訢平時做事也不是非常小心,有時不拘小節,得罪了慈禧,也加重了慈禧的疑心。因此慈禧相信了安德海的讒言,而他們之間的矛盾被蔡壽祺得知,蔡壽祺認為有機可乘,於是上了奏章彈劾奕訢,慈禧因此削去了奕訢的議政王頭銜。

安德海此計的成功,讓他自鳴得意,以為可以通過慈禧為所欲為,他不知道的是,他這麼做等於是干涉國柄,除了招致奕訢的憤怒之外,還招來了同治皇帝的厭惡,同治向慈禧告狀,慈禧居然偏袒安德海,斥責同治,同治因此下定了要殺掉安德海的決心。

安德海此時可謂春風得意,便請求慈禧給他一個機會出去玩玩,慈禧就答應他讓他去廣東給同治皇帝置辦大婚所用的龍衣。慈禧將此事告知同治,同治假裝同意,暗地裡卻用密詔讓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做好殺死安德海的準備。

丁寶楨名望很高,當年就曾正面針對過僧格林沁。據說他升任山東巡撫之後,曾去北京拜見同治,同治看到他敢想敢幹,就和慈安秘密商議,慈安也覺得丁寶楨可以信賴,便命令丁寶楨殺掉安德海,丁寶楨慨然允諾,回到原地,現在安德海既然出了京,那機會自然來了。

安德海出了京城之後,自稱欽差,身穿龍衣,帶著龍鳳旗幟,還帶著伺候他的妻妾、標兵、女樂等人,十分囂張。

丁寶楨在接到同治的密信之後便立刻準備行動,他秘密叮囑德州知州趙新,時刻上報安德海的不法行為。趙新是個老油條,他既怕得罪丁寶楨,又怕得罪安德海,所以他最終用夾單密報,這樣的話,如果丁寶楨不參奏,那麼夾單就不能存卷,安德海就不會知道這件事。而如果丁寶楨參奏,那麼一切就由丁寶楨承擔。

丁寶楨一面參奏安德海,一面派東昌府的知府程繩武追趕,程繩武跟在安德海後面,三天都不敢動手,丁寶楨讓總兵王正起書率兵追趕,直到泰安才擒獲了安德海,押解到了濟南。安德海不知死期將至,口出狂言,但在場的官員沒有人敢動他,只有丁寶楨認為,朝廷此刻沒有下旨意,為免夜長夢多,就在當天晚上將安德海以及隨從二十多人一律誅殺。

丁寶楨在處死了安德海之後,才上疏奏報朝廷說安德海種種不法之事,請旨定奪。慈禧得到奏疏之後,十分驚駭,只好和慈安一起召見了恭王奕訢、軍機大臣和內務府大臣,研究該怎麼辦。群臣此刻眾口一詞,認為祖制說太監不能出都門,應該就地正法。

清朝的祖制家法確實有這麼一條,這是吸取明朝太監干政的教訓。這個家法慈禧自己也是知道的,因此當慈安、同治以及奕訢和眾大臣抬出了這個理由,因此慈禧也不敢公然跟大家作對,但是她仍然扣發了上諭,奕訢據理力爭,慈禧無奈,只得發下上諭,讓地方官員不用審訊,可以直接將安德海就地正法,其實這個時候安德海已經死了五天了,然後還被拿出去曝屍三天——慈禧在八天後,為了抬高自己,又連接發了兩道上諭,反覆強調太監不可招搖生事,並且說明安德海實屬罪有應得,這是慈禧以守為攻,賺取名聲的手段。

安德海死後,確實是大快人心,慈禧深知玩弄權力的精髓,知道對手乃是慈安、同治和奕訢。尤其是慈安和奕訢是她的心腹大患,這次的失敗告誡她不可為所欲為,她自然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將矛頭對準名譽很高的丁寶楨了。


