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的原因是什麼?

當代詩人李秋忠


我理解,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三十歲的年齡經過學習和實踐、實驗後正是立志願時候,事業一般還不會有大的發展,經過幾年乃至十年的奮鬥和拼搏,到五十歲左右已對自己有自知之明瞭,同時或許迎來事業的蓬勃發展和興旺!大部成功人士基本如是。





老郝168254691


30不發40不富此話已經不適合現在社會,我認識好幾位同樣見證過好幾位白手起家老闆,40歲之前房子沒有,車沒有錢更加不用說,但40多歲臨近50歲已經風生水起,好幾棟房子車子,不過他們職業,做工程居多,有小數自己打工累積人脈資源創業所以老一輩說30不發40不富現在這個時代根本,用不上


自由作家水草


在古代俗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

古人為什麼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

先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如果一個人在自己30歲的時候,不進取,那在自己四十歲的時候就沒有累積資本,每天過的渾渾噩噩,那在自己50歲的時候,就只能混吃等死,要接受子孫的接濟”。

我覺得原因有三:

一是心態不正。

二是缺乏上進心。

三是缺乏目標。

如果二十多歲年輕時,整天無所事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每天找不到事情幹。那到了三十而立之年,當然就不發了,還是老樣子。

我還是希望大家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可以有所作為,二三十歲的時候可以依靠自己努力奮鬥,為自己積累財富,因為這樣的話在自己四十的時候,才不用為了金錢忙碌,自己老年的時候,也不用依靠自己的子女,不用子女的接濟。


Johnna說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樣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但不是絕對的,一個人30歲以前是最佳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鍛鍊時間,這期間從出生到成年再到成熟,基本上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學識和社會閱歷,具備了獨立生活的題本領,甚至初步的有了自己的人生規劃。

30-50歲之間是每個人人生中最重要的時間段,30歲前打基礎30歲後正式打天下,無論是工作事業還是家庭的創建這個時候都已經到了成熟期了,不能在拖拖拉拉,懵懵懂懂的生活,應該發憤圖強,努力上進,30歲是黃金時期也是最重要的起步點,所以要重視起來為後續打下牢固的基礎。

30歲還不積極向上到40都還沒有為自己攢下基礎,那就算有再大的宏圖大志也都為時已晚,最起碼很多機會不會再有。

如果在起點就沒有為後續打下基礎,到了年紀大的時候很多事情就有心而無力,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家庭的穩定,每個人的生命只有短短几十年,看似很長其實過起來也是很快的,尤其是20歲以後感覺時間過得比20歲以前快很多,所以30-50歲是每個人發展的最佳週期,60歲就進入了晚年,晚年生活如何就取決於之前是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所以不要總認為人生很長,其實分開了看我們的黃金期也就那麼一二十年,這也是決定命運的一二十年。

老人們常說的一句俗語:20歲遠大理想,30歲發憤圖強,40歲奠定事業,50歲享受成就,60歲安享晚年,人生其實就幾句話就能概括完。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或評論,一起交流!





小周愛農


別整天看那些網絡雞湯,現實生活中,有幾個能在30歲發財的,大部分的人前面30多年都在學習積累,四五十歲才展露頭腳,所謂30不發,40不富,就是急功近利的一種表現,男性真正成熟也要40歲以後,因為那個年紀的時候上有父母年事以高,下有兒女年紀幼小,那個年紀的壓力才是真正大,我30多欠了一點債,但還是沒有感受多大壓力,主要還是不夠成熟,做事做人還要學習,當然也有少部分人年紀輕輕就走上人生巔峰,但那是少部分人,一個人發不發富不富,是有綜合條件來決定,而不是一句話,就判定


系統2小明


這句話是提醒我們在30歲的時候就要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奮發圖強,開展自己的事業,這樣等到40歲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某個領域成為行業大佬大佬,正所謂“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稱王”。30歲奮發圖強,40歲就會積累很多的財富,不用擔心子女的教育問題,父母的養老問題。家庭和諧,人生達到巔峰。

