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魯迅和郭沫若誰的文學地位高?

人間正道陳德立


魯迅先生是近代中國的大文豪,他的文學作品喚醒沉睡的中國人,對於中國革命無疑起到重要的吶喊作用!《吶喊》、《狂人日記》等一系列作品,令國人引起共鳴!他的文學作品風格用極近生活反映社會現實!他的文學地位我認為是高於郭沫若的!郭沫若先生是個雜家,文學,詩歌,書法,甲骨文,考古都很有造詣。但單就文學地位,不能居魯迅先生之上!


認識你真高興85670933


文學成就的比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文學作品質量,第二是文學文體題材等領域的開創意義。

文學作品質量而言。文學的四大文體——散文、詩歌、小說、戲劇,魯迅涉獵散文、詩歌、小說,其中,擅長小說與散文,古詩成就也有較多名篇,新詩涉及不多,但也是敲了敲邊鼓的。在小說領域,主要是三個集子《吶喊》《仿徨》《故事新編》。《吶喊》被評為20世紀百大小說之首,可見其地位、質量與成就。

《吶喊》的思想性是巨大的,深刻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狂人日記》)、封建教育毀人(《孔乙己》)、封建迷信害人(《藥》)、封建階層傷人(《故鄉》、《阿Q正傳》)等,對於中國人性、文化的闡述是及其有深度的,阿Q幻想成為一種典型,最為關鍵的,深刻性不體現為哲學思想,而是用文學的形式來實現,通過一個個鮮明而典型的人物形象來支撐的,狂人、孔乙己、阿Q、華老栓、閏土等。《吶喊》除了思想性,還有藝術性,每一篇小說都自有其結構、自有其形式,這是極其難得的,在中國短篇小說的形式上挖掘開拓得很深。

《彷徨》在藝術成就上是不亞於《吶喊》的,它深刻地、深層地揭示啟蒙者的落寞的境遇,對於啟蒙有深層地思考。當然,小說的形式也是極其特別的,開創了知識分子的形象。

《故事新編》在解讀古代人物上有全新的突破,這本集子是被低估的,其中所蘊含的,不止是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的還神與人等思想,而是很多理念的構成,新編的不止是故事,還有思想。魯迅散文領域的成就也是巨大的,散文代表作《朝花夕拾》《野草》,雜文更是一種開創性的文體。《野草》的思想性是巨大的,藝術手法象徵主義的運用是貫徹到底又渾然天成,可以說是哲理散文無法超越的作品了。雜文成就則不必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郭沫若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於新詩與戲劇。在新詩領域,主要代表作有《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天上的街市》,無論那一篇,都可以說是爛漫、浪漫:想象豐富而瑰麗,用詞大膽而動人。他的新詩可能過於直白,但是情感動人,感動人心,李初梨曾說,“我還記得當時在東京田漢先生那間小房子裡,怎樣爭著讀以後在《三葉集》上所發表的那些信,那些海涅譯詩,以及鳳凰、天狗、地球我的母親等名篇。以後他每一篇詩與文,怎樣使我顛倒感奮。我們那時的熱狂,是今天的青年難以想象的”。憑藉著《女神》,郭沫若成為中國新詩奠基人之一。

郭沫若文學領域的另一大成就是戲劇。在抗日戰爭時期,為鼓舞民心士氣,郭沫若開始創作話劇劇本,尤其是歷史劇,主要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膽》、《高漸離》六出歷史悲劇作品。《屈原》規制宏大、思想深邃,結構類似與《西廂記》。解放後,郭沫若仍然從事戲劇創作,《王昭君》比較好。當然,郭沫若寫歷史劇,說明其故事能力相對欠缺,文學的創新性好,而創造力不足。兩相比較,郭沫若在新詩與戲劇上的成就較大,魯迅在小說與散文成就更大。從文學質量來看,魯迅是明顯要好於郭沫若的。

文學文體題材等領域的開創意義方面。魯迅先生的開創性很大。第一,創造了雜文這一新的文體,並且以一己之力,造就雜文的巔峰。第二,《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現代小說。開創了現代小說這一領域。第三,魯迅先生的現代小說開創了知識分子與農民這兩個全新的形象與題材,突破傳統小說領域才子佳人、俠客等任務形象。第四,魯迅先生的小說形式特別,有影響深遠的阿Q人物典型,永遠流傳。第五,魯迅《野草》開創了哲理散文的寫作,且是無法攀登的高峰,沈從文的《燭虛》稍微可以一比。第六,《故事新編》把古人寫成活人,而不是神,開創歷史人物新的寫法。

郭沫若文學文體題材的開創意義也很大。在新詩領域,開創了浪漫主義的詩風,闊達宏偉,新奇瑰麗,具有開創意義。其本身也是新詩奠基人之一。在戲劇方面,開拓了歷史戲劇這一題材。