潯陽鹹魚


丁寶楨誅殺安德海可以說是晚清最為人熟知的政治事件,他以巡撫之身敢誅殺連一品大員都不敢輕易得罪的慈禧寵宦安德海,至今為人所漸漸樂道。1869年慈禧寵宦在毫無聖旨的情況下,違反滿清先祖所定下的“宦官不得私自出宮”的祖製出宮遊玩,更甚者還非但不收斂反而是乘機沿途大肆向地方官員索賄,而地方官員因安德海是此時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后的寵臣,所以大多都只能忍氣吞聲的給予賄賂。地方官的這種做法也無形中的助長了安德海的囂張氣勢,他越發的不知收斂,最終他的這種做法惹怒了當時的山東巡撫丁寶楨。



8月2日,丁寶楨遂命泰安縣令何毓福以太監不得私自出宮,且其所作所為不合體制的理由捉拿安德海,而後送往濟南由他親自審問。後丁寶楨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將安德海的所作所為上報給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詢問到底該如何處置。當然此時被慈禧得知後,作為自己的寵臣她當然會極力保全安德海的性命,但無奈的是同治帝和慈安太后都力主將其誅殺以平民憤,而朝中三分之二的大臣也都同意就地格殺,最終慈禧無奈只得同意。



8月6號,軍機處向丁寶楨發出密諭,稱“安德海乃私自出宮,並且有種種不法行為,如嚴懲恐難平民憤,更難維護先祖祖制,所以若證據屬實則無需再審可就地格殺。而其隨從也可自行處置,無需再請旨”。之後丁寶楨接此詔諭後,在再三確認屬實的情況下,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

其實在看了以上的具體的細節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並非是丁寶楨自己私自殺掉安德海,他是在同治和慈安的同意下,軍機處的密諭下才殺了安德海。也就說丁寶楨是奉了朝廷的諭旨的,安德海的死是經過朝堂上的討論之後才決定的,而丁寶楨只是執行命令的人,他是聽從朝廷的命令罷了。那麼你說慈禧會去報復一個聽從朝廷法令的官員嗎?再者安德海的死雖與丁寶楨有關係,但是根本原因卻不在丁寶楨,而在同治和慈安。



說白點,這就是皇帝和兩宮太后之間的博弈罷了,生前的安德海藉助著慈禧的寵信,在皇宮中那是為所欲為,可以說連同治帝都不放在眼裡,而且更是時常離間同治和慈禧母子之間的關係,對於慈安安德海更是不放在眼裡。可以說慈安和同治對於安德海都沒有好印象,他們本來就想對他除之而後快,但一直都是苦於沒有藉口。而丁寶楨上奏安德海擅自出宮恰好給了同治和慈安的藉口,於是當然就要“借題發揮”啦!更甚者由於安德海生前也從未把百官放在眼裡,碰到他們那也是趾高氣揚的,百官也巴不得他早死,就這樣在這些大佬的操作下安德海走向了人生的最後一刻。



只能說安德海的死不怪任何人,只是因為他自己,他過於蠻橫,也過於恃寵而驕,更是不知收斂,只能說他的情商實在是太低,如果他能如李蓮英那般的會做人恐怕他不至於會落的個如此下場,他的死不在於他的貪財,而只在於他的目中無人。

不過也許很多人都不明白,再如何安德海也是慈禧身邊的宦官,正所謂“打狗也要看主人”。不管怎樣一個臣子居然敢殺了自己主子的奴才,就等於是打慈禧的臉,那為什麼到最後慈禧徹底掌權卻不報復丁寶楨呢?其實丁寶楨和慈禧這裡兩個人都不是簡單的人物,一個是屹立在官朝屹立數十年不到的封疆大吏,而另一個則是到後面執掌滿清五十餘年的老佛爺。丁寶楨知道安德海對於慈禧的重要性,所以雖然他十分想殺掉安德海,即使他知道滿清的祖制宦官私自出宮可處以極刑,但是他依然上報給同治和兩宮太后,並在奏摺中特意寫到“其境內發現一位自稱是安德海的人,由於不清楚到底是不是,而這是皇家的事所以就由皇上明斷。”其實丁寶楨就等於是將自己置身度外,安德海的死完全就有朝廷上的那些大佬來決定,而最終即使安德海死了跟丁寶楨關係也不大了,因為我這是聽旨殺人。



