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書法為什麼崇尚古代名家,並作為標杆,難道我們審美還不如古人?

安大21


書法為什麼崇尚古代名家並作為標杆呢?其實,不僅是書法如此,文學也如此。我想,這大概可以用古人說的一句話來解答,那就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無所得矣。"意思很簡單,就是說:你如果制定了一個高目標,最後只達到了中目標;如果制定一箇中目標,最後可能只達到了低目標;如果一開始就只追求一個低目標,那到最後恐怕一無所得。真是這樣的,我們且先來看看文學怎樣崇古吧。

先不說中文系學生人人都有一門必修課一一《古代文學》,就是一般愛好文學、寫作的人,我想,如果選擇讀書書目,也會先從古典經典著作讀起吧,為什麼呢?從《詩經》、《史記》、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試問不讀這些,難道你直接就讀魯迅、周作人、林語堂、錢鍾書、張愛玲、餘秋雨、賈平凹、莫言、史鐵生、金庸、古龍、梁羽生、白先勇、周國平、林清玄……你再問問當現當代的這些名人作家,他們哪個不曾在浩如煙海的中外古籍中沉沉浮浮,哪個沒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好吧,扯遠了,接著還是回到我們的書法話題,學書法當然也要取法乎上,向古人學習,拜古人為師。從前慢,古代,車馬慢,生活節奏慢,真正閒雅,書法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充分彰顯他們的個性、審美和品位。一本碑帖一種風格,或俊逸靈動,或深沉厚重,或拙樸天真,或靜穆敦厚,或豐潤飽滿,或瘦硬挺拔,或寬博雄渾,或剛健雄強,或柔婉秀逸,或俊美瀟灑,或端莊清雅,或沉著爽利,或老辣蒼勁,或醇和超脫,或險勁狂野,或怪奇激厲……總之,古色古香,美不勝收,讓人心馳神往。

從前慢,從前的古人很風雅,從前的書法、文學都古雅,向古人學習,深度學習,吸取足夠的養份,紮根傳統,如此我們才會有所得,有所獲,有所成長,有所修為。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第一,書法為什麼崇尚古代名家並作為標杆呢?

根據我們中國書法史的發展由甲骨文——鐘鼎文——小篆——隸書——草書(章草)——楷書——行書演變而來,到了現代我們除了學生時代用鋼筆寫作業,工作後大都電腦無紙化辦公了,如果不尚古有幾個人能領域書法精髓?

不僅我們現在崇尚古代名家,就連古代那些大名鼎鼎的書法家一樣是摹古臨古人帖,一生致力於書法研究才成為一代名家名師。

例如,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據說王羲之自幼刻苦練習書法,對東漢的草書家張芝非常崇拜,就時時刻刻就揣摩他字體的間架結構和氣勢,心裡想著,手指在衣襟上畫著,時間一長,連衣襟都劃破了,正因為如此刻苦學習古人法貼,加上自己悟性特高寫出自己獨特風格,才成為無人可超越的“書聖”。

所以《平書貼》中說: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 嘗輒止,見異既遷。


第二,關於書法審美問題,我們確實不如古人審美。

書法審美在唐宋達到了最高峰,以後沒有可以超越的。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歡書法,所以就親自成立了史上最牛書法班,欽點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任教師,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

唐宋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餘韻。宋代書法四家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人。王澍說:“‘宋四家’書,皆出魯公,東坡得之為甚,姿態豔溢,得魯公之腴。”

書法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很獨特的一門藝術叫書法美學,以其獨有的無窮的魅力,傾倒了古今中外的芸芸眾生。



瘦金體花間書


書法崇尚古代名家,並作為標杆,這本來就是一個誤解。真實的情況是自古到今沒有人把古人書法作為標杆。你看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這段裡從古到今人名排列順序為:神人—蔡邕—崔媛—文姬—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按照崇尚古人,那應該大家都去向神人學習書法,或許有人說了,神人不是真實的存在,那蔡邕呢,這個是不是真實的存在,那後面—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有幾個向這個蔡邕古人學書法了。至於二王之後到現在又有幾個人學習二王之前的古人書法?

