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什麼是二次核打擊能力?

一抹煙花淡


二次核打擊能力就是己方在遭受敵方首輪核打擊,甚至是飽和核打擊之後,還能有能力進行核反擊的能力

簡單點說就是你被人家敲了一棍子,但敲不死你,接下來你還能拿板磚上去跟他拼命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別人就越不敢打你。


所以說,核大國往往會使用核三位一體來保證自己的打擊能力,畢竟發射井這種傳統路基不能跑,首輪核攻擊肯定打這些地方,因此空基,尤其是海基潛射平臺就非常重要了。畢竟鬼知道你家有核打擊能力的潛艇藏在哪兒,一旦本土遭遇核打擊,路基發射平臺損失慘重,那海基就是拼死抽死對方的王牌。

PS:講道理路基也不是一次性能毀掉的,還有一大堆機動的導彈車,甚至還有混在民用車隊裡的偽裝導彈車,列車等等。


瘋狗的輕武


打比方說,咱們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時候就宣佈,無論什麼時候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這麼一來,二次核打擊能力就顯得重要了。我們的核武器必需要在敵人的首次核打擊中生存下來,然後對敵進行反擊。這個就是二次核打擊。我們中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二次核打擊做準備的,因為全世界也只有我們中國敢聲明“無論什麼時候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根據這個原則,咱們使用核武器的條件是敵人已經對我們使用了核武器,我們遭到了核武器攻擊後才使用核武器對敵反擊。所以我們的核武器必需要能夠在敵人的首次核打擊中生存下來。

怎樣才能讓核武器在敵方的首次核打擊中生存下來呢?

首先要有一定的數量規模。這個數量規模是多少,呵呵,我就不知道了。因為這是個“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不能說”的秘密。網上宣稱中國有多少核武器的文章,你看看就好,不要當真,因為這個全是瞎編亂造的。

其次要將它們好好的藏起來。這東西藏在哪,咱也不知道,因為這也是個“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不能說”的秘密。

最後,要分散部署,動靜結合。咱們中國那麼大,任何國家或國家聯盟都沒有能力用核武器對我們進行全面覆蓋式的打擊的。這就為我們的核武器生存提供了條件。東南西北中到處都藏有,總有一個地方能保存下來。特別是咱們有了戰略核潛艇後,將核武器放在核潛艇裡,藏在茫茫的大海海底,敵人想要一次性摧毀我們的核武器就更加難了。哪怕是在敵人的首次核打擊中將陸地和空中的核武器全摧毀了,只要大海中還有一艘戰略核潛艇生存下來,都可以將敵人炸回到石器時代。


血染戰旗紅


核戰最重要的,是講究二次打擊能力,問什麼叫二次打擊能力?就是遭到敵人第一波核打擊,仍然有能力向敵人核反擊,這叫二次打擊能力,有這個能力的國家,會更加令對手不敢輕舉妄動,令對手掂量掂量。

通常這些國家宣佈不首先用核武器,就是這樣可能會遭受第一波核打擊,但不代表沒有核還擊之力,只要受到敵人第一波核打擊後,還可以完全有能力去核反擊,那敵人就算是核大國都會掂量,顧忌,不敢亂來。

我來說說二戰的日本,日本投降,我認為是原子彈令其投降,當時美國搞到第一批核專家,所以先研發出原子彈,也是第一個出原子彈的國家,就急不及待拿日本做試驗場,逼其日本投降,如果日本先有原子彈,歷史就改寫了,就算日本手中有原子彈不用,那歷史都會改寫,事關美國未必敢投原子彈,一投,換當時日本肯定也會用原子彈去反擊!



低調普通人


俗話說得好:“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打核戰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雙方實力對等的情況下,搶先發動核打擊的一方肯定相對佔據優勢。因此一個國家的核力量首要任務是如何防備來自對手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否則的話這個國家的核力量將無法對對手形成有效威懾。


二次打擊能力是遏制核戰爆發的有效威懾手段

這就要求一個國家的核力量必須具備二次打擊能力,也就是說在遭到對手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以後,依然能夠保存足夠的有生力量,並實施強大的核反擊給對手造成無法承受的巨大損失,只有這樣才能迫使對手不敢冒著同歸於盡的風險主動挑起核戰。

SS24“手術刀”鐵路機動洲際導彈

二次打擊能力對核武器發射平臺的生存能力要求極高,目前核大國的二次打擊能力主要依靠陸基的機動式洲際導彈和海基的戰略導彈核潛艇。部署在固定發射井的陸基洲際導彈和配備核巡航導彈的戰略轟炸機由於生存能力相對較低或者維持戰備效率較低,通常不作為二次打擊手段。



