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汽車智能化發展是怎樣的?

南京萬通汽車學校Q8


汽車行業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時間,經歷一次次變革,每次變革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升級的需求。

中國汽車行業將迎來大洗牌,智能化、網聯化已成為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歷經改革開放40週年洗禮,中國已經進入自主創新高速增長階段,消費水平日趨增長。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內消費者,多數車企紛紛轉型,由傳統汽車製造商向汽車移動出行服務商轉變,以尋求在消費市場中的新突破。但是,在轉型過程中,諸多問題也顯現出來,如車企之間為了搶佔新藍海,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智能互聯網車載系統,實際表現參差不齊,導致消費者在體驗交互中失去興趣。

隨著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汽車智能化技術正在逐步得到應用,這種技術使汽車的操縱越來越簡單,動力性和經濟性越來越高,行駛安全性越來越好,因此,智能化是未來汽車發展的趨勢。

有消息指出:未來城市交通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能源消耗、尾氣排放、安全及擁堵。針對這些挑戰,對汽車技術的研究也將發生變化,從傳統的以石油為能源進行內燃機的研究轉變為以電和氫為能源的汽車電氣化、智能化的研究。今後汽車社會將步入“車聯網”時代

汽車的“綠色”和“智能化”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綠色汽車以低排放和零排放為標誌,部分或者全部以電機驅動,其結果是汽車電氣化。汽車電氣化已經進入汽車各個系統,這個趨勢將進一步加快,並將帶來汽車工業革命性的變化。而汽車電氣化時代的到來為汽車智能化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從傳統汽車向智能汽車的轉變需要在許多技術上實現突破。

我國智能汽車的現狀、對策級發展趨勢

“智能汽車”是在普通車輛的基礎上增加先進的傳感器識別技術(如雷達、攝像等)、自動駕駛技術、人工智能技術、ADAS及執行器等技術,通過車載傳感系統和信息終端實現與人—車—路—雲等的信息交換,使車輛具備智能的環境感知能力,使之能夠自動分析車輛行駛的安全和及時處理突發狀況,通過AI替代人為操作,並實現車輛按照人的意願到達目的地並獲得良好的交互體驗。在汽車產業方面,我國總體水平處於國際領先地位,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逐年提高,關鍵零部件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日漸完善,電池、電機、電控及整車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為智能汽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網絡通信方面,我國互聯網、信息通信等領域湧現一批世界級領軍企業,移動通信和互聯網運營服務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也為智能汽車發展積蓄了重要力量。

智能汽車的發展現狀

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規模預計 2020 年達到 1 萬億元。數據顯示,2015 年全球汽車產量和銷量分別為 9068 萬和 8967 萬,以每輛汽車均價 10 萬元人民幣計,2015 年全球汽車市場規模約 9 萬億元。預計 2020 年全球汽車市場銷量約為 1 億輛,自動汽車駕駛市場滲透率率為 10%,每輛汽車均價為 16 萬元,則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規模約為 1 萬億。據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測算,無人駕駛汽車創造的市場價值將達到 420 億美元;2035 年前, 全球將有 1800 萬輛汽車擁有部分無人駕駛功能, 1200 萬輛汽車成為完全無人駕駛汽車,而中國將是最大的智能汽車市場。

2015 年中國的汽車市場總銷量約為 2456 萬輛,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規模超 7000 億元;2016 年~2020 年,中國汽車市場步入穩定發展期,2020 年中國汽車總銷量預計達到 2915 萬輛。

2015 年 9 月,繼《中國製造 2025》後,戰略諮詢委員會發布《 〈中國製造 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 ,首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智能網聯汽車”概念。根據國家戰略層面的頂層設計,中國按照智能汽車的發展水平、自主化率、門檻標準進行了 4 個階段的規劃,包括 2015 年、2020 年、2025 年、2030 年。

智能汽車的發展前景

在汽車產業方面,我國總體水平處於國際領先地位,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逐年提高,關鍵零部件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日漸完善,電池、電機、電控及整車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為智能汽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網絡通信方面,我國互聯網、信息通信等領域湧現一批世界級領軍企業,移動通信和互聯網運營服務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也為智能汽車發展積蓄了重要力量。隨著智能汽車、智能駕駛乃至智能交通的全面發展,我國交通也將逐漸實現智能化管理,而擁堵、停車難、排放和能源消耗等問題將大為改善。