為什麼有書法尚古的說法,這就是今人斷章取義,以訛傳訛。書法尚古的本意是指同時代的人,學習書法都是向在自己所學範圍內有著最高層次的前輩學習。而不是向同時代的師兄師弟學習書法,你向師兄師弟學,你就等於傳承了師兄師弟筆法。就算師兄師弟寫的比自己好千萬,他們都是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得來的。沒有人捨本逐末放著前輩不學,而去學習師兄師弟的書法。所以大家都把在書法範圍內有著最高層次的人當做標杆來看。就如同二王,歐顏柳趙,他們已經把屬於自己的特色融入書法之中,已經把範圍之內的書法寫到了極致,後人無法在這個範圍之內超越。要想超越,必先接近古人,所以就有了書法尚古的說法。

不是我們的審美不如古人,是我們的審美超越了古人,但是我們的書法技藝沒辦法超越古人,所以才有千千萬萬的人去學習古人的書法,在探索和創新中尋找超越古人的路徑,雖然這條路看不到方向,只要有希望,就會永遠不會停下腳步,一代又一代的書法愛好者義無反顧在努力,在前進,永不止步,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所在。


易茗易心經


前人常說:“書畫同源”。書畫出於同一源頭,這話沒錯,但書法和繪畫的學習路經並不完全一樣。繪畫是一種再現藝術,書法則不同,它不是再現性的,不需要“寫生”。如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而書法長進等,都是藝術靈感的取象,而不是情景再現。即然書法藝術不需要寫生,那麼學習書法究竟該從哪裡入門?提高書藝又有怎樣的途經呢?這就回到了你所提的問題,即書法為什麼要崇尚古人,並以此為標杆?

我們知道,任何一門文化或藝術傳統都有它的黃金時代和全盛時期。在這一時期,一些思想文化巨人會創造出尊基性的,難以逾越的精神財富來。諸如書法史上的王羲之和顏真卿等大家。

我們崇尚和追尋這些古代書法大師,重溫經典,都是為了書法傳統的傳承和創新。所以我們準備走進書法藝術的殿堂,如果期望自已的書法造詣能達到一個較高水準,首先就要知道中國書法的本源在哪裡?何為“經典”?大師又是誰?中國書法的本源,它不在別處,就在中國漢字。它是書法的大本大源,由此演生出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今人要學習書法,就必須也應該弄懂漢字流變的各個始發點:諸如寫篆書要回到金文乃至甲骨文的始發點上;學隸書要回到篆書的始發點上;學草書要回到章草的始發點上;寫行書要回到楷書的始發點上。“取法乎上”,這樣練就的書法,才能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中國書法每一種書體都有自已的經典法本,如大篆是金文,石鼓文,小篆是《泰山刻石》,《嶧山碑》,楷書是鍾繇,王羲之,和歐顏柳趙的書作以及南北朝碑,草書是二王,孫過庭,張旭,懷素等大師的作品。

溯本求源。正如明王鐸所說:“書未宗晉,終入野道。”由此可見經典和“標杆”的力量。








申正義文


您問題中所提到的難道我們的審美還不如古人?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的審美從哪裡來?這個東西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人人經過後天時間耳語目染就能夠有很高審美的。我認為書法的審美,是需要刻意去訓練的。這個問題,就好比選美比賽,我們確實是人人都可以去評價,但評委一定是隻有幾個人,為什麼?原因之一一定是因為這幾個評委見過的選手比我們多得多。

因此,我們多數人的審美,要比古人高,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比如梁武帝蕭衍評王羲之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我們現在哪怕是再用心看王羲之的字,都看不出龍在跳,老虎臥著,鳳凰在等待著的狀態……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在某些方面相比古人在是在進步的,比如字帖很容易就能購買到,而古人很有可能一輩子就只有幾張字帖,或者十幾張字帖(拓片)。

書法為什麼崇尚古代名家?因為我們要學習書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崇尚古代名家,或者學習書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學習古代名家的經典法帖。不然又學什麼呢?就單純的拿毛筆隨便寫寫嗎?如果是好玩,當然沒問題,如果要寫好,真的只能從學習古代景點碑帖開始。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


文三吉的書法生活


這要從兩個方面來闡述此事

就拿書法的一個高峰唐朝來說,唐朝從李世民開始,國家強盛,經濟發達,文化輝煌。文學方面詩聖杜甫、詩仙李白等等,書法方面顛張醉素,楷書四大家等等。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文人騷客,那是有一批好的皇帝,好的大臣,開明的社會制度。

