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遺體是怎麼樣保存的?

宰少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孝莊太后是清朝著名的女政治家,一生輔佐了三位帝王,即丈夫皇太極、兒子順治、孫子康熙。在康熙早年繼位的時候,由四大輔政大臣輔佐,但真正掌控朝局的便是孝莊太后(康熙朝被尊為“太皇太后”,本文統稱為‘孝莊太后’)。可以說,康熙後來之所以能有那麼多的豐功偉績,跟孝莊太后的悉心培養是分不開的!

康熙二十六年12月25日,即公元1688年1月27日,孝莊太后去世,享年75歲。康熙二十七年4月19日,孝莊太后的棺槨被停放在了暫安奉殿中,直到雍正三年12月初10日(1726年1月12日)才正式入葬昭陵地宮!也就是說,孝莊太后的棺槨在暫安奉殿停放了37年之久!那麼這37年裡,孝莊太后的遺體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

孝莊太后

關於孝莊太后棺槨的停放,很多人都認為就是將她的棺槨簡單地停放在暫安奉殿的大殿上而已。當然了,由於在很多史書上都沒有明確的記載,相關的歷史檔案上面也找不到具體的解釋,所以這個問題一直都在困擾著人們。而也正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答案,所以才有此認為。

但其實並不是,有專家從《康熙起居注》和《清宮檔案》中的一些瑣碎簡單的記載中大致做了一下分析,其初步可以斷定:孝莊太后的梓宮並不是停放在大殿內的地面之上的,而是放在了地下。為何呢?理由如下;

孝莊太后——劇照

一、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誠皇后和死於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都是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入葬景陵地宮的,儘管她們的棺槨只停留了幾年,但是在京北沙河鞏華城殯宮停靈期間,根據《清實錄》中的記載,其棺槨都是停放在地下的,與葬入地宮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由此推斷,孝莊太后的棺槨自然也是停放在地下的!

二、在將孝莊太后的棺槨安放在暫安奉殿和後來正式葬入到昭西陵地宮的相關文獻記載中,都出現了“封掩”等字樣,所以由此也可以簡單推斷出來,孝莊太后的棺槨是安放在地下的,並非在地上。

昭西陵

三、從時間上來看,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將孝莊太后停放在暫安奉殿的時候,封掩工作竟然持續了四天之久。所以如果僅僅是安放在大殿中的話,自然不會用這麼久的時間,所以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安放的地方是在地下,並且在安放好以後,還做了一系列的修砌、封掩等工作。

所以通過以上三個理由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孝莊太后的棺槨雖然停放了37年之久,但卻一直都是安放在地下,與葬入地宮無異,因此才能得以很好保存。等到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十日的時候才將其正式葬入到昭西陵地宮之中!

但問題又來了,為何孝莊去世後,其遺體37年都不下葬呢?

孝莊太后——劇照

按理來說,孝莊作為皇太極的皇后,在死後應該是要與自己的夫君合葬才對,也就是葬入昭陵。但事實並非如此,孝莊的陵寢並不是昭陵,而是昭西陵。此外,昭西陵原本應該要修建在昭陵的旁邊,但結果卻修建在了1000多里外的遵化(清東陵)。

值得一提的是,清東陵的5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和5座妃園寢都在風水牆內,但唯獨孝莊太后的昭西陵修建在了風水牆外。而關於這些特殊的建制,有很多傳說。其中比較熱門有三條:

一是,因“太后下嫁”一事,致使孝莊無顏去見自己的夫君皇太極,所以遠葬於遵化;

二是,修建在風水牆外,以便給兒孫看守陵墓大門;

三是,沒有資格葬入皇家陵園,因為孝莊下嫁給多爾袞後,就成了睿親王的王妃,也就不再是皇太極的皇后了,所以自然不能葬入皇陵。不過歷史最終也證明,沒有資格葬入皇陵一說是不成立的!

