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在歷史上,紀曉嵐是如何幫助老家的親戚在科考中作弊的?

大美人小智慧


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選官制度,自隋唐到明清,已經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科舉制不僅為中華帝國選拔了大量人才,同時也傳播到東亞文化圈的其他國家,甚至成為英國文官制度借鑑的來源。

縱觀科舉制的發展歷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科舉制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作弊與反作弊的歷史。從隋唐到明清,都有著大量的科場案,在應對這些作弊行為的過程中,科舉制也在不斷髮展完善。從夾帶小抄到僱請槍手,各種作弊手段應有盡有。

素有“大唐第一槍手”稱號的溫庭筠可以算得上是槍手行業的鼻祖了。由於他的道德品評不佳,屢試不中,也就通過幫人作弊來發洩不滿。他每次參加科考,都會幫助周圍的考生作弊。相傳,在一次科考中,他當著考官的面,幫八位考生答完了考卷。

當時的科舉號稱“三條燭盡,燒殘士子之心;八韻賦成,驚破試官之膽。”他不僅自己按時答完卷,還能幫八人答卷,可以說是神乎其技。除了僱請槍手,還有用身體各部位夾帶小抄、將經書寫在衣服上等作弊手段。

而要稱歷史上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紀曉嵐幫同鄉的士子作弊一事了。

這一故事出自二月河的《乾隆皇帝》一書。紀曉嵐是直隸河間府人,據說有一年順天府(今北京地區)鄉試,有許多考生都是紀曉嵐的同鄉,便央求紀曉嵐在考試中打點關節。而紀曉嵐也難免有一點私心,也想在科考中照顧同鄉考生。恰巧那年鄉試的主考官王翰林是紀曉嵐的門生。於是紀曉嵐就想找王翰林幫忙。

紀曉嵐是個聰明人,自然知道皇帝嚴打科場作弊。他自然不可能直接讓王翰林在評定名次時照顧同鄉考生,要辦好這件事還得想其他辦法。科考前夕,王翰林前來拜訪紀曉嵐,順便談談口風。他說:聽聞紀大人的同鄉在本次鄉試的名單之中,在科考中若有困難,我願盡綿薄之力。

紀曉嵐對王翰林感到十分欣慰,但也有顧慮。萬一事情敗露,不但自己人頭難保,王翰林也吃不了兜著走。他略一思索,對王翰林道:有勞王大人費心,不過,我這幾個親戚都是平庸之輩,連“也”字的鉤都不會挑,斷然不能中榜。王翰林會意,也知道了該怎麼做。

王翰林走之後,紀曉嵐修書家人,要求今年鄉試的,寫“也”字不可帶鉤。考生依計而行。果不其然,考試結果揭曉之後,紀曉嵐同鄉考生有八人都榜上有名。這樣一來,在雲淡風輕之間,就幫了同鄉一把。紀曉嵐的計策不可謂不妙!

然而,這只是小說當中的劇情。在真實的科舉考試中,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首先,考官閱卷時有彌封和謄錄制度。這一制度首創自武則天,在宋代正式確立,到明清時期,已經成了科舉考試的標配了。所謂彌封就相當於今天考試的裝訂線,考官看不到試卷的名字。所謂謄錄,就是將考生試卷再抄一遍,用抄本閱卷,就算考生想在某幾個字上留印記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紀曉嵐的妙計是不可能實現的。

其次,考官有別頭制度,一不小心就會受到參劾。別頭制度也就是迴避制度。王翰林與紀曉嵐的門生關係在考試中是要求迴避的,並且對於考官的監督相當嚴格,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受到彈劾。

第三,古代對於科考作弊刑罰嚴厲。在科舉制實行的年代尤其是明清時期,政府對於科考作弊的懲罰十分嚴厲。一旦發現作弊,要麼流放,要麼殺頭。洪武年間的“南北榜”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哪怕有一點不公正,都會受到嚴厲的刑罰處罰,遠遠超過今天的懲罰力度。

由此可見,所謂紀曉嵐幫同鄉作弊一事不過是小說的藝術加工,大可一笑置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考試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啊!


