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大華李柯卸任,「空降」總裁為何又「火速」離場?丨附獨家專訪

大華李柯卸任,「空降」總裁為何又「火速」離場?丨附獨家專訪

大華股份的李柯時代正式宣告結束。

擔當1031天改革操盤者的李柯,於今天正式卸任大華股份董事與總裁職務;同時,大華股份創始人傅利泉迴歸接任。

而這,距離他在大華的首份三年期任職合同到期還有65天。

在正式遞交辭職申請的前一個月時間裡,李柯的微信朋友圈發佈的大部分內容都還與大華股份相關。

他的火速離職,也瞬間引發了行業熱議。

得知這一消息後,雷鋒網AI掘金志第一時間聯繫到了李柯本人。對於突然離職的原因,他解釋,“有些信息不便透露,目前還是想先休息一陣子。”

對於離開大華後的未來規劃,他告訴雷鋒網AI掘金志:

“後面還是會選擇自己熟悉的ICT行業中基於大數據算法以及區塊鏈等技術在行業中的機會看看。”

此前在接受雷鋒網專訪時,我問李柯:

“你最終想把大華帶到怎樣的高度?”

“5年之後,如果大華在視頻物聯這個大產業能夠排到全球前五,我們就是一家偉大的公司,我希望可以去見證。”

他答道。

今天來看,未來大華的輝煌與否,他都無法參與見證了。

關於李柯

如果說傅利泉是大華從0到1開拓繞不開的人物,那李柯就是大華從1到N發展的重量級嘉賓。

2017年4月, 李柯空降大華,出任公司董事、總裁。

在此之前,他曾在華為任職21年,最高官至南美區總裁、集團副總裁。

2019年10月,李柯在接受雷鋒網專訪時首次公開談及加入大華的原因:

1、我碩士期間的研究課題便是人工智能,面向神經網絡並行計算和識別方面課題,一直以來,對AI都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


2、離開華為以後,我希望能夠操盤一個產業,而這個產業一定是經濟、技術的發展趨勢才行。


3、受邀參觀大華展廳後很心動,這些攝像頭就是視頻大數據的入口,是寬帶物聯網感知端;另一方面,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一定未來的趨勢。大華的平臺非常好。

在操盤大華兩年多時間裡,他做出了可圈可點的成績,將這家老牌安防企業原有的基因成功激活,也給安防市場添上了絢爛的一筆。

一、他領導下的大華,提出了“AIoT+SDTV”雙引擎戰略。

他曾提到,行業技術持續進化,用戶需求也在不斷更新,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方案,必須轉化為實際產生的可衡量價值,客戶才會有興趣付費,而這些除了硬件和產品還取決於軟件和算法。

AIoT強調以視頻為核心的感知和智能的能力,實現對真實場景的全面感知;SDTV強化客戶的業務理解,圍繞數據的價值計算,去打造軟件和算法,通過AIOT+SDTV構建面向用戶價值鏈的閉環。

AloT和SDTV是支撐大華HOC落地的技術路線和架構,也是他們的業務規劃和方向。

二、他領導下的大華,業績穩步提升。

過去兩年,受限於經濟下行、部分PPP項目清理、海外貿易摩擦等因素,安防市場遭遇不小衝擊,增長速度相對放緩。

而在李柯帶領下的大華,卻在較為低迷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穩定增長。

今日,大華髮布2019年度業績快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260.9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25%,實現營業利潤34.4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47%,實現利潤總額34.4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27%,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31.6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04%。

大華業績的穩步增長,得益於其對安防市場的整體把握。

自李柯上任以來,其不斷推動大華從硬件思維向解決方案轉型,研發端引入市場評估體系,產品交付開始走向前臺,“城市之心”戰略便是典型的以應用為核心的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

2018年,大華推出“大華HOC(Heart Of City)城市之心”戰略,在“全感知、全智能、全計算、全生態”支撐下,為城市、行業和消費者市場提供系列化解決方案與產品。

對於城市級業務解決方案,大華股份提出“1+2+N”為整體框架,即一個平臺——大數據平臺,兩個中心——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城市安全中心,N類行業應用。