相反,如果我們30歲的時候還是在渾渾噩噩的過日子,貪圖安逸,懶散不知進取。那麼40歲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有許多需要錢的地方,你卻捉襟見肘。孩子的教育得不到妥善的安排,父母養老也沒有保障,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必然會導致家庭的不和諧,嚴重者還會造成妻離子散。而40歲的時候人的精力體力會出現斷崖式下滑,到那時候再想努力肯定沒有30歲時候那麼精力旺盛了。此時的你,要錢沒錢,要人脈沒有人脈,要精力沒精力,人生會變得落魄不堪。

30不發,40不富,就是告訴我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樣一個道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的人生要在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就做好規劃,併為之付出努力,最終會成為一個成功富有的人。


雪茹ruby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是指:

古人說這句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要是一個人到了30歲的年紀了,事業還是沒有什麼起色的話,那麼他接下來10年裡也是差不多一個樣,不會有太大的進步空間,會生活的挺難的,掙不了大錢,一輩子辛苦操勞了。

這句話也是有點道理,我們想一下,要是年輕的時候不努力,難道你想指望老的時候,你還有精力搞好事業嗎?雖然有一些人可以做到,但是畢竟是少數人了,大部分還是一事無成了,所以古人這句話有告誡我們要趁年輕好好打拼了。

總結一下,這句話也不是絕對了,只是說古人告誡大家要好好努力,不要浪費時間是對的,但是不是說只要30歲沒有成績,以後也不會發展起來,這誰也不敢說,畢竟歷史上姜子牙到了老才有人重視他,這人的發展靠自己努力之外,運氣也是很重要的。





鄉村九爺


三十歲還沒有明白,自己應該幹什麼,做啥事,學做那些技術,感到有什麼長處,特技,奇能,再不懂要奮發圖強。制定長遠的學習工作計劃,要幹事創業的行動。

到四十歲會比人家要差很多。同學同伴都娶妻生子,家庭幸福,兒女成群,你可能還是光棍一條,家散孤獨,妻離子散,前途難測。

人生的財富是有似一樹苗生長,有弱小,有成繁榮結果時候。但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漫漫從數量轉化為質化過程。人家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棘刺要扎手。正是因為三十歲到四十歲是人生最為激烈選擇道路,前進航程的最關鍵的時期,決定了你人生未來,是塵埃,是星辰的機遇期。人家都當兵成幹,做役成官,學徒成匠,專研成師。

而你三十歲沒有規劃,還在混混社會,隨波注流,必然成為社會塵埃,成為小小草根基士壤,再難以翻身有望。失去得不但名望,地位更多的是財富。有的還掉進深淵入牢。所以有人唱三千里路,塵與土。八幹山河,雲和月。人生沒有奮鬥的計劃,沒有正確選擇。是成巨大的差異。何等重要。

一般都要在三十歲前後左右決定。所以青年人不怕無技,就怕無志,有了奮發圖強的精神是會下很工夫的,會改變人生面貌的。三十歲是關鍵的基點和轉折點,要認真思考,精心佈局,專業設計,堅強執行。要好結果,必須計劃落實行動。正確規劃理想美好要堅決做下去,才有美的未來。怕挫折,怕吃苦,怕長遠,很怕會被近的誘惑,更多是使你五光十色中掉進陷井,失去更多,而生活一踏糊塗。


ww3721王建文


三十不發,更強調人們的一種奮鬥過程,發強調的就是奮鬥發家的過程;二四十不富,所謂的“富”,更多的意味著一種“發”的靜止狀態,也就是人發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呈現一種穩定的富足狀態,就不會再過分的為了發而發,“發”和“富”不是割裂的。

就像一個人的人生不可能跳過三十而直接蹦到四十歲一樣。發是奮鬥的過程,要說一個人發了肯定是他做的什麼事情更適合得到財富上的回報,但這種回報可能並不能讓人達到一種富足的狀態,只是說他掙了一筆錢。

也可能就是一種偶然現象,神來之筆,沒有很好的延續下去,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一個人“發”的那一下子爆發力很足,要不然一般都不可能太長久的維持一個人過一輩子一世富足無憂的生活,甚至在生活品質上永遠保持高標準。