多爾袞和孝莊——劇照

在康熙朝的時候,清朝諸事繁雜,加上孝莊太后身上的很多爭議等原因,康熙始終找不到為祖母建造陵墓的名正言順的理由,所以才一直以來都沒有為她修建陵寢。

直到雍正元年九月初一,康熙正式入葬景陵地宮之後,都察院左僉都御使陳允恭便向雍正提出給孝莊修建陵墓的建議,希望孝莊太后的棺槨能夠入土為安,這樣便可以:“上妥在天之靈,下安仁孝之心”。雍正帝隨即便採納了陳允恭的建議,立即選派人手去給孝莊太后建造陵墓。

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雍正正式將孝莊太后的陵寢改名為“昭西陵”,次年二月初三正式動土修建。值得一提的是,這昭西陵便是上文我們說到的安放孝莊太后棺槨的暫安奉殿改建的,很多建築都是現成的,所以工程進度非常之快,當年年底便正式完工了。

雍正——劇照

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帝親自到昭西陵參加了告祭禮,同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將孝莊太后的棺槨入葬昭西陵地宮。停靈37年之久的孝莊太后,現在也算是入土為安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朝皇陵秘史》、《清實錄》、《康熙起居注》;


方圓文史


這個問題還是我來給大家聊聊吧,孝莊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1688.1.27),此後因為康熙大帝對孝莊太后葬地的難以取捨導致靈柩停放在清東陵陵區風水牆外的暫安奉殿達37年之久。這期間遺體當然是在棺槨里正常保存的,並沒有採取所謂專門防腐的措施,因為清代皇家根本就沒有追求遺體不腐的傳統。


清代順治皇帝之後無論是皇帝、太后還是妃嬪死後,經過大殮遺體放入內棺後套上外槨,在棺槨上漆飾幾十遍金漆(漆飾次數依地位而定),自此以後棺槨無論是暫安停放還是奉安地宮都不在打開。那為什麼說清代皇家不追求遺體的不腐呢?原因如下:

清初滿族有火葬的傳統。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朝代,在沒有進關的時候滿族就已經採用火化的方式安葬遺體了。在康熙年間所著的《大清會典》裡記述了清太宗皇太極的葬禮,裡面提到在皇太極駕崩一週年的時候將梓宮火化,然後由皇后、公主等撿殮骨殖的情形。請看原文“是日,奉移梓宮升化,行練殮禮。皇后、公主等詣升化處舉哀,恭行練殮”。不只是皇太極,包括順治皇帝也是以火化的方式以骨灰入葬孝陵地宮的。還有1981年對清永陵地宮的考古也發現努爾哈赤的叔叔愛新覺羅·禮敦和愛新覺羅·塔察篇古也都是以骨灰的方式安葬地宮。
▲清永陵地宮骨灰罐

那為什麼當時滿族會有火葬的傳統呢?其實這和當時滿族人遊牧、漁獵的生活方式相關,乾隆皇帝曾說過滿人火葬這個問題,他說“本朝兆跡關東,以師兵為營衛,遷徙靡常,遇父母之喪,棄之不忍,攜之不能,顧用火化以便隨身奉持。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清代初期皇家甚至還在沿用入關前的火葬舊制,所以以後改用土葬之後也不會對屍體的防腐有什麼特別要求。換句話說,火化都能接受,遺體正常腐敗又有什麼不可呢。

孝莊太后靈柩暫安時的種種安排只是正常做法與防腐無關。

很多人都將祭拜時間、楠木棺槨以及地下暫安當做是為了遺體不腐胡亂關聯起來,其實根本就沒有關係。

⒈使用楠木棺槨是因為楠木耐腐、防蟲、不容易變形的特性,所以很多皇宮裡的傢俱、書櫃等都用楠木製作,這和防止遺體腐敗關係不大。
▲純惠皇貴妃地宮(那拉皇后棺槨早已腐朽,只能將純惠皇貴妃棺槨分開使用)

⒉祭拜時間在冬季竟被有些人也說成是為了防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皇陵最重要的祭祀是“四時大祭”和週年祭,四時大祭包括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四個時間,孝莊太后是12月25日崩逝的,那麼週年祭當然就在冬天啦,還有祭祀並不會打開地下暫安處,只是在大殿裡祭祀牌位,所以祭拜時間在冬天是為了防腐這個說法實在荒唐。
▲孝莊太后昭西陵隆恩殿(暫安奉殿改建)

⒊孝莊太后靈柩暫安在地下這個說法還有待考證,史界對此也有爭議,我們暫且不談,就暫且相信是在地下奉安,這和防腐有什麼關係呢?根據史料清代皇帝棺槨暫安時有的在地下也有在地上的,而且棺槨從京城殯宮奉移到陵寢附近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少則幾月多則幾年,所以這和防止遺體不腐沒有關係。

