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當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然後絕大部分人失業,那麼機器人生產的產品賣給誰?

偷滾滾協會會長


智能社會的到來是必然趨勢

軟件替代白領

機器替代藍領

將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

未來咱們的工作、咱們孩子的工作在哪裡呢!

值得深思的問題。

探討解決方案

通過消費者自組織起來打造一個公共網絡系統。這個公共網絡系統承認消費者的手機是覆蓋全球的超級基礎設施。承認消費者的貢獻價值可以全民控股這個公共網絡系統。同時在這個公共網絡系統裡開發面向各行各業智能化產業。各行各業智能化產業都由全民控股。

消費者控股智能化產業後。

不但不怕工作被智能機器搶走。而且還會願意放棄工作讓智能機器上場。

這樣消費者的家庭收入逐步由智能產業股權分紅來替代。在智能社會到來之前,在智能社會生產力快速爆發之前。

有待我們思考的方向是。

怎樣提前構建人機關係。

怎樣提前構建全新的生產關係來匹配智能社會智能化生產力的飛速增長。



楚佳富


看了一些人的評論,感覺都是太樂觀了,機器人的大量取代人工,至少在這個自私的剝削時代是危險的。很多人說把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了,可以做更多的其他事,從事別的新行業,物價也會降低,或者乾脆享受就好。但這些都是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而已。

沒有馬車可以開汽車,司機的數量和馬車伕數量基本相同,這不會有什麼衝擊,但是機器人是全自動的,發展到高級階段,甚至可以用機器人來設計、製造、安裝、維護其他機器人,完全不需要人來操作、設計、維護。至於讓人去開創其他產業,這也不現實,因為目前的經濟趨勢就是收縮,不光城市在開始收縮、行業也在收縮,企業也在收縮。大量的舊有社會行業都消失了,新行業的出現種類遠遠沒有消失的多,原因是什麼,因為現在只講錢,不講文化、文明、精神追求,所以單一追求金錢的社會的行業種類必然萎縮。所以說,讓被機器擠掉工作的人去從事其他工作,難度很大。

至於機器大量生產後物價會降低?這個誰會信?現在的勞動效率比起建國初期強了不知多少倍,生產的東西產量大得多,可是物價降了嗎?事實證明物價一直在升高,並且是加速度的快速升高。人一旦沒有了工作,那就沒有了收入,別說物價一直在升高,就算物價真的便宜了,難道沒有錢能白給嗎?那些失去工作的人註定會被社會拋棄,沒錢住、沒錢吃、沒錢醫療、沒錢結婚養孩子,他們只有逐漸死去而消失。所以,人口也將是逐漸收縮的。

當今不管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我們國家,都已經開始出現經濟疲軟、消費不足、人口老化、城市收縮等現象,這些其實就是高度機械化、智能化在私有剝削社會造成的極度強化貧富差距作用而形成的惡果。

機械化、智能化是把雙刃劍,在制度先進的人人平等社會,可以讓社會更繁榮;但是在人壓迫人的社會,那就是一把鋒利的屠刀。所以,如果想讓它成為繁榮社會的神器而不是屠刀,必須先把社會制度中人吃人的部分淨化乾淨。


回首已傷感


看不下去了,一堆答非所問的!學過經濟嗎,都沒上過高中嗎!!

首先機器人取代人工是一個趨勢!而這個趨勢的形成無非就是降低成本,追逐利潤!成本降低,只要競爭充分,售價必然降低,會反過來拉低生活成本!

機械化大農場農業和大牧場牧業就是很明顯的例子。美國佔總人口2%的農民能養活3億人,農產品售價還比中國更低!就是大型農業器械介入取代人工種植被降低成本的完美樣本!

大型器械,在工業中可以引申為機器人工業,這些工業和農業產品首先會以降低價格的方式把第一波福利發放到普通公民手中!簡單的說就是現在手工種植的稻米需要1.5元每斤,歸併田壟,讓大型器械集中耕作以後,你以後大米大概會只有1元或者5毛每斤。

第二,機器人制造的商品,也就是產生的價值不會消失!這部分額外的價值會被以稅收或其他方式被重新分配,這種分配方式會是增加福利,加強低收入群體的託底收入等方式,也有可能是加強基建,近一步拉低流通環節成本,從而繼續拉低居民生活成本!

