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張志民,號張大石頭, 1956年出生于山東省陽信縣,1983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於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山水畫高研班。現為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張志民工作室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山東省書畫學會會長,山東畫院藝術顧問,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藝術學院原院長,山東省政協常委、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山東省文聯副主席。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指墨,筆墨。

從指墨,到筆墨。

以指代筆,變的是工具,不變的是中國畫的精神內核——寫意精神。

指墨由來已久,肇始於唐代張璪“手摸絹素”,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有記載。其後,指墨湮滅千年,至清初高其佩“畫從夢授”始將其正式提出並加以實踐強化。高其佩之後至新時期美術史,數百年間,輒有嘗試者,但皆未形成系統完善的畫理畫論。“揚州八怪”不遵守傳統程式,曾嘗試跳出窠臼作指墨,如羅聘、黃慎、李鱓、高翔、高鳳翰,但多為遊戲。潘天壽一顆雄心革新中國畫,“強其骨,一味霸悍”的美學觀恰恰與指墨相通。潘天壽在毛筆的表達疆域中突圍,對指墨進行了深入體驗和研究,創造出了一批新穎鮮活、格局龐大、格調冷逸、富有藝術衝擊力和感染力的佳作,為近現代美術史增添了亮麗生機,但這僅侷限於他個人的藝術實踐,未能影響和引領大的美術氣候,亦未高度提煉總結形成鮮明的藝術主張和系統的理論體系。潘天壽同時代稍晚一點的錢松喦也對指墨進行了相對深入的探究,但就具體成果而言與潘天壽相比尚有一定距離。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十里紅妝

回望畫史,指墨一門,湮湮滅滅,未得振興。

當代北派山水的傑出代表,山東張大石頭,近年忽然解衣滂沱,以指代筆,放手直取,對指墨進行了深入實踐和提煉總結,或為山水,或為花鳥,或為人物,或為丈八巨嶂,或為平尺小品,一律點線面的隨機布排、潑墨破墨積墨的任意揮灑,變幻莫測,神采豐沛,堪稱妙手佳構。

盡情釋放藝術衝動,追求暢快淋漓的表達,張大石頭在藝術的海洋裡忽然將指墨掀起了一個巨浪。

對於中國畫而言,古人已將能佔據的空間基本佔據了,留給後人可供開拓的空間實在太小,倘能於立錐之地打開一番局面,且能恰好地表達出充沛的寫意精神,就是對中國畫的貢獻。張大石頭對當代中國畫有兩個貢獻。貢獻之一是提出了“北山”概念,樹起了“北山”美學符號,在傅抱石、李可染等人之後,北山風起,“為山河吶喊”,振興北派山水的大壯精神。貢獻之二就是“指墨”。張大石頭認為,十指連心,人的手指無比靈活,毛筆即是手指的延伸,毛筆的靈活全賴手指手腕的靈活。毛筆要通過手指的掌控將心靈的脈動、審美的衝動、情感的吶喊表達出來,直接用手指揮灑則更加直接。需要強調的是,指墨的發生,必須是在熟練掌控毛筆用筆的基礎上才能轉入指墨的,否則,指墨就失去了筆性(書寫性),不見筆則無骨法,無骨法指墨就不能成立。清代鄒一桂說:“未有不能筆而能指者”,潘天壽說:“運筆常也,運指變也”,都是說的這個道理。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雁陣

手指有豐富敏感的神經末梢,感應能力極強。傳統中醫的切脈針灸、武術的一指禪、音樂中的彈琴、京劇的手勢,都要藉助手指來體現。甚至可以說,凡世間一切技藝製作,皆要通過手指來完成。手指的生理構造與毛筆有近似之處,指尖、指肚、手掌、手背、手側,皆可用,五指併攏即中鋒,五指散開即散鋒,用手掌側面即側鋒。手指與毛筆的筆性異曲同工。另外,手指可以直接與宣紙產生關係,運行過程中能自如地控制節奏的輕重緩急,可以皴,可以擦,可以點,可以染。很顯然,與毛筆相比,手指吸收和涵納水分的優勢遜色不少,恰恰是這種本質上類同、功能上遜色於毛筆的特點,呈現出來的水墨濃淡枯潤效果不盡相同,成就了指墨更多的意外性和可能性。因此,與聽話的毛筆相比,指墨筆法莫測,蒼健古拙,奇崛險妙,輒有意外之功,常得縱橫之氣,獲得的藝術體驗和藝術感覺是不一樣的。以上說明,指墨和筆墨關係密切、相互對應,用指和用筆異曲同工、彼此觀照,指法即筆法,用指即用筆。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指墨北山