▲隆裕太后棺槨

綜上所述,清代皇家因為早期還在實行火葬舊俗,是在康熙二十年之後才改為效仿漢族土葬的,所以對遺體的防腐並沒有特殊要求,也未見史料關於這方面的記載,而孝莊太后停靈37年之久,期間也沒有專門採取防腐措施。我覺得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初的康熙皇帝對遺體的不腐有比較理性的認知,而且因為早期實行火化的風俗,使得皇家對遺體的不腐保存並沒有那麼在意,所以對孝莊太后靈柩裡的遺體並沒有採取防腐的措施,只是正常保存。


孤竹公子


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因此屍體保存是非常麻煩的。可是在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她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呢?

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

但其實屍體保存的科學原理並不複雜,只需要滿足這兩個最重要的條件:第一低溫,第二密封,有時可以輔助一些特殊的手段。在滿足這幾個條件的情況下,其實屍體是可以保存的。 通過分析史料,飛揚發現了極有利於孝莊太后遺體保存的三個條件:

第一,安放地點:地下室。

第二,祭拜季節:冬季。

第三,棺木的使用:金絲楠木。

那麼這三個條件是如何實現和發揮作用的呢?下面,請聽飛揚為你一一道來。

一、安放地點:地下室,保證低溫和密封

在《康熙起居注》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一些資料中我們發現,康熙孝莊皇后的地點在東陵,安放遺體的地方不是在大殿的地上,而是在大殿的地下。這個推斷是我們從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成皇后和死於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的停靈地都是在地下得出來的。



清東陵

因此我們推斷,孝莊皇后的停靈地也應該在地下。 我們都在夏天的時候都去過地下室,哪怕是炎熱的夏天,地下室裡都是十分陰涼的。因此將孝莊皇后的遺體放在地下,就保證了低溫的條件。

同時,康熙主持孝莊皇后封掩工作時耗費四天,可見不是簡單地放入地宮,而是進行過精密的掩埋,這樣又保證了密封的條件。因此,在滿足密封和低溫的條件下,使孝莊皇后的屍體的保存成為了可能。

二、拜祭時間:冬季,減少對停屍環境的影響

一塊肉在夏天腐爛的速度比冬天腐爛的速度快得多,這是因為夏天氣溫高,空氣溼潤,微生物活動活躍。而康熙在祭祀孝莊皇后時,都是集中在冬天去祭拜。



孝莊皇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康熙也多在這個時候去祭拜,原因是此時為祖母的忌日,康熙覺得這個時候最接近自己的祖母。

祭拜時肯定要打開停屍的地方,微生物會因此侵入,但在機緣巧合之下,康熙在冬天祭拜孝莊皇后,微生物不活躍,自然侵入少,對於屍體的傷害小。因此採取在冬天拜祭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護屍體的作用。

三、棺材的使用:金絲楠木,密封防腐性能可靠

清代皇族死後,多愛用金絲楠木棺材下葬,而金絲楠木本身具有一種延緩物體腐爛的作用。舉個例子,慈禧死於1908年10月,孫殿英在1928年盜了慈禧墓,時隔20年,但是慈禧仍然面目如生,直到見到空氣後才迅速萎縮。



另外,古人也多用金絲楠木儲藏書籍,來達到防腐防蟲的效果。由此可見,金絲楠木有良好的密封防腐作用。而孝莊皇后停屍,也正是使用了金絲楠木的棺材,因此才能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對於屍體也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

總結

綜上三點,孝莊皇后的屍體才得以有效地保留與防腐。其實細細分析,那個時候的古人已經掌握了屍體保存的基本方法,只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而並沒有闡明其中的原理罷了。各位讀者怎麼看呢?