1.智能汽車有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截至2017年12月,國內乘用車保有量2億輛左右,隨著汽車出貨量的上升,未來智能汽車的滲透率將快速提升。據波士頓諮詢集團測算,智能汽車市值將在2025年前達到420億美元;2035年前,全球將有1800萬輛汽車擁有輔助自動駕駛功能,1200萬輛汽車具有完全自動駕駛功能;IEEE(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預測,到2040年,無人駕駛汽車將佔到路上行駛車輛總數的75%,智能汽車可能顛覆當前的汽車交通運輸產業運作模式;普華永道預測,智能汽車技術的年銷售額將從2017年的472億歐元上升至2022年的1400億歐元;中投顧問在《2017—2020年中國智能汽車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預計,到2021年智能汽車相關市場的總體銷售額仍將高達1226億歐元(8937億元),相較於2016年增長204%;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18年,我國智能汽車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汽車行業諮詢機構IHS預測,到2035年我國將擁有超過570萬輛無人駕駛汽車,佔全球的27%,我國將成為最大的無人駕駛汽車市場。

2.智能汽車市場增速加快。美聯社預測,整個聯網汽車市場2015至2018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預計達41.2%;普華永道預測,智能汽車技術的2018至2022年銷售額增速不低於25%。2018年1月我國發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計劃到2020年,我國智能汽車新車佔比達50%,而按照現有的年產銷近300萬輛來看,2020年智能汽車銷量便會超過1500萬輛。這是工信部發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重點培育智能汽車之後,國家相關部門再度出爐重磅的產業規劃。有分析指出,這不僅是我國下一輪科技戰略的具體體現,也是建成汽車強國的一次產業機遇。實際上,各大車企與地方已經啟動了相關領域佈局。同時,智能道路交通系統建設也取得積極進展,使大城市、高速公路的車用無線通信網絡(LTE-V2X)覆蓋率達到90%,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更實現了全覆蓋,直至2025年,我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路網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信息安全體系將全面形成。最終採用新一代車用無線通信網絡(5G-V2X)實現“人—車—路—雲”實現高度協同。屆時,我國標準智能汽車將享譽全球,在新一輪智能汽車產業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

3.智能汽車蘊含極具潛能的高科技生態鏈。其包括感知技術、圖像識別技術、電子與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等。為了在未來激烈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圍繞相關領域開展的技術研發如火如荼,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據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報告顯示,2010年到2016年間,與汽車無人駕駛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超過22000件。在2016年11月,福特推出裝有倒車攝像頭的制動技術,可以自動激活剎車,從而避免駕駛員倒車時發生碰撞。過去汽車以機械結構為主,而新能源和智能汽車中,電子零部件的成本佔比將會達到整車的一半以上,大量的雷達、傳感器、通信、攝像頭、監控、檢測、娛樂系統將會被裝載在汽車之上。

4.智能汽車開啟交通運輸業新模式。汽車交通事故在很大程度上由人為因素造成,在自動駕駛級數由L4演進到L5級時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屆時,智能汽車由行車智能集成並精確控制,可以有效減少酒駕、疲勞駕駛、超速等主觀違反交通規則導致的交通事故,從而大幅減少交通安全事故。根據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團隊的統計,一輛傳統汽車約96%時間處於空閒狀態,利用率較低,無人駕駛汽車可以按照預約順序依次供需要的人使用,因此可以更好地統籌安排對車輛的利用,提高車輛的使用率,減少車輛消費總量,最終有效降低碳排放。另外,智能汽車可以根據實時路況自動選擇到達目的地的最優路徑,從而降低能源消耗。

5.消費者對智能汽車領域預期較高。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強烈需求,將推動智能汽車市場逐波上行。雖然智能汽車尚未正式上市,但是根據普華永道2017年發佈的數據,我國購買者中,非常渴望擁有自動駕駛汽車的比例超過85%。在車輛自動駕駛過程中,消費者希望可以使用娛樂系統、進餐、睡覺、休息和辦公等。同時,傳統車輛性能作為事故的重要誘因之一,智能汽車卻能在短時間內做出準確反應,從而有效的降低交通事故率,使之成為新賣點。

汽車智能化技術現狀

智能化關鍵技術與國外同行差距很大

通過多項指標的對比可以看出,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產品在能耗、續駛里程、電池能量密度、量產車智能化功能裝配數量等指標上的表現差不多持平,但在燃料電池技術、安全性技術、智能化關鍵技術等方面,國內產品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1.能耗水平技術對比評價

我國純電動乘用車能耗整體水平較國際主流產品尚存差距。但是從能耗上看,目前我國很多產品已經達到1.1倍補貼係數門檻。

我國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油耗表現已接近國際主流產品。目前插電式混合動力在油耗門檻上要求比較高,而且受到排放升級的制約,它的提升空間不是很大。