業務版塊上,2019年大華將中國區業務劃分成了四大版塊。分別是以政府為核心的 To G 業務,以大企業為核心的 To B 業務,以中小企業為核心的 To SMB 業務和以消費者為核心的 To C 業務。

除此之外,他們還積極佈局海外市場,加大高端產品的投放力度。典型的項目包括:匈牙利邊境線項目,丹麥大型智慧停車項目等。

三、他領導下的大華,積極變革、力求突破。

此前,他曾告訴雷鋒網,傳統安防市場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這個變化一方面是技術的驅動,另一方面也是行業業務轉型的驅動。

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不再是原來安防產業所經歷的模擬到數字,標清到高清這樣的升級變化,而是產業邊界的模糊與外延的擴大。

行業在變革,企業也必須變革。

不管是傳統的安防企業還是新進入的獨角獸企業,也包括關注這個產業已久的ICT互聯網巨頭,解決方案不再是產品的組合,而是需要理解客戶的業務場景,銷售模式也不再是為了賣產品而賣產品。

由此,他帶領下的大華通過培訓、賦能、實戰等各種方式,幫助大華跟上行業轉型的高速列車。

當然也有適應不了快速轉型的人,所以看到,大華李珂時期,員工離職率相比傅利泉時期會略高一些,包括管理幹部的流失。

李柯專訪實錄

以下是去年安博會期間,雷鋒網對李柯的專訪實錄,印象中的他,談起AI安防,有著說不完的話。

他對技術落地、應用瞭然在心;對於行業大勢、企業定位娓娓而談。

在接受雷鋒網AI掘金志專訪的一個半小時裡,他談到了當下、超越、矛盾、未來,從事件到人物、從人物到故事、從故事到變革,從模擬時代講到IP時代,再講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時代。

從某種意義來說,當李柯把真實的自我帶入AI安防角色中的那一刻,他就已回到主場。

安防正在“去安防化”

雷鋒網:兩年前,你加入大華執掌帥印的契機是什麼?

李柯:主要有三點。

1、我碩士期間的研究課題便是人工智能,面向神經網絡並行計算和識別方面課題,一直以來,對AI都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

2、離開華為以後,我希望能夠操盤一個產業,而這個產業一定是經濟、技術的發展趨勢才行。

3、受邀參觀大華展廳後很心動,這些攝像頭就是視頻大數據的入口,是寬帶物聯網感知端;另一方面,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一定未來的趨勢。大華的平臺非常好。

雷鋒網:所以你認為當下的安防還是一個風口?

李柯:今天的安防已經不是過去傳統意義的安防,業務範圍不僅僅是安全防護。確切講是視頻物聯或者基於視頻的人工智能發展是未來的方向。

雷鋒網:你之前演講的時候提到:大華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這是口誤嗎?

李柯:不是,這是指導我們公司發展的戰略方向。

首先AIoT是未來的趨勢。大華未來發展方向就是基於視頻及相關感知領域智能化,從而把物理世界改變成數字孿生世界。並通過大數據的碰撞和計算實現業務的智慧協同的智慧孿生世界。

雷鋒網:接掌帥印兩年後,你有什麼新感觸?你給大華帶來了哪些變革或者新元素?

李柯:大華不知不覺就從一條小溪匯入了大海,風會更大、雨會更大,遇到的挑戰也會更大。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活下來,要清晰定義自己的業務邏輯和邊界,並持續聚焦到這些領域。

我在華為工作了近21年,從研發到產品到行銷到管理,應該能夠帶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解。

AI雖好,不要做半吊子工程

雷鋒網:作為中國最早幾批從事AI研究的高材生,你怎麼看眼下人工智能的落地進程,不少人對它的落地速度及質量稍顯失望。

李柯:今天的很多人工智能應用距離產業化還有一段距離。人工智能是技術,技術需要產品化、需要產生價值,做產品也好、做解決方案也好,不能做半吊子工程。

雷鋒網:什麼是AI半吊子工程?

李柯:用商業思維去衡量,落地之後,能給客戶增收或者降本增效就不是半吊子工程,否則就是。

雷鋒網:你覺得目前市面上的AI算法公司做得怎麼樣?