文化名人扎堆,形成一個大染缸,在這個缸裡,即使沒有喝了三口墨,也染了一身黑,個個滿腹詩書。

由於他們的才華和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唐朝的書法達到了中國書法的又一座高峰。張旭的草書出神入化,飄逸灑脫,滿紙菸雲,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反觀當今,所有中國文人的詩,隨便一個唐朝的詩人分分鐘鍾輾壓。一個缺乏文化的社會,一個缺乏書法環境的社會,一個缺乏文化的書法環境,怎麼能有想象力,怎麼能產生書法大家。

所以只能仰望古代書法,書法的發展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要想復興,看來遙遙無期了!





殘墨


因為古代的書畫作品流傳,第一就經過了歷史的淘汰選擇,好的作品就有人去專門保管保養。同時也經過了同行的比對和選擇淘汰,所以保存下來的大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還有古人很講究琴棋書畫吟詩作對。大都是具有很深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代生活節奏比較慢,能夠沉下心來潛心研究,自然能十年磨一劍,而近人大都是受了快餐理念的影響,心浮氣躁,追名逐利,都想一夜成名,不擇手段。所以在表達藝術內涵上,就容易浮光掠影。





我是大頭哥哥


推崇古人,是因為古人在他們那個時代都寫的那麼好,在現在高度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代,肯定有人還比古人突出,只是我們不想承認罷了。






張少山Q


書法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傳統的藝術,是中國文字變遷逐步形成的藝術。

古代人沒有更多的文化生活和書寫工具,所以古代所有的文人都是用毛筆寫字,自然會誕生大量的書法愛好者和書法家,他們的時間主要用在了書法的練習和學習上,所以,古代的書法和現在相比是非常鼎盛的。

而且現代的書法,由於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以及現在的名利性比較強,不論是書法愛好者還是專業的書法家,和古代練習書法的時間和精神都是不可比擬的。

書法,必須要臨貼,必須要宗古,書不宗晉,字不宗古,必入野俗。這是古代書法家的評論。

如果不臨貼,字則變成無根的浮萍,其實就是用自己的審美觀在那琢磨,可以說是瞎寫,業界也不認可。久而久之會落入野俗一套。

書法美的標準,就是古代書法家的寫法。儘管你認為某個書法家某個字寫得並不好,但是這就是標準。比如你在看書家的自述或介紹時,經常會說直追“二王“,一筆一劃,皆有出處等等說法。這就說明他們必須要臨帖,學習古人。

當然書法所不能沒有創新,創新的前提,就是要對古人的書法藝術充分的學習瞭解,在名家基礎上進行創新。比如張海,劉炳森,啟功,都是在古代書法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如果你是個內行的人,你就會發現名家的書法內部包含的內功和力量。你是能感受得到也看得到的。

而那些有點基本功又不臨貼的野俗書法,你會看到,他像白開水一樣沒有味道,僅僅是個表象而已。可能很多非專業人士,看著一些野俗的字寫的挺不錯。

比如下圖前兩幅是名家寫的,你認真細看。你會發現自己的房間認藏著力量和味道。而最後一個是本人寫的,臨貼不夠,自然查的很遠,專業說法還比較野。





馬說新語


首先,書法藝術的框架是古代名家搭建的,歷經時間的考驗,還能一直傳承下來,自然成為標杆。其次,毛筆是古人的書寫工具,寫一手好字是古代文人最基本的要求,能夠做到我手寫我心,表達真情實感。而當代書寫工具改變,毛筆退出實用領域,現代人知識的碎片化,導致心靈的碎片化,提筆忘字,都造成現代人在書法藝術上不可超越古人。第三,現代人的審美不一定超越古人,至少在書法上是這樣,因為自己不會抓毛筆,看到別人能用毛筆寫字都覺得歷害,好壞沒辦法判斷,所以導致醜書四處流行。最近,日本捐贈中國的抗疫物品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詩句引起國人極大關注,是因為這些優美的修辭觸動了我們血液裡的漢文化基因,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也反映了我們漢語審美的退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只是經濟強大,最終應該是文化的復興。從這點來說,百年前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救國”還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