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李大霄這樣經常預估失誤的經濟學家如此有流量呢?

財道


股市的魅力在哪裡?個人認為是它的短線不可預測性,有造富神話在這個市場,又有很多虧損的故事存在,令人神往又令人擔驚受怕,既沒有答對,又沒有錯,在這個市場中沒有絕對盈利的辦法,又不斷的有人希望通過一定的辦法尋找盈利的秘籍,這就是股市的魅力所在。

那麼,為什麼李大霄這樣經常對股市預判失誤的經濟學家,如此有流量呢?

一、不是李大霄的“託”,需要客觀看待李大霄。

首先要聲明,個人不是李大霄的“託”,在問答、文章中多次被讀者說是李大霄的“託”,也是醉了。這個,真不是。需要我們正確的看待李大霄的言論。

1、每每李大霄“唱多”、“喊底”的時候,股市是處於相對低位的,不管是“黃金底”“鑽石底”還是“嬰兒底”“少年底”,均是處於的相對低位,並不是高位。所以,這一點是需要正確看待。作為英大證券的首席分析師的李大霄,要說能力沒有?個人認為是不存在的。

從歷次李大霄“唱多”“喊底”的情況看,股市處於的是5000點以上、4000點以上嗎?並不是。而是在3000點以下。從股市指數高低位的情況看呢?投資機遇性是4000點以上佈局合適,還是3000點以下佈局更為合適?

很顯然,是3000點以下佈局更為合適。為什麼?股市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是“漲上去的是泡沫,跌下來的才是價值”。也就是說,股票價格跌下來的並不是泡沫,而是在“擠泡沫”,實則是價值的存在。

按照這個思路去思考李大霄的言論,3000點以下“唱多”,還是錯誤的嗎?也就不是錯誤的了。畢竟處於的是相對低位,而不是相對高位。

從股市走勢特徵的角度去思考,也是如此。A股的走勢呈現的是“大起大落,久盤於底”,呈現的是上漲-下跌-相對底部橫盤震盪。從時間上看,牛市與熊市的時間並不長,相對底部橫盤震盪的時間很長。

所以,需要正確看待李大霄的“唱多”,不能是片面的看待。

2、李大霄的“低點”論,十次有八次是錯的,這個需要客觀看待。第1點中講到了李大霄判斷相對低位的區間,具有很強的參考性。但是,要說李大霄的每一次低點都是正確的,這一點真的不正確。2018年多次的“低點”論、“底點”論,並不成立,可以用被市場“打臉”形容。這一點,也是需要正確看待的。

二、李大霄所講的事情,是大家的“期望”發生的事情。

投資者期望的是什麼事情的發生?李大霄,說出的是所有投資者所期望的,為什麼?難道投資者不期望看到股市的上漲,進而盈利?肯定是期望股市的上漲,然後盈利於股市。


作為英大證券研究所的所長,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再加上一直活躍在互聯網中,有著“網紅”經濟學家之稱。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李大霄的言論又是大家所期望看到的,熱度也就不會下降。

從內心來看,很多投資者會是很佩服李大霄的“堅持”。不管其他人怎麼看待自己,自己對於股市的認識以及趨勢性,是堅定看好的。很多時候,表現的都是積極的一面。

當然了,就李大霄的言亂,個人認為大家還是需要保持理性看待,畢竟投資是自己的投資,不是人家李大霄的投資,股市有風險,更需要投資需謹慎。

總結:李大霄的爭議性很大,但要論高低位置,個人認為其的言論是具有很好的參考性。但論最低點,參考的價值就很弱了。需要正確看待李大霄的言論,具有參考價值,但不能過度神話。當然,之所以如此具有流量,一則是研究所所長;二則是“網紅”經濟家。


厚金說


李大霄在財經界已經是響噹噹的人物,能成為財經網紅的流量肯定會不少。李大霄經常預測的觀點都是錯誤的,而為什麼還有這麼打流量呢?下面就來分析一下關於李大霄這個問題。

首先來解釋一下,流量其實就是指關注度,自媒體時代的稱為粉絲,只有粉絲多了,證明關注高,說明流量多,而李大霄的流量哪裡來?