無筆


聰明絕頂的紀曉嵐先是暗示主考官,說自己的親戚才疏學淺,連“也”字的鉤都不會挑。然後又告訴親戚,試卷上所有的“也”字都不要挑鉤。結果,主考官看到“也”字不挑鉤的試卷,便知是紀大人的親戚,自然便會中榜了。

(皇帝有時也監考)

大家別信啊,這只是影視劇的杜撰。因為在真實的考試中,這種看似高明,實為小兒科的手段,是不可能發生的。

一、武則天獨創了彌封和謄錄的閱卷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

彌封就相當於現在的裝訂線,任誰也看不到名字。謄錄就是派專人把試卷再謄寫一遍。考官閱的是謄寫之後的內容。所以,在考卷上做記號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二、古代作弊,要麼充軍流放,要麼殺頭謝罪。

情節較輕的,趕出考場,不但永不錄用作弊生,此人往下三代都不得參加科考。

據說徐霞客就是因為其祖父科考作弊,自己一生不能參加科舉。

情節中等的充軍發配、施杖刑。清朝律令規定,參與作弊的官員,戴枷示眾三月,杖刑一百,然後充軍流放。

情節嚴重的殺頭連坐。在清朝的三大舞弊案中,牽連受株者數百人。

古代對作弊的懲罰力度遠超現今,因違法成本太高,所以很少有人敢參與作弊。

另外,還有避嫌的制度,紀曉嵐與主考官的門徒關係,註定他們在考前是絕對不能見面的。


小熙為人人


《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的熱播讓紀曉嵐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而他懲罰奸惡,戲耍和珅的機智更被很多人把他和包拯,于謙,劉墉等歷史上有名的清官相提並論。但是我們在翻看一些歷史和野史對紀曉嵐生活的描述不由大吃一驚,簡直判若兩人。

我們看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在那個封建的年代大膽談性,比如他講到有一次自己在馬廄旁邊聽到馬廄裡邊有幾隻馬在聊天。他悄悄靠近去聽,發現幾匹馬居然在討論自己的前世,討論的話題基本都是汙穢不堪的言論,最後幾匹馬居然開始攀比誰的前世更加猥瑣。紀曉嵐在勸人向善的幾篇文章裡邊以性為話題,比如他說鄉里有一個呼朋喚友,在夜晚劫持侮辱婦女,幾個人將綁架的婦女輪番侮辱之後,罪魁禍首發現劫持的女子是自己的妻子。

在一些旁人的筆記記載中說紀曉嵐從來不吃米飯,一頓飯喝一杯濃茶,吃十盤肉。紀曉嵐性生活豐富,據說他有一妻六妾,乾隆御賜四位宮女。據說他“日御五女” 上早朝前一次,早朝回來一次,午飯後一次,傍晚一次,臨睡前一次。據說編寫《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因為沒有妻妾陪伴,導致雙眼充血,全身不適,後來乾隆賜給他兩位宮女以後,才幫助他恢復了狀態。

歷史記載紀曉嵐十六歲結婚,第一次科試得了第一,鄉試又是第一,後來因為他太驕傲,有不合禮法,會試不讓他進考場。後來第二次參加會試紀曉嵐考了二十二名,殿試考了二甲第四,相當於全國高考第七名。一甲狀元,探花,榜眼,二甲人數不定。紀曉嵐可以說當年考生最有名的一位了吧。還有和他一屆的探花王鳴盛是有名的經學家,二甲第七名王昶是當時有名的金石家,文學家,其他人就不太為人所知暫且不提。


說了這麼多我們拐回來說題目,其實清朝對於科舉考試監察是十分嚴格的。從順治年開始到乾隆年每一位皇帝在位都有考官被斬首的情況,但是仕途情義還是會發生在朝廷百官中,抹不開面子。紀曉嵐的一干侄子參加時,當時監考的翰林院官員和紀曉嵐關係好。當時紀曉嵐受寵,官員自然巴結一下,就說“聽聞紀大人有後輩要科考了,我這裡可以通融通融。”紀曉嵐聽了,思考一會兒也不拒絕,反而說了一句“我那些侄兒不成器,寫個‘‘也”字連個構都不會打。”翰林聽過之後自然明瞭於心,會也字給不打構的高分。紀曉嵐也特別囑咐自己的侄兒們考試寫“也”別打構。