李柯:價值有,但估值過高。任何企業都需要有產品、有客戶、有渠道、有市場,客戶永遠不會只為技術買單。

未來會有一部分能活下去,但也許不一定都是現在看到的這些。

雷鋒網:那AI芯片創業呢?

李柯:這不一定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集成電路是一個高壁壘、高投入、高迭代的產業,不像大家通常理解的用幾個開源的IP做個SOC就行了,這是個系統工程。

雷鋒網:大華好像也有芯片相關部門,在做一些類似的工作?

李柯:我們現在有一個三百人左右的芯片團隊,同時我們和海思、安霸等芯片廠商也有很好的合作。

雷鋒網:這個芯片團隊的具體作用是?

李柯:正如我前面講過的芯片是個高投入的產業,我們自己做的主要滿足個性化需求,如果說海思等廠商提供的是主食,我們要做的就是味精和豆瓣醬,能讓菜餚更美味。

雷鋒網:那麼這些豆瓣醬和味精,大華如何決策做還是不做?

李柯:還是商業思維,要學會算賬,別人能做好的,成本更低的,我們就拿來用。

雷鋒網:後期芯片這塊,會不會受到國內相關公司的掣肘?

李柯:不會,產業鏈的複雜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

行業無戰事,競合是趨勢

雷鋒網:你提倡競爭嗎?現在最大的競爭對象是誰?

李柯: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還是原來的邏輯,因為重合度太高,所以必然會有競爭。

雷鋒網:你怎麼看現在的行業競爭?這個賽道已經有不少跨界者闖入了。

李柯:這兩年市場的輿論過熱了,現在環境的競爭關係不是簡單的0和1的關係。未來的市場更多的還是競合關係,產業鏈越長,亦是如此,優秀的企業需要有能力構建合理的技術生態和商業生態。

在這個過程中,當局者應該在考慮競爭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加強自身內力修煉,為客戶創造價值從而增加客戶黏性。

雷鋒網:你預測未來會沿襲現在的產業結構嗎?還是會有新一輪的洗牌?

李柯:一個產業的格局演變取決於各個玩家的戰略選擇,戰略是有時效的,當前安防產業的變遷對於各個廠家的戰略選擇都是一個挑戰,因為戰略決定方向,方向決定未來,所以現在還沒有辦法預估未來的事,就我個人的觀察,大家的戰略選擇未來肯定會有差別。對於大華來說,還是會堅定自己的步伐,持續在自己聚焦的領域進行投入,高築牆、廣積糧。

雷鋒網:聽說這一段時間大華離職率相較去年同期會高一些,包括管理幹部的流失。

李柯:行業在變革、企業也必須變革。我們要做的是通過培訓、賦能、實戰,幫助大家跟上大華現在高速轉型的這輛列車,但是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跟上這輛列車。適應不了快速轉型的人、沒有學習意願的人,那就沒有崗位給到。

雷鋒網:如何變革?

李柯:一方面,增強自己的能力,大華自身也面臨數字化和智能化挑戰和變革,比如IT架構方面、業務流程重組等,逐步提高運營效率;另一方面聚焦客戶,從客戶需求出發來指引研發的精準投入。

AIoT+SDTV,兩條腿走路

雷鋒網:你如何理解當下的安防市場?有什麼不一樣的洞察?

李柯:行業技術持續進化,用戶需求也在不斷更新,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方案必須轉化為實際產生的可衡量價值,客戶才會有興趣購買,而這些除了硬件和產品還取決於軟件和算法,基於此,大華提出了AIoT+SDTV雙引擎戰略。

AIoT強調以視頻為核心的感知和智能的能力,實現對真實場景的全面感知;SDTV我們可以講業務是龍頭,所以首先是強化客戶的業務理解,圍繞數據的價值計算,去打造軟件和算法,通過AIOT+SDTV構建面向客戶價值鏈的閉環。

雷鋒網:那麼AloT、SDTV與大華HOC城市之心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

李柯:AloT和SDTV是支撐大華HOC落地的技術路線和架構,也是我們的業務規劃和方向。

去年講大華HOC城市之心的時候,蘊含大華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規劃的邏輯和市場和客戶業務運作的邏輯,今年我們發佈的是基於HOC這個架構的支撐體系,也就是基於全感知+全智能實現的場景智能感知,就是AloT。計算產生價值,加上生態合作,就是SDTV的邏輯。這樣兩條腿詮釋了我們是怎麼佈局、怎麼發展的。

雷鋒網:AloT和SDTV這兩條腿和其他家的有什麼分別?