我是飛揚,一個愛讀歷史的理工男,願把我所讀的變成有趣的故事說給你聽,關注我,讓我們在思考中共成長

歷史飛揚


孝莊皇后就是一代賢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一生培養輔佐了兩代帝王:順治和康熙。她去世之後被封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孝莊的稱謂就是由此而得。1688年,孝莊去世,享年75歲,孝莊臨死之前,立下了三條遺囑:

一是不願與皇太極合葬,因為皇太極已經入土多年,如果合葬太勞民傷財,也會打擾皇太極的安寧。二是不要興建陵墓,原因也是太勞民傷財。三是,不要離順治和康熙太遠,因為孝莊時刻掛念著他們。



康熙是孝莊一手培養起來的,聽了孝莊的遺囑之後,悲痛欲絕,連忙答應。孝莊去世之後,康熙原本是要按照孝莊的遺囑辦的,但是其實也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按照孝莊遺囑是不修建陵墓,也不和皇太極合葬,也不能離順治和康熙太遠,康熙確實是挺糾結的。最後只得先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拆建於昌瑞山下,稱為“暫安奉殿”,將孝莊得靈柩奉在殿內,就這樣一放就是37年。

(康熙帝)

但是,一直到康熙去世,孝莊的靈柩也沒有別的安排,這件事就留給了雍正。雍正覺得如今孝莊太后靈柩的所在地就非常好,保護了康熙30多年,大清也一直風調雨順,所以雍正就下令將暫安奉殿整修,修了陵墓,將孝莊太后葬在裡面,命名為”昭西陵“。這樣也基本符合了孝莊的遺願。

(雍正劇照)

關於孝莊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古人有古人的智慧。

  • 首先,孝莊的靈柩放在地下室裡,底下的溫度要比地表的溫度低,而且陽氣少,更有益於保存遺體。而且靈柩常年放在地下室內,康熙帶眾人祭拜的時候也是選擇在冬天的時候去,因此遺體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 其次,孝莊的靈柩也不是用普通的棺木做的,而是金絲楠木,這種木材生長週期很長,能散發出特殊的香味,還能防止蚊蟲,而且這種木材很堅硬,不容易變形,耐腐蝕力也很強。而且靈柩密封性很好,達到了一種真空的狀態,細菌無法生存,所以孝莊的靈柩幾千年都不易腐爛。
  • 除此之外,古代對於皇帝們的遺體都會精心保存,經常會用的方法就是冰塊防腐,孝莊作為被大家尊敬的太后,也有這個待遇,冰塊也使地下室的溫度保持很低,完全達到了防腐的效果。


不管是用了多少種方法,總之孝莊的後人對她是十分重視的,對於遺體的保存也用了很多心思,不過也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很大的。


小姐姐講史


孝莊死後有遺言:


  • 一,不想和丈夫皇太極合葬,原因是不想打擾他。

  • 二,不想勞師動眾另外給自己建立陵墓,因為太費財力。

  • 三,捨不得離開兒子和孫子,希望以後能與兒子和孫子葬在一起。



按照祖制,孝莊所謂的打擾先人顯然是託辭。孝莊本意不想和皇太極葬在一起,一是孝莊與皇太極二人感情一般,如果感情好的話,能不合葬?二是孝莊曾下嫁小叔子多爾袞,可能覺得無顏面對皇太極。


孝莊為何想與兒孫在一起?

如果另外建立陵墓的話,一是太費錢財,二是自己孤零零的,太孤單。這都不是孝莊要做的。她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和兒子,和孫子在一起。



我們知道孝莊早年守寡,先輔佐年幼的兒子福臨登基,後來又輔佐年幼孫子玄燁當皇帝,全心全意,費盡心血。而且甘願做幕後之人,不干涉朝政,更沒有想到篡權奪位。


在輔佐兒孫的過程中,孝莊與兒孫建立了非常非常深厚的感情!自然孝莊想長長久久的和兒子孫子在一起。


孝莊的要求不可謂不高,給康熙出了一個大難題。


康熙遵從奶奶孝莊的遺願,至於怎麼埋葬孝莊,康熙還沒有想好,所以他想慢慢地想。誰成想這一想就是37年呢!直到康熙過世,也沒有想出辦法。



康熙於是暫且先把祖母孝莊的遺體安放在一個地方,這處地方是改建的,就是把慈寧宮東側五間殿進行了簡單的拆卸與重建,將孝莊的棺木放置其中,取名為“暫安奉殿”。


那麼防腐問題就放在了第一位。


屍體腐敗的罪魁禍首是細菌,要想做到屍體防腐,如何做呢?