我們都知道那個人年代“之乎者也”什麼的,也字的出現頻率高,不寫構也不太能發現,紀曉嵐就這樣瞞天過海的作弊了。


紅雨說歷史


歷史上的紀曉嵐除了有文才,還有他精力亢奮、“日御五女”的典故,作為內閣學士,他也擔任過《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經常擔任考官,抓的就是作弊現象。

主考官也敢幫人作弊?

那紀曉嵐就是活膩了,在乾隆手下當差,敢這樣挑戰皇權,早就不知道死多少回了,封建王朝對於科舉程序制度把關相當嚴格,膽敢這樣做的人也有,比如雍正朝的河南學政俞鴻圖,他在監考的時候被查出來作弊,對他來說這其實也是一件挺冤的事,因為他根本不知情,都是家僕和小妾串通搗鬼,結果事發後他本人被判腰斬。死的時候身體都斬為兩段了,上半身還很清醒,用手指蘸血,在地上連寫了七個大字“慘慘慘慘慘慘慘”。雍正皇帝也正是因為俞鴻圖的案子,大發惻隱之心,廢除了腰斬之刑。

紀曉嵐幫老鄉作弊的說法,應該是二月河的小說《乾隆皇帝》裡流出的。

說某一年順天府鄉試,紀曉嵐老家好幾個子侄都報名參加了,紀曉嵐有心幫助,但又不想自己攤上事兒,於是想了個鬼點子。主考官王翰林恰是紀曉嵐的門生,人家王翰林很尊重紀曉嵐。臨考前上門來探一下紀曉嵐的口風,我該怎麼幫幫你那幾個子侄呢?

紀曉嵐大義凜然:嗐,千萬別幫!這哥幾個都不是能成器的傢伙,幫也白幫,為什麼這麼說呢,老王我告訴你,說出來你都不信,這幾個傻小子連“也”字都寫不利落,正常人最後落筆那一筆畫是豎彎鉤,這幾個傻小子都能愣給寫成豎彎沒鉤,你說好笑不好笑!

王翰林一聽,嗯,好笑,好好笑。心裡話說,嗯,我要聽不出來您這言中之意,那我才是好好笑呢。

果不其然,在鄉試的試卷中,王翰林一眼發現了其中的幾份卷子中的“也”字都留有“記號”,最後的結果,不用問了,紀家子侄全都高中,皆大歡喜。

這個故事還有其他版本,比如,用的不是“也”字,而是“之”字,紀曉嵐跟王翰林說他家那幾個不爭氣的子侄寫的“之”字最後一筆不是一“捺”,而是“一橫”,道理完全相通。

不管用的是“之乎者也”,那都是戲說,在真正的歷史上都不會發生。原因很簡單,清朝的鄉試製度很嚴格,對這些小九九早有防範。


清代各地鄉試的考試題目必須由專人刻字印刷,一張多餘的也不印刷,答錯了怎麼辦?好辦,三年後再來!

每場考試之後收上卷子來,第一步先把姓名那一欄全部密封,叫做“彌封”,這樣就防備考官有作弊的可能,讓考官們對不上名字,不知道試卷是誰寫的。

那麼我如果像上文所說的用特殊筆跡留記號呢?

早知道你小樣兒的會來這一套。

彌封之後,為了杜絕判分的考官通過辨認筆跡、卷面記號等方式串聯作弊,還有一個標準流程,那就是再找專業抄寫員把每份試卷全部按照考生的答案重新抄寫一遍,抄錯了怎麼辦?沒關係,還有一道保險,抄寫完的試卷還得由校對員再校對一次,看考生原卷與抄寫卷有無不一致之處,保證考生利益。

抄寫並校對後的試卷最後自然是被送到判卷的主考官手裡,那麼主考官還能不能從中找出蛛絲馬跡,體貼一下裙帶關係?