東風41公路機動洲際導彈

陸基的機動式洲際導彈採用公路機動和鐵路機動兩種方式,主要代表性裝備有俄羅斯的亞爾斯、白楊M、手術刀和中國的東風31、東風41,還有美國尚未裝備的侏儒導彈。這些導彈可以利用公共交通網絡以及地下洞庫在己方廣大的內陸縱深實施有效隱蔽和快速機動,通常具備無依託野外隨機發射能力,對手的第一波核打擊很難對它們造成傷害。


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是執行海基二次打擊任務的利器

海基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則是另一個深藏海底的隱蔽殺手,茫茫大海是它的天然隱蔽場所。主要代表性裝備有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搭載的三叉戟D5導彈、俄羅斯北風之神核潛艇搭載的布拉瓦導彈、中國094型核潛艇搭載的巨浪2導彈。

潛射洲際導彈可以給對手造成毀滅性打擊

戰略導彈核潛艇載彈量大、隱蔽性好、戰備巡航時間長,是一種威力巨大的二次打擊利器。一旦爆發核戰,只要有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倖存,就可以將數以百計的核彈頭扔到對手頭上,這是任何一個意欲發動核戰的決策者都難以承受的代價。


刻雨無痕


二次核打擊,即二次核反擊,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是一個國家在遭受敵方一輪核打擊之後,還有進行核報復的能力。說具體點,就是在核戰爭爆發後,由於核捆綁政策,擁核國家相互發射核武器,打擊敵方境內所有的有生目標。在受到來自其他國家的一輪齊射之後,國家的大部分設施會遭到核武器毀滅,但是一些潛伏在隱蔽處的核武器依然處於戰備狀態,並且立馬發射,報復敵方的核打擊。


現如今幾大核擁有國的核打擊方式主要有三類四種方式。

第一,陸基核打擊。陸基核打擊分為種方式,一種是使用固定發射井發射的液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另外一種則是使用TEL運輸車運載,公路機動,無依託發射的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

▼這是固定發射井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陣地,所有設施都建在地表下,且有鋼筋混凝土包裹,發射井設置有數米厚的高強度鋼質井蓋,擁有極強的抗打擊能力。同時,導彈發射井一般佈置在山脈之間,位置非常隱蔽,雖然不能機動,也擁有出色的戰場生存能力。
▼這是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使用TEL運輸車運載,最新的TEL運輸車集運輸,起豎和發射三個功能於一體,戰時在我方掩護下沿著公路網機動。不僅可以利用國土延長射程,增強戰術靈活性,還能提升戰場生存能力。而且,公路機動彈道導彈採用固體燃料,燃料在導彈出廠時就已經填裝完畢,不需要在發射時臨時加註。這麼一來,導彈發射的準備時間大大縮短,到達陣地後可以迅速發射,發射完即離開,生存能力比固定式發射井要高一些。


第二,海基核打擊。現代海基核打擊使用彈道導彈核潛艇作為平臺,在戰爭發生的最開始,彈道導彈核潛艇就會立馬離開港口,進入無線電靜默狀態,前往事先標定的發射陣地待命。地球三分陸地,七分海洋,而且水下還有海水作為掩護,所以只要彈道導彈核潛艇噪音足夠低,隱蔽性就非常出色,可以避開地方的探測。而且彈道導彈核潛艇執行任務時進入海洋,原理本國國土,不會受到敵方核武器打擊。所以彈道導彈核潛艇是最隱蔽,戰場生存能力最強的一種核打擊方式,也是各國二次核反擊的主要方式。

第三,空基核打擊。空基核打擊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遠程戰略轟炸機攜帶核彈頭,經過上萬公里的飛行到達敵方上空,然後投擲核彈頭或者發射裝備有核彈頭的巡航導彈。這種核打擊方式是三種核打擊方式中最早的一種,也是效率最低,生存能力最差,打擊能力最差的一種方式。所以現代戰略轟炸機的主要作用其實已經不是核打擊,而是核威懾。無論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還是海基的核潛艇都是國之重器,不輕易與人,只有戰略轟炸機整天出來轉悠,嚇唬敵人。
總得來說,承擔二次核反擊任務的武器裝備需要在敵方第一輪瘋狂的核打擊中存活下來,才有機會進行報復,所以承擔二次核反擊的武器裝備需要極強的隱蔽性和戰場生存能力。在三類核打擊手段中,陸基和海基都具備出色的戰場生存能力。陸基一般是發射井洲際彈道導彈負責第一次核打擊,生存能力更強,更靈活的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負責二次核反擊。而隱蔽性出色,遠離國土的核潛艇一般在第一輪核打擊中不會露面,它是二次核反擊的主力,也是核大國國家安全的最後基石。