2.續駛里程技術對比評價

我國產品續駛里程與國際主流產品處於同一區間,但從價格上來看,缺乏高端產品。

3.電池技術對比評價

我國產品的能量密度指標和國外產品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甚至部分車型的能量密度還高於國外,但安全性、一致性、成本、研發創新及裝備製造等仍落後。

4.燃料電池技術對比評價

我國燃料電池乘用車水平和國外差距較大,像豐田、現代等企業燃料電池乘用車已經批量生產,而我國尚未規模量產。根據國內外主流車型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到,我國產品在FCE功率密度、燃料電池系統功率、FCE耐久性、百公里加速性能、FCE低溫啟動性能等方面都存在不小差距。

5.安全性技術對比評價

2017年以來,電動汽車安全事故增多。根據分析,事故原因包括質量問題、設計缺陷、結構損壞、接口鬆動、電池超期服役、電纜過載、維護疏漏、人為因素等。中汽中心對8款質量成熟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進行碰撞實驗,達到4星的僅有4款,產品仍需提高安全可靠性。

未來的汽車應該是傳統與智能化技術的完美結合。智能化是個循序漸進的概念,無人駕駛也好,AI也罷,智能汽車是高度人工智能,它能在未來汽車上完全控制安全、能源、動力、駕駛。所以,車企要向互聯網企業學習它們的創新思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車商那點事


作為一個12年的汽車行業從業者,對於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有以下幾點理解

1、電動汽車逐漸取代燃油車為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目前電動車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代表,以特斯拉等車型為例,電動車基本達到了一臺電腦+顯示屏+電動車機系統的主要結果,這樣的結構當中,可以直觀的感受到電腦的作用正在逐漸的更加明顯,而全面電動化也使得系統對於車機的控制更加直接,這樣更加推進了汽車智能化的發展,像是之前的汽油車,其實本身也是有電腦配置的,但是主要是以單片機等集成電路電腦板作為核心的,所以造成了我們作故障檢測或者刷系統的過程需要從obd接入才能夠做到,這樣大大限制了電腦和軟件對於車機的控制和升級能力。

2、ai的發展對於汽車智能化的影響,ai可以說是目前在高科技領域最具發展的領域之一,而目前ai在車機中主要是體現在人機交互和輔助駕駛方面,比如斯巴魯的eyesight系統,通過雙攝像頭來分析路況並主動的剎車防止撞到行人,其系統當中就是通過對於前方移動物體的分析達到的,這樣的系統在2017年還是比較少見的,但是在2019年就已經在很多的車型當中得到應用,這樣的提升主要得益於ai技術的發展。

3、汽車智能化也收到環境的影響,相比2019年交通行業最大的話題就是etc了,其實逐漸減少人工的交通管理是一個大的趨勢,甚至在未來的時間裡,你的車經過一個地方,當地的熱點被觸發後可以自動的給你推薦停車場,吃飯的飯店,休息的酒店等,或者通過車聯網找到和你匹配的朋友組隊行駛等,其實這樣的技術在電腦端都已經實現了,而體現在汽車智能當中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4、自動駕駛,其實很多朋友對於這樣問題是有疑惑的,包括前幾天我看到的一個視頻,是一輛特斯拉上車主睡在後排,車輛通過自動駕駛功能在高速行駛。對於這一點,我的觀點是,自動駕駛技術將會進一步的得到發展,最終很可能實現由車輛內部的智能技術,車聯網和外部的城市智能交通體系聯合組成一個智能駕駛系統,但是人的作用不會缺少,畢竟人腦和人的雙手才是保證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

希望我的觀點可以幫到你。






爺說車


汽車智能化的最現實等級——智能多媒體與語音控制

汽車的智能等級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 現階段互聯網接入實現多媒體與AI智能

  • 科學幻想全智能

汽車的多媒體智能化程度可參考智能手機或平板,其智能等級仍停留在“人工”與“機器”協同合作的階段。簡而言之為操作設備方式的多樣化,以及操作流程的簡化;比如曾經的“功能機”等級的汽車進行導航,為了保證駕駛安全總需要將車輛停靠在路邊,之後切換多個界面輸入目的地並且在索引後一個個的找,完成一次導航的操作快則幾十秒慢則幾分鐘。

功能機的操作不僅繁瑣且使用場景很受限,如果在高速公路駕駛過程中幾乎無法使用。那麼在車機實現智能化之後則可以大大簡化操作的流程——語言控制。激活導航不需要在手動切換界面,語言即可激活“AI助理”,發出指令後可自動打開導航並且尋找目標地,在人與機器的“語言溝通”中完成導航,既不會影響駕駛安全同時系統會更快的自動完成這一次任務。

