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秦腔是中國梆子戲的祖宗,最古老的劇種,沒有之一。

梆子戲有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幾十個梆子,秦腔是他們的鼻祖。

先說秦腔的起源

甘肅天水有個禮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橫掃六國的秦人就是從這裡出發的。禮縣的秦人叫“老秦人”,最老最老的老秦人估計只有幾百人,三四百,五六百,肯定沒過千。就這麼點人,日後建立了強大的秦國,滅了六國。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郭越來越相信基因的力量,秦人的基因看來是非常非常強大的。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中國歷史上,有一條西北向東南的高壓線,和寒冷的西北風方向是一致的。黃帝和炎帝組成的炎黃聯軍發源於西北,他們戰勝蚩尤,統一華夏;周人發源於陝西寶雞周原,武王伐紂,統一北方;秦人發源於甘肅天水,橫掃六國,統一全國。歷朝歷代都是從北往南打,鮮有從南向北打還成功的

數百個老秦人從甘肅天水向東打,通過一代代努力,佔領了關中,衝出潼關,佔領全國。除了基因好,還有一個秘密武器,會養馬,馬是古代重要的戰略物資。

正因為會養馬,西周滅亡時,秦人趕著馬跑來勤王,立了汗馬功勞。周平王一邊氣喘吁吁向洛陽跑,一邊指指身後,對秦人說,岐山以西的土地都是你的。這就像你的老闆指指月亮,說那是你的一樣。就這張空頭支票,秦人得到一個伯爵,算有了名分。過去什麼名分也沒,只是個使喚丫頭。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秦軍

我們看這個“秦”字,上面的“”,是兩隻手,下面是“禾”。很明顯,兩隻手在辛勤勞作,侍弄、呵護這個“禾”。

有人說,這個“禾”是莊稼啊,秦人是種莊稼的一把好手。

又錯了,生活在黃土高原的秦人絕不會是種莊稼的好手,生活在中原的蚩尤大爺才是種糧大戶,黃帝、炎帝二位大爺都不行,他們還處在野蠻的遊牧時期。

堅持看“老郭說史”的看官知道,黃帝是生活在陝北的遊牧部落首領,炎帝是生活在寶雞的半農半牧部落,農業都不行。炎帝姓“姜”,也可寫作“羌”,就是個牧羊女、牧羊兒。

秦的老先人種的不是莊稼,是牧馬草,這個“禾”是牧馬草。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秦字金文

到了秦穆公時,秦的首都東移到雍城,還不是咸陽,是現在的鳳翔,出西鳳酒的地方。戰馬還要從甘肅禮縣一批批送來。

禮縣有一種地方民歌,我們不知道它叫什麼民歌,姑且叫“禮縣民歌”吧。送馬的一個小夥子在王宮裡唱起了禮縣民歌,他一邊餵馬一邊唱。要不說西北人豪放,他在王宮裡也敢扯開嗓子吼。放在東部,你敢在故宮吼嗎?估計在村主任辦公室都不敢吼。

歌聲傳到秦穆公耳朵裡,這是家鄉的歌啊,穆公越聽越激動,擺擺手叫小夥子:“嗨,小夥子,過來,給老夫唱,唱好了有酒。”

小夥子一聽,唱歌還有酒,太好啦,拿出十八般武藝,什麼《小寡婦上墳》《公公燒媳婦》《舅舅掛外甥》,只要會的,不管不顧,一股腦兒唱出來,聽得秦穆公老淚縱橫。

小夥吃了一驚,“哎,老頭,想起誰了,這麼激動?”

“小夥兒,哪人啊?”

“甘肅禮縣牧馬灘的啊。”

“老夫也是禮縣牧馬灘的啊。”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秦穆公問:“禮縣還有會唱的沒?”

小夥:“我這水平,在咱禮縣是最差的啦!”

秦穆公說:“你再來時,多帶些唱歌的來。”

就這樣,一批批會唱“禮縣民歌的”,什麼阿寶、王二妮、王向榮、賀玉堂、二強、杜鵬鵬,都來了,給秦穆公唱。都城的老秦人圍上來聽,說唱得太好啦,太好啦。一些文人、搞音樂的也來捧場,他們對“禮縣民歌”不斷加工,於是秦腔誕生了,不過還是個雛形。

這是2600多年前的事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自古長安帝王都。”周秦漢唐,都城都在圪墶,秦腔得到不斷豐富,不斷完善。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手裡,秦腔得到進一步發展。

大家知道,李隆基愛好音樂,辦了個“梨園音樂學院”,把天下最傑出的音樂家、音樂愛好者,都集中到梨園,自然把秦腔推向更高的水平。

剃頭的認關羽為祖師爺,木匠認魯班為祖師爺,妓女認管仲為祖師爺。唱戲的呢?認唐明皇為祖師爺,關羽、魯班、管仲都不行,唱戲的祖師爺地位最高,是皇帝。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關羽

關羽,為什麼是剃頭匠的祖師爺?

如果寫到這兒,就說秦腔最牛×,還遠遠不夠。您再繼續往下看。

秦腔分東路和西路。流行在大荔、蒲城一帶的叫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這支秦腔出了潼關,來到河南地面,就變成河南梆子。當然不是硬變,是吸收了當地的曲藝、方言等原素。

過了黃河,到了山西,成了山西梆子。再往東,成了河北梆子。

有看官說,那再往東就成京劇了?