(1)李大霄是英大證券首席主席

因為李大霄是英大證券首席主席,是一個證券行業的公眾人物,一個證券公司的首席主席肯定會吸引很多人對於李大霄的關注,這裡給李大霄帶了部分流量。


(2)邀請李大霄做嘉賓

李大霄經常會做客各大媒體,很多媒體偶爾邀請李大霄去做嘉賓聊聊對股市的看法;從對於李大霄曝光量更加廣,很多看電視節目的知道李大霄這個人物,會在網絡上進行關注他,所以邀請李大霄做電視嘉賓又給他帶來部分流量。

(3)財經網紅才是李大霄的主要流量來源

李大霄有自己的風格,唱多市場為主,不管股市任何時候都是唱多,明知道自己的唱多觀點是錯誤的,但是李大霄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唱多風格,不做牆頭草。也就是為了博取眼球,讓大家越罵人氣越高,越讓投資者都知道有李大霄這個人物存在,這樣李大霄的關注°越高,這也是李大霄經常預測各種底的真正原因,目的就是把自己人氣挺高,成為自媒體的時代的網紅,不然李大霄哪裡有這麼高流量呢?

自媒體時代就是這樣的,想要成為財經網紅,想要得到大家的關注度,就是不要做正常人,應該要做到無厘頭,做到神經病哪種風格,不按正常套路出牌。李大霄就是抓到了這點,堅信給市場唱多的正能量,即使在股市熊市也依舊不改唱多,就是讓大家越罵,他就越火,越火人氣就越高,這就是李大霄所需要的。


老金財經


李大霄大概是A股的正能量使者吧!只有正能量才有那麼多的流量,但是實力不允許,經常被市場打臉!正是這種屢敗屢戰的精神博取了人們的眼球。總結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固執,臉皮厚。

當他發表出看多言論時通常是鐵打不動,死豬不怕開水燙地堅持下去。討論的人越來越多,蝴蝶效應傳開,流量就來了。

二、奇葩給大盤命名

通常情況下,大盤在大幅殺跌的時候李大霄會找出來發表他的觀點並命名一個很形象名稱,比如鑽石底、嬰兒底等。這樣又會引起很大的爭論,爭論多了流量也就來了。

第三

以上兩點都是都是他慣用的技巧,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他說英大證券的首席主席。經常上央視談論發表他的觀點。有官方的支持,不想有流量都難。

再加上目前自媒體的發展,更進一步地提升了流量。就像現在我們也還在談論他。

看完以上內容的朋友請“關注”點“贊”留言探討,願君長伴

50計劃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李大霄的流量不應該被說為特別有流量。拿頭條號來說,李大霄的粉絲量有79萬,一個帶金V的自媒體人粉絲量差不多在20萬,從這點上看,李大霄的流量並不是要滿的溢出來,只是合格罷了。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流量和能力不具備實際意義,流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工匯流,什麼叫人工匯流?就是把自家的溝挖的又寬又深,讓誰都流進來,這其中不僅自己要挖,平臺也要幫著挖。

我們同樣拿頭條來說,李大霄入駐頭條,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首先是自帶大V,全網推薦,暗中還有流量扶持。在流量扶持中還有一部分殭屍粉,有一部分是平臺給的,殭屍粉的作用就是廣而告之,好比淘寶刷單,百度打榜,基礎粉絲多來,那麼跟風的也就多,因為大家都承認一件事情,粉絲量越多,知名度和品質都有保證。

平臺還有一種功能就是權力區別,財經領域是屬於限制級的,說話要看證,這些人擁有天然的優勢,就有天然的權力,比如一般的自媒體人是不可以薦股的,但大V可以,那麼你是會關注每天給你薦股、分析行情的人,還是一個每天講理論的人?

一般而言流量的獲取,走的都是“打怪升級”的道路,李大霄也不必,他是帶著法號來的,為什麼是他不是你?這就是自己的挖溝部分。

首先李大霄從業早,單單從業早還不夠,這只是佔了先機,其次李大霄相對高調,話多而且還搞怪,有網紅潛質,應該是適宜在互聯網生存,最後李大霄上過央視,話題又多,有廣告效應。



徐徐成翔


市場上經常預估錯誤的不僅僅是李大霄一個,但他是一邊錯一邊紅火。實事求是地說,無論是新股民、老股民、普通證券分析師乃至首席都很難預測對股市,但唯一李大霄是一個方向走到黑,永不在中途變換觀點。

市場大部分時間都不會一直上漲或者一直下跌,中間總不乏震盪盤整的時候,所以李大霄的預測不經過長期驗證的話看不出正確性在哪裡!