而慈禧更不傻,她其實知道安德海是死有餘辜,即使安德海的確是她的寵臣,但是最終要殺安德海也是慈禧自己同意的,如果她在之後報復完全就是聽旨殺人的丁寶楨,你讓百官會如何想?你讓天下人如何想?而在當時慈禧的地位並不穩固,即使是慈安和同治死後,光緒形同傀儡皇帝,她的地位依然不是很穩固,因為這天下說實在的還是光緒帝的。所以無論如何她也不會因為一個太監的死來去報復一個滿清政治地位極其高的丁寶楨這樣的封疆大吏,她非但不會去報復,反而還會對其特殊對待,藉此來向天下人和百官彰顯自己的寬宏大量,“你看丁寶楨這個曾經殺掉我寵宦的人都能被我重用,你們這些曾經跟我沒仇的大臣不是更能受我重用嗎?所以跟著我幹吧。”。



而事實上也的確慈禧掌權後,丁寶楨非但沒有被報復,反而官當的是越來越大。先是在光緒二年被賜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後更是被賜實職署理四川總督,同時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其死後更是享盡殊榮,先是追贈太子太保,並追諡“文誠”,後慈禧太后更是允許山東、四川和貴州三省為其建祠祭祀,同時更是被允許入祀滿清為忠臣所建的“忠良祠”。


澳古說歷史


1869年7月,山東巡撫丁保楨將慈禧身邊的紅人,一代權閹安德海梟首於濟南。此事不亞於一顆炸彈驚爆於朝野,世人都為之一震。

誰都知道,安德海在慈禧心目中的地位。他是慈禧的太監大總管,人稱“安二爺”“安大總管”。也知道慈禧對安德海的寵幸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安德海就是另一個魏忠賢。勢利之人都對他百般讒言獻媚,趨之若鶩。

(丁保楨劇照)

那麼,安德海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權勢滔天的人物的?身為巡撫的丁保楨,又為何要冒險誅殺他呢?

一、身世悽慘,幼時進宮為宦。

安德海出生貧苦,10歲時其父母雙亡,兄妹3人不得已,過繼給叔父撫養。但其叔父偏偏又是一個遊手好閒的老光棍,自顧尚且不暇,哪有能力照顧安德海兄妹。身為老大的安德海,只好到本村財主家幹些雜活,勉強度日。

窮則思變,在生活實在無以為繼時,安德海聽從好心人的勸告,自閹進宮當了太監,並且幸運地被分到了咸豐身邊當差。

雖然他小小年紀,但歷經磨難後,表現出了與年齡不相符的圓滑和機靈,深得咸豐喜歡,被咸豐稱作“小安子”,經常為咸豐鞍前馬後地跑腿辦差。

慈禧為了邀寵,也常常賞賜安德海一些錢財,希望他在咸豐帝面前多進美言,兩人由此確立了親密的主僕關係。

咸豐7年,慈禧晉封為懿貴妃後,就得到咸豐的準允,將安德海劃入自己宮中,成為太監首領。

(安德海劇照)

二、為慈禧立下奇功,恃寵而驕。

1861年,出逃的咸豐帝病死在熱河,臨終前,命載淳繼承皇位,同時任命肅順等8人為“顧命大臣”。咸豐死後,慈禧夥同奕訢等人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剝奪了所有“顧命大臣”的權力,開啟了她獨掌清廷的歷史。

在“辛酉政變”過程中,安德海冒死兩次往返於北京和熱河之間,為慈禧和奕訢通風報信,為政變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他得到慈禧的極度寵信,成為權傾朝野的宦官。

安德海發跡後,逐漸囂張跋扈,目中無人。根本不把一眾大臣放在眼裡,他不但和慈禧一起羅織罪名,密謀搬倒了當初的政變戰友奕訢,罷黜了他議政王的官職。還屢次在慈禧的面前搬弄是非,肆意詆譭眾大臣。大臣們懾於慈禧的淫威,大都敢怒不敢言。