汽車的“接近智能”可理解為把地圖裝進顯示器,準智能則是帶有GPS模塊的播放器變成了“汽車電腦”。駕駛員利用這臺電腦可以完成智能手機能實現的所有功能,而且與汽車聯動後還能實現多種配置控制權的開放;比如利用語音控制車窗開關,控制空調模式的切換,甚至是控制車輛巡航模式的加減速等等。不過這一等級的智能離不開“人工”,重點是還沒有達到“人工智能”的等級。

現階段的智能只是車輛上多出了一個“語音控制多功能遙控器”,人是作為功能激活與控制的主體。未來的發展方向則是人工智能,指汽車電腦具備獨立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思考並研判車輛在何時何地應該以何種速度駕駛,應該使用哪些功能以提升車內乘員的用戶體驗。此時人工智能就像是一個集成於汽車的“管家”,它會幫你完成所有自己期望實現的汽車功能,或者是連人都想象不到的功能。

理論上人工智能在汽車上是可以實現的,需要限制的只是羅輯思維樹極限,通俗的解釋是讓汽車電腦只能在“駕駛領域”的知識範疇內變成“人”,充其量是加入多媒體諮詢的甄別是推送,完成的是人的左右腦中很有限的一部分功能。不應該實現的則是超出駕駛領域以外的知識範疇,否則一旦人工智能產生了“人的邏輯”,那麼後果則很有可能是“變形金剛”的具象化了,當然不見得能變形但是真的可能會有“機器車”瘋狂的報復。


總結

  • 人工加智能-現階段

  • 人工智能-未來階段

  • 自動駕駛-科學幻想

關於自動駕駛的普及障礙不再贅述,簡而言之為車輛複雜的結構硬件可靠性,系統魯棒性以及網絡安全。這三點以目前的科技等級幾乎沒有一點能滿足自動駕駛與人工智能的結合,除非這些車在“烏托邦”駕駛。短期內只會是第一階段,真正人工智能的普及需要“萬物聯網”的物聯網普及到絕大部分用戶之後才能實現——需要很長時間。



天和Auto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汽車走近每位家庭也將不是夢想,未來汽車將更加智能網聯化,它不僅可以帶你回家,還能幫助你收發快遞,接送孩子上下學這都有可能!

1.近日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明確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推動了運行方式的變革,而智能製造推動著產業生產和流程的變革,而智慧城市的建設正在促進汽車和能源的利用,對於汽車產業說起來,它在能源動力、在研發製造、營銷模式三個方面,這個變革疊起而來,這是汽車發展的百年過程當中沒有遇到過的,所以是百年未遇的大變革。在這個大變革當中,作為一個規劃,首先要研究在新態勢下的新能源汽車研發產業佈局,“三縱三橫”是我們國家堅持了20年的產業佈局,在新的發展過程當中,它的關鍵技術有很大的提升。首先,智能化的控制系統包括了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和智能製造這個方面,汽車產業還是一個重要的製造業。

2.幾天前工信部已經明確2020年底我國5G網絡將全覆蓋,這也將有助於L5自動駕駛進入到快車道上,使無人駕駛汽車早日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中文微評論


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其實未來智能汽車很可能會是這個樣子的,不會去描述這個功能那個功能,而是強調交互性和機器本身的學習能力。車聯網僅憑聲音、手勢甚至運行數據,就能主動為駕駛者提供最佳操作選擇,不需要用戶去學習太多操作上的東西。每個駕駛者的需求都有所不同,不管有什麼偏好,汽車都能順應著駕駛者的偏好進行學習和習慣養成,最終達到人車心神合一的境界,這也許才是未來智能汽車發展的主要方向。


南京萬通趙老師


我認為大致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公共交通工具逐漸無人化(如公交、地鐵、高鐵等)

2、私人交通工具逐漸無人化

3、無人駕駛交通工具逐漸網絡化(即通過一箇中心服務器統一調度一個區域內的所有智能交通工具以大幅提升交通效率並降低事故率)

4、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等手段鼓勵私人交通工具無人化並接入網絡

5、政府強制無人駕駛交通工具在指定區域內行駛必須接入網絡並對有人駕駛交通工具徵收高額稅費。


惠聰淘車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高科技的產物層層輩出,但是我這一輩人,主要考慮的是穩定的基礎上才會接受更新一代的智能化產物


念念超人


未來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