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別不信,這幾種魚你釣到了很可能認錯,連老釣友都會叫錯名字

很多釣友之所以喜歡野釣就是覺得自然水域魚種豐富,個體大小不一,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出來。釣魚時間長了對魚的瞭解也比普通人要多很多,但是因為有些魚長得很像連很多釣友都分不清楚,有時候在朋友圈秀漁獲的時候說錯名字也有點尷尬(很容易被認為釣技不給力啊,哈哈)。今天這篇文章路人甲來整理幾個容易被認錯的魚,希望以後別出錯了。

別不信,這幾種魚你釣到了很可能認錯,連老釣友都會叫錯名字

青稍和紅尾

這些魚長得和翹嘴很像,所以很多釣友釣到這些魚的時候都會說釣到了“翹嘴”,因為它們的嘴巴都有朝上翹的特徵。其實嘴巴朝上翹的魚並不一定是翹嘴,青稍和紅尾也有這種特徵。雖說翹嘴嘴巴朝上翹,但是它們的背部是平直的,而青稍​卻是個“ 駝背”,從嘴巴到背部之間比較突兀,而且個體都不大,上斤的就已經屬於大傢伙了。紅尾是最好辨認的,尾巴和魚鰭有淡紅色,雖說嘴巴也上翹但是嘴巴卻比翹嘴要尖一些。

別不信,這幾種魚你釣到了很可能認錯,連老釣友都會叫錯名字

牛尾巴

很多人一看到這種魚就會叫它黃顙魚,因為它倆實在是太像了,顏色,體型都差不多,而且這貨身上也有這樣3根特別明顯的刺,而且它們的習性也差不多,都喜歡在一些陰暗的地方覓食。就好像隔壁搬進來一對雙胞胎一樣,喜歡吃的東西也差不多,一般人還真認不出來誰是誰。但是你仔細看的話就能分辨出一些東西來,牛尾巴的體型要瘦長一些,尾巴並沒有分叉呈扇形,這點和黃骨魚有明顯不同。而且它們的數量比黃骨魚要少,更珍稀,菜市場根本買不到。

別不信,這幾種魚你釣到了很可能認錯,連老釣友都會叫錯名字

吉利慈鯛和太陽魚

兩廣地區最討厭的魚就是羅非魚了,一來就是一大堆,餌料放下去就就被它們搶光。但實際上你釣上來的並不全是小羅非,還有可能是吉利慈鯛和太陽魚。吉利慈鯛和羅非最大的區別就是肚子上有紅色,背上有黑斑,而且還長不大,習性和羅非差不多,攻擊性比較強,用亮片都能釣到它們。太陽魚長得也和羅非比較像,也長不大,和羅非最大的區別就是魚鰓上有黑色圓點,耐寒性要比羅非強一點,所以分佈範圍也廣一點。

別不信,這幾種魚你釣到了很可能認錯,連老釣友都會叫錯名字

鯰魚

以前鯰魚是個好東西,但自從埃及塘鯴開始氾濫之後鯰魚就遭罪了,走到哪兒都受人白眼覺得它是一種很髒的魚。不為別的就因為埃及塘鯴和它長得比較像,很多人頭聽說過養殖埃及都用的很髒的東西養的,而且一些臭水溝裡也經常有米級塘​鯴出沒。但這對鯰魚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鯰魚雖然也吃腐質物,但對水質要求挺高的,耐髒能力並沒有那麼高。而且並不是所有吃腐質物的魚都很髒,要這麼說龍蝦也吃腐質物,為啥還賣這麼貴呢?鯰魚和塘鯴區別還是挺明顯的,它只有2根長鬍子,另外2根鬍子比較短,而且嘴巴是“地包天”的造型,背鰭很短,不像塘鯴那樣八根鬍子都很長,背鰭也特別長。

別不信,這幾種魚你釣到了很可能認錯,連老釣友都會叫錯名字

土鯪,泰鯪和麥鯪

鯪魚屬於南方魚種,一般常見的有土鯪,麥鯪和泰鯪,它們有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力量很大,一斤的魚搞定你0.8的子線也不難。土鯪最鮮明的特徵就是身體的兩側有寶藍色鱗片,肉質較為細嫩,不管是清蒸還是做魚丸都是上選。麥鯪和泰鯪屬於外來魚種,肉質要差一些。泰鯪長大後鱗片略呈紅色,下嘴唇邊上有一些小肉瘤一樣的東西,眼睛上有一點紅色條紋,中魚後衝刺裡 特別大5斤左右的就能爆竿。麥鯪是身體上部分青灰色,尾巴和魚鰭略呈紅色,嘴巴有比較明顯的天包地特徵,中魚後喜歡衝刺甚至跳躍。

別不信,這幾種魚你釣到了很可能認錯,連老釣友都會叫錯名字

最後:自然水域的魚有很多種,容易弄混淆的魚並不只有這幾種,但這些是最容易混淆的。比如說在沿海地區很多釣友還能釣上黃腳鱲,卻被誤認為是羅非,有些釣友釣到了紅眼卻以為釣到了草魚。別人認錯倒是無所謂,但是作為釣魚人還認錯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希望釣友們能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