難上加難!

因為評卷官員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主考官只能通過隨機抽籤才能拿到自己將要批閱的試卷,這就意味著即便是拿下其中一個主考官,照樣沒用!


歷來現實


原來你是這樣的紀曉嵐。

小時候我也喜歡看《鐵齒銅牙紀曉嵐》,為他的風趣優雅,為他與和珅爭鬥不休。只可惜長大以後,真實的紀曉嵐徹底顛覆了我心目中的形象。

真實的紀曉嵐不僅沒有與和珅斗的不可開交,更是與和珅“交好”,成為了一對忘年交。

更可惡的是,紀曉嵐徹底顛覆了我心目中“大清官”的形象,竟然給貪官通風報信。

紀曉嵐作為乾隆身邊的“近臣”,能夠經常接觸到一些朝廷大事和機密的消息。

有一次,紀曉嵐不小心打探到了乾隆要整頓鹽政,打擊貪官的消息。這下子紀曉嵐可坐不住了,為了自己的親家盧見曾擔憂,最後掙扎之中,決定給他通風報信。

所以在這一輪打擊之中,盧見曾得以倖免於難,事後雖然紀曉嵐給盧見曾通風報信一事案發,被乾隆流放,但是紀曉嵐到底是如何通風報信的一直沒查清楚。

後來還是乾隆親自問紀曉嵐才得知,原來紀曉嵐給盧見曾寄了一個空信封,裡面放了一把鹽、一把茶,合起來就是“嚴查”,盧見曾看明白了,掃清尾巴,倖免於難。

紀曉嵐還曾為自己的家族“謀福利”,科場舞弊。

清朝時期,科舉制度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已經極為完善,想要作弊已經是極為困難的一件事了。

但是偏偏紀曉嵐就能夠“科場舞弊”,並且還沒有被發現,是後世之中紀曉嵐的子孫暴露出來的。

原來科舉考試完成之後,收捲了是要“糊名”的,跟現代一樣,看不見名字。但是古代所使用的是毛筆,每個人的字體都不一樣,並且能夠很清楚的看出來。

因此,紀曉嵐就與負責閱卷的考官勾結,讓自己的子侄在寫“也”字的時候故意不帶“鉤”,成為了考卷上的一個標記。

就這樣,紀氏家族在那一年整整中了八個舉人,甚至還有一箇中了進士二甲第一名。

所以紀曉嵐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將才能用到“通風報信”“科場舞弊”上,實在是太過分了。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說到紀曉嵐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很多人小時候大家都看過一部熱播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鐵齒銅牙紀曉嵐給我們帶來不少童年的回憶,也讓我們瞭解了那段宮廷往事。

電視總歸電視,紀曉嵐在現實中是什麼樣的呢?為什麼他能輕而易舉的幫助親戚在如此嚴格的科舉考試中作弊,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眾所周知古代科考制度森嚴,蒼蠅都不敢飛進去,考生進入考試時連攜帶的糕點糧食都要切開檢查,甚至要裸體檢驗身體。這樣情況下夾著紙條作弊不是自尋死路嗎?紀曉嵐會用這麼傻的辦法嗎?當然不會。

看到這,大家會說,像紀曉嵐這樣位居高官的人給考官打個招呼,給自家侄子放個水不就好了嗎?考生這樣想過,自然皇上自己也想的到。

於是,對於考場幫助考生作弊的官員一概處以重刑。這樣一來,受託關係的檢察官即使被委託放水也不敢輕易幫助考生,連累了自己。而紀曉嵐終歸是紀曉嵐,總有別人想不到的點子。