赤焰噠噠噠


二次核打擊能力,顧名思義就是第二次進行核打擊的能力,一般來說注重二次核打擊能力的國家都是一些承諾不率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比如中國。這些國家注重二次核打擊能力的原因是,如果真的爆發大型的核戰爭,這些承諾不率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一定會遭到其他有核國家的核捆綁式打擊,為了確保自己的核反擊力量能夠在第一次核打擊中存活下來,並且成功的進行核反擊。

比如中國為了加強自己的戰略核反擊能力,在部署了諸多的核彈發射井之外,還部署了多種車載洲際彈道導彈,比如東風31AG、東風41等,目的就是增加核反擊單位的機動性,讓他們沒有那麼容易在第一次核打擊中被毀滅,並且可以再遭受打擊之後成功的對敵對國家進行核反擊。而前蘇聯則部署了全年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上不停息的運動的鐵路機動彈道導彈。這些機動性優良的陸地核導彈就是與核彈發射井不同的二次核打擊力量,也被稱為核反擊力量。

但是因為陸地目標始終會暴露在敵人的間諜衛星之下,所以那些注重二次核打擊力量的國家還把大量的核反擊力量深藏於水下,把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安裝到核潛艇上面,這就是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中的海軍部分,中國裝備了092和094兩種戰略導彈核潛艇,其中094型核潛艇常年深藏於水下,目的就是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進行有效的核反擊,讓中國的二次核打擊能力生效。


區域拒止


很多人對“二次核打擊”這個詞的理解基於字面意思:己方核力量在核戰爭第一輪的戰略核打擊中生存下來並有能力繼續發動核打擊。

但是這樣的理解其實是錯的。

“二次核打擊”的二的用法類似於文言文中的複數詞,可以理解為多次的意思。

所以這個詞更多的時候,是指代一個國家的核力量在一場戰爭中能夠一直維持核威懾的能力。

(你要是現在去廣島和長崎,沒人給你說的話你絕對不知道這個地方捱過原子彈)

美國是第一個使用核武器的國家,給日本扔了倆原子彈。這也就是唯二的核武器使用案例了。因為用的少,實際上沒人說的清這東西在戰爭中能夠造成多大的影響。

我們只知道核武器很厲害,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核武器到底有多厲害,我們對核武器對一場戰爭的影響缺乏一個準確的判斷。

(美國內華達州核試驗場)

很多人動不動就說核彈打出去互相毀滅,然而實際上從1950年到2010年全世界所有的核試驗加起來,炸了將近2500枚各型核彈,這其中就包括5000萬噸當量的“沙皇炸彈”,而這2500枚核彈的總當量超過5億噸TNT當量,在冷戰的最高峰,美蘇一個月就要以實驗的名義炸上二三十枚核彈。

然而實際上,這麼多的核試驗加起來對氣候的影響可能還不如我們今天的碳排放嚴重。

但是我們又不能說核武器威力小,因為當初被核爆的長崎廣島在短時間內確實變成了“死城”,這兩座人口20-30萬的城市被一枚核彈完全癱瘓掉了。

(而另一方面,全機械化的蘇軍戰略集群以戰鬥隊形展開的情況下,一枚100萬噸當量的核武器丟下去都炸不完一個團)

不難看出,如今我們對核武器的認知還是很淺薄的,我們不知道它會對戰爭造成多麼大的影響,我們只是基於兩次核武器炸城市的案例在想象它的破壞力。

基於此,我們只能得到一個結論:無論戰爭進行到什麼時候,我們必須一直擁有核武器,當核武器發射時,能夠造成很大的破壞,而沒有發射時,又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既然不知道核彈有多大用,那麼就在可能的時候試出來。

要達到這個要求,我們需要多種多樣的核打擊手段,海上的,天上的,陸地上的,都要有。除此之外,我們還有讓核力量能夠存活下來,所以彈道導彈發射井必須在深山老林中,機動發射車必須一刻不停地保持機動,核潛艇必須在水下藏著,在敵人無法消滅我們的核力量。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足夠多的核彈,能夠把敵國的每一寸土地炸個三四遍,我們不知道多少核武器夠用,但是投射儘可能多的核武器就更可能在戰爭中佔據上風。

(在冷戰最巔峰的時期,美蘇核武器下放到師一級,各種能發射核武器的平臺都要有對應的核彈頭)