李柯:我們的數據庫是一套架構,技術引擎也不一樣,強調的是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和適配性。有些廠家是一個數據庫一個架構, 在真實的客戶業務場景中,後期數據碰撞時就會遇到靈活性和適配性的問題。

雷鋒網:大華HOC城市之心與其他廠商提出的概念又有什麼本質區別?

李柯:品牌包裝是為了方便記憶,技術最終要服務業務,而業務的成功要有資源 、要懂客戶、要有技術,這三個要素缺一個不可。

大華HOC強調聚焦客戶場景、深入理解客戶需求,實現技術、產品和方案創新發展跟客戶價值的平衡與耦合,時刻感知客戶業務脈搏,實現面向客戶價值閉環。

雷鋒網:宇視通過和阿里雲合作從硬做到軟,華為也一直在尋找合作伙伴,大華通過自身能力去補齊短板,而非合作,這種方式妥當嗎?性價比高嗎?

李柯:其他企業的戰略我不過多評價,大華的戰略很多人理解有誤。

我們講的是客戶價值的閉環,而非大華自身閉環。大華HOC裡AloT和SDTV技術體系蘊含了產品規劃的邏輯,我們強調靈活性就是技術架構要靈活,能夠吸引業界的合作伙伴,而強調適配性就是可以融入合作伙伴的生態,我們可以和阿里雲、華為雲合作,我們的強項是視頻的處理能力。

雷鋒網:大華的業務邊界在哪裡?

李柯:界定大華的業務邊界,我們有一個核心圈,就是前面提到的2個戰略,我們會持續加強 ;核心圈之外有一個外圍區域,我們會持續跟蹤。 根據資源和排序圈定我們的核心戰略圈 。

雷鋒網:AIoT+SDTV雙引擎戰略,你預計這個佈局大概多久能見到成效?

李柯:有些事情的週期會長一點,有些事情的週期會短一點。這個佈局是2017年就開始,今天發佈是因為已經落地一些並有一定成果,未來也會不斷強化這兩方面的落地。

雷鋒網:從硬件到軟件,這是一次革命性的轉變,你對這次轉型或者變革足夠自信嗎?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傳統安防廠商在運營大數據這一塊還缺了些基因。

李柯:信心很足。在這個視頻物聯產業裡頭,大華的優勢能做到軟件和硬件效能協同,為客戶貢獻更大價值。我們基於大數據治理和服務能很好與客戶業務場景結合,從而形成面向客戶價值閉環。

先活下去,再談其他

雷鋒網:日常管理中,你會比較喜歡研究哪家公司的管理模式?

李柯:這世界上沒有完全可以套用的管理模式,所有能活下來的公司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然後我們要結合大華的業務實際去撬動企業的管理模式的轉型,但不能為了轉型而轉型,所有我們內部的變革和我們前面講到的邏輯一樣,也要對準企業的價值。

雷鋒網:你最終想把大華帶到怎樣的高度?

李柯:我曾經說過,5年之後如果大華在視頻物聯這個大產業能夠排到全球前五,我們就是一家偉大的公司,我希望可以去見證。

雷鋒網:有信心嗎?

李柯:

首先得健康地活下來。

雷鋒網:你現在最關注什麼?

李柯:我做CEO,就要保證公司的大方向不能錯。

雷鋒網:AI時代,未來大華要怎麼走?

李柯:具體來說,就是AIoT、SDTV兩條腿走路,在競爭中成長,在成長中合作,並隨時保持靈活性和開放性。

同時,要形成未來能夠持續增長的能力,當然這個過程非常痛苦,需要足夠的戰略定力,也許洞察好的方向不能馬上產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