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心理學:抑鬱症其實有三點積極影響

“愛,是我心靈裡唯一的殘疾。我不再練習說話、不再跳進海底、不再總想把手上的疤痕遮蓋。我知道,直到我死,都不是時候。血肉模糊卻是偽證,我不再練習說話,彷彿又一次改邪歸正,彷彿又一次自投羅網。”——一位抑鬱症患者的獨白

四川峨眉山有一處景點,名字很有禪意,叫捨身崖。一語成讖,捨身崖是中國自殺率最高的一個景點。它雲霧繚繞,背後便是萬丈懸崖,深不見底,傳說跳下去可以得道昇仙。

2018年9月,一名年輕女子站在捨身崖邊緣,她不顧周圍大量遊客的勸阻,說了一聲“謝謝”之後,便縱身一躍,投身於無底黑暗之中。

心理學:抑鬱症其實有三點積極影響

這帶有悲劇性的一跳,再次將抑鬱症這個心理疾病重現於人們的視野中。因為,該女子在遺書中寫道,自己得了抑鬱症,她說:“很多人把這種病當成脆弱、想不開。我想說的是,我從來不是一個脆弱的人。”

女子還呼籲: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抑鬱症患者這個群體吧!

這條新聞,在短時間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但很快,就跟之前無數次和抑鬱症有關的消息一樣,銷聲匿跡。因為很多人表示,我已經用盡全力去關注了,也只能關注到這兒了。

但是,有心理學家指出,抑鬱症並不是百害無一利,甚者有一些積極影響,如何理解呢?

心理學:抑鬱症其實有三點積極影響

1、對現實的預測程度比正常人準確

抑鬱現實主義,又被稱為悲觀而明智效應,即抑鬱患者他們對現實的預測程度相比於正常人要準確。

心理學家阿洛伊和艾布拉姆森(1979年)做過一項實驗,他們以輕度抑鬱和不抑鬱的大學生為實驗對象。在實驗過程中,他們讓這些學生觀察他們按鍵的燈是否會亮。

實驗結果顯示,患有抑鬱的學生預測燈的控制程度時準確性更高,而不抑鬱學生的判斷則是扭曲的,他們誇大了自己的控制程度。

這是因為對於正常人而言,存在著積極錯覺,他們對於自身或者親近的人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積極態度,這也是自我欺騙中一種最主要的表現方式。

抑鬱症患者在生活中能夠悲觀而明智的看待事物。

心理學:抑鬱症其實有三點積極影響

2、遠距離認清過去的自己

心理學家鐵欽納認為,同理心,又被稱為共情能力,是通過內在模擬形成心理意象的過程。

一般而言,共情是指個體在觀察他人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時自動化地感染對方的情緒,並且引起自身類似的情緒反應。

抑鬱症患者在戰勝這種疾病的過程中,會讓患者對人類個體的處境有全新的認識,對他人以至於一切生命懷有真正的悲憫、關懷、博愛,也能夠真正領悟到什麼是堅強,並對此抱有由衷的敬畏和尊重。

許多抑鬱症患者在科學、藝術、文學、哲學上的成就遠超常人,將體內的激情轉化到自己喜愛的事情上,從遠距離中認清過去的自己,在自信和自卑中找到最佳平衡點。

心理學:抑鬱症其實有三點積極影響

如:生物學家達爾文,抑鬱對於他來說,是一個澄清視角的力量,讓他能夠更加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

他在自傳中寫到,“任何形式的苦痛或者折磨......如果長期持續,會引起抑鬱且減少行動力,但能使生物在應對任何巨大或者突然的惡果時保護自己。”

有的時候,悲傷正像動物趨利避害的本能一樣引導著我們做出最有利的行動,而黑暗也是另一種光明。

3、不斷地認識自我

精神病學家Thomson曾說過,“我一直都試著接待真正困難的個案。我從未適應如何去治療有精神痛苦的病人,這大概是因為每個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說你見一個兒童期缺鐵貧血的病人,得這種病的病因可能都一樣。但是走進我辦公室的人們,每個人的傷痛都有不同原因。”

心理學:抑鬱症其實有三點積極影響

1990年末,他對於抑鬱症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認為,抑鬱的沉思是無限認識自我的循環,伴隨抑鬱症而來的,是精神的提升。

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紀曾說,“一切在哲學、詩歌、藝術、政治領域成績卓著的人,即使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也不例外,都是憂鬱的常客。”

抑鬱症患者的治療過程也是一個認清自己的過程,意識到自己或許不應該那麼固執,而應該更加忠誠。

他們經歷著“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個階段,這三個境界也可以借用王國維的三句話形容: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