不難看出,二次核打擊這個詞的含義其實很複雜,從微觀,也就是技術裝備的角度講,它強調的是核武庫的規模,核武器投送能力的強大。

而從宏觀,也就是核戰略的角度講,它強調的是一個國家的核力量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威懾”的層面,而是要實實在在地,以“全面核戰爭”作為標準來打造自己的核力量。


戰鬥機解說家


所謂二次核打擊,叫“二次核反擊”更容易理解。這是一種遭受敵方核打擊之後遂行核報復的能力,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核生存和核打擊能力的重要標準。這種能力的具備,對中國這種宣稱“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特別重要。


東風-5B陸基洲際彈道導彈

衡量是否,具備二次核反擊能力,主要看一個國家是否具備多位一體核能力。目前大部分有核國家,僅具備基本的陸基核打擊能力,像巴鐵、北棒等。主要是通過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攜帶有限的核彈頭,以固定發射井或者機動發射。這種模式生存幾率相對較低,容易被敵方發現並摧毀。

分導式多彈頭示意圖

除此之外還有海基和空基核打擊手段,主要通過戰略核潛艇和遠程戰略轟炸機兩種載體來實現。相比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型和空射型洲際彈道導彈具有更高的生存幾率和更強的威懾力。但相應的,這種技術手段的門檻也很高。目前擁有國產戰略核潛艇的國家,僅有中美俄英法而已。至於遠程戰略轟炸機,更是隻有美俄裝備。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可最多攜帶10枚分導式彈頭

目前中國具備成熟的兩位一體核反擊能力。由於轟6k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轟6N換裝發動機,航程有所增加,但隱形和超音速巡航能力欠缺),所以中國並不具備成熟的空基核打擊能力。
轟6N轟炸機,加裝空中受油管,航程得到提高


下一步,發展媲美美俄的國產遠程戰略轟炸機,完善三位一體核反擊能力,是中國國防戰略的重點發展方向。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則寄託在傳說中的轟20身上。
轟20是中國緊缺的國防重器


兵者詭道也


所謂二次核打擊能力很好理解,就是在別人對你進行了第一次核打擊之後,你所保存的力量還足以支撐你對敵人進行核反擊,這就是二次核打擊能力。要具有二次核打擊能力,必須具備兩個個條件,第一保有足夠的核彈頭數量,第二,核打擊平臺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數量是一切的基礎,沒有數量即使勉強發動反擊也難以重創敵人,而防禦能力是核心,強大的防禦力可以讓自身核武庫在遭遇核打擊後依舊保存足夠的核彈頭數量,二者結合才能確保在遭遇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後保存住足夠的力量,最後成功發起反擊,



二次核打擊力量中最重要的就是彈道導彈核潛艇,核潛艇隱藏在面積廣大的水下,並且行蹤不定,很難被發現和消滅。核潛艇在和平時期執行的戰略巡航任務,對敵人其戰略威懾作用,而一旦局勢趨於緊張,戰爭一觸即發,核潛艇就會馬上前往預定作戰海域待命,保持靜音狀態,最大限度隱藏自己,一旦本土被核彈攻擊或者即將遭遇攻擊,核潛艇馬上就會上浮至排氣管深度迅速發射潛射導彈對敵人本土發動二次核反擊,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二次核打擊力量中最為薄弱的自然要屬陸基彈道導彈,而陸基彈道導彈中又以固定發射井導彈最不抗揍。發射井都是固定的,雖然都經過了偽裝和遮蓋,但是敵人通過空中衛星搜索和地面間諜打探,很容易就能知曉發射井的大概位置,一旦這一位置被標定,在戰時只要往這一區域發射大當量核導彈,發射井就很可能被摧毀而失去反擊能力。目前所能做的只有不斷提高發射井的耐壓能力,提高抗爆性能,蘇聯的R36M撒旦洲際導彈發射井採用加強型混凝土結構,發射井蓋為加厚的鋼材製造,每平方釐米可以承受365千克以上的壓力而不發生明顯形變,並且發射井和導彈上的電子設備大多采用電子管,能夠有效減少核爆電磁脈衝的影響,提高反擊能力。
▲彈道導彈發射井

及內部構造
▲撒旦導彈發射井井口

為了防止人員在敵方先發核打擊中損失過多而沒人來控制導彈發射,蘇聯還曾經發明瞭著名的死手系統。當核戰爭的爆發幾率超出一定限界,死手系統會被人為打開,從休眠狀態轉為半休眠狀態。一旦國家被核武器攻擊,分佈在各地的傳感器就會收集並分析土壤、空氣、水流中的核汙染物質,確定本國是否被核武攻擊。一旦確定,死手系統就會嘗試連接其控制者和最高領導,如果在一定時間內無法得到有效聯繫,死手系統就會被觸發。在觸發之後會有多枚通信火箭從地下發射井射出並橫穿國土,上面攜帶的無線電裝置會持續向全國各地的導彈發射系統發出啟動指令,從而將所有還健在的核導彈全部向預定攻擊目標發射!