最為惡劣的是,安德海目無君臣,竟然連載淳都敢得罪。

載淳即位時年僅6歲,貪玩調皮是這個年齡的本性,但安德海經常在慈禧面前進讒言,致使載淳多次被慈禧責罵。載淳曾不止一次對手下太監說,他第一個想殺的人就是安德海。由此可見,安德海已經成了眾矢之的,人人得而誅之。

(慈禧劇照)

三、無旨出京,喪命濟南。

1869年,安德海藉口為載淳大婚採辦物資為由,離開京城。一路上耀武揚威,不可一世。船上掛滿龍鳳旗,船艙裡的太師椅上擺著龍袍,船頭兩面大旗迎風招展,一面上書“奉旨辦差”,一面寫著“採辦龍袍”,欽差大臣的威儀十足。

但是,作為巡撫的丁寶楨,並未收到朝廷的“明降諭旨”。這說明安德海並未奉旨,而是私自出宮。

這可觸犯了大清祖制,太監私自出宮按律當斬。於是,丁寶楨在奏請載淳諭旨後,將安德海梟首於市。

那麼,安德海死後,慈禧是怎樣對待丁寶楨的呢?

按理說,丁寶楨斬了慈禧的親信,以慈禧霸道的性格,必定將丁寶楨查辦。但實際上,慈禧不但一點都沒有為難丁寶楨,反而在光緒二年時,把他調任四川總督,授予他頭品頂戴和太子少保銜,同時兼任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御史。

在丁寶楨履職四川時,慈禧還特賜“國之寶楨”4字,以表彰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卓越政績。

(載淳劇照)

那麼,慈禧為何不為安德海報仇呢?

其一,安德海確實是無旨出京,犯了死罪。

關於太監“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的規定,是順治帝早就頒佈的上諭,如果違背,會被處以極刑。因此,安德海沒有載淳的聖旨,是死有餘辜的。

其二,慈禧明白,想殺安德海的,不僅僅是丁寶楨。

在安德海出京前,其實他曾奏請載淳。但狡猾的載淳撂下一句“我不管這些閒事”予以搪塞。等安德海出京後,載淳就跑到慈安處,密謀除掉安德海。

慈安找到慈禧,以慈禧近期感冒為由,建議讓載淳批閱奏摺,得到了慈禧的同意。因此,丁寶楨奏請誅殺安德海的奏摺,就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了載淳的手裡。

載淳立即做出“就地正法”的批示,以六百里加急的方式遞送到丁寶楨手裡,安德海在被擒5天后就身首異處了。

雖然當時慈禧也想救下安德海,也以加急的方式送去懿旨。但聰明的丁寶楨在慈禧的懿旨到來後,以建皇亭為由,只接不宣。直到執行了載淳的聖旨後,才當眾宣讀慈禧的懿旨,刻意製造了木已成舟的事實。

其三,丁寶楨是清廷的重臣,功績卓著。

丁寶楨為官期間,得到了百姓擁戴和同事好評。他曾參與鎮壓捻軍,任職山東巡撫時,體恤民情,造福百姓,政績斐然。同時,丁寶楨一生忠直剛烈,為官清廉,被譽為是清末的“中興名臣”。

在慈溪眼裡,安德海始終只是一個奴才,而且是一個僭越無禮、引發公憤的奴才,縱然慈禧對他寵愛有加,也犯不著為了一個奴才,為難名滿天下的丁寶楨,不如順水推舟,還能賺個好名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清末歷史上的大太監安德海被殺案發生後,慈禧的確實施過報復,不過並不是報復時任山東巡撫丁寶楨,因為殺安德海一事並不是丁寶楨個人所能決定、所敢於決定的事情,此事的幕後,實際上有著恭親王奕訢的影子。

慈禧和恭親王的矛盾,起自祺祥政變之後。在祺祥政變中,二人原本是政治盟友,將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體制徹底顛覆。不過慈禧和恭親王都有著極強的權力慾,互相懷疑對方的政治意圖,以至於在清廷高層產生了由暗及明的嚴重權鬥。

