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去北京讀書時,舍友問我的家鄉特產是什麼,我愣了一下想了好久都回答不上來。“

可能是蘋果吧,煙臺蘋果還蠻出名的”,煙臺好像沒什麼特產,吃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東西。“但是我們陝西的蘋果也很出名”室友插了一嘴,更是把我說愣了,沒有吃過陝西蘋果的我,難以說出他們之間的區別,更別說替煙臺蘋果爭口氣了。我隨後想拿“龍口粉絲”來撐場,但想到它雖然霸佔了全國超市各處的貨架,但並不是什麼頓頓必吃的食物;我隨即閉了嘴,感覺煙臺龍口真的平平無奇,連個爭氣的美食都沒有!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但隨機室友的反應,就顛覆了我這個想法。我從快遞裡拿出螃蟹,準備去微波爐熱一下,雲南室友看呆了“螃蟹,不應該是綠色的嗎?”;我打開保溫箱膠帶,是一大箱子櫻桃,紅彤彤圓滾滾,四個室友吃到沒時間說話:這也太好吃了吧!我又一次愣在哪裡,原來這些從小吃到大的,習以為常的食物,是煙臺的特產。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吃不完的海鮮:海腸、鐵腳蟹、鮁魚水餃、海膽裙帶菜

去煙臺龍口逛一逛市場,就知道這裡有吃不完的海鮮。背靠渤海,舌頭都比其它省份的人重了一個鹽度;每次回家,更要吃一吃,那些在別的海域吃不到的特產:第一當屬海腸子,當地漁民更喜歡叫它海雞子,用韭菜炒一炒,手法要快,慢了就變老;我卻要求媽媽用辣椒炒一炒,那個鮮香嫩感回味無窮。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從小沒少吃螃蟹,但是冬天一定要吃鐵腳蟹。別歧視它個頭小,只有巴掌大,兩個大鐵鉗卻佔了身子一半的個頭;每次吃起來都是牙齒咬得螃蟹殼子嘎嘣響,嘴裡卻回味無窮。渤海灣的水溫偏冷,卻促成了螃蟹的肥美,肉質纖細鮮香,每一絲裡都剔掉了海水的鹹溼,肉裡只剩下無盡的鮮甜。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在北京隔一段時間,就要去膠東館子吃鮁魚水餃,可惜沒家裡的地道。雖然在渤海灣的吃貨中,有著“一鯧二鮁三甲甲”的魚類排名;但所有魚中,最愛吃渾身都香的鮁魚,每年春秋季節,剔出肉來做水餃,尤為鮮美。買點鮁魚剁一剁,加入韭菜或者五花肉,包成水餃;有的甚至會加些牛奶進去,新鮮的口味,好過淘寶店的流水線工藝。而且如果你去蓬萊吃,會發現那兒的鮁魚水餃個頭像是巴掌那麼大,也算是膠東一大特色了。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說起海鮮湯,最惦念的就是海膽。海膽長得渾身都是刺,在地球上有上億年的歷史,膠東人也比別的地,更早知悉如何讓它變成腹中美食。雞蛋打散進去,青翠雪白的蔥花撒上去,香味爆棚餘味無窮,就算是日本北海道的生鮮海膽,都不能打敗膠東海膽湯在我心中的地位。可惜的是,我們吃到海膽也不是很容易,要吃純正的,得跑到就近的長島去。本地的長島人,似乎更偏愛海膽蒸蛋這種做法,勇敢的甚至生吃。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海邊人民飯桌上都少不了海帶,但是我更喜歡吃裙帶菜。它是長島的特產,葉片比海帶更薄,外形像芭蕉葉扇。把裙帶菜切成絲,加點辣椒,再滴上點香油和醋、味極鮮和糖提鮮,回味無窮。連日本人都饞這口,每年長島出口國外無數。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水果吃到撐:煙臺蘋果、草莓、櫻桃