需要說明的是,張大石頭的“指墨”非“指畫”,“指墨”強調的是“筆墨”,“指畫”更多的是民間行為,那是另一個話題,和中國畫本身沒有關係。

讓我們品讀這些鮮活奇崛的指墨吧。

作品《抗倭英雄傳》《十里紅妝》《玄奘西遊》《四海翻騰雲》《岳飛奉詔班師》《鄭和下西洋》皆為電影長鏡頭式的史詩場面,大塊潑墨營造的山水背景與縱橫的點線構築起來的人物活動場景形成強烈的對比,且有機統一於筆墨氣象之中。成群的歷史人物與蒼茫混沌的天地山河有機澆鑄為一體,古老的天空下,分明鼓盪著一種英雄主義的豪邁與悲壯。作品《欲令眾山皆響》《莊周逍遙遊》《鈍劍》《黑獅口》《鬼谷子攜徒拜牛圖》《鬼谷子下山》《孫武出山》《列子御風》《魏晉遺事》《鴻雁》《古樓往事桑麻情》《我欲清溪尋鬼谷》《子在川上曰》,將歷史典故推入類似於夢境的筆墨情境,營造了寓言式的筆墨情狀,分明表達著一種滄桑的文人式的遙想。作品《指墨北山系列》《回望故土系列》,天地精神的內化呈飽和狀態,筆墨血淚寄寓著對保護山河的吶喊和對迴歸精神原鄉的呼喊。作品《世間無良馬,伯樂與驢耍》《良馬年邁被人棄》《放馬北山》《夕陽無限好,解甲被犬咬》,是我非我,非我是我,那幽杳神秘的筆墨語言,那看似調侃戲謔的題款,寄託著對世態炎涼的鞭撻與嘲諷。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岳飛奉詔班師

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不拘成法,卻又肯定當然,在這熟悉的陌生感中,分明生長著一種強烈的現代性的骨頭,鼓盪著一種活潑潑的來自於時代精神的生機。畫史告訴我們,好的筆墨是有韌勁和味道的,不僅僅為你提供賞心悅目的溫情,更要給你以具備相當難度的嚼頭和回味悠長的滋味。吃慣了順口的筆墨,再品嚐張大石頭的指墨,自然會遇到一種難度,如食烤筋,分明有一種不好咀嚼卻又耐嚼耐品的勁道和熱辣在裡面,讓人忍不住,更不能釋懷。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抗倭英雄傳

以上種種,說明張大石頭的指墨是豐富而立體的,是充滿生命力的,同時也說明指墨可以突破毛筆的特性而更加自由奔放,更加充分地因心造境,暢快淋漓地表達各種藝術直覺和藝術感受。

在一次交談中,張大石頭戲稱有人給他推算過一次,自己的前世是海盜。笑談歸笑談,但中國畫的發展的確需要海盜的精神,筆者稱之為海盜精神。海盜精神意味著不滿足於現狀,意味著大膽,意味著開拓。從某種角度上說,長久以來中國畫太老實了,強調尊重傳統以至於僵化教條,師古而陷入泥古,拾古人牙慧,嚼二遍饃,亦步亦趨,斤斤計較,不可自拔,更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至於越畫越僵,越畫越硬,越畫越死,徘徊在古人的陰影裡、時代精神的門外,出不來進不去,最終結殼,淪為毫無生機不見自我的畫匠畫奴。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子在川上曰

殊不知,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精神裡有一種很重要的精神就是海盜精神,具體表現為“狂”。“狂”作為藝術狀態重要的一極,與古希臘藝術中的酒神精神一致。畫史上,開宗立派者多為筆墨的“海盜”:蘇東坡、法常、梁楷、青藤、八大、齊白石、潘天壽、石魯、關良。他們在吃著傳統的同時,又忠於內心的藝術呼喚,不斷開拓新的筆墨疆域,為我們創造了或生動鮮活、或生猛奇異、或險絕精妙的筆墨世界。筆墨的狂態,不斷解放著中國畫的生命。藝術精神的“狂”,與海盜精神暗合。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孫武南下圖

常常是這樣,當一種新的筆墨範式被不斷地持續性強化闡釋,就慢慢變成了筆墨程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筆墨程式進而會反過頭來“反噬”中國畫的生命,成為綁架中國畫發展的美學枷鎖——中國畫的歷史,或者說藝術歷,就是一個不斷創造枷鎖並打破枷鎖的過程。不破,何以立?中國畫在持續的“破”與“立”中不斷提升著生命精神。張大石頭的指墨不是自主的藝術行為,先是自發的,後來走向了自覺,是他在藝術探索中無意嘗試的,起於本能的藝術衝動,指向的卻是“破”與“立”:打破傳統筆墨的程式化的結構,“立”新的筆墨生命精神。解衣滂沱,心到意隨,酣暢淋漓地表達審美衝動,最大限度地釋放創作自由,這種大開大闔、不講道理、富有解放性的筆墨表達,特別適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是真正的“筆墨當隨時代”。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鈍劍

