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劃為二十個地區的邯鄲

邯鄲市,河北省省轄市,位於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總面積12073.8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邯鄲市總人口1057.5萬人,常住人口952.8萬人,下轄有6區、1縣級市、11縣、1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個省級開發區。

劃為二十個地區的邯鄲


邯鄲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邯鄲為趙國都城,魏縣為魏國都城;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漢末曹魏在臨漳建都,先後為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北宋,大名府成為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劃為二十個地區的邯鄲


秦朝,秦始皇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邯鄲是邯鄲郡的首府。西漢,邯鄲城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除國都長安之外,與洛陽、臨淄、成都、宛(南陽)齊享五大都會盛名。

東漢,曹操於鄴城建都。魏都的營建,以中軸為對稱法則著稱於世,並修建了銅雀臺、金鳳、冰井三臺。西晉左思所作《魏都賦》,正是描寫臨漳鄴城此時的繁華景象。

鄴城(今臨漳)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魏都臨漳鄴城繼而先後為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前後歷時364年,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鄴城是古代都城規劃建設肇始地、建安文學發祥地、鬼谷子誕生地、西門豹治鄴惠民地。

隋唐,隋末竇建德把廣府作為夏的都城,這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農民起義軍政權建立的都城之一。大名在唐五代時興起。公元621年,魏州首府大名已成為黃河以北中心城市。公元923年,李存勖在大名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後唐莊宗。

宋代,大名為河北路治所(省府)。公元1042年建大名為陪都,稱北京大名府。金朝,大名為大齊的都城。當時大名府人口多達百餘萬,後來被淹沒,現在的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將來一旦出土,會宛如意大利龐貝古城一樣震撼。

明代,邯鄲縣屬北直隸省廣平府。清朝因襲明制稱直隸省,大名府曾為直隸總督所在地。邯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明清時期邯鄲一帶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在廣平府城。民國初,邯鄲縣屬直隸省冀南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邯鄲直歸省轄。

劃為二十個地區的邯鄲


1952年12月22日,邯鄲鎮復升為邯鄲市。1954年,改省轄市。1956年,地級峰峰市併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併入邯鄲市。1984年,成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後改市)劃歸邯鄲市。1993年,撤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併,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

劃為二十個地區的邯鄲


邯鄲位於晉冀魯豫四省要衝和中原經濟區腹心,是華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京廣鐵路、京廣高鐵縱貫南北,邯長鐵路、邯濟鐵路橫跨東西,京深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太行山高速公路貫穿南北,青蘭高速公路、邯大高速公路橫跨東西,107國道、106國道、309國道以及定魏公路、邯臨公路形成國省幹線公路網。邯鄲機場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支線機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