說起的水果代表,第一名就是大蘋果。在煙臺叫得上名的蘋果,就有一百多種。它們的名字還非常有個性:青香蕉、紅香蕉、紅玉、金帥和國光……咬一口下去,酥脆多汁;龍口的集市上,逢年過節,就會售賣帶字的蘋果——蘋果紅彤彤,字體黃燦燦。其實這個原理很簡單,就是在蘋果個頭長到差不多,需要套袋了。這個時候,內部貼上膠帶,這樣貼膠帶的地方陽光就照不上了。蘋果自然就帶上了“恭喜發財”的字樣。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煙臺的水果裡,我最喜歡吃的就是草莓和櫻桃。草莓並不是一種稀奇的水果,但是我在北京吃到的都乾巴巴的,一點也不甜。每年冬天回煙臺老家,正是下草莓的時候,一口下去,豐潤多汁酸酸甜甜,怎麼都吃不夠。後來比較了下,發現蘭高產的草莓尤其好吃。清朝末年,草莓經商人傳到龍口,當時叫“洋莓果”“高麗果”。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每到櫻桃成熟的季節,我們宿舍就會收到我媽寄過來的一盒大櫻桃。等我工作在北京租房子,就會有兩大盒櫻桃,一盒是我的,一盒是大連的室友媽媽寄過來的。煙臺的櫻桃有個美名“北方春果第一枝”,有大體兩個顏色,紅到發紫和黃到像水晶。心臟形的皮硬厚一些,帶一些酸口,黃色的入口軟軟的,更為甜一些。但櫻桃不宜多吃,吃多了容易上火。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肉食者的最愛:黃縣餚和羊湯

冬天在街上趕集的時候,看到店家擺弄熱騰騰的餚,就饞到走不動路,在外地還沒見過這種風景。豬大腸、豬蹄、豬尾巴,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豬餚三件套。長大好久,才搞明白它是怎麼做的,將豬肉在老湯裡煮一煮,直接入口吃起來香噴噴,我爸偏愛用黃瓜和蒜拌一拌,這樣就一點也不膩了。大腸還能用辣椒來炒一炒,是每家餐桌上必吃的美味。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吃一碗羊湯,整個冬天都不怕冷了。吃過不少地方的羊肉,內蒙古的羊腿帶著奶香味,新疆的羊肝羊味更重一些,東北的羊肉湯居然要加粉絲。山東的從小吃到大,味道更為溫和一些,沒有那麼多的醃製佐料,最喜蔥花滿盆的羊湯和滑嫩嫩的羊血。老爸曾在單縣呆過一陣子,那裡羊肉湯像是牛奶那樣白,喝過一次就難忘。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蘆頭鎮的麻家羊湯以做羊肉出名:羊腿翻著油光,超級性感,可惜我們三個人吃不下。點了羊脖子,店家帶著手套現場手撕,直喊燙;羊脖子吃了幾塊肉後,剩下的一半直接做成羊湯,那胡辣辣的感覺,不加醋都很完美!點了炒羊血,沒有加澱粉,入口嫩嫩的還很結實,喜歡在嘴裡嚼來嚼去的感覺。涼拌羊臉入口很有嚼勁,就像是豬耳朵,黃瓜蒜一拌,羊肉味非常清香。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當地人才知的滋味:黃縣大糖

去姥姥家的時候,她就會從翻騰出一塊帶著芝麻的大糖,甜香酥脆,看我一口一口咬著吃,無比的開心。趕集的時候,也會見到大糖一塊塊摞著賣,它準確的名字叫黃縣大糖,一查居然有200年曆史,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離開煙臺,我才知道龍口有這麼多特產,在別地吃不到


煙臺龍口尤其過年要吃大糖,是民俗之一,在民謠裡你能找到它的影子。“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其中的“二十三糖瓜沾,就是說吃煙臺大糖”,這其中還有一段和灶王爺有關的故事。每年灶王爺要去玉皇大帝那裡彙報,人們用大糖供奉他,給他甜甜嘴,這樣灶王爺就會說好話了。膠東民間還有個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說的就是就是這件事。

煙臺還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