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日常的各類美食大餐中,經常少不了各類水產品。水產品不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優點,其還多含有DHA、EPA等對大腦發育、心腦血管健康有益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實屬日常膳食中的優秀食品組成。

但我們在吃了這麼多年的各類海鮮、河鮮後,你是否對各類水產品有正確的認識呢?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關於水產品的的七個事實。

01

你吃的鮑魚基本都是養殖的

現在大家在國內經常買到的新鮮、冰鮮鮑魚,絕大多數都是國產養殖鮑魚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鮮鮑魚價格並不高,爆炒、炭烤、蒜蓉蒸均可。圖片:Pixabay

這並不是說國內近海沒有野生鮑魚,只是野生鮑魚的產量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這樣的狀況在我國大黃魚產業中也看得到。我國同時進口了許多外國產的鮑魚,以野生居多,這部分主要供應高端市場。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新西蘭的黑足鮑(Haliotis iris),關於它的故事可以戳這裡瞭解。圖片:Nick White / Wikimedia

日常生活中我們吃到的許多水產品,其實並不一定像商家宣稱的那樣屬於“野生”、“當天出海”,像扇貝、花蛤、青蟹、四大家魚、大西洋鮭、海參、南美白對蝦、多寶魚等,基本都來自養殖。這些產品雖然存在野生資源,但遠遠無法滿足消費需求。這其中部分水產屬於外來物種引進國內養殖,目前僅存在於人工干預的養殖環境中。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電商平臺隨機搜索的水產品,在宣傳上存在諸多疑點。

反過來,也有許多水產品目前由於養殖技術尚未成熟養殖成本比捕撈高,而僅以野生捕撈形式存在,包括我們常見的小黃魚、帶魚、軟式三兄弟(章魚、魷魚、墨魚)、金槍魚大家族(只有少部分藍鰭和黃鰭存在養殖)、各類中上層魚類(鮐魚、秋刀魚)等。隨著未來養殖技術的發展和漁業資源變化,這些往日依靠捕撈的水產可能會逐步進入養殖行列。

疫情當下,有很多媒體和機構都在呼籲大家拒食野味,這裡要說明的是,“野味”指的是陸生野生動物,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食用野生水產會感染新冠肺炎。

02

養殖水產不一定不如野生的

許多人都有一個根深蒂固、難以改變的想法:野生水產品比養殖的好。坊間的解釋是這樣的:野生水產的活動和攝食條件都比人工養殖的好,當然出來的水產品質量也更好。而養殖不僅肉質略差,還存在各種潛在的不規範養殖操作問題。

上面這種說法算是部分正確。實際上做得好的養殖品種很多,不僅得到廣大消費者認可,甚至很多人都吃了很久也不知道其是養殖的。比如三文魚、鮑魚和大黃魚等,基本都是養殖的。而部分物種由於資源量少或價格高昂,你壓根就很難吃到野生的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福建寧德的大黃魚網箱養殖場。圖片:Shuqiu Xie / Aquaculture of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

養殖能

監測並控制目標物種生長的各種相關條件,從水質、生長地,到食物、排洩物等等。只要是負責任、守規矩、生長在良好水域的養殖水產品,其本身質量並不差。此外部分養殖環境還會“強迫”魚類進行運動,因此不僅出來的水產品質量有保障,口感也不差。

目前中國水產養殖的供給量已支撐起我國水產品供應的半邊天,在世界上也位居第一。

03

冰凍水產並不比新鮮的差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哪怕是在高級日料店吃到的各類壽司、刺身,也基本都是凍得嚴嚴實實的魚化開後切的生魚片,但是你並不會覺得食材不新鮮。

同樣,各大電商平臺銷售的水產品,尤其是進口水產品,也多是以凍品形式存在。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船上配有超低溫(-60℃)冷凍設備,可以將捕獲上船的金槍魚在僵死前急速冷凍。圖片:Chris Price / flick

新鮮經處理的的水產品如果能得到急速冷凍,繼而全程都保持在足夠低溫下運輸、銷售,其品質並不會比鮮活的差。這是由於足夠的低溫及適當的前處理,抑制了影響食材鮮度的腐敗物的生成堆積,且急凍及低溫能維持魚肉細胞完整保存,不被破壞。

但確實很多凍品口感較差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由於運輸過程中,凍品失溫再回凍,會導致質量變差;或廠家選用的水產品在冷凍前新鮮程度就比較差,冷凍後品質自然不佳。

我們平時在解凍水產品時也有技巧。室溫中自然化凍會讓魚肉細胞內液流失,也就是汁液流失,繼而影響口感和營養。可採用“低溫解凍”的方式:將冷凍水產放到冷藏室化凍,可最大限度保持鮮度和食品衛生。

04

水產品中的“李鬼”防不勝防

這個是業內人士熟以為常的事情了,不僅體現在專櫃售賣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就連買的消費者很多也認不清各種魚,此外不同水產品在不同地區尚存在俗名,當地叫法等進一步複雜情況。這樣的情況不僅在我們常見的本地生鮮水產品,就連超市裡的凍品也時常出現標註各類籠統俗名的情況,連進口水產品很多時候也不能避免。