從文學文體題材的開創意義來比較,顯然,魯迅的開創性更多、更廣、更深,成就更大。

以上是我的分析,結論是魯迅文學成就更大。

兩相比較,郭沫若在新詩與戲劇上的成就較大,魯迅在小說與散文成就更大。從文學質量來看,魯迅是明顯要好於郭沫若的。

文學文體題材等領域的開創意義方面。魯迅先生的開創性很大。第一,創造了雜文這一新的文體,並且以一己之力,造就雜文的巔峰。第二,《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現代小說。開創了現代小說這一領域。第三,魯迅先生的現代小說開創了知識分子與農民這兩個全新的形象與題材,突破傳統小說領域才子佳人、俠客等任務形象。第四,魯迅先生的小說形式特別,有影響深遠的阿Q人物典型,永遠流傳。第五,魯迅《野草》開創了哲理散文的寫作,且是無法攀登的高峰,沈從文的《燭虛》稍微可以一比。第六,《故事新編》把古人寫成活人,而不是神,開創歷史人物新的寫法。

郭沫若文學文體題材的開創意義也很大。在新詩領域,開創了浪漫主義的詩風,闊達宏偉,新奇瑰麗,具有開創意義。其本身也是新詩奠基人之一。在戲劇方面,開拓了歷史戲劇這一題材。

從文學文體題材的開創意義來比較,顯然,魯迅的開創性更多、更廣、更深,成就更大。

以上是我的分析。結論是魯迅先生文學成就更大。


莫從從


魯迅先生與郭沫若先生都是一代偉人,在文學方面都做出過重要貢獻。我們不能絕對的說一個人是對是錯,更不能絕對的說兩個人一定是誰比誰更好,我們應當從全面客觀的角度,以及歷史發展辯證的眼光對兩位偉人進行比較。

郭沫若是一個20世紀無法迴避和抹去的人物,他在歷史、古文字、文學、考古、藝術等方面的造詣是非常高的,向他這種跨越諸多學科卻依然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學者在20世紀是很少見的。

魯迅先生的《吶喊》與《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誌。20年代沈雁冰這樣評價魯迅的小說,“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君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在《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窮,而是多年不見後一聲“老爺”所展示的閏土心靈的麻木,《祝福》的深刻性在於描寫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傷逝》描寫了五四運動時期涓生和子君的愛情,他們敢於衝出舊家庭,卻因社會經濟的壓力,最終只能回到舊家庭中,在高唱“反封建”的五四時期,這無疑給人們敲響了警鐘。

魯迅的強項是散文和小說,郭沫若的強項是詩歌和戲劇。

魯迅的小說,雖然只是短篇小說,但是文學史的定位是,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也是高峰。開端就高峰,郭沫若的詩歌和戲劇沒有這麼牛。魯迅的雜文,這個這個就不用說了吧,魯迅雜文排第二就沒人敢排第一了。其實朝花夕拾和野草也真心不錯啊,要文采有文采,要思想內涵有思想內涵的。

郭沫若的詩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女神》了,也有“吶喊”的範兒,但是如果真的討論詩歌的藝術水平,我覺得郭沫若不能稱一流,

所以說魯迅文學地位高一些。


紅葉翩翩


必然是魯迅。魯郭茅,老巴曹。能被稱為人民文學家的,大概就這六尊大神。魯迅排在第一。

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吶喊》《彷徨》等。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這段文學常識,我們10幾億人,只要上過初中,人人都知道吧。從小學到大學畢業,選到課本里的文章,魯迅也遠遠多於郭沫若。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學任教。3月,與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會見。4月1日,赴黃埔軍校發表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29日,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辭職。8月,發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9月,致信臺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離開廣州赴上海,並與許廣平在上海開始同居生活。12月,與梁實秋等人就“第三種人”、“自由人”發生論爭,雙方爭論持久,影響巨大。拒絕諾貝爾候選,也說明國際上魯迅的地位。

