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赤壁之戰:一場歷史影響嚴重被低估的戰役

我們常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這種說法沒有錯誤。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從歷史長河中去思考赤壁之戰,就會發現其歷史影響不止於此。總的來說,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之中,政治力量以東西對峙為主、南北對峙為輔變為南北對峙為主、東西對峙為輔的分水嶺。

具體講:




赤壁之戰:一場歷史影響嚴重被低估的戰役

一、東西對峙為主、南北對峙為輔。

1.商朝末年,商與周的對峙是東西對峙。

<strong>商朝的國都在朝歌,周國大致在現在的渭水流域。商周之間是東西對峙。後來武王東征伐紂,滅掉商朝,建立周朝。

2.在亂世之中東西對峙為主的形勢下,也有南北對峙。比如: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晉楚爭霸雖然持續百年,但其是春秋時期歷史的一部分,並不是整個春秋時期的歷史。為什麼這麼說?

(1)春秋時期的霸主不僅有晉文公和楚莊王,還有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2)楚國雖然是當時諸侯強國,但並沒有統一南方。吳國、越國也是諸侯強國。吳國還攻佔過楚國的郢都。楚國和晉國打過爭霸戰爭,比如:城濮之戰。但是楚國不僅與北方的晉國爭奪過諸侯的領導權。楚國與齊國之間也進行過爭霸戰爭。比如:齊桓公時期,齊國曾討伐過楚國。宋楚之間也進行過爭霸戰爭。比如:宋楚泓水之戰,宋軍大敗。

晉國雖然也是諸侯強國,但並沒有統一北方。晉國不僅和楚國爭霸,也和西邊的秦國爭霸,比如:秦晉崤(xiáo)之戰。當時,秦國、齊國也是北方的諸侯強國。

(3)晉楚爭霸的目的何在?爭當諸侯霸主。比如:楚莊王攻佔陳國後,採納申叔時的意見,恢復了陳國。由此可見,楚莊王不具備掃平諸侯,統一天下的大一統思維,他沒有秦始皇那種四海一家的宏偉藍圖。

<strong>晉楚百年爭霸是春秋歷史的一部分。晉國在北,楚國在南,晉楚爭霸屬於南北對峙的初級形態,其與之後的南北朝以及宋金對峙有很大不同。

3.戰國時期,特別是商鞅變法之後,東方六國與秦國之間是東西對峙。

這一時期,儘管六國之間也進行過戰爭,但是總的來講是秦國與東方六國的對峙,也就是合縱與連橫之爭。合縱的代表性人物是公孫衍、蘇秦;連橫的代表性人物是張儀。初期的合縱並不一定是專門針對秦國的,但是隨著秦國的強大,合縱的目的逐漸變成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對付秦國。為了避免六國合縱而使自己陷入孤立地位,秦國實施連橫策略,其目的是分化六國,有利於秦國逐個擊破。

戰國後期,楚國基本控制了長江流域中的廣大地區,楚國跟秦國是東西對峙嗎?

筆者認為,這一時期的楚國和秦國之間總體上是東西對峙。怎麼講?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佔郢都。之後,楚國曾遷都於陳都(今河南淮陽)、巨陽(今安徽阜陽)、壽春(今安徽壽縣)。這種情況說明:

(1)從郢都被攻佔到定都壽春,反映了在秦國的軍事和政治壓力下,楚國總體上是一個向由西向東退卻的過程,而秦國總體上是一個東進的過程。

(2)楚國後期的都城均處於長江以北。除了郢都臨近長江外,陳都、巨陽、壽春離長江相對比較遠。從總體上講,楚國並沒有憑藉長江天險與秦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strong>由此可見,戰國後期,楚國和秦國總體上是東西對峙而非南北對峙。

4.秦末反秦起義時期,反秦勢力與秦朝中央政權之間是東西對峙。

秦朝的都城在咸陽。關中地區是秦朝統治的中心地區。在反秦起義的隊伍中,陳勝建立過張楚政權,並派兵西進,攻入過關中地區。後來楚國將領宋義、項羽北上救趙,劉邦西進伐秦。劉邦先入咸陽,秦朝滅亡。