  • 一是把當前的細菌殺死。

  • 二是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儘可能的隔絕空氣與水分,把溫度降到儘可能的低,才能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


只有做好這兩項工作,才能達到屍體不腐的目的。



那麼按照步驟,做好這幾方面就可以了:


  • 先對孝莊的屍體用酒進行擦拭,這是消毒的第一步,也就是把當前的細菌進行一個大的消除。

  • 再把孝莊的屍體裡三層,外三層的進行纏繞,目的是隔絕空氣。同時放入香辛料,水銀或者砷的化合物,然後把屍體放到金絲楠木的棺木中,這些東西和材質對殺死細菌都有用處。

  • 最後,把棺木抬入房屋的地下一層,相當於放入地窖。同時在棺木的四周放置冰塊,達到一個低溫保存的目的。


就這樣,直到雍正即位後,才把孝莊葬入了昭西陵之中。


歷史漫談君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后因病去世。臨死前給康熙留下遺言:“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而安。



康熙按照曉莊的臨終遺言,沒有將她與皇太極合葬。這樣做遵照曉莊的遺願,自己是盡了孝心。但是又違背祖制和傳統,應該是不忠。康熙為此十分糾結,直到他去世,曉莊的棺材都沒有下葬,雍正即位後,才將曉莊正式安葬於清東陵,孝莊的靈柩這一停,就是三十七年。

按照常規,人死後下葬於土中,一年時間,皮肉與骨骼徹底脫離,三年後,棺材中就只剩下一堆白骨了。孝莊37年沒有下葬,要知道那時候沒有水晶棺,也沒有防腐的馬爾福林,孝莊的遺體是如何保持不腐呢?

其實,古人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許多,尤其是帝王之家,他們死後遺體的防腐技術是很先進的。呂后死去100多年後,墓葬被綠林軍盜掘,呂后的遺體竟然栩栩如生,最後還遭到綠林軍的侮辱。還有馳名中外的馬王堆女屍,兩千多年後並沒有腐爛。所以,孝莊37年沒下葬,屍體不腐也就不足奇怪了。

皇家的棺材都是用上等金絲楠木做成的,密封非常的好,基本上可以達到與空氣隔絕,金絲楠木有種特殊的香味,能抑制細菌的繁殖,這就可以大大延緩死體的腐敗時間。加之,棺材外還有一個槨,密封也很嚴實。與棺材一起,就能做到徹底隔絕空氣。棺材中沒有了空氣,又有金絲楠木持久的香味,孝莊的遺體置於其中不會腐爛,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還有一點,孝莊的棺材37年沒有下葬,並非人們想象的就放在紫禁城裡。而是將其暫時安置在清東陵,康熙還命人將孝莊太后生前所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拆掉,用拆下來的磚木,在清東陵瑞昌山下建了一座奉殿。稱“暫安奉殿”,停靈於其”。後是學者據此推測,孝莊的棺材並非放置在安奉殿,而是放置在安奉殿的地下。這就和放在地宮中沒有什麼兩樣了。如此,孝莊的棺材就處於密封、深埋、恆溫中,而這三個條件足可以保正孝莊屍體37年不腐。


洛水清風


康熙和這個孝莊太后感情非常的好,孝莊在他75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在死得之前他告訴康熙希望能夠和他的父子在一起,不要把他葬在其他地方,就葬在他父親的孝陵附近就行了。



而當時康熙就哭著給他答應了,根據她的意願,孝莊是沒有和皇太極合葬的,所以就暫時的把她安放在清東陵。但是康熙一直都沒有找到好地方,直到他去世之後,過了三年,雍正才幫他完成了這個任務。

將孝莊原來住的慈寧宮拆下去,建在昌瑞山下,把孝莊的棺材放在裡面,在這裡進行安放,然後認真保存

這個可是康熙最孝敬的祖母,從小康熙就是在他的保護下長大的,對於這個祖母康熙是非常尊重,按照他意願,康熙一直都在想辦法找個地方,但是還是沒有找到這個一直拖到康熙去世了,都還沒有完成,到了他兒子雍正的時候,雍正就在這個地方直接進行陵園,最後是安葬了。


在這個期間,為了不讓自己的祖母過得非常的孤單,同時能夠像生前一樣享受榮華富貴,於是康熙就把他原來住的地方拆了,就建在山下,把這個地方擺成和生前一樣的。棺材就放在裡面,一直等待了幾十年。

