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一枚金印璽,讓善辯的日本人再也無法反駁?

日本震驚,這是為何?不是因為這枚金印璽的價值,而是因為金印璽的形狀和所刻字體,讓日本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日本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

一枚金印璽,讓善辯的日本人再也無法反駁?

1981年江蘇的一個村民陶秀華在地裡翻土時,意外發現一個東西,於是拿回家給自己的丈夫看,陶秀華的丈夫曾經跟隨考古隊當過民工,當他看到是一個金燦燦的東西時,他認定這個東西價值不菲,於是夫妻二人帶著東西來到了南京博物館鑑定。

當時的文物專家紀仲慶看過之後大喜,這是一枚龜型金印璽,再聯想起一年前,在金印璽的附近發掘的一座漢墓,墓中就缺少墓主人的印璽,再看這一枚金印璽,肯定就是這位墓主人的信物,而這個墓主人就是東漢廣陵王劉荊。

一枚金印璽,讓善辯的日本人再也無法反駁?

《後漢書》中曾經記載:“太子及諸侯王金印,龜紐。”因為在東漢時期,劉姓諸侯王的印璽是龜型印,其他的異姓諸侯採用蛇形印。

而這枚印璽的發現,勾出來一段塵封的歷史,它所散發出的光芒,讓日本史學界在也沒有質疑事實的勇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1784年的日本,兩個農夫在田間耕作時,發現了一枚帶有漢字的金印,隨後交給了他們的地主,地主看後大驚,於是連夜將這枚金印送給大名,在之後經過鑑定,這枚金印上的所刻漢字為:漢委奴國王

一枚金印璽,讓善辯的日本人再也無法反駁?

《漢書》中有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而委奴即倭奴,那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有記載,而日本對此並無記載呢?

這是因為日本人並不喜歡這個詞,唐朝時,日本國王曾經遣使來唐,特意向唐太宗請求用“日本”取締“倭奴國”,當時的唐太宗批准了這一請求,於是倭奴國就被日本國取締,而無論當時的日本國內有多亂,在國名上的使用都是統一的“日本”。

因為在當時的大和民族看來,倭奴已經被很多國內人士看成“羞辱性”的名詞,於是不願再使用,而“倭”和“奴”都有不好的意思,而當時的漢光武帝劉秀是為了顯示自己皇威,同時也確實是對周圍國家的藐視,才給予“倭奴國”一名字。

所以當日本經濟有所強盛時,像唐太宗請求更名,也就是在更名之後,日本也開始變得內心強大起來,與中國也隨之形成對立,

明朝時更是以武力騷擾我國海疆,明朝人更是給他們起來一個羞辱性的名字 —— 倭寇。

一枚金印璽,讓善辯的日本人再也無法反駁?

這就是日本歷史為什麼沒有記載任何關於“委奴”和“倭奴”的歷史,但是日本農夫發現的這枚金印璽卻狠狠的打了日本人臉,但是為了不接受這一事實,日本學者說:這枚印璽是日本商人為勾結清朝官員,而做出的假貨,要不然日本歷史怎麼會沒有記載?

但這一說法,得到了日本大名、官員以及百姓的認可。隨之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強大的日本戰勝清政府,更是不屑於日本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一說法,並在清末至抗日勝利期間,大肆破壞中國文物,凡是有日本負面的文物必須銷燬,試圖將“倭奴”二字在中國歷史上抹去。

一枚金印璽,讓善辯的日本人再也無法反駁?

可是在1956年11月,中國雲南出土的“滇王之印”金印璽,與日本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璽形狀、大小、材質、字體等等方面幾乎一模一樣,

雖然在日本史學界引起一陣慌亂,但是因為冷戰時期,中日兩國又斷交的狀態,所以日本史學界對“滇王之印”始終懷疑,甚至說這並不能代表什麼,此時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不如日本,也導致話語權並不如日本,所以日本官方更不認可這件事。

但是,1981年的這枚金印璽“廣陵王璽”,將日本史學界臉打的不清,“廣陵王璽”與“滇王之印”的形狀、大小、材質、字體等方面也是相同的,更加印證了這三枚金印璽的各個方面均保持相同,甚至極有可能出自一人之手。

一枚金印璽,讓善辯的日本人再也無法反駁?

這讓日本無論是史學界還是日本官方甚至是日本的民眾都大為震驚,因為他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就是在兩千年前日本就是中國(漢朝)的藩屬國,更加讓日本當時不在反駁的是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已經今非昔比了,中國的再次崛起,也讓日本人意識到正確對待曾經的中日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