5.楚漢戰爭期間,項羽和劉邦屬於東西對峙。

(1)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管轄巴、蜀和漢中地區。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分別統治關中地區的一部分,合稱“三秦”,企圖以此擋住劉邦。不久,劉邦重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基本平定了“三秦”。漢王劉邦與關中三王雖然形成了南北對峙,但是這種對峙是局部的,不是全國性的,而且時間非常短。

(2)在楚漢戰爭中,項羽的都城在彭城,而關中地區是劉邦重要的後方,雙方形成了東西對峙的局面。

6.西漢七國之亂時,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勢力與西漢中央政權形成了東西對峙的局面。

為了對抗朝廷的削藩政策,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叛亂。七國的軍隊前期進展順利。漢景帝派袁盎來見劉濞時,劉濞不見袁盎,並講了一句話:“我已為東帝,尚何誰拜?”也就是說,這時劉濞認為其已經可以與西邊的漢景帝平起平坐了。七國之亂很快被平定。<strong>吳楚七國與當時的西漢中央政權形成了短暫的東西對峙。


赤壁之戰:一場歷史影響嚴重被低估的戰役

曹操


7.東漢末年,以袁紹為盟主的討伐董卓聯軍(討卓聯軍)與董卓之間屬於東西對峙。

討卓聯軍的組成包括: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zhòu)、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袁紹是盟主,當時曹操在袁紹手下代理奮武將軍。

<strong>以上就是筆者所講的東西對峙為主、南北對峙為輔。如果從宏觀的歷史脈絡上去分析,我們會發現赤壁之戰改變了這一局面。也就是赤壁之戰後,在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之中,政權或政治勢力的對峙由以東西對峙為主、南北對峙為輔轉變為南北對峙為主、東西對峙為輔。所以,赤壁之戰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其影響力並不侷限於三國時期。周瑜對後世歷史的影響是不容低估的。




赤壁之戰:一場歷史影響嚴重被低估的戰役

孫權

赤壁之戰後,南北對峙為主、東西對峙為輔,怎麼講?

1.三國實際上是實際上東吳、西蜀與曹魏之間的南北對峙。

<strong>赤壁之戰促成了孫吳與曹魏兩大政治勢力之間的南北對峙局面,併為孫吳憑藉長江天險、西蜀憑藉蜀地天險與曹魏之間形成鼎足局面奠定了基礎。

2.東晉十六國時期與南北朝時期的南北對峙。

(1)西晉滅亡之後,司馬睿在南方建立了東晉政權。這一時期的北方出現過眾多的政權,加上蜀地的成漢政權,統稱為“十六國”。“十六國”也不一定都在北方,如果按照現在的標準以秦嶺、淮河作為南北的分界線,“十六國”中的成漢政權地處蜀地,應該屬於南方的一個政權。

前秦政權是“十六國”之一。苻堅在位時期,前秦基本上統一北方,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在淝水之戰中,苻堅被東晉打敗。

(2)南北朝包括南四朝和北五朝。南四朝指的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五朝指的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北朝是那個時期中國境內南北政權的對峙。在南北對峙的情況下也包含了東西政權的對峙,比如東魏與西魏的對峙、北齊與北周的對峙。


赤壁之戰:一場歷史影響嚴重被低估的戰役

忽必烈


3.南宋與金、蒙的對峙是南北對峙。

(1)金滅北宋之後,南宋與金之間逐漸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宋金紹興和議之後這種對峙局面基本維持在淮河、大散關一線。

(2)金朝滅亡之後,南宋與蒙古以及後來的元朝形成了南北對峙局面。宋與蒙古以及後來的元朝之間的對峙和宋金對峙有一個不同點:宋金對峙是純南北對峙;忽必烈率軍攻佔大理後,形成了蒙古從北面與西南面夾擊南宋的態勢。

<strong>需要指出的是古往今來,中國只有一個;無論南北對峙還是東西對峙,都是在一個國家範圍內,即中國境內不同政權、政治勢力或政治集團之間的對峙。比如南宋與金朝的對峙:南宋是一個政權,金是一個政權,宋金對峙是中國境內兩個政權之間的對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