在這幾十年裡,屍體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首先是因為這個地方非常的陰陽,特別適合保存屍體,其次那些當官的也知道這是康熙最在意的人,也不敢胡作非為,都認認真真的對待,利用一些防腐劑術使他的身體不過於腐爛。


汪公說


想要保存一具屍體,放到現在,離不開的幾樣東西,一種是冷庫冰封,另一種則是福爾馬林等防腐類藥劑。

現如今,即使是一個冰箱都可以用來長期保鮮,但古代既沒有冰箱,有沒有電,又該如何保存屍體呢?若是一般情況,古人自然不可能想到要將屍體保存下來這件事,畢竟保存一具屍體的難度實在是太大了,而清朝的孝莊太后,死後三十七年都沒有入土為安,又該如何保存呢?想要保存孝莊皇后的遺體,難度自然是極大的。

為何孝莊皇后的遺體,死後三十七年仍未入土?

孝莊皇后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女強人之一,身為皇后,卻能夠輔佐順治帝,康熙皇帝登基,順治帝與康熙皇帝,兩人都曾經受到過孝莊皇后的教誨,因此孝莊皇后也算得上是名滿天下了。

而就是這樣的孝莊皇后,卻因為幾個理由,不曾入土為安。

按照野史的說法,孝莊皇后之所以沒有早早的與皇太極埋到一塊,原因竟是因為孝莊皇后曾經改嫁攝政王多爾袞,雖然這件事並未得到證實,畢竟有損皇家顏面,但通過後來的蛛絲馬跡也能看出來,多爾袞跟孝莊皇后的關係卻是親密的過份,因此,孝莊皇后便不被允許與皇太極埋到一塊。

其實在孝莊皇后去世以前,也曾經留下過幾條遺言,一個是,不想跟皇太極合葬,怕子孫將皇太極的墓挖開再把自己埋進去,打擾皇太極的休息。另一個則是害怕修建陵墓勞民傷財,這也是孝莊皇后體貼百姓的表現。最後一個則是希望死後能夠與兒子,孫子埋到一起。

這些理由,其實仔細想想,也覺得略顯怪異,聽起來好像是那個理,但實際上感覺這些又不能成為不入土的理由。

孝莊皇后沒有入土,那麼康熙是怎麼保存孝莊皇后屍體的呢?

要保存孝莊皇后的屍體,必許從兩方面入手,一邊是孝莊皇后本身,另一邊則是存放孝莊皇后屍體的場所。

存放孝莊皇后屍體的場所自然是宮中的地下冷庫,裡面常年防止冰塊,達到低溫的效果,雖說不能完全阻止各種細菌的活動,但卻也能減緩孝莊皇后屍體腐爛的速度。

而孝莊皇后屍體的處理則更是細緻,不僅要在其身體表面塗抹酒精,將屍體上的微生物,細菌儘可能的消滅,更是要將孝莊皇后的屍體用特製的布條捆綁起來,其中還要放進去消毒殺菌的特殊物質。

做完這些以後,孝莊皇后是屍體更是放在了特製的金絲楠木製作的棺木中,如此一來,達到儘可能長時間保存孝莊皇后屍體的目的。

即使是康熙皇帝每年都要將孝莊皇后的棺木抬出祭祀,因為祭祀的時間都在冬季,所以孝莊皇后是屍體還是不容易腐爛。

其實這種特殊的防腐之法,自古有之,漢朝時期的辛追夫人,傳聞出土時仍舊栩栩如生,像是剛死不久的樣子,而在接觸空氣後卻迅速開始氧化腐朽,防腐的手段,自古有之。

一直到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接下了孝莊皇后的屍體,這以後,雍正才將孝莊皇后埋到了昭西陵之中。


魏青衣


早期,孝莊停靈於孝陵邊上

孝莊死後,因為某種原因並未下葬,而是置棺於其子順治的孝陵邊上,離北京大約有250里路。孝莊死後,康熙命人拆了慈寧宮東王殿的五間房子,並把木料建材等運到了孝陵邊上的瑞山,在那裡用拆下來的建材建造了“暫安奉殿”,專門放置孝莊棺槨。這一放就是37年,一直到雍正登基後的第三年,才就地下葬

