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華北製藥駐村第一書記:疫情防控不放鬆 奔小康腳步不能停

長城網訊(記者 鄭建衛 通訊員 權偉娜)“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華北製藥派往張家口市陽原縣揣骨疃鎮窯兒溝村和閆家夭村的兩位駐村第一書記——朱兵義、劉曉賓在2月3日下午從石家莊趕回扶貧點時,是這樣的心情。

石家莊通往張家口的高速公路上,朱兵義、劉曉賓輪流當司機,驅車一路向北疾馳。他們要返回扶貧村,協助村“兩委”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春節前返石時,村裡的防控工作還沒有鋪開,雖然一直電話溝通,但還是不放心,今天終於可以回去和大家並肩戰鬥了。”朱兵義說。

华北制药驻村第一书记:疫情防控不放松 奔小康脚步不能停

給村防疫點執勤者免費送上棉衣。 華藥駐村組供圖

經過5個小時疾馳、4個卡口體溫監測和登記,他們終於到達目的地。下車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後備箱裡的“寶貝”——每村50個口罩,發給在村口監測點執勤的村民。年前獲悉村裡口罩稀缺,村民購買困難,朱兵義和劉曉賓特意向華北製藥集團公司申請,爭取了100個口罩。考慮到當地夜間溫度低至零下10幾度,劉曉賓又購買了18套棉衣免費發給大家。

根據要求,外地人員返回村裡需要連續兩週進行自我隔離、避免近距離接觸人群。人可以不外出,但工作不能停。朱兵義和劉曉賓手機24小時開機,打電話、發微信、網上辦公……由於村民普遍對電子產品應用不熟練,為了做好全面排查,劉曉賓將村民94戶197人的資料做成表格,依次錄入電腦上報。朱兵義則是在網上搜集各類防控音頻資料,每天通過村廣播播放給村民。

在村裡轉,是駐村第一書記每天的“必修課”。“看看大家需要啥,看看哪些工作沒做到位,自己親眼看了,心裡就有了譜。”劉曉賓說。晴天的時候,村民們喜歡聚在牆根下聊天曬太陽。疫情防控時期,劉曉賓遠遠看到有人聚集聊天就喊兩嗓子:“老鄉們,回家吧!為了疫情防控,咱不扎堆。”2月7日,窯兒溝村有戶村民家老人去世,按照當地習俗需憑弔7天。響應“疫情期間,喪事簡辦”的號召,朱兵義跟村民耐心溝通,最終簡化喪葬事宜,最大限度減少了人員聚集。

窯兒溝村西南方向鷲峰山上有一座1200多年曆史的鷲峰寺,在當地小有名氣。疫情防控期間,鷲峰寺景區按要求已經關閉,但還是不時有人開車前來。朱兵義當起了義務巡山隊員,在路上懸掛警示標語,看到行人就及時勸返。“來的人多數不是本村的,而且都是結伴同行,這就有聚集傳染的危險。”僅在2月17日,他就勸返了好幾輛車的人。

“做村民工作就得掏心窩子,真心實意去辦,大家都能理解、支持。”得益於駐村工作組嚴謹、細緻、耐心的工作,疫情防控期間,無論是閆家夭村還是窯兒溝村,均未發生一起因管理而起的爭執。真心換真情,村民們擔心交通不便,駐村第一書記吃不上菜,時不時送來炸豆腐、酸白菜、土豆等。

“我們這的柴雞蛋,綠色無公害,味道好……”2月17日,忙活完手頭活,朱兵義抽空給熟人打電話,推銷起村裡的柴雞蛋。“疫情防控期間運輸不暢,老鄉家的柴雞蛋滯銷不少,真是著急。”朱兵義說。

早在2018年底,華藥定點的兩個扶貧村就已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底,隨著最後一戶貧困戶的摘牌,兩村村民全部實現脫貧。今年除了疫情防控工作,如何幫助老鄉們走上小康路,走上幸福路,成為華藥駐村第一書記的“心頭大事”。

“今年,我們打算建兩個蓄水池,將山上的水引流貯存,方便老鄉灌溉;再建三個養殖大棚,擴大養殖規模;擴建民宿客房27間,進一步豐富鄉村旅遊;復墾土地,引進資金……讓老鄉們集體奔小康。”說起今年給窯兒溝村老鄉謀劃的項目,朱兵義滔滔不絕。

在閆家夭村,得益於國家政策支持、企業出資出力和駐村工作組的細緻工作,2019年,閆家夭村給15名村民找到工作就了業,養殖合作社年底為村民分紅12.4萬元,100畝苜蓿草也已全部種植,只待返青……“今年,我們將繼續鞏固擴大這些‘造血式’扶貧項目,豐富養殖品種,拓展牧草用途,爭取更多項目,給老鄉們鋪就小康路。”劉曉賓信心滿滿。

2月24日,華藥另外4名駐村幹部也全部返回扶貧村,他們用自己普通而平凡的工作,支持著疫情防控,謀劃著老鄉們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