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短視頻、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社交電商會使企業實現盈利嗎?

鄭東明企業頂層設計


無需質疑,太能了,但是也需要時間和金錢的投入,人平均21天養成一個習慣,這次疫情大概把人關了一個多月,人的交流娛樂休閒工作,都已經搬到了互聯網上,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有一些已經發生了改變,對於一件事物的瞭解,對於一個網紅的信任,這可能都是下一個經濟的爆發點。所以無需質疑,短視頻自媒體直播這類的新世物,得擁抱他們,運用他們。在下愚見,不足之處,請指正。



努力的小影咖


其實對這些,我只能表示擔憂。因為這一切都是渠道,理論上僅僅墊高了產品的銷售成本,同時加劇了同質化競爭,而對於企業改善產品質量,建立比較優勢沒有太多意義。

渠道大大墊高了產品的成本,美團外賣可以直接將一份炒飯的價格提升一倍,比如門店8塊錢的炒飯,到了美團就要變成15塊,因為美團和騎手就要拿走8塊,店家反而只能拿到7塊,還需要不斷做活動,真正到手可能是個慘不忍睹的數字。

中國渠道與廠家之爭,有個經典案例,就是格力與國美。當時國美幾乎控制了中國家電的渠道,因此大有把中國家電企業淪落為國美加工廠的趨勢,而且動不動就要家電企業降價,來維持國美所謂的便宜。但國美的便宜僅僅只是假象,因為國美並不能真正創造價值,它只是渠道控制的攔路虎而已,於是,當某次國美很橫蠻的要求格力家電降價做活動的時候,格力在董明珠的帶領下,選擇了退出國美,自建渠道,即是格力專營店。

這其實是格力的經典戰役,你也看到了現在國美的衰敗。

互聯網興起,渠道越來越重要,但渠道生存的基本前提,仍然是服務於產能嚴重過剩,產品嚴重同質化的生產部門。各種銷售的本質還是過度吹噓和忽悠,還是價格戰和虧損競爭。而且電商玩法極其複雜,除了專業化的中間商利用渠道優勢賺到差價,生產企業基本是賠本賺吆喝,無利可圖,而且無法建立客戶對的忠誠度;就像當時格力所擔心的,企業淪落為渠道的加工廠。優質的企業最終會擺脫對渠道的過度依賴,但普通中小企業,恐怕沒有這個能力。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創新,基本上都建立在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基礎上,這個是時候才有了這麼多新鮮的渠道玩法。對於渠道商來說,這是個賺錢的買賣,對於企業來說,可能只是加速破產和行業洗牌。

同樣值得擔心的是拼多多,典型的價格屠夫。本來,供給和需求是有一個動態平衡的,但互聯網渠道部門一味強調便宜走量,薄利多銷,反而會迫使企業盲目擴大供給,導致供需嚴重失衡,自取死亡之路。

任何產業,同質化競爭的產能過剩都會帶來災難,但渠道利用的恰恰就是同質化的價格競爭;渠道讓企業去激烈的競爭,但渠道與渠道之間,卻無法容忍競爭,反而是在彼此融合,以期不打消耗戰,也許這就是滴滴與快滴合併的原因;美團與餓了麼,恐怕也是互相持有股份的。拼多多也是騰訊系,任何渠道背後都是互聯網大佬支持,沒有新人,也沒用新東西。

所以從企業角度來講,一旦出現渠道依賴,路徑依賴,恐怕只是敲響了喪鐘,是時候考慮如何退出了。


極致的簡單


這方面無需疑問,肯定是可以的,只不過一夜暴富的心態別存在了,什麼事情都是經過長期的努力才可以達成所願,時間,金錢,人力的投入也是必須的,疫情大概把人關了一個多月,人們的生活已經從廣泛縮小到了互聯網,所以在這個特殊時期,把握好時機,多學習多努力,多嘗試,就算不成也當為自己多掌握一份經驗。


十字路口的地圖


這是個病句!沒有項目不能讓企業盈利的,就算短期不會盈利也不能說它不盈利。

短視頻,直播,社交電商,社群營銷都是近幾年的主流互聯網商業模式。互聯網這個以小博大的載體,只要利用得當。不愁沒有市場,沒有資本湧入。



粵創投


短視頻和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社交電商是風口,流量在哪裡,錢就在哪裡,流量為王,只要把握好其中任何一種經營方式都會使企業效益發生改變!



3寶吧


做好了肯定盈利,盈利的關鍵在於人,每一個新媒體工具只是賺錢的工具,會不會利用資源盈利,關鍵在於會不會運作



西安新農民


肯定會的,得看你的企業做什麼產品的,網上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的,比如大米就不太好做吧。


東哥話金融


都可以盈利,只要做好了,都可以。

可以針對自己所做的東西,找一個合適自己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