總而言之一點,機器人取代人工是產業進步。只要分配方式合理,只會讓你的生活成本越來越低,生活越來越舒適!

這和前幾次工業革命所產生的結果沒多少不同!紡紗機和織布機的出現讓多少紡織女工失業!她們不織布了就買不起衣服了!?不,織布機只是讓她們的衣服越來越多,花樣也越來越多。這種機器織出的不在進入傳統手工業織布的以後,讓整個中國的土布行業土崩瓦解!現在的你沒衣服穿嗎!大型農業器械的發明讓大量農民失業,你吃不起飯了嗎!?如果沒有國家關稅阻擋大農牧場農牧業產品進入中國,一樣可以徹底摧毀中國現在的小農農業!但是你會餓肚子嗎!不會,你能買到的大豆玉米大米只會更便宜!

只要分配方式合理,經濟競爭充分,機器人取代重複性人工工作只會讓你的生活越來越好!但是分配方式的改革不在機器人工業革命的範圍以內,屬於社會政治形態,這個很不好說也不好細說!

說實話以上全是高中階段的知識,我多說這幾句不知道又有沒有人說我存心賣弄看不起人!但是,真的忍不住說,多看書沒什麼壞處!經濟類的著作很多,再不濟借幾本高中教材去看一下,那些書中說的比我更詳細!

看了下面的回覆,我覺得全國4%本科率可能誇大了都!好像怎麼解釋都不明白,估計連價值和價格的概念都搞不清楚!翻來覆去就是和標題一個意思!工作被機器取代了,沒工資了,所以更窮了,買不起東西了!

相信我,市場經濟沒你那麼笨!國家更沒你那麼笨!大力發展智能機械製造是解決老齡化和生育率下滑最好的方法!

機器人制造出來的東西賣給誰!有沒有想過,如果機器人制造的東西賣不出去,最先破產不是買不起產品的人,而是製造商本人!機器人養護購買都是成本!以原來的價格賣不出去怎麼辦!唯一的方法是降價!為什麼敢降價?因為發展機器人制造本來就是為了降低成本!成本低了,自然有了降價的本錢!這是第一!

第二,市場飽和賣不出去的怎麼辦!摺合成一般等價物(我特意用這個詞,如果這個詞都不懂,我真不知道說什麼了),標示價值,有國家直接分配!就是直接送的意思!這裡又有一個交換問題!假設機器人制造的是鞋子。因為機器人制造成本低,質量不變,鞋子成本只剩10元每雙。國內製造滿足的國人需求,既15塊錢每雙每人每年10雙,還有多餘的時候怎麼辦!直接把鞋子打包出口,用低價高質的鞋子搶佔國外市場!賣到國外以後,所得換成國內需要的物資,如米麵果蔬,或其他生產資料分發到國內!這和當初英國機織布衝擊中國手工土布,然後把機織布的價值換成茶葉香料帶回英國的情況完全一樣!她們的紡織工人大量失業,但他們有布料用了,有更多衣服穿了,還比以前有更多食物了!或者,把鞋子價值直接轉換為稅收作為交換!

機器人制造出來的鞋子每雙收稅100%。收上來的稅怎麼辦!可以直接投入社會福利建設!如養老金,如醫療,如教育基金,如低保!到時候你可能不要錢,上學不要錢,低保養老保險每月都有錢發你!你大米5毛一斤,鞋子35塊每雙!

你不用工作太久,甚至不用工作,就能得到比現在更多的東西,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很難搞懂嗎!

說是機械智能化會讓老齡化和少子化的中國人越來越窮!?其實老齡化和少子化的的困局是推動機械智能化真正動力!


醉裡挑燈臥劍人


回爐一下高中政治能找到答案,看看價值,價格那些章節。


別買加速包


每一個人從生下來的那天起,為了活下去就必定有了需求!