這就是發和富的本質區別。發的人可能在素質上也不如富的人,我們常說暴發戶,在雲南一些地方被稱之為“土賊”,說的就是那些口袋裡掙到了倆錢,在個人素質上卻並沒有多少長進的人。

但是富不一樣,富的人除了自己過著一種很高質量的生活,包括他個人的品德,對孩子的教育以及他的交友圈等等,都會呈現出一種“精英”的面貌,讓人一看就知道這個人是那種長期處於富足狀態追求生活品質的人。

這樣說並不是貶低“發”的意義,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個人要想過上富足的生活,他就得先讓自己有錢,先讓自己發起來,變成別人討厭的“土賊”,這是富足的第一步,如果不能通過自己的合法勞動掙到足夠多的錢,想要富足的生活,簡直是痴人說夢了。

“發”是第一步,只有口袋富起來的人才會想著富腦袋,即使於自己無藥可救,但是在子女身上的投入也會讓人們對他刮目相看,長此以往,身上的“土賊”光環就會減弱,人們逐漸會以一種富人的眼光看他,接受他過一種高端生活的品質。

當然這裡說的“高端”,不是曬自己買了幾個名牌包包、買了幾隻勞力士、買了多少限量款,這不是發,這是窮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只能靠顯擺維持最後的那一點活下去的力量。

這種人本身談不上什麼素質,炫富是最低級的“發”,而且是爆發,連“土賊”都很難稱得上,只能說是沒有素養缺少家教的土鱉而已,更會能將其當作引導社會輿論的風向標,讓一顆老鼠屎壞了整個社會拼搏奉獻的良好風氣。


歷史三日談


如今社會進步發展神速,人們早已擺脫了生存的憂慮,轉而開始為生活而發愁了。眾所周知無憂無慮的生活是很多人的終極目標,然而這種生活必須滿足兩個前提,一是適當的物質基礎,二是知足常樂的恬淡心境,兩者往往都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積累才能有所收穫。這個收穫的早晚又與我們的年齡密不可分,而古人關於時間的至理名言數不勝數,民間更是將其演化成了俗語口口相傳。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以及它的後半句則充分詮釋了在古人心中,如果我們沒能把握人生的黃金時間,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題中的兩句是因與果的關係,三十作為人生第一個黃金時間,往往意味著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從出生到成年,我們都在父母的襁褓裡不斷地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而學習的目的正是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了。隨後自然就是成家立業,此刻已然二十左右,出了學校邁入社會,可以說這才是人生學以致用的開始,正好在世上磨練幾年看清社會的規律後也差不多三十了。 三十年的所學所見所聞完全足以安身立命成家立業,也是身強力壯,體魄、精力最為旺盛的時刻,此刻事業起步開始為未來的人生和家庭謀劃。

經過三十歲的打拼,到四十的時候已經經過十年的努力,無論是財富還是生活閱歷都已經遊刃有餘,此刻便是到了守成顧家育人時候了。如果三十時仍然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的話,錯過人生的黃金時間,到四十的時候也就談不上富裕了。雖然歷史上很多赫赫有名的人都是大器晚成,但要知道在歷史長河中那是屈指可數的,如果到四十的時候還用這話當成自己安於現狀的藉口的,五十歲的時候可想而知了。

這句話的後半句說的正是“五十將來尋死路”,三十的時候不努力上進拼搏,四十的時候自然少有積蓄甚至沒有積蓄,如果家有老小,這無疑是最為讓人唏噓的。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四十的時候仍然不求上進,在五十還沒有任何積蓄的時候,後果是堪憂的。五十在古人眼中就是“土埋過頸”的人了,大多失去了創造財富的能力,這個時候本該享受早年積累的財富安享晚年。如果塗牆四壁,也就只能風燭殘年,潦倒餘生了。

古人的三句俗語即便是在今天看來依然震聾發聵,雖然很多古代文化已經隨著時間的社會的發展而淪為糟粕,但關於修身成人的敦敦教誨卻依然久經不衰。這也足以說明,時代在變,但人性不變,要想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古往今來都離不開前期的積累,只是有的人把積累積成了貪,還有的人沒有積就開始透支了,他們的晚年生活是可想而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