郭沫若這位。。。。。我就不想說他了。


雅趣邢軍


魯迅先生是中國 的脊樑,他 棄醫從文投筆從戎,在黑暗當中,給內心貧乏的中國人一劑劑良藥, 他是中國人的良心,是中國人的脊樑,給處於黑暗當中的中國人點亮了希望,先生的文章,我時不時的就要在喜馬拉雅上翻開重新聽。先生的書籍有時候翻開重新看。 令人想不通的是,先生的文章在教科書上已經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想不通編輯者心裡是怎麼想的, 一個敢於說真話的人,一個有良心的人,他的作品居然下架了,我也不知道,現在國人的偶像國人所崇拜的對象到底是誰?思想境界已經貧瘠到了何種地步!。曾經蜚聲世界文壇的大文豪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國人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宣傳,難道說真話的人在中國當下社會就這種待遇,這是讀書人的可悲,時代的可悲,他將中國社會,中國的人,中國的小民分析的極其徹底,入木三分。就這樣一個文化巨人,一個有良心的人,中國媒體不去大力的宣揚。你們的良心何在?經濟在發展,而人們的思想卻越來越空洞,越來越貧乏,這到底是社會的進步呢,還是社會的退步呢?我很疑惑。此時我想到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閏土,狂人日記,人血饅頭。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每一個人都有一杆秤,都要把持住自己,敢於說真話,敢於遵從自己的內心,不能夠隨波逐流,這樣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有救的,是有希望的!



曹歪歪啊


兩位都是傑出的文壇大咖,但是個人感覺魯迅要高於郭沫若,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文化思潮的層面來講,五四時期的領軍人物如魯迅,胡適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師,他們做出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敢於推翻千年傳統的封建文化,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開導人們的故有思想,解放人性。讓人們敢於跳出故步自封的狀態,接受新鮮事物。魯迅認為文學必須革故鼎新,進化的途中總須新陳代謝,新的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壯,舊的也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進化的路。而郭沫若更多是偏向於詩歌方面,給人帶來的是藝術上的美和享受。相比魯迅批判式的內涵與功能顯然要遜色很多。

第二,兩人的著作相比較。魯迅的小說,雜文堪稱經典,《吶喊》和《彷徨》兩部小說在中國現代小說的創作規範中進行新的衝擊,尋找新的突破。用現代語言自由發揮,以“油滑”的姿態對現實進行嘲諷和揭露。在他天馬行空的寫作創造力中,呈現出了阿Q,祥林嫂一樣具有長遠的藝術生命力的人物,讓我們至今難忘。郭沫若的《女神》和《屈原》則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和悲壯的歷史文學色彩。雖然也有《請看今日之蔣介石》這些批判揭露性文章,但也只是驚鴻一瞥,更多的在於詩歌,話劇和歷史等領域的發揮。相比較下墨守成規,開導性不強。

第三,寫作方式和特點。魯迅可以說是把漢語的表意,抒情功能發揮到了極致。或口語與文言句式夾雜;或排比,重複句式的交叉運用;或長句與短句,陳述句與反問句的相互交錯,可謂是氣勢磅礴,深情並茂。他還故意破壞語法規則,違反常規用法,打破傳統格式,製造一種不和諧的拗體,從而打破語言對思想的束縛,同時取得荒誕,誇張的美學效果,讓人耳目一新。郭沫若更多是採取大眾形式與精英創作結合,現代性與傳統民族文化共存的寫作方式。

第四,從書法的角度看。文人都注重書法,他能提現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即見字如面。魯迅的書法多為行書,樸質渾厚,外柔內剛,疏朗雅潔,灑脫靈便。郭沫若稱其“遠逾宋唐,直攀魏晉”。而他自己則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二人都獨具特色,難分伯仲。

因此,在我心中,更偏向於魯迅先生。但郭沫若的歷史貢獻,文學貢獻也是影響深遠,只是魯迅先生若活的久一些,可能取得的成就會更高一些。





滄海一隅之一字九口


當然是魯迅先生地位更高。魯迅被稱作文化巨匠,民族魂。郭沬若雖然亦被稱作文化先驅,但無法與魯迅比高低。

但某些方面他們卻是相似的。都曾經留學日本,而且都是由學醫改為從文。儘管他們後來走的路並不相同,卻可以說在文化領域都有著自己崇高的地位。

如今的讀書人,一定會知道魯迅是誰,肯定會讀過他的文字。也許很多人並不喜歡他的文字,卻有很多人愈是年長愈加覺得先生的文字深刻,能夠直達人心。而郭沫若後逝,理應還在人們心中留有印象,卻極少有被人提及,甚至是不那麼受人搭理。從他們過世後書籍的閱讀量可以看出,郭無法與魯相比。不知道郭現在有什麼書可以買到,但如果想買魯迅先生的書,幾乎可以說只要是書店,總會有幾本吧。

而郭沬若曾經也寫過幾本長篇小說,少年時代,學生時代,革命春秋,洪波曲,等等應該都曾鼓舞過那個時代的讀者。其實要論成就,郭可算是一個多面手。他與郁達夫成仿吾辦過創造社,也寫過新詩,寫過劇本,而且對甲骨金石歷史都是深有研究。更因為其身處革命隊伍,而受人尊重,甚至很多同時代人都是稱其為郭老。

但他的作品,似乎難以經受時間的考驗,更由於其晚年的立場受人垢病,使其地位沒有受到人們應有的評價。但無論怎樣,他也不應該被人抹殺。正確看待一個人,必須站在公正的立場,才會使人信服。