要呼吸,就得需要氧氣。

要解渴,就得需要水源。

要進食,就得需要餐品。

要排洩,就得需要廁所。

要保暖,就得需要衣物。

要居住,就得需要房屋。

…………………………………

氧氣和水源都在人們聚居地附近,但還是需要治理、引導的(生產)。

餐品來源於農作物,種植需要人力、再加工亦然(生產)。

廁所需要修建,而修建也需要人力(生產)。

衣物需要紡織、需要棉花類種植,這些同樣需要人力(生產)。

房屋需要建造,建造依舊需要人力(生產)。

…………………………………

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不可能一人完成活下去所需用具的所有生產、所以我們必須去購買其他人生產的產品。

比如買餐品(消費)。

比如購買工人的人力來為自己建造廁所(消費)。

比如買衣物(消費)。

比如買房(消費)。

…………………………………

需求—生產—消費—再需求—再生產—再消費……………………………

週而復始,循環往復。

大家都知道的:

需求不能只想,還得擁有購買力(錢)才能實現的。

大家都知道的:

生產的這臺流水線運轉中,為我們創造了就業(工資 錢)、為國家提供了稅收(錢)、為企業主們賺取了利潤(錢)。

大家都知道的:

這是一個關於再分配的故事。

人民的工資分了多少?國家的稅收徵了多少?企業主們的利潤又賺取了多少?

在這個再分配的桌面上,由於存在了不平衡、不平均(人性使然);所以必然的導致了富者更富,貧者愈貧!

當那些貧者們越來越多、那些用於滿足需求的錢越來越少時,經濟體的運轉就會異響頻發、小事故不斷(這包含了一切社會上出現的問題);直到經濟停滯,通貨膨脹;直到“澎”的一聲,青煙嫋嫋……。

下一場輪迴開始了!

個人認為人世間的一切人類活動,都是因為有了需求!

當下中國、當下世界的,這臺經濟流水線機器、命運共同體裡;其實已經異響頻發、小事故不斷了!(買不起房、結不起婚、存不下錢、高利貸橫行……)。

都已經這樣了,還在談機器人取代人力去生產?

消費是形(樣貌),生產是本(藏在皮膚下的身體),需求是因(大腦和心臟)啊!

敢破壞自個大腦和心臟的人,必死!必死!必死!


七月的星(淡然)


看這個問題就知道看問題太狹隘了。既然你談到了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之後,那你就應該能想到,在生產力極度發達的時候,中國將會轉型以科技為中心的教育性國家。

當生產力極度發達,教育水平會成為一個國家的地位象徵。整個國家的人民生產力將會主要分配在發展科技上面。也就是說,生產力極度發達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開始極致的腦力活動。

想象一下吧。衣食住行,都有機器人工作,生一個孩子,國家給補貼,上幼兒園,國家發補貼,上小學,國家發補貼,上中學國家發補貼,上大學國家發補貼,研究生,博士生國家發補貼。住房國家給補貼,衣食住行,樣樣給補貼。

當機器人能取代人類工作的時候,就是社會全面轉向科技型社會,工程師社會的時候,那個時候整個社會就是想著月球,地球,太陽系,銀河系進發了。

你還想著產品賣給誰?機器人取代人類的時候,1個人可以生產1000個人的糧食,住房,衣服,另外999個人,我告訴,他們在學習,在研究,在鑽研科技。攀科技樹。

現在的這些產品,以後都會是免費的。

等到機器人能取代人類。你每天的工作直有學習在學習,學習就是你每天的日常。學習就會是你朝九晚五的工作。

這麼解釋,應該懂了吧。


手機用戶61700036344


如果機器人全部取代人類工作,那麼現在的經濟理論就失效了,因為現在的經濟理論有一個假設的前提,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存在買和賣,如果機器人包攬一切,可以理解為人類社會已經突破資源約束了,既然啥工作都由機器人來完成,那麼人類啥都不用做,個個都是神仙般的日子,只要琢磨怎麼玩就行了,

當然這一幕不可能發生,而且人類社會也不願意這一幕發生,如果這一切真的發生,人類社會到底是主人還是奴僕還不一定了,

機器人的發展和人類社會其他工具的發展沒有本質區別,無非就是勞動效率的提高,勞動效率的提高對於人類社會是財富總量的增加,是積極的現象,是人類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至於因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取代原有的工作崗位,不必擔憂,因為新增加的工作崗位更多,

這有個邏輯傳導過程,勞動生產率提高導致財富總量增加,財富總量增加導致工作崗位增加,所以說人類社會根本不必擔憂機器人或者其他工具發展會衝擊經濟和就業,回顧歷史,汽車取代馬車,機器取代人力,雖然導致原來的勞動者失業,但是整體社會越來越富裕,