1865年,慈禧借御史上奏參劾為由,褫奪恭親王的議政王銜。此後,1869年,就發生了安德海被殺案,而此案的重要支持者就是恭親王,可以視作是恭親王對慈禧採取的報復和政治反擊。

安德海被殺發生後,慈禧對恭親王的怒火表現得非常清晰,但是忌於慈安太后,採取了隱忍態度。到了1880年,突然發生著名的午門護軍案,圍繞一名小太監和一名午門護軍的爭執,慈禧竟異乎尋常的大動肝火,非得要把涉事護軍誅殺,而此時,午門護軍的管理者實際就是恭親王。

1881年,慈安太后逝世,恭親王在中樞的位置岌岌可危,果不其然的是,到了1885年中法交惡後,慈禧就藉著御史奏參恭親王對外交涉不利,發動了著名的“甲申易樞”,不僅恭親王被罷免,整個以恭親王為首的軍機處班底被全部撤換,由此慈禧獲得了對恭親王的戰役性勝利。

作為後話,被罷免後的恭親王雖然被逐出權力中心,但也並不是就此再無作為,而是在慈禧勢力坐大的情況下,採取隱忍態度。1891年,慈禧用於取代恭親王的政治盟友醇親王奕譞突然去世,慈禧一派的政治勢力嚴重削弱,而以翁同龢等為首的,標榜擁戴光緒帝的帝黨人物與恭親王有漸趨走近的態勢。到了1894年中日交惡,藉著慈禧後黨一派的李鴻章北洋軍隊在戰爭中作戰不利,帝黨發起政治攻勢,向慈禧逼宮,逼迫慈禧重新啟用恭親王,慈禧雖數次拒絕,但在局勢逼迫下,最終被迫批准恭親王重新出山,入主軍機處。


海研會


與其說大太監安德海是被丁寶楨殺死的,不如說他是咎由自取,因為他恃寵而驕,飛揚跋扈。他死之後,李蓮英代替了他的位置,李蓮英比他聰明得多,低調處事,謙卑謹慎,既成了慈禧的紅人,又能保得性命。

安德海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前奏。

安德海自幼家境貧窮,父母早亡,無依無靠地在北京城流浪,為了活命,揮刀自宮,進了皇宮,成為了一名小太監。他憑著一點小聰明,也有點好運氣,一路摸爬滾打,成了咸豐皇帝身邊的大太監。

而當時的慈禧,連貴妃都不是,她為了討好鹹豐,就從咸豐身邊的安德海身上下手,常是打賞一些小恩小惠,讓他去咸豐面前多說說自己的好話,一來二往的,安德海與慈禧的關係非常緊密,而慈禧也受到咸豐的重視。

後來慈禧晉升為懿貴妃,乾脆將安德海收到自己的身邊,視為心腹,安德海開始了他的人生巔峰,成為太監大總管。

安德海畢竟是草根出身,僅是憑點小聰明成為慈禧的心腹而已,他不懂身在皇宮,自己並非皇親國戚,應當低調,應當審時度勢,在榮華富貴面前,他忘了自己的身份,迷失了自己,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竟然敢去公開蔑視朝廷大臣,甚至還貪贓枉法,肆無忌憚地斂財。

最甚的是他為了顯示自己的尊貴,連載淳這個龍子龍孫也要欺負,意識上沉浸於“駕馭”真龍天子的自我膨脹快感。

面對安德海的種種囂張,眾大臣對這個閹人早已懷恨在心,想早日剷除,但礙於慈禧的權勢,無從下手,但一直伺機而動。

安德海走的夜路多了,終於遇到鬼。

安德海憑自己是慈禧的紅人,目無王法,常違反清太祖定下的規矩“宦官不得私自出宮”,他私自出宮後,又常向地方官員索賄,這讓地方官員非常惱怒。

當安德海再次違反規矩去到山東泰安,山東巡撫丁寶楨得知消息後,忍無可忍,下定決心“若不將此盲流閹人斬首,誓不為官”。於是命人快馬加鞭,去通知泰安的縣令何毓福將他擒拿,罪名是違反了大清的“宦官不得私自出宮”。