舉個例子,如常見的標註為“鱈魚”的產品,實際就對應好多種魚類。此外還有異鱗蛇鯖等各類蛇鯖(油魚)被稱為白金槍魚(此名原是長鰭金槍魚的俗稱,因其肉身偏白)或鱈魚,巴沙魚魚片被稱為龍利魚(舌鰨)魚片,虹鱒被稱為三文魚(國內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虹鱒魚歸為三文魚,但該標準存在很大爭議),福壽螺冒充田螺,淡水白鯧(短蓋巨脂鯉)假冒海水鯧魚(灰鯧)等。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巴沙魚的真身是巨鯰屬的博氏巨鯰(Pangasius bocourti)。圖片:Staticd / Wikimedia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舌鰨指的是舌鰨科(Cynoglossidae)的一類底棲魚,圖為鰨(Solea solea)。圖片:Hans Hillewaert / Wikime

由於市售的龍利魚片和巴沙魚片在外觀上接近,而龍利魚售價較貴,因此有不法商家用巴沙魚片冒充龍利魚片。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左:龍利魚片;右:巴沙魚片。兩種魚片外觀非常相近,很難分辨。圖片:indiamart

這些“李鬼”水產品多為本身價格較低,想借此提高賣價。對此消費者們記得多分辨,或找大品牌、信得過的商家購買,不要貪便宜。

對於國內常見的水產品,大家可以藉助現在發達的AI技術(如各種識魚小程序,許多相關程序準確率也在相應優化提升中)等獲取相關正確認識(插播廣告:多看物種日曆文章也可以的!)。而進口水產品多標註有

物種拉丁名,在網上搜索便可知道其真身。

我也希望今後國家會對此類標註加強管理,規範相關稱呼。

05

包裝上的logo能提供重要信息

我們有時可以在水產品外包裝上看到各類logo標誌,卻不知道其含義。除了必備的SC食品生產許可(於2015年開始替代原QS認證),在此再介紹幾個常見的打在水產品上的標誌。

無公害農產品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指生產環節符合無公害的標準和規範,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量控制在食品安全質量允許範圍內,經認證的產品(水產品)。

目前國家已停止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一方面是其發展現狀存在諸多問題,另一方面是國家正準備出臺新替代產品。

有機食品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是一類自然、環保型安全食品。有機產品對生產中使用的添加劑、飼料等都做了相應規範,養殖過程中禁止大部分漁藥以及人工合成生長促進劑等的使用。同時禁止養殖基因改造或激素誘導的水生生物,並在生產、運輸過程等做一系列規範。

目前我國獲得有機認證的水產品種類還不是很多。

養殖水產品類認證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例如BAP(Best Aquaculture Practices ,最佳水產養殖規範)和ASC(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認證,意味著該水產品是按照可持續標準和負責任規範養殖、生產的可溯源水產品。

野捕水產品類認證

對於野捕水產品,有MSC(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海洋管理委員會)等認證,表示該水產品為按照可持續標準生產、依法依規且全程可追溯的水產品。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於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准以地理名稱命名的產品。

此類標識多用於某地區的特色水產品。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目前市場上尚存在其他少見類別的水產品logo,在此僅介紹最為常見的種類。

06

吃魚真有必要看季節

這個是古人總結的道理,人們認為很多水產在特定時節最適宜食用,因為此時它們肉質最為肥美豐腴,或成長狀態最好。而在其他季節,或是由於水產本身生長階段原因口感會比較差,或是能被捕獲的量較少。潮汕地區有名的“漁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潮汕漁諺:

正月帶魚來看燈,二月春只假金龍。

三月黃只遍身肉,四月巴浪身無鱗。

五月好魚馬鮫鯧,六月沙尖上戰場。

七月赤鬃穿紅襖,八月紅魚作新娘。

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蠐腳無毛。

十一月墨斗收煙幕,十二月龍蝦持戰刀。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潮汕地區魚飯中有名的巴浪魚(藍圓鰺)。圖片:嚐嚐好味道 / 豆果美食

我國各沿海地區多少存在類似的對水產品選購的民間傳言,多根據當地特有的捕撈水產品衍生而來,是古人多年經驗的總結。而且,漁諺可不是中國僅有,一衣帶水鄰國日本也有類似的民諺。雖然在發達的今天,常見魚種一年四季想吃都買得到,但還是“旬の魚”最為鮮美。跟著漁諺一同品嚐當地當季的水產品,可謂樂在食中。

然而由於資源枯竭,部分時節對應水產的捕獲量已經變得稀少。在未來的海洋保育中,如能在管理中避免對這類水產品過早利用,也能使其在應季登場時,以更好“身姿”展現給消費者。

07

你的消費行為影響海洋生物的未來

海洋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些消費行為並不利於海洋生物得到喘息的機會。比如購買市面上個頭小、價格便宜的海鮮;花大價格追求稀少的海捕物種;在休漁期購買疑是偷捕的水產品;購買街邊不明來路、極有可能是非法捕撈或養殖的水產品;片面追求大個體水產品;過度追求所選購的水產品必需是純野生的等。

你吃的真是“野生大黃魚”嗎?

圖為世界自然基金會製作的海鮮消費指南。圖片:WWF

許多機構都推出有類似的海鮮消費指南,幫助消費者選擇更加可持續的、生態友好的水產品。

這些非理性的選購行為,會把此類消費需求傳導到上游的生產端,變相支持不可持續的海洋捕撈或養殖行為。

比如小個體的海鮮雖然便宜,但如果長期支持購買此類水產,相關需求就會傳導給漁民,進而導致漁民捕撈更多未成熟的海洋生物。而片面追求野生、稀少水產,也會讓許多捕撈者去有選擇的捕獲這些物種,讓原本稀少的野生漁業資源進一步縮減。

海洋資源的保育少不了你我他的共同參與,我們的消費行為也能影響海洋的未來。


轉自:物種日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