甜俗為畫之大忌。指墨恰恰能破“甜俗”之氣。潘天壽說:“運筆常也,運指變也。”手指雖不及毛筆“尖、齊、圓、健”四德,但越是不可控,越是有意外的、不聽話的筆墨出現。與毛筆相比,指墨的得心應手能把畫家的情感和衝動更直接地灌注到宣紙上,更性情,更自由,更快意,也更刺激,更過癮,如此這般,霸悍勁就上來了。因此,指墨往往能得三種“趣”:拙趣、奇趣、生趣,最終歸結到真趣。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鄭和下西洋

近幾年,張大石頭的指墨已臻於成熟,一個系列接一個系列地拋出來,個性獨卓,已成畫界奇觀,話題性也越來越強。究其原因,概括有四:

一是符合藝術規律。指墨的容納性很強,無論山水、花鳥、人物,都可以注入更多的性情,安放更多的藝術想象,幻化出別樣的生機,構建更加活潑的生命氣質,在傳統的大江大河裡拓展了中國畫的豐富性。指墨重振旗鼓,符合藝術規律。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直掛雲帆

二是開放的時代語境。我們置身於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是開放時代的實際表現。在這個時代語境裡,人們的生存環境、生活觀念乃至於生活方式都發生了鉅變,傳統觀念上的時空觀念、生命觀念決定了陳舊的審美觀已經不適應時代需要了,時代呼喚鮮活的藝術生命出現。因此,在開放的時代語境中,不斷更新的審美需要推動著中國畫的改革與發展。指墨重振旗鼓,有其時代因素。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玄奘西遊

三是解放的現代觀念。現代性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解放,一切解放都指向“人”。當世中國畫界,看似熱鬧繁榮,實則千人一面缺乏鮮活生機,或糾纏於陳腐的筆墨程式,或無源無本的標新立異,或抱著古人的大腿不放,或爭奇鬥豔的野狐禪,真正情感真誠、狀態自然、有靈魂、有生命、有溫度的筆墨少之又少。客觀而論,與近現代畫史相比,當代中國畫是貧乏孱弱的,迫切需要進一步解放。恰恰是這樣,無論創作過程,還是創作材料,亦或創作方法、創作特點,指墨都具備很強的現代性。指墨以指代筆,尤其是雙手都用上時,現代筆墨的感覺更強烈,解放功能或者說破壞性更強。從這個角度上說,指墨恰好契合這樣的解放觀念。指墨遂興,有其觀念因素。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回望故土

四是強烈的個人藝術氣質。張大石頭性情中人,真誠、豁達、豪放、睿智,充滿想象力和開拓精神,他尊重傳統,得傳統三昧,又具備旺盛的創造力,富有奇思妙想,批判守舊,反對僵化,討厭程式,重要的是他善於發現。張大石頭推崇畢加索說的一句話:“哪有什麼創造?只有發現。”張大石頭從大自然中發現,從社會和人生中發現,從自身生命衝動中發現,最後觀照到藝術本體,落腳到筆墨上來。指墨遂興,有其個人因素。

以上四方面因素,共同促成張大石頭獨領風騷的指墨。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其樂無窮

2018年,張大石頭在國家畫院成立了指墨班,學員來自全國,不少已經在畫界小有聲譽。從他們身上,張大石頭髮現了問題。很多學員的共同特點就是已經畫得很穩當了,但沒有什麼特殊性,毛筆使喚得非常嫻熟,卻怎麼也實現不了自己的感覺,難以突破。在學了指墨後,忽然“破”開了,隨意生髮,藝術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進入新的天地。之所以實現這種情況,就是用指墨的“生”來破毛筆的慣性的“熟”,瓶頸一下子打開了。這些例子成為印證和支撐張大石頭指墨的重要理論依據。現在,張大石頭正在豐富完善他關於指墨的藝術主張和系統的理論體系。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登高

元氣飽滿,生生不息,彈指忽然天地寬,中國畫的生命力在鮮活的指墨中生長。一幅幅指墨作品是張大石頭酣暢淋漓的表達,同時它們也表達著張大石頭。畫史上,前人對指墨的研究相對較少,對於今人而言,這的確是一個可以深挖的空間,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正是因為前人研究的少而無充分的經驗可循,難度可想而知。可敬的是擁有旺盛創造力的張大石頭有一顆重振指墨旗鼓的藝術雄心,他特別強調,儘管指墨很好玩,但這是個很嚴肅的課題,他搞指墨是持著很虔誠很鄭重的藝術態度的,絕非為了繼承這門技藝,亦非偶爾為之遊戲獵奇,而是為了學習,真正深入研究和開拓這門藝術,探索中國畫更多的可能性。(沈鳳國 2020年2月1日於石頭小記草堂;沈鳳國,筆名大鳳,系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放馬北山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清朝秘事


彈指忽然天地寬——張志民的指墨藝術

張志民 世間無良馬,伯樂與驢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