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福州:四名治癒患者背後的救治故事

福州:四名治癒患者背後的救治故事

臺海網2月29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在福州肺科醫院,有這樣4名患者:他們同樣都患上了新冠肺炎,不同的是,他們一名是基礎病纏身的危重型首例確診病例,一名是5個半月大的嬰兒,一名是93歲的老人,一名是懷著孩子的孕婦。

應對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只有一份,但患者身體情況各異,病程千變萬化,施救方案又豈止一份?連日來,記者多次走進福州肺科醫院,記錄了醫護人員因患施策,救治這些患者的感人故事。

28天的接力救治,患者一句"想吃熱乾麵",醫護人員聽得熱淚盈眶!

70歲的我省首例確診患者任老伯,入院前就曾在"鬼門關"走了一回。他的最大難題是:多項基礎病纏身,一確診後病情就危重,隨時瀕臨死亡。

三組醫護人員對他的接力救治,整整耗時28天!

第一棒:福州肺科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王新航、護士鍾志強組隊,駐紮連江縣醫院八天七夜,在任老伯病情突然惡化時果斷開展氣管插管和氣管鏡檢查等操作。經過6個多小時的搶救,患者脫離危險。

第二棒: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林友飛帶隊,對轉運至隔離病房的任老伯量身制定治療方案--按照國家防治標準採用氣管插管、抗病毒治療、預防感染治療、提高免疫力治療等方法,同時密切觀察其呼吸系統症狀,每隔16個小時進行一次俯臥位通氣,時刻監測生命體徵,開展心理疏導。幾天後,任老伯從危重症轉為重症,病情逆轉。然而,對任老伯的護理,卻是件難事。每天,都有五六名護士24小時值守在患者身邊,反覆吸痰、俯臥位通氣、口腔護理、鼻飼翻身、上呼吸機......這些平常在重症醫學科病房乾的活兒,在具有人傳人特徵的病毒面前更顯複雜。護士們還隨時面臨各種突發狀況--有時血流動力學出現波動,要建立升壓的單獨通路;有時候氧合下降,要趕緊翻身對他進行俯臥位通氣操作......高強度之下,為了節省防護服,大家時常還主動超時工作。

第三棒: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謝強帶隊,又經過13天精心救治,任老伯的狀態越來越好,2月11日,順利完成氣管拔管。當天,如釋重負的任老伯喊出的第一句話是:"我想吃武漢熱乾麵喲!"

這句話,醫護人員聽後熱淚盈眶!從危重症到重症,再到輕症直至治癒,對任老伯這場28天救治與愛的接力,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應。

5個半月大的嬰兒、93歲的老人、懷著孩子的孕婦,這樣的患者如何救治、護理?

一邊是嗷嗷待哺卻需要隔離救治的小患者,一邊是未受感染但執意要跟進病房的媽媽。5個半月大的林寶寶帶來的最大難題是:如何既能治好患者,又確保同住的媽媽"零感染"?

綜合考慮之下,福州肺科醫院出了"奇招"--把媽媽變成"大白",給她穿上防護服,戴上外科帽子、護目鏡和口罩,手把手教會她正確穿脫。讓媽媽可以放心地和寶寶做遊戲,睡覺的時候也可以形影不離。

然而,在窄小的病房裡"關禁閉",媽媽情緒不穩定。醫院又出了第二招--每天安排醫生、護士來"串門",創造機會說說話,給她鼓鼓勁。慢慢地,媽媽越來越有信心。

2月17日,林寶寶出院了。噙著淚脫下防護服的媽媽,說當"大白"是這輩子最難忘的回憶。

93歲的患者王奶奶沒有什麼基礎疾病,入院後治療起來不太難--對症以西藥為主、配合中藥,同時加強營養。但老人家最大的難題是:飯不會自己吃,大小便失禁,有一定程度的老年痴呆,聽力不好,只會聽福州話......

面對如此艱難的護理任務,醫院加派了會說福州話的人手,24小時貼身照料。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護士長林清舉例:每天,護士們進入隔離病房好多次,為老人翻身,幫助她活動手腳。口罩之下,聲音無法正常傳出,大家就用最土的辦法--大聲說、反覆講。

一開始,老人離了家夜夜睡不好,看著全副武裝的醫生護士也很緊張。會說福州話的幾名護士無論是不是值班,都會來病房,在翻身後、餵飯時、按摩中,陪老人家多說一會兒話。就這樣,在王奶奶住院的25天裡,這群啞了嗓子的醫護人員,成了她新的"家人"。

"孕媽"患者劉女士的難題是:新冠肺炎要治好,還得特別保護肚子裡的孩子。醫護人員在控制病情的前提下,少用針、少用藥,所有檢查和治療過程都會對腹部進行防護,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腹中胎兒的影響。

這些操作,診療方案上都有,但要消除劉女士的恐慌,常規護理可不夠。醫護人員搬出自己的人生經驗和防護知識,輪流陪著她聊生產、聊母乳餵養、聊育兒。出院那天,劉女士說:"是醫生護士對我無微不至的關心,讓我最終走出巨大的心理恐慌,戰勝了'疫魔’。" (記者 儲白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