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農民需要經濟師: 鞏義與河南的未來新農業綜合體(005)

(一)農民、農村在全民經濟時代的經濟表現

〈一五〉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政策環境下的一些農業經濟效果

〈一〉

(1)什麼是封山育林?

農民需要經濟師:   鞏義與河南的未來新農業綜合體(005)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資源的一種重要營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見效快、效益高等特點,對加快綠化速度,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封山育林形成的林分植被種類增多,生物多樣性增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強,森林病蟲害減輕,林分質量提高。原來的疏林地、灌叢地、灌木林地、具備封育條件的荒山荒地等經過5-10年的封育,大多成為了有林地,而封育成本僅為人工造林的1/5-1/10。封育起來的林分,植被種類豐富,使其涵養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強,為改善工農業生產條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糧食產量和農業產值得到穩步提高。許多山區縣封山育林後水源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許多過去只能種一季的農田,如今兩季都能高產。

對象

封山育林必須具備一定條件:

一、是有培育前途的疏林地;

二、是每公頃具有天然下種能力且分佈均勻的針葉母樹60株以上或闊葉母樹90株以上的無林地;

三、是每公頃有分佈較均勻的針葉幼苗、幼樹900株以上或闊葉樹幼苗、幼樹600株以上的無林地;

四、是每公頃有分佈較均勻的萌櫱能力強的喬木根株900個以上或灌叢750個以上的無林地;

五、是分佈有珍貴、稀有樹種,且有培育前途的地塊及人工造林困難的高山陡坡、岩石裸露地,經過封育可望成林或增加林草蓋度的地塊。

農民需要經濟師:   鞏義與河南的未來新農業綜合體(005)


(二)什麼是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就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坡耕地退耕還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停止耕種;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 、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林草植被。國家實行退耕還林資金和糧食補貼制度,國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還林面積,在一定期限內無償向退耕還林者提供適當的補助糧食、種苗造林費和現金(生活費)補助。黃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原糧100公斤、現金20元,還生態林的至少補助8年,還經濟林的補助5年,還草的補助2年。每畝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補助種苗造林費50元。

退耕還林地的範圍:

是指水土流失嚴重和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其標準是:山區、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坡度在6度以上、農民已經承包或延包的坡耕地;平原區;風沙危害嚴重、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農民已經承包的沙化耕地。只要具備條件、農民自願,應擴大退耕還林規模,能退多少退多少。尚未承包到戶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不納入退耕還林的範圍,可作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三)防火隔離帶

森林防火隔離帶即為為了防止火災擴大蔓延和方便滅火救援,在森林之間、森林與村莊、學校、工廠等之間設置的空曠地帶。森林防火隔離帶的設置是一種重要的森林防火途徑。

開闢森林防火隔離帶的目的是把森林分割成小塊狀,阻止森林火災蔓延。林業發達的國家很重視開闢防火隔離帶。對此,我國十分重視,開闢防火隔離帶是國內防止林火蔓延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大面積天然林、次生林、人工與灌木、荒山毗連地段,預先作出規劃,有計劃地開闢防火隔離帶,以防火隔離帶為控制線,一旦發生山火延燒至防火隔離帶,即可阻止山火的蔓延。

森林防火隔離帶主要有以下二種:

  1. 林內防火隔離帶。就是在林內開設防火隔離帶,設置時可與營林、採伐道路結合起來考慮。其寬度為20至40米左右。
  2. 林緣防火隔離帶。在森林與灌木或荒山接連地段,開闢防火隔離帶,也可結合道路,河流等自然地形開闢,其寬度一般為30至40米左右。


〈二〉

《鞏義市山川村志》:【柿樹救人】

青龍山與鳳凰山之間是一道風光秀麗的大川,名曰“山川”。山川最南頭的石崗地頭,有一顆樹齡約500年的八月黃老柿樹,柿果很像香蕉蘋果。八月中秋時果實成熟,每年結果300——400公斤,單果重約半斤。中秋節後樹葉開始變紅,到了深秋十月,滿樹紅葉,煞是好看。村民相傳,此樹為村民王木林先祖在明朝中期所植,距今已有五百餘年曆史。

農民需要經濟師:   鞏義與河南的未來新農業綜合體(005)


人們又把此樹叫“救命樹”。那是清光緒三年(1877),河南大旱災,餓死人的年景,村人紛紛外出逃荒,唯有王家及鄰人幾戶未出走。是何原因呢?原來是“旱柿子澇棗”。這年柿子結得很稠,王家收了幾百斤柿子,入冬柿子放烘後,王家及鄰人把家裡存的糠皮、幹樹葉拿來和柿子摻在一起,攪拌成柿糠。他們吃著這些柿糠度過了災荒,保住了性命。因此留下了“救命樹”之說。

〈2〉後寺河背杏兒,河南話:後寺河背杏兒(heng)

三國時期,鞏屬魏國。青龍山古稱“霍山”,亦稱天陵山。魏時,山中因有慈雲寺,佛事增多,青龍山又稱“萬佛山。還因山景秀美,山桃花頗多,青龍山還稱“桃花山”!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後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在鞏義市後寺河與慈雲寺中間有一片野杏兒林;那裡就成了方圓四五公里之內所有年輕人的最佳“野遊之地”,美其名曰“後寺河背杏兒(heng)”;從解放後一直到八九十年代,這個活動在附近幾個鄉鎮的青少年中每年都一直進行著,看誰去的早、背的多,從不間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