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三十二長城是朔州市境內外長城的地標。這裡山高路險,墩臺林立,烽燧相望,蜿蜒盤旋,曲折迂迴,獨具特色,春夏秋冬各有風韻,近年來,出過不少長城題材的攝影佳品大作,是攝影人的絕佳去處。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朔州位處內外長城之間,山西近900km長城,朔州獨佔三成。20多年前,手中的鏡頭就與長城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年都會身背行囊踏足埠外境內的長城,唯三十二長城是個缺憾!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長城只是秦漢和當代人的叫法,在明朝稱邊牆或塞垣、邊垣,直到現在的當地山民還是叫邊牆,他們是正宗的邊塞後人,你若跟老輩兒的人說長城,他會直打懵懂,因為他們祖祖輩輩都稱它為邊牆。 三十二邊垣屬大明王朝大同鎮右衛殺胡口所轄。明長城設九鎮,現山西就獨佔兩鎮——大同鎮和山西鎮。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明嘉靖中期,蒙古俺答犯邊頻繁,戰事趨緊,大同鎮到山西鎮雁門關長城沿線連年大戰不斷,明朝廷傾國家之力,大建邊塞防禦體系,逐漸完善了以鎮、道、路、堡、塞為軍事形制的大縱深防禦體系,逐步完備了以總兵官、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等銜為建制的軍事指揮體系。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隨著戰事告急,鎮、關、衛、城、堡、塞、墩臺、烽燧等邊塞浩大防禦工程隨之跟進,特別是在嘉靖和萬曆帝的數十年間,邊塞防禦工程從未間斷過,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多層次大縱深冷兵器時代的綜合防禦體系。三十二塞垣就是在這一時期建成並投入烽火連天的戰事。從右衛城沿邊牆(即外長城)塞垣的四十五、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二、十三邊這些地名就不難看出,這裡的墩堠烽臺密集度遠高於這一帶的其它地方。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墩臺和烽堠則是邊塞軍事防禦體系最基本的實體工程,墩臺是通過連接邊牆牆體掌控制高點掌握戰鬥主動權,烽堠的功能主要是用來預警和傳遞信息,在戰事頻繁的地方,不少墩臺和烽堠還建在了邊牆的內側制高點上,構成了墩臺烽燧密密麻麻分佈的戰術格局。進而延伸的則是離塞垣十里二十里的堡塞和衛城等縱深防禦工程。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十二塞垣就是當時一個典型的戰術防禦佈局。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由於明朝中後期強硬堅持不通市的嚴厲經濟封鎖政策,俺答多次要求和談被拒,從而引發了20多次大規模的戰爭,多次突破雁門關,直抵晉中,大肆擄掠,最多一次屠殺晉北、晉中20多萬人,令明朝廷防不勝防,疲於應戰。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 1557 年),蒙古俺答大舉進兵,攻破殺胡口,圍攻右衛城。當時的右衛城孤懸西塞,兵少糧缺,岌岌可危。時任參將的麻祿引領為朝廷養馬的麻全、麻錦、麻富、麻貴等一干兒郎登上城樓高呼“我麻家誓與右衛共存亡”。右衛城被圍八個月,城內軍民只得挖鼠網雀,殺戰馬充飢。直到援軍趕來增援,俺答撤兵。麻家將滿門忠勇,一戰成名。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這個現在只有一戶人家的邊村叫十三邊。堅守在這裡的趙姓老農,住的是板房,只為了牧養十幾頭牛。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十三邊村落早已廢棄。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就在這個村落前面山腰,發現有萬里長城僅存的兩通分界石碑,本人未見。經查資料,一通碑陰刻楷書“大同中路分屬西界”,落款為“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季秋吉日立。”另一通碑為“大同威遠路分屬東界”,落款為“萬曆三十七年秋吉日立。”萬里長城上僅存的兩塊長城分界碑,彌足珍貴。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歷史的風塵早已剝蝕掉了長城原有的偉岸和威凌,恍若一個個風燭殘年的老嫗,佝僂著支離破碎的身軀,在作最後的掙扎!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十三邊塞垣的曲線走向很美,七個墩臺呈S型排列,彷彿灑落人間的紫薇星座!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靠近十三邊的墩臺下面都會發現散落在地的城磚、瓦片、瓷片,足以證實這裡的墩臺曾經都是包磚的!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沉寂的邊牆卻時不時竄出石雞、野雞等飛禽。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羽毛豔麗的野雞。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位於十三邊和三十二邊牆的中間是四十二村。跟十三邊一樣,只剩一位李姓農戶,老婆孩子都在右衛鎮,村子早已廢棄,後來,老李建起了幾間鐵皮房,是為了養羊,去年把幾十只羊全部賣了,現在也只能空守鐵皮房了,還有3條犬陪著他!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幾番征戰幾人還,千騎難抵千兵箭!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嚴疆鎖鑰雷鈞力,虎踞雲塞威震邊!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樺林山頂悄然飄出一道紅雲,令人動容,莫非是那些戍邊守將的先人魂靈巡遊到此?!

跋涉在墩堠烽燧間

歲月蒼茫,歷史成煙,殘陽如血,群山似鐵,天際間惟橫亙著一條血色長龍,它承載著歷史的風雲際會,盪滌著過往的血雨腥風,演繹著昔日的金戈鐵馬,一路呼嘯而來,縈繞在當年千萬將士眾志成城、血灑疆場、為國捐軀的陣地上空,久久不肯散去,從而才有了今天這般挺立,這般恢宏,這般壯觀,這般蒼勁的壯美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