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沒人,企業復工後該如何順利“重啟”?

媒體根據公開披露的數據整理發現,截至2月21日,在23個已經公佈復工率(以當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復工率計,下同)的省份中,18省份復工率超過50%,

山東、福建、江蘇、上海、浙江、遼寧等沿海地區復工率已超過70%,其中山東以79.4%位居首位。


沒人,企業復工後該如何順利“重啟”?


據江蘇省工信廳統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省500多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總動員”,配合幫助中小企業抗擊疫情、推動復工復產。以企業用電超過2019年12月日均用電量30%為復工標準,截至目前,全省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復工面已超95%。

一切似乎都正在向好發展。然而,對於很多企業主來講,情況並沒有這麼簡單。


雖然各地已經陸續允許復工,但要完全恢復正常的生產,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在這些困難中,最為突出的當屬“三沒一難”,即沒錢、沒人、沒生意,經營難開展。


“三沒一難”:企業“重啟”的四道坎


首先是沒錢。讓資金閒置不動是有成本的,因而企業很少會將大量資金放在賬上閒置不動

。只要正常運營,有現金流不斷進來,企業就可以用收來的現金覆蓋各種支出,讓資金循環保持通暢。但在疫情期間,很多企業的訂單出現了大幅下降,收入也由此急速下滑,而工資、租金等必要的支出還是要付的。在兩頭的壓力下,這些企業很快就入不敷出,面臨資金鍊斷裂的問題。


其次是沒生意。疫情的突發,使得很多行業的需求出現了大幅下滑。不僅餐飲、娛樂等很多第三產業的需求在短時間內幾乎全軍覆沒,製造業中的很多部門也出現了訂單的明顯下降。顯然,如果不能及時找到生意,那麼即使復工,企業也難以為繼。


其次是沒人。為了控制疫情,很多地方出臺了嚴格的人口流動管制。受管制政策的影響,很多人被滯留在老家,不能按時返回工作城市。即使返回,也要接受較長時間的隔離。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企業出現了嚴重的用工缺口。與此同時,疫情的持續還對很多在崗員工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一些員工產生了恐慌,對企業前途產生了懷疑,這些負面情緒都會嚴重影響工作的效率。


最後是經營難開展。目前,疫情還在持續,還有反覆的可能,全國防疫的壓力還很重。在防疫當先的背景下,企業的生產運營還會面臨很多限制和風險。它們不僅需要按照政府的規定將大量的成本和精力花費在防疫工作上,如果運氣不好,有員工的身體出現了異常,整個部門、甚至整個企業的員工就可能會面臨隔離,相關的工作就可能不得不中斷。


用工荒該怎麼辦?


復工是作死,不復工是等死。此說法雖極端,但不無道理。不復工吃啥?小微企業進入生死存亡之際,員工如果一兩個月不復工尚可靠積蓄過活,但三個月以上不復工誰給發工資?


所以,2月底不是疫情轉折點,實為企業命運的轉折點啊。解決“用工荒”問題,政府責無旁貸,而目前各地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幫助企業解決復工用工問題,雖然可能不夠全面,但也是有所緩解。


而企業在這個時候也不能坐以待斃,更加要從各種方面來自我緩解“用工難”的問題。


首先,就是要善於“搶人”。疫情期間,返程交通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勞動力的流動遭遇了很大困難,勞動力短缺成為了一個普遍的現象。


企業應該切實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峻性。為了在短缺的勞動力市場下獲得充足、優質的員工,企業必須積極搶人,為員工提供優厚的待遇,吸引他們的到來。


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用好人”。什麼是用好人,就是在員工不足的情況下,企業更應該要用好已經返崗的人員,激勵他們的工作熱情,讓他們煥發出更高的鬥志、實現更高的生產效率。要做到這點,企業家一方面要對員工進行精神鼓勵,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在疫情期間的堅守和付出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要給予員工足夠的物質激勵,讓他們的努力可以得到足夠的回報。


一點關於企業員工的小思考

“用工荒”問題,其實並不是現在才出現,只是疫情之下“用工荒”顯得尤為嚴重,而且越來越缺少的不是初級的工作者,而是合適的工作人才。人才短缺不僅成為大企業的“通病”,而且逐漸成為中小企業的“通病”。


因此,培養人才成為擺在所有企業面前的重要任務。長期以來,雖然企業制訂了一些看似宏偉的“人才戰略”計劃,但是人才培養效果甚微,導致人才危機加劇,人才危機成為企業的普遍硬傷。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2個:一是優秀人才培養不到位,以及外部引進人才成本高、難度大;二是企業對優秀人才的管理不到位,導致企業辛辛苦苦培養起來的成熟人才不斷流失。因此,企業決不能在人才培養上有絲毫怠慢。


但很多中小企業對人才培養這一塊其實是有缺失的,一部分是因為企業主不重視,覺得企業還沒到到那個規模;二是企業主即使有這個意識,但卻無從著手,不知道如何建立完備的內部人事體系。


專業的事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做,人事體系的建立,是一項科學的事,需要從招聘開始到內部培訓等方方面面著手,而這需要的就是安孚企服家。


為中小企業提供”人、醫、保、法、財、稅”全生命週期服務,貫穿企業成長全過程,為企業各節點發展提供助力。選擇該服務產品的中小企業客戶,可以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只與安孚對接,即可解決相關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