關於遺體保存

棺槨的保存上頭已經說明,內部怎麼處理,因為沒像慈禧墓地那麼被盜,裡面具體什麼樣的,沒人知道。不過參考慈禧,以及歷代帝王家屍體處理方案,孝莊的屍斂應該運用了當時最新的皇家防腐術,水銀加草木灰。涉及皇家秘辛,具體方案也沒人知道,只曉得用了水銀、草木灰、石灰、香料、雲母片、硫磺、松香等材料。當然,棺材裡珍珠、玉器等也少不了,估計鋪滿了,像慈禧,她的棺材就用了珍珠50升

內部收斂完之後,棺材外頭還加了槨,估計有六七層槨,層於層之間,填充木炭石膏泥等。如此處理之後,水份既進不去,也出不來,基本上就等著安葬了

相比於皇家遺體保存術,估計人們更加八卦於為什麼停棺37年吧

皇家解釋是孝莊不忍心再去打擾皇太極安寧,又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可如此說法,康熙為什麼不當時就把她葬於孝陵邊上呢?經不起瞎捉摸的……

估計還是太后下嫁多爾袞靠譜,已經改嫁的人,不可能再把她和前夫同葬的。而多爾袞又被挖墳鞭屍,墳陵早已不在,更不可能和多爾袞合葬。思來想去,還是停棺於孝陵吧,後來的事,後來人解決……


靈石蘊珠寶


首先說一下,孝莊是她死以後的封號,她的全稱是“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某些電視劇裡孝莊,孝莊的喊著,著實讓人尷尬不已。題主是孝莊遺體37年未下葬,遺體到底怎麼保存的。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就要想一想,孝莊為什麼不下葬,是因為政治原因,還是因為其他原因;滿族有沒有保存遺體的傳統風俗。

孝莊為何不下葬皇陵

孝莊的一生不可謂不偉大,他經歷了三位帝王,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對滿清入關以後的政局穩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康熙對自己的這位祖母是非常的尊重。

孝莊死前曾留有遺言: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

<strong>

從遺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孝莊自己認為皇太極死的太久了,和他再合葬不太合適,而為了自己重新造陵寢又勞民傷財,所以還是算了吧,讓我和你父親(順治)葬在一起就好。


康熙算是孝莊一手帶大的,對於孝莊的感情極為深厚,他不忍違背祖母的意願,沒有將他和皇太極合葬,於是把孝莊安置在清東陵旁,修建了一座宮殿,也並未修建地宮。裡面有享殿和暫安奉殿各一座,孝莊的棺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

滿族對於喪葬的習俗是什麼

滿族在入關前早就火葬的傳統習俗,在女真人的傳統喪俗中,死者去世以後,一般情況下是“人死焚化之後,將骨灰置於錦緞袋或布袋中,然後移入甕罐內,通常為兩罐,將罐口對接套在一起,埋在地下,稱“寶宮”。而且清朝入關以後的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福臨及孝康、孝敬皇后也實行的是火葬。在儒家文化中,人死以後講究“入土為安”,而滿清入關以後,全盤接受了漢族文化的思想,也逐漸放棄了原有的火葬制度,改為土葬。甚至在同治年間還有一次大規模的禁止火葬的行動。


孝莊死後的遺體安置方法是否有利於防腐

孝莊死後,他的遺體被安置在東陵旁,直到康熙去世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還是雍正在位期間才把孝莊下載的問題得以安排好。前文已經說到,滿清的喪葬制度中並未有防腐的追求,不像是古埃及人不管皇族子弟還是平民百姓都追求屍身不腐搞成木乃伊那種。另外皇家陵寢所用到的金絲楠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屍體的腐敗,而且皇家陵寢的修建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在保護程度上都要高於普通陵墓,所以屍體腐敗速度也慢於普通陵墓。

當年孫殿英盜竊清東陵把慈禧太后的屍體挖出來時,據說慈禧的遺容跟活人一樣,但見了風以後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腐化,就成了我們看到的那張黑乎乎的照片。後世的科學家通過對清朝皇陵的研究,也沒有發現清朝皇陵對於屍體有特殊的處理和要求。所以孝莊屍體37年未下葬,跟遺體防腐處理沒什麼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