有一點比較可惜,等到能夠驗證李大霄的觀點時大家都已套牢不少!在沒有得到驗證之前,李大霄是一路堅持,從3000多點到2400多點,中間他都說了幾個底部,結果都支撐不住!只能說,他最後還是會對的,只是聽他的觀點要做好倉位管理,說不定真正底部還沒來臨你就沒錢了!

李大霄關注度高不在於他的觀點,而是他對自己觀點的那種堅持精神!正常人連續預測錯市場後都會選擇沉默,可李大霄反其道而行,照樣能笑嘻嘻指點江山,這樣子的話他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性了。

對證券行業來說,很多人寫研究報告看上去很厲害,不過大家都沒精力去理會 : 這麼枯燥的東西誰去看啊。至於李大霄,他從不說自己寫過什麼研報,直接就用他頗有一定水平的文字功底去預測市場。到底對不對是一回事,能不能引起爭議又是另外一回事。


小兵一枚


只能說有話題就有流量,自古以來,流芳百世跟遺臭萬年的話題量是一樣的。

說李大霄是經濟學家?德不匹位!

當然,李大霄的高調放在娛樂圈剛剛好,放在金融圈確實顯得有些太另類。

李大霄學過經濟學,但是要把它稱作經濟學家也太糟蹋這個稱號了,凡是稱得上是家的不僅僅在於專業造詣的深厚,更在於用自己所學德育後人,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在中國能成為經濟學家的也就吳敬璉 厲以寧 林毅夫等為數不多的幾位。

或許,李大霄的專業水平絕對是上等的,但是不用自己所長來給這個行業貢獻正能量,跟什麼也不懂有什麼區別?還不如什麼也不懂,那樣最起碼不會一本正經的來忽悠別人,更或者說是譁眾取寵。

股市投資者交易實際上是風險教育,每個股民都不缺頭腦發熱的時候,缺的是真正的對市場風險的敬畏,大盤呼呼的下,你在那不負責任的喊上,讓鼓勵散戶進去抄底,這跟黑嘴有什麼區別?

炒股確實做不到科學,但是我們是能通過學習來做的儘可能合理。


交易匠人


我的感覺是任何行業或者人,要想出名的話,要麼做最差的,要麼做最好的,人們容易記住。做中間的人們記不住。李大霄拋出的嬰兒底、鑽石底,語出驚人,人們自然記住了,自然就有流量和粉絲了。這就跟你喊出畝產萬斤或十萬斤,也能引起人的注意。你要說炒股票虧了幾百萬,也可以引起人的注意,人總是好奇他是咋虧的。做自媒體也一樣,有人做炒股日記,天天絮叨,今天又虧了,明天又賺點兒,後天又虧了,看不到他的任何投資或投機技術和理念,粉絲居高不下,總有人關注他,跟這個有點類似。


老蘇的退休生活


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

1、觀點鮮明並且堅持

李大霄對股市的看法從來是不含糊的,觀點鮮明,各種底就代表了他的鮮明的觀點,而相比其他 的股評家模稜兩可的態度,李大霄可謂是一枝獨秀,這個就很容易傳播,任何學歷背景的股民都很容易理解,觀點鮮明是李大霄的一大特色。


再者就是李大霄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觀點拋出以後,負責到底,從來不更正,只會更新新 的觀點,一個人堅持一天很容易,但是堅持10年,是會讓很多人佩服的。

2、名字取得好

不得不說,一個上口的名字是產品成功的第一步,這是營銷學的觀點,而李大霄的觀點就非常符合營銷學的邏輯,各種底,鑽石底、少年底、嬰兒底等等,都非常容易記,3個字是很容易記的,而第三個字“低”是一樣的,所以真正變的是前面2個字,而前面兩個字又是我們身邊非常熟悉的名詞,可謂是很容易記、也很容易傳播,朗朗上口。