當時的鄉試考官王翰林,知道紀曉嵐的親戚侄子要來參加考試,便想借這個機會討好紀曉嵐。王翰林上門拜訪紀曉嵐,悄悄咪咪的暗示願意在科舉考試中幫助他的侄子們。

紀曉嵐一聽當然樂意啊,回頭一想又覺得王翰林雖說是一番好意,可是要是被查出來也要牽連治罪的呀。幫忙也不能連累人家。

於是對他說:“我對我這幾個侄子可沒什麼指望他們中舉的信心,他們連“也”字都寫不好呢,連筆畫橫鉤都不會挑”

這不明擺著嗎?有眼力見的人相信一下子就明白了。“也”字沒有鉤畫,就是紀曉嵐家的人。

王翰林也是個聰明人,當下就明白了紀曉嵐的意思。於是他和考場考官串通好,遇見“也”字寫特殊筆劃的,一律給放水。這一邊,紀曉嵐也叮囑侄子們考試。就這樣,一招悄無聲息的換字大法就讓紀曉嵐的侄子們輕鬆作了弊。

結果出來以後,果不其然紀家的侄子都中了舉。

然而我們雖敬佩紀曉嵐的聰明才智但時萬萬不可學習這樣的作弊招數。一來能夠攀附作弊的機會實在太少太少,二來考試本就是檢驗自身的學習能力,要是考試作弊就失去意義了。我們還是應該踏實學習為主,畢竟學習是自己的。即使有這樣的機會,誰能保證一直一帆風順不被發現呢。誠信考試,舞弊可恥。作為新時代的學生,還是應該好好學習為主要任務。

紀曉嵐雖說在作弊上耍了小聰明,但是該嚴肅工作的時候還是一絲不苟。工作完之後的生活日常呢,是什麼樣的?

真正的紀曉嵐可是很懂得享受生活。紀曉嵐日常喜歡泡在衚衕小巷,聽聽書喝喝茶生活十分舒適。當然紀曉嵐家中的女眷也不少。雖然說紀曉嵐對小妾都很好,但為什麼他的各個小妾壽命都不長呢?

原因還是七個小妾身體嬌弱,有的姑娘甚至還未成年。可想而知,瘦弱的姑娘在深宮大院裡,不僅要自保還要提防各種宮鬥,一惹大人不開心就難保殺頭的罪名。這樣一來,即使紀曉嵐護著短,也難免有疏心不測的時候。

再者,紀曉嵐雖然年紀已大,但是還有一顆年輕的心。七個小妾可不是每個大人府上都有的,可想而知紀曉嵐的女眷之多。

雖然有如此多的小妾,但是這些姑娘都活不長,相繼去世後紀曉嵐也難免孤獨了。能有一個一直在一起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應該珍惜眼前人,不要留有遺憾。


小小嬴政


考試和作弊彷彿從古至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二者在一定時間雖是相輔相成,但好在每個時代,每個朝代都有著不同的方法對此舉進行著這樣和那樣的制約。科舉制和現代的公務員考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關係,後者是前者的去其糟粕、繼承精華的發展,而前者又是後者的前世今生,而總的來說都是為了國家選拔、選舉出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好“幹部”。

可在民間的一則小說中,曾經流傳著這麼一段膾炙人口並被很多人視為茶餘飯後消遣時光的故事,這段故事有關於乾隆時期的大學士紀曉嵐。雖然這個段子動搖和崩毀了《鐵齒銅牙紀曉嵐》對於紀曉嵐兩袖清風、文質彬彬且剛正不阿的人設,但卻有著那麼一絲現實主義和紀實主義的精神,很是值得大家去玩味,可大家萬不可信以為真,因為小說故事、也只是小說,不能成為研究歷史人物的根據。

在這本小說中,他極愛那個每個人的人物都寫的有血有肉,且富有朝廷政治中獨特的味道。這個故事發生在紀曉嵐一路扶搖到大學士職位後的一次科舉中,因為這次考試中有很多其的同鄉,所以這些人便在考試的前夕去紀曉嵐的府邸拜拜這個“碼頭”,並想通過此次的見面希望紀大人能夠幫助和提攜提攜自己,紀曉嵐出於培養勢力以及念及同鄉之間的情誼便在不言中進行了默認。