還真不是。這個京劇來源比較複雜,要先南征,再北戰,容老夫後面慢慢道來。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流行於關中西部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西路梆子跨過秦嶺到了漢中,成了“咣咣戲”,也叫“漢調咣咣”。為什麼叫“咣咣”呢?因為梆子,就是擊打棗木槓子。中國所有的梆子戲都靠這個,是總指揮,敲起來“咣咣”響。所以說,中國的音樂不發達,由此可見一斑。

“咣咣”再往南,越過大巴山入蜀,就成了川劇,亦稱四川梆子

“咣咣”向東,沿漢水南下,到了襄陽,衍變為“襄陽調”,變成西皮。在皮黃系統的劇種裡,桂劇湘劇稱它為“北路”,滇劇稱它為“襄陽腔”,廣東稱它為“梆子”。名稱雖異,源頭實一,都是秦腔。由此可窺見秦腔——襄陽調——西皮調之間的淵源傳承關係。

“襄陽調”順漢江而下,就到了聞名世界的封城武昌漢口,在這裡成了“漢劇”,這已到長江邊上。

武漢附近有黃陂黃岡,“二黃”產生了。

武漢三鎮,九省通衢,四通八達,“漢劇”在這裡向四面輻射,對湘劇、川劇、贛劇、桂劇、滇劇等劇種的形成發展都有影響。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漢劇”順長江而下,到了安慶,這是安徽地面,就成了“徽劇”。

徽劇”不一般,也很牛×,是因為遇到了徽商。

徽商是明清時期的大商人,走到那裡,把徽劇帶到那裡。這一點像晉商,晉商走到那裡,就把山西梆子帶到那裡。晉商在中國修了幾百個山陝會館,每個會館都有戲臺,唱他們山西的梆子。唱什麼呢?專唱山西曆史名人關羽。

按說關羽在歷史上沒什麼豐功偉績,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都沒他什麼事,在《三國志》裡就是個跑龍套的。為什麼後世影響這麼大,到處立廟,奉為武聖,和孔子平起平坐?就因為這幫山西商人,他們走到處宣傳自己的老鄉。

中國有個現象,就是排行老二比較吃香,關二爺、武二爺、孔老二,都排行老二。老大就不行,武大郎。但在一些詞裡,二又不吃香了,二桿子、二百五、二梁、二狗、二貨。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左宗棠和胡雪巖

左宗棠和胡雪巖,一對好搭檔。胡雪巖,安徽績溪人。

為什麼晉商不宣傳其他山西人,比如晉文公重耳,比如武則天、楊玉環、劉胡蘭,唯獨宣傳關二爺呢?

因為一個“義”字。

走江湖的,最看重的就是這個“義”,無論是威虎山的坐山雕,還是上海灘的杜月笙,最重義。這個義,說到底是講團結,團結就是力量,出來混社會,必須團結,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單馬獨鬥吃不開。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杜月笙和孟小冬

著名的徽班進京,是從安徽進京的?

還真不是,是從揚州進的

揚州這地方了不得,在長江和大運河的交匯處,兩個黃金水道的交叉點,歷史上紅得不得了,什麼南京、北京、長安、洛陽,繁華程度和揚州沒法比。“煙花三月下揚州”,隋煬帝一到揚州就不回去了,死也要死在揚州。揚州在歷史上就是大上海,是廣州深圳,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處在改革開放最前沿,而且姑娘長得好看,水靈兒。

揚州有成千上萬的徽商,有無數徽劇戲班子,最有名的是四大班子。

1790年,是京劇發展史上極其關鍵的一年,四大徽班從揚州北上,進京給乾隆皇帝祝80大壽

於是京劇產生了。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揚州文峰塔

繞這麼大彎子,刨根問底,京劇的老祖先還是秦腔。

有看官說,秦腔這麼牛×,為什麼不直接進京,成為國粹呢?

這個問題老郭思考了很久,答案是“太累”。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這秦腔唱起來累,聽起來也累,唱得墩蹄煞地,聽得地動山搖。光唱還不行,得“吼”。中國上百個劇種,南曲北劇,唯獨秦腔是“腔”

這“腔”字用的好,你不用“腔”,換成“戲”,換成“曲”,就彆扭。三千萬老陝齊吼秦“戲”?三千萬老陝齊吼秦“曲”

都不行。

秦腔:中國梆子戲的鼻祖,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京劇的老祖先

老張在咥(dié)面

在中國,越往西北越彪悍,越野蠻;越往東南越文明,越溫柔。西北人都喜歡秦腔,從陝西到新疆,要的就這是個烈度。到了蘇杭,就成了風清水軟的吳儂軟語。

你看吃肉,西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喝酒喝的是高度烈酒,吃肉吃的是大塊肥肉。你看陝北定邊、靖邊這些二性韃子

,吃肉一定吃一老碗肥豬肉,越肥越好,能吃撐吃飽,吃得放鬆褲帶。

到了綏德米脂一帶,就不行了,要放點粉條土豆,不然膩得吃不裡。

到了關中,吃羊肉就成了羊肉泡饃,只能喝點羊腥湯。吃豬肉還要夾在餅裡,美其名曰“肉夾饃”,明明是“饃夾肉”,偏把肉放在前面

到了山東,“肉夾饃”也不是純肉了,還要往裡夾青椒絲、黃瓜絲。這明顯是造假嘛,你侮辱額的人格,還侮辱額的智商

到了江南,就更不得了啦,買韭菜,買2分錢的,喝酒喝紹興米酒。這米酒還是酒嗎?給個說法!太氣人啦!

這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到北京這地方,你讓他聽秦腔,度數明顯偏高,皇城根兒底的人不適應,京劇正好。

到了江南,京劇也不行,得聽崑曲、黃梅戲,乾脆來個越劇,讓你直不起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