3、李大霄的觀點符合管理層的思維

作為管理層是不希望股市下跌的,但是A股卻總是下跌,這個事情要怎麼宣傳比較好?“屢敗屢戰”就是上佳案例,屢敗屢戰就重點表現出了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失敗倒是成為了次要的。

底部思維也是一樣的,雖然股市在下跌,但是底部思維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思維,無論你怎麼跌,我都能化腐朽為神奇,化下跌為底部,這種思維是很牛逼的,這種思維的傳播,有利於市場的和諧,有利虧損的股民的心理按摩,所以官方推崇他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一個人總是頂部思維,那麼是消極的思維,頂部思維意味著你看空市場,管理者是不會喜歡的。

4、李大霄是股民的情緒宣洩口

股民很多對李大霄是頗有微詞的,私下罵兩句很正常,但是對於大多數股民而言,找不到具體發洩的對象,那麼拿李大霄開刷一下還是很方便的。

所以,李大霄是有市場需求的,他的紅火,不是運氣,是有其必然的,一個人如果總是給人帶來希望,那麼他就會具有影響力,即便這種希望是虛無的。如果一個人總是不給人帶來希望,那麼他是不會具有影響力的,影響力是需要夢想和希望來驅動的。


壹號股權


時勢造網紅

針對題主說李大霄經常預估失誤的經濟學家,為啥會有這麼大的網絡流量。而且他經常有各種底部言論,確實讓大家刷新了三觀。針對經常的語言失誤,竟然還有這麼多流量和粉絲,我覺得他可能就是個託。

股市需要

我覺得李大霄的言論和做法,應該是為了迎合股市的低迷需要。通過他的一次又一次的忽悠,讓很多對股市和對李大霄沒有多少了解的人,相信他言論,成為被帶節奏的一員。




粉絲種類

我覺得李大霄的粉絲,應該分這幾種,一種就是殭屍粉,一種就是刷流量粉,再就是鐵粉以及跟風粉。

殭屍粉,更多的就是隻關注內容的。

刷流量粉,我覺得這些粉絲應該佔50%偶有,主要是莊家或者股市操盤手花錢安排的刷粉經費,幫他把粉絲積累起來。

鐵粉:那主要是被李大霄洗腦的,基本上李大霄說啥都是對的一類粉絲。

跟風粉,這個主要就是感覺李大霄是網紅,所以很多人都關注,自己不關注,彷彿就不是潮流人士,索性就成了跟風關注的。

韭菜收割者

我覺得李大霄多次的築底言論,確實坑了很多人,而且還可能讓很多人傾家蕩產。其實我覺得這不能怪李大霄割韭菜,這要怪自己,為什麼要輕信韭菜收割者的言論呢?你不想想,如果他能精準的判斷股市的未來,他還用出來賣唱嗎,早就悶頭髮大財了。怎麼會好心出來告訴大家股市的趨勢股市的未來以及股市的起底和拐點呢?

娛樂的需要

我覺得李大霄一開始的任務就是,作為股市宣傳員,忽悠更多人上傳的選手。結果忽悠忽悠發現,雖然每次都錯,但是還成了網紅。這樣壓得業務範圍有擴大到娛樂範疇。這也是很多財經節目或者真人秀節目中,主持人調侃李大霄,你每天都說錯,為啥還能活的這麼好。主要是他的存在,更多是對股市的攪屎棍也是一個調味料。他已經不是通過股評賺錢,已經靠賣藝賺錢了。

最後總結:

我覺得李大霄這樣的股市小流浪漢來說,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畢竟很多忽悠可以頂一時,但是不會長久。通過很多節目來看,李大霄什麼都不知道,很多數據都是等我回去查查看,這就說明啥,他就是個空殼,沒有什麼真正的內涵和水平。他就是表演的木偶,沒有靈魂的表演者。


張敬醫


人都樂意聽想聽的話,炒股的人都喜歡聽到股市要漲。不論是否能實現,都是我們的夢,也許不遠的將來股市真的大漲了。

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不論再差勁,也都喜歡聽別人誇獎。誰要是說自己家孩子不好,打心理不高興。

這是人性,大多數人是逃脫不了的。要是你還被這種話左右,你就不適合炒股。

不論什麼時候都要有自己的判斷,這是炒股必備的素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