在乾隆年間,雖說在幫助同鄉或熟人進行作弊的官員也有許多,但出於自己的自保以及不讓政敵抓住自己的辮子,紀曉嵐在和當時科舉考官進行交代的時候就別有一套自己的辦法。好巧不巧的是,當時考試的考官正是紀大學士的學生;通曉朝廷政治韜略的考官在知道了此次科舉考試的名單中有一些自己老師的同鄉時,還沒等紀曉嵐發話,其就已經去紀府探探其的口風,並推斷自己在此次考試中應該做什麼,並需要怎麼做。我們從紀曉嵐以沉默對答同鄉的要求這一舉動中,就可以推斷出紀大學士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所以在其面對學生的詢問時,只是哈哈一笑,並用非常公正道義的語氣說出了“我的同鄉都是“也”字不帶鉤的半吊子,怎麼能有幸中榜呢?”

其實啊,這句話雖然是一種否定的態度,但卻是一種手段。這就是“不表態中有態度”的一個境界。紀曉嵐在考官學生的好心提醒下沒有明確表達自己的態度,這其實是一種“一箭三雕”,一是保全了自己,二是保全了學生,而這三便是讓自己的同鄉順利中榜。

紀曉嵐在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後,便和同鄉交代在寫考卷的時候對於“也”字統統都不要打鉤,而早已心領神會的考官便也依靠老師紀曉嵐對於自己的這種隱性“指示”進行暗中操作,所以在最後,紀曉嵐的這些同鄉便統統榜上有名,順利入朝為官了。

雖然這是一則民間虛構的故事,但這部小說對於“紀曉嵐”這一操作的描寫,實際上便是暗中諷刺了當時朝廷科舉考中的官員考官,對於“個別”勢力的徇私舞弊,對於“個別”勢力的暗中照顧。


木劍溫不勝


自古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還有一句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兩句話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通過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一點古今通用,現在考清華、考公務員這些咱就不說了,大家都瞭解。

清朝科舉制度怎樣的呢?比現在考清華、北大等如何呢?我可以告訴你,清朝科考比現在要難的多。要不《范進中舉》裡的主人公范進考中舉人會高興的瘋了嗎?

清朝的科舉考試一般分四等: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學子們先通過縣試,合格的再經過府試,最後才有資格參加院試,院試合格的生員叫秀才,然後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院試考試時所有的學子不分年齡大小統稱為童生。



(科考詳表)

童生經過縣試(知縣主持)、府試(知府主持)、院試(學政主持),合格的叫“生員”也叫秀才;

生員經過省“鄉試”,合格的叫“舉人”;

舉人經過京城“會試”合格的叫“貢生”;

貢生經過“殿試”,殿試分為三甲,一甲前三名為狀元、探花、榜眼。二甲中榜者為進士。三甲中榜者稱為同進士。

清朝的考試如金字塔一樣,走到最高端很難。歷史上有許多著名人物都考不上秀才,比如袁世凱就連考三年都沒考上秀才,洪秀全倒是考上了秀才,不過到此也就止步了。段祺瑞一生最遺憾的是沒考上秀才。



(殿試)

只因為科考這麼難,而考中後回報又那麼豐厚,於是有人鋌而走險作弊和行賄,想考上的學子家中有錢就賄賂考官,這就形成了買方、賣方市場,有的地方甚至明碼標價,清朝考試舞弊案不勝枚舉,比如有一年學子們不滿考官作弊,用紙把“貢院”的“貢”字(貢)上半部糊住,“院”字左半邊糊住,“貢院”成了“賣(賣)完”。

考生們大鬧貢院,這讓乾隆很震怒,明目張膽的行賄洩露題目的事逐漸減少,但是暗箱操作多了起來,不說別人,紀曉嵐就曾巧妙的幫助老家的親戚科考中作弊。

別看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大煙袋一身正氣的樣子,時不時的和“違法亂紀”的和珅死磕,其實紀曉嵐有犯罪前科。老紀頭腦靈活,玩得都是“高智商”犯罪。



(紀曉嵐)