至於機器人生產的產品賣給誰,是典型的工業思維,其實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是農業,工業,服務業不斷遞增的過程,一旦工業水平發展到一定的高度,工業佔經濟總量的比例會不斷下降,而服務業佔經濟總量的比例則會不斷上市,當今世界,發達國家都是服務業為主體,工業產品如果超過需求就會停止生產,所以不存在機器人生產產品太多賣不出去的問題,


萬事皆空70


我們知道,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推動的。當生產力發展到能把人類從勞動中完全解脫出來(就是人工智能完全取代勞動力),這時社會商品極大豐富,人類完全可以各取所需,無需為生存而勞動,我覺得這應該就是共產主義階段了。

為什麼我會認為生產力發展到那個階段就會實現共產主義,而不會讓勞動人民失業?

這是因為我認為,當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類勞動時,即使這些生產力掌握在少數資本家手中,資本家把按鈕一按,所有商品就源源不斷的從機器中出來。那麼資本家這時最大心願是什麼?

1:解僱所有無用工人,實現利潤最大化。

2:創造最大的市場,讓儘量多的人來消費他的商品。

顯然第2條最符合資本家的利益,所以資本家就必須讓儘可能多的人有工作,有收入,有能力去消費機器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工作崗位怎麼辦?可以減少勞動時間,一個崗位給2個人或者儘可能多的人做,例如實行一天工作四小時和一週工作兩天休息五天制,來增加工作崗位,讓更多人有收入來消費產品。

當然也有可能資本家會選擇第1條,讓大部分工人失業,那麼資本家那個高效率的機器生產出來的商品就沒人買了。

所以任何生產力的進步,都是造福人類的,都會減輕人類的勞動強度,如果造成一些勞動者的失業,那也只是社會進步的陣痛,無需過度擔心。

我對於共產主義的相信,也是基於對生產力發展的相信,不是基於對偉人(所有人類)人性善良的相信。因為再邪惡的人也無法阻止生產力發展對社會進步的推動,當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類勞動的時候,產品極大豐富,人類就完全可以各取所需了,這也許就是共產主義。


風吹雨01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人工智能是科技發展的必然,在人工智能產品(智能體)取代一部分工作崗位之後,必然會帶來大量新的工作崗位。從科技發展的規律來看,科技發展的結果往往會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所以人工智能的發展一定會帶來崗位的升級,但是未必會帶來大量的失業。

機器人是比較常見的智能體,雖然機器人目前的應用場景還有諸多的限制,但是相信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髮展,未來機器人能夠取代大量的工作崗位,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一些崗位附加值比較低,勞動強度比較大,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崗位將陸續被智能體所取代。當然,從事人工智能產品研發、生產的相關領域必然會釋放出大量的人才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學習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是不錯的選擇。

機器人目前比較集中的應用領域是工業生產領域,比如汽車製造業就是機器人應用比較集中的領域,另外在一些工業生產領域,機器人的使用也比較集中。目前機器人生產的產品主要的服務對象依然是圍繞生活領域的消費需求,集中在出行、傢俱、日常消費品等領域。不論中間經歷了多少環節,最終的服務目標依然是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

雖然目前市場對於人工智能的呼聲比較高,同時大量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也開始佈局人工智能領域,但是人工智能目前依然處在行業發展的初期,人工智能產品要想完成大面積落地應用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我從事互聯網行業多年,目前也在帶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我會陸續寫一些關於互聯網技術方面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如果有互聯網方面的問題,或者考研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諮詢我,謝謝!


IT人劉俊明


對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後,產品賣給誰,我建議你不要擔心。

機器人再牛逼也只是一種工具而已。

機器人的推廣發展也必定帶來產生更多的關於機器人的職位。

人類發明了紡機,就有了大量的紡織工人~

人類發明了汽車,就有了大量的汽車方面的從業人員~

人類發明了電腦手機,就有了大量從事電腦手機制造、研發、IT、直播的從業者~



舉了那麼多例子,就是想讓你放心。

機器人不僅不會威脅許多人的工作,還會創造出更多的職位,你應該擔心的是,工具進不了,操作使用它的人類是不是也要變進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