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評價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呢?學者:糊塗無能,沽名釣譽


平原君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是趙武靈王之子,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時期擔任相國,一生禮賢下士,門下食客甚至達到數千人之多。


如何評價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呢?學者:糊塗無能,沽名釣譽


平原君剛愎自用,目光短淺,糊塗無能,沽名釣譽,無識人用人之能,在後世對四大公子的評價中,他的口碑是最差的。


1,目光短淺,利令智昏:


秦國討伐韓國,攻克野王城,韓國割讓上黨郡求和,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將上黨主動獻給趙國。


趙國有識之士認為這是屬於“無故之利”,是韓國嫁禍於趙,但平原君認為趙國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坐受城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極力慫恿趙王接受上黨郡,最終引發秦趙之間的長平大戰。


歷時三年多的長平之戰,以趙國慘敗而告終,趙國損失45萬大軍,“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元氣大傷,從此失去對抗秦國的能力。


如何評價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呢?學者:糊塗無能,沽名釣譽


更嚴重的是,秦國隨後包圍趙國首都邯鄲,邯鄲“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甚至出現“炊骨易子而食”的慘狀,趙國險些滅亡。


如果平原君不主張接受上黨,趙國暫時不會和秦國直接爆發戰爭,可以多幾年的時間來積蓄力量,將來兩國再戰,鹿死誰手還真的很難說。


2,無識人用人之明:


邯鄲被秦軍包圍,危在旦夕,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援,平原君打算從蓄養的門客中挑選文武具備的20個人和自己一起去,選中19個人後,再也挑不出來最後一個。


這時發生了毛遂自薦的故事,毛遂最為第20個人,隨同平原君一起前往楚國,最終,憑藉毛遂一己之力,迫使楚王和趙國歃血為盟,同意出兵救援邯鄲。


如何評價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呢?學者:糊塗無能,沽名釣譽


但楚王只是在近在咫尺的毛遂咄咄逼人的態勢下,被迫同意了救趙,其實內心深處不想也不敢得罪強秦,密令楚軍將領在半路觀望停留。


平原君不瞭解楚王的為人,也不清楚楚王的對秦政策,看到兩個結盟成功,就樂呵呵地回邯鄲去了。


幸虧趙王同時派人到魏國求援,雖然魏王和楚王態度一致,但魏國有一位雄才大略的信陵君,竊符奪兵權,及時帶領援軍趕到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擊退秦軍後,楚國援軍才姍姍來遲。


如果沒有信陵君果斷出手,單憑平原君,趙國恐怕已經滅亡了。


如何評價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呢?學者:糊塗無能,沽名釣譽


毛遂出名後,被平原君待為上賓,但第二年燕國進犯時,平原君竟然推薦毛遂去領兵打仗。


毛遂知道自己無領軍之能,百般推辭,但平原君堅持讓他去,最終,全軍覆沒,毛遂自殺而死。


讓一個舌辯之士去帶兵打仗,平原君真是糊塗到極點,可偏偏又剛愎自用,聽不進去正確建議。


同時期的另一位公子,齊國的孟嘗君,從秦國逃跑時,多虧了雞鳴狗盜之士才能成功回到齊國,隨後,孟嘗君將他們奉為上賓。


但孟嘗君知道他們無執政和帶兵的才能,沒有推薦他們做官和帶兵打仗,只是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而已。


可見,在識人用人方面,平原君可比孟嘗君差遠了。


3,沽名釣譽,殘忍不仁:


平原君有個鄰居,是個殘疾人,走路一瘸一拐。


有一天,這個鄰居去打水時,被在樓上看風景的平原君小妾看到了,小妾看到這個人動作滑稽,忍不住哈哈大笑。


如何評價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呢?學者:糊塗無能,沽名釣譽


鄰居第二天就跑到平原君面前告狀,稱:聽說你喜歡養士,而且能做到“貴士而賤妾”,所以很多士人來投奔你,但是我不幸殘廢了,你的妾卻嘲笑我,我希望能得到她的人頭。


平原君當場答應了,但鄰居走後,就立即反悔了,跟門客說道:“這個傢伙,因為一笑就想要我殺死愛妾,太過分了!”


一年之後,平原君的門客走了一大半,平原君不明所以,詢問原委,一位門客說:“你不殺嘲笑殘疾人的愛妾,大家都認為你好色而賤士,所以紛紛離開了。”


平原君聞言,親手斬下愛妾的頭顱,拿到鄰居家裡謝罪。


平原君為了維護自己“重士”的名聲,親手殺死愛妾,殘忍可見一斑。


平原君愛妾譏笑殘疾人雖然不對,但罪不至死,那個鄰居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想要人家性命,也非善類。


如何評價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呢?學者:糊塗無能,沽名釣譽


那些走掉的門客,也都很極端,重士和愛妾兩者其實並不矛盾,也不對立,並非只能二選一,完全可以兼得,這群人和那個殘疾鄰居都是一丘之貉,這樣的人,走就走了,沒什麼可值得惋惜的。


平原君雖然有諸多缺點,但也並非一無是處,在對待自薦的毛遂時,表現出了容人之量,這一點還是很值得稱道的!


參考資料:《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史記·孟嘗君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