水中之萍1


魯迅和郭沫若,誰的地位更高些?這個不好一概而論,他們經歷或從事的領域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1,都留學日本,都在日本棄醫從文;2,都在新文化運動中展露頭角;3,都十分愛國,希望通過用文來改變中國,並做出了不懈努力。不同的是:1,魯迅成名較早,去世也早(1936年去世),沒有看到新中國成立,郭沫若則不但看到了新中國成立,而且參加了多年新中國建設!2,從一般順序上來說,新文化的大旗,先由魯迅先生抗著,後來交給了郭沫若;3,魯迅是無黨派人士,郭沫若參加過國民黨,後來又參加共產黨;4,魯迅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文學和教育領域。另有翻譯,木刻,社會活動,對“左聯”無產階級文化的領導以及對“左聯”早期作家的培養,扶持與同情!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當時中國革命正處於極度困難時期,魯迅批判舊中國的黑暗,自己一直處於黑暗之中,能夠走近中國共產黨,以無黨派人士的身份投身無產階級革命,是其最偉大之處。他生死猶和共產黨連在一起,1936年,魯迅去世,共產黨剛到達陝北,前途堪憂。從這個角度講,怎麼評價魯迅先生的作用都不為過;5,郭沫若參加過國民黨東征,參加過北伐,甚至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的後半程,可謂先驅!大革命失敗後重回日本,研究甲骨文,成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寫《屈原》,《蔡文姬》等劇,併產生積極社會效應,號召軍民進行抗日,成為劇作家。善於書法,篆刻為書法家和金石家。解放後參加國家建設,不同時期起到不同作用!6.單從文學流派來說,魯迅文學秉持真實主義,以小說,雜文和古體詩為主;郭沫若則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熱情澎湃,大氣磅礴,充滿浪漫主義情懷!一首長組詩《鳳凰涅槃》,藉助鳳凰集香木自焚,又在烈火中重生的故事,喻示國家和民族的重生!郭沫若為才華橫溢的現代詩人!

綜上所述,二人都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都對新文化運動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起到了推動作用,都值得後世紀念和擁戴!從文學排序上來說,我國文學巨匠,一般為魯,郭,茅,巴,老,曹!不在地位高低,時代有不同,花開有先後,均為文學大師!


報紙廣告守望著


當然是魯迅啊

魯迅的強項是散文和小說,郭沫若的強項是詩歌和戲劇。

魯迅的小說,雖然只是短篇小說,但是文學史的定位是,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也是高峰。開端就高峰,郭沫若的詩歌和戲劇沒有這麼牛。魯迅的雜文,這個這個就不用說了吧,魯迅雜文排第二就沒人敢排第一了。其實朝花夕拾和野草也真心不錯啊,要文采有文采,要思想內涵有思想內涵的。

郭沫若的詩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女神》了,也有“吶喊”的範兒(他的詩必須要喊的。。。)但是如果真的討論詩歌的藝術水平,我覺得郭沫若不能稱一流,只是在那樣一個被禁錮的時代(詩歌形式禁錮、思想禁錮),他的詩顯得比較有時代氣息罷了,現在看看。。。現在我是不會看的。戲劇水平一般般啦,比不上曹禺。

魯迅先生應該是新文化運動、文學運動的第一批領軍人物,而郭沫若比之稍晚。總體而言,對整個現代文學的貢獻,魯迅顯然是高過郭的;在具體文體的影響力上,魯迅的地位也是高過郭的;論及人品問題,這個就不用問了吧,魯迅先生無疑是我們民族的守夜人和啟蒙者,而郭沫若,建國前投機鑽營,心術不正;建國後除了捧臭腳還是捧臭腳,這個你可以具體參閱他建國後的詩歌(真的會吐的)。我想對於一個文學家,沒有了良心和critical spirit,他的文字是沒有靈魂的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我認為魯迅的文學地位高,魯迅同情中國共產黨,他善於寫雜文,語言銳利,愛憎分明,影響力大。文學水平高。有力的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國民黨反動派,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殘酷剝削,壓迫,語言鋒利 ,愛憎分明。他的主要作品有“吶喊”、“彷徨”、“狂人日記”等,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他的很多作品列入教課書,我記得的有:“少年閏土”、“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紀念劉和珍君”、“藥”、“祝福” 、詩歌:“慣於長夜過春時”,等。

他的作品內含深刻,給人遐想的空間 ,喚起人們覺醒。

魯迅是文學家,思想家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澤東曾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

郭沫若是新詩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等。

他的作品很少列入教科書,詩歌,和作品水平不如魯迅。毛澤東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廣大人民群眾的評價是最公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