紀曉嵐文學水平很高,乾隆就把他提拔為大學士,直接跟隨乾隆身邊工作,話說紀曉嵐有個親家叫盧見曾,也就是老紀大女兒嫁給了他兒子,盧見曾退休前是兩淮鹽政使,卸任兩年後盧見曾貪汙受賄的事被查了出來,乾隆準備派工作組下去查賬。

這時老紀聽到了消息,他想通知親家,但又不敢明說,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用一個空信封裝了一點鹽和茶葉,派人連夜送給了親家,盧見曾打開信封一看,除了一點鹽和茶葉沒有半個字,當時他很納悶,仔細一想明白了,這不是告訴我要查鹽案嗎?

要不說作賊心虛,自己做的事一點就明白了,盧見曾急忙把鹽政虧空的銀子補齊了。因此也躲過了一場劫難。

清朝為什麼會滅亡呢?就是有紀曉嵐這樣高智商的官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乾隆、紀曉嵐、和珅)

有一年,紀曉嵐做主考官,正好他的老家親戚有考生,官員們都是上下溝通互相幫忙,老紀的手下閱卷官為了巴結他,於是提醒老紀讓親戚家的考生做個記號,到時候好找出卷子作弊。

紀曉嵐說“其實我的親戚們很優秀,不用費心了”說實話旁人聽不出這話有毛病,其實這裡面大有文章,紀曉嵐故意把“其實我”這三個字加重語氣,並且和後面的話拉開距離說出來。於是就是這種語氣:“其實我”——親戚很優秀,不用費心了”。

閱卷官一聽這就是“其實我”是他親戚文章的“破題”。(清朝八股文的開頭幾句,也稱破題)。老紀就是通過這種辦法和閱卷官及親戚家的考生達成了默契,發榜後他親戚高中二甲第一名。你說大清不亡還有天理嗎?

——END——


秉燭讀春秋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就足以體現了在古代讀書的重要性。在古代貧苦農民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唯有讀書,然後通過科舉考試,高榜提名!提到考試就不得不說作弊這件事了。

作弊法子太多太多,像現代的還有做手勢,1代表選A等等,在這裡就不多介紹了!現在我們來說說家喻戶曉的紀曉嵐,他是如何幫助他親戚在科舉考試中作弊的。

王翰林,是這批考試的主考官,他知道這次考試裡有好幾個是紀曉嵐的親戚。於是他主動拜訪紀曉嵐,問是否需要從中幫忙,紀曉嵐自己也監考過幾次,知道其中的規矩,也明白當時的皇帝對參與作弊官員的嚴酷懲罰。於是他對王翰林說:“有勞王大人惦記,不過,我家的那些親戚們大都不成器,寫個“也”子,連鉤都不會挑,我斷定他們不能題名”。

王翰林多精的人,自然明白是什麼意思了,他走後,紀曉嵐立刻修書告訴家人,凡是今年趕考的,每逢文章中寫“也”字一律不許挑鉤。果然,考試揭榜後,紀曉嵐家親戚中了八個舉人。紀曉嵐多人精的人,他這個法子,不但人根本發現不了,就算髮現了他也可以推脫說,是家族人習慣寫“也”字不挑鉤,根本抓不到他把柄,而且他這個法子還是保證每個人都會寫到這個字的,因為古代人行文,斷然少不了“之乎者也”。

這是從古至今從未斷過的事,作弊的手段也是層出不窮,就來說說古代的作弊手法。

攜帶作弊工具

像現在還有很多人會在手上、肚子、文具盒、像皮擦等等地方寫上公式或者重要句子,而在古代據說有一套考試作弊工具,最出名的有兩個,一個是很小的本子,大小隻有我們現在橡皮擦那麼大,但是裡面裝的內容可比橡皮擦多多了,一本大概能裝10萬字左右,這個是通過牛角刻板印刷將字印上去的;另外一個是銀鹽變黑顯影術,它是用鹽滷將字寫在衣服或者之上,這個時候是看不見的,進入考場之後用蠟燭烘一下,字就顯現出來了。

賄賂考官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是從古至今都有的,像在考試的時候你遇到見錢眼開的考官,不用多說,偷偷的塞給他就行;遇到那種比較正直或者膽小的,就要多想點辦法,投其所好去送了,例如通過夫人、送古董等等!