面對這罪名,安德海的隨行侍衛不敢反抗,只能速速回去稟報慈禧。丁寶楨深知其中要害,搶佔先機,速戰速決,命人一邊上報於同治帝與慈安太后,一邊將安德海快速押往濟南審判。

同治帝與慈安太后早已看安德海不順眼,現在有丁寶楨出頭來滅掉安德海,立馬先下旨讓丁寶楨斬殺安德海,然後再故意召來眾大臣開會,眾大臣理所當然一致同意處死安德海,一是他們對安德海懷恨在心,二是罪名正當,沒有反駁的餘地。

丁寶楨沒有接到聖旨之前,擔心慈禧的兵馬先到,於是先斬殺了安德海,事實上他不擔心有什麼不良後果,聖旨總會到的,只是搶時間先斬殺。果然,慈禧的兵馬到了,聖旨也到了,而安德海也早已斬殺了,一切都在計劃中。

慈禧面對這局面,無可奈何,她知道是同治與慈安在背後搞鬼,而丁寶楨出了這個頭,安德海又確實違反了規矩,眾大臣更是以規矩壓制,表象上,慈禧不單止不能怪罪丁寶楨,還得嘉獎他,因為他維護了規矩。

而且,如果這個時候慈禧去報復丁寶楨,必定讓人有理由清剿她,慈禧這種老狐狸自然明白當中道理,於是忍痛強作歡顏對丁寶楨進行賞賜。而且不久後,慈禧還給丁寶楨升職,丁寶楨官拜都察院右都御史銜。


安德海是草根人物在皇宮的悲哀,但也是他自取滅亡。

安德海死了,對慈禧而言,一個奴才而言,對他再寵愛,他僅是一個利用工具,何況安德海不懂明哲保身,咎由自取。

安德海死了,新奴才李蓮英上位,李蓮英比安德海聰明得多,雖然也貪贓枉法,但明哲保身,順利服侍到慈禧太后逝世。

總的來說,這一切,可以看得出慈禧的囂張與胡作非為,正是她的這種對權力的迷戀,縱容下屬為非作歹,目無法紀,大清江山就是毀在這個老太婆身上,更導致中國在近代史上,一直處於捱打的位置。


我就是竹韻


同治年間,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安德海藉口為同治皇帝採辦龍袍材料為由,出宮南下。不過他一路耀武揚威,到處招搖納賄,所以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只不過沿途的官員都知道他是慈禧太后跟前的紅人,所以誰也不敢阻攔。

可是,當安德海一行來到山東泰安府時,卻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扣押了下來。丁寶楨經過調查後發現,這安德海竟然是私自出宮(清朝的祖制嚴禁太監出宮)。

丁寶楨一面審問安德海,一面隨時向上稟告如何處理。當時執政的是慈禧和慈安兩宮太后(慈安是正宮太后),慈安不顧慈禧的面子命令丁寶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以儆效尤。丁寶楨得到命令後,立即將安德海與他的隨從們一併處死了,然後寫了奏摺上報朝廷。慈禧太后雖然有所不悅,但也只能裝著若無其事。

最出人意料的是,她非但沒有怪罪丁寶楨殺了安德海,還重重賞賜了他,誇他秉公執法。自此,丁寶楨一路高升,不僅做到了四川總督,死後還獲贈太子太保。那麼,老謀深算的慈禧太后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其實,其實安德海的死也確實怪不得丁寶楨,此人平時在宮內仗著慈禧的寵愛,欺上壓下,惹得朝廷眾多官員不滿,早就有人慾除之而後快。當時的慈禧太后雖然對於安德海的死有所不滿,但為了避免與慈安太后交惡,所以只能順水推舟重賞了丁寶楨。此舉既撇清了自己與安德海的關係,也籠絡了人心,以示自己處事公正、不徇私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