而對於空中核打擊力量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戰略轟炸機了,目前擁有這一實力的只有美俄兩國,中國因為轟6K算是半個。空中核打擊和核潛艇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藉助於水隱藏,一個藉助於天隱藏,只不過因為雷達技術比聲吶技術能夠偵查和搜索的範圍以及精度強太多,並且飛機的續航能力完全比不上核潛艇,因此空中核打擊力量在戰時很容易被敵人直接摧毀在機場或者在天空擊落。所以空中核打擊的存在就是先發制人,直接隱身或者超音速突防,飛抵敵國前線,對高價值進行首輪點穴式核打擊,最大限度地削弱其二次核打擊力量,而後再用陸基和海基導彈進行飽和式攻擊,徹底打殘敵人!

▲圖160戰略轟炸機

至於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手段來進行二次核反擊力量的,這就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自身國情來制定發展戰略。例如英國和法國,雖然有陸基彈道導彈的技術實力,但是本土地形單一,人口密集,面積狹小,陸基導彈壓根沒什麼地方可以躲,所以他們就都廢除了陸基導彈,重點發展核潛艇作為自己的二次核反擊力量。而俄國面積最大,有廣闊的西伯利亞地區可以利用,因此在陸基導彈上最為成熟,不僅有導彈發射井,還有陸地輪式機動導彈,甚至還發展了導彈列車。作為美國而言,雖然土地面積也很大,但是在核潛艇和空基力量方面實在太強,因此陸基目前也保留了民兵3固定發射井導彈這一種。

▲白楊M奔馳在西伯利亞的叢林中


軍武吐槽君


眾所周知,核武器是維護當今世界和平平衡的一個關鍵。如果沒有大國之間的核對抗和平衡,而是僅僅某一兩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其他國家都將遭受到核威懾和核恐嚇,我們中國在沒有研製成功核武器之前就曾經遭受過美帝的核恐嚇。而擁有核武器和具備二次核打擊能力又不是一個概念,某種意義上擁有二次核打擊能力更能彰顯核大國的地位。

二次核打擊(也叫二次打擊)是一種專門用於核打擊的戰略術語,也稱核報復。具體指在敵人首輪核襲擊後還有存活下來的核力量,並且能夠進行反擊。這種關係不難理解,就好比別人過來把你打一拳,而你也有隨後回擊對方一拳的能力。如果對方一拳將你打死了,那就完全沒有所謂的反擊。從核武器獨有的威懾角度來看,二次核打擊能力愈加強烈,兩國之間爆發核戰爭的幾率越小,因為對方都明白對方有再次打擊自己的能力。鑑於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哪怕僅僅只是有少量的核武器攻擊到首先發起核攻擊一方的國土上,都算輸。

拿我們中國來說,我們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種情況下擁有二次核打擊能力就顯的很重要了,別人能打來我們同時也能夠給予回應。核武器的發射方式不外乎這麼幾種,通過陸基導彈,通過潛射導彈,通過空中遠程戰略轟炸機來發射。這三種核武器發射方式被統稱為三位一體核能力,其中的陸基打擊發射存活的效率相對比較低。陸基發射通常以固定發射井或者機動發射,對大多數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來說發射井發射是主要發射方式。這種固定的發射方式,最大缺點是很容易被對方提前偵測到。如果全部都是這種固定的發射,那對方完全可能在一波打擊中就幾乎做到全部毀滅,什麼二次核打擊也就談不上了。

陸基的機動發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直接被幹掉的風險,但還是不夠太過於靈活機動,生存率依舊不是特別高。目前,彈道導彈潛艇和遠程戰略轟炸機被視作二次打擊的最有效手段,尤其是彈道導彈潛艇。相對應的,通過潛射和空射方式發射核武器的技術難度也比較大。目前世界上同時具備真正意義上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兩個國家,即使中國現在也只是具備陸基和空基的核武器發射能力。

以上兩種發射方式實現的難點在於載體研發製造的難度,不管是彈道導彈核潛艇還是遠程戰略轟炸機都是國之重器,這種級別的武器研發製造難度不亞於航母。雖然最新改進型的轟-6N增加了航程,但在隱身和續航能力上還是有所欠妥,當前只能說是湊和先用著。據悉,我國當前正在研發中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已經基本成型,在不久將來會裝備空軍部隊。到那時,中國才擁有真正意義上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