代考

在古代根本沒照相機,身份證這類東西,而考生又來自五湖四海,考官壓根沒看過他們,沒有辦法去辨認其身份真假,最出名的有祝英臺,她不但幫她哥哥上學考試,還是女扮男裝;還有溫庭筠,歷史上著名的槍手。

賄賂考生

知道哪個學生成績好,提前找考官安排讓他坐他旁邊,直接抄他的或者提前賄賂考生,讓他飛鴿傳書把答案傳給他等等。


貓眼觀史


這種走後門關係從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產生以至於到如今的社會,都是從始至終存在的。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邊的紀曉嵐很聰明,但是清朝乾隆年間的紀曉嵐原型也是聰明絕頂的,那麼想必題目中的紀曉嵐幫助老家親戚科考作弊也應當是一種不同尋常的作弊手段吧,或者說是一種“高智商”的作弊手段,既不顯示在明面上,但是也絲毫不苛刻於私下關係上,就是這樣正好夾於其中而遊刃有餘,紀曉嵐的手法真不失為高明啊!


我們如今的高考制度就是直接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科舉制。科舉制早在隋朝時期就被創造性地提出並且不斷髮展完善,科舉制是在隋文帝充分吸收九品中正制的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並付諸實踐對其進行改革的。

之後隋煬帝又在原來的基礎上“設進士科”,從而大大完善了科舉制度的“取科進士”。隋朝之後的科舉制,在歷經了唐、宋、明、清四朝的不斷改革完善,(元朝滅亡南宋後,沒有再繼續沿用科舉制的慣例,以此科舉制曾在元朝中止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明朝時恢復)科舉制逐漸越來越趨向“嚴格”。因為在中國封建時期,平民子弟一沒有政治地位、二沒有經濟地位,如果想實現“魚躍龍門,平民翻身”的話,那麼也只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了。

更何況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為主流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讀書氛圍愈加濃厚,所以說,科舉制在中國古代那可是風靡成百上千年的“香餑餑”啊!很多人從小便勵志要憑藉科舉走上人生輝煌,當然,這些“社會大眾”中自然也有一些特殊群體。


恰巧,紀曉嵐的這些老鄉親戚們就是這類人!那我們來看看紀曉嵐到底是用如何的方法在對他的這群親戚進行“神助攻”的:

因為當時紀曉嵐擔任著從二品的兵部侍郎和禮部侍郎,同時還是乾隆帝欽點的翰林大學士,曾經一段時間還專職幹過主監會試的負責人。老話說得好,“官不巴結難為官”嘛!對於這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們來說,如果能通過這群紀曉嵐的老鄉而成功巴結上這位高官的話,那自然是心甘情願了。於是在考試前,主考官就曾向紀曉嵐私下打了招呼,紀曉嵐正巧沒法呢?這不,來的早不如來的巧嘛!但是紀曉嵐又不像是張口就來的主兒,隨即一句:“其實我~~的老鄉都特別優秀,不用煞費苦心了。”

仔細聽這句話,“其實我”三個字明顯是拉了長音的,這就顯然表明,此話這裡是有破綻的。後來在交談期間,紀曉嵐說出了他的親戚在“也”字上從不會拉勾提筆的最後一畫。於是此話一出,主考官便好似恍然大悟地向紀曉嵐拱拳告辭。果然,在紀曉嵐應試科考的十多位親戚中,竟有八人順利通過,這個數字在古代會試中可是個不小的比例啊!

由此看來,紀曉嵐手段固然高明,但是身為朝廷重官,居然以權謀私,公然禍亂科舉制,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作為封建官僚的紀曉嵐,從根本上違背了科舉制的被創立時的“初衷”。其實通過這件事情,倒也更為清晰的折射出了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