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視頻裡的通話,竟是最後一次喊應爸爸

洪玲最後悔的是,大年三十那天,工作忙碌一天的她,晚上和父母吃過年夜飯之後,匆匆忙忙地就走了,話也沒有多說什麼。

洪玲最懊惱的是,前一天和父親視頻時,由於每天上班詢問病人及家屬接觸史,嗓子疼得不得了,也沒多問一下父親的身體情況,就結束了視頻通話。

洪玲最遺憾的是,給父親買的血糖針,讓弟弟帶回了家,儘管被工作弄得身累又心累,自己還是應該親自送回去,順便再多見一面父親。

大年三十晚上的一別,竟是永別

2月19日,早上八點過,作為成都市溫江區人民醫院門診部副護士長,同時也是資深護士,洪玲正在護理專科門診坐班,為患者提供高血壓、糖尿病、傷口、造口、PICC等服務。

“鈴鈴鈴……”電話急促地響起,洪玲一看是媽媽的電話,趁著還沒有患者,便連忙接了起來,“你爸爸惱火了,你趕快回來!”“你喊我也沒有辦法,你趕快打120,我回來也搞不贏!”媽媽的電話像一支箭,從洪玲的心上穿過,更如同一座山,壓在了原本就因疫情防控喘不過氣的洪玲身上。

視頻裡的通話,竟是最後一次喊應爸爸

掛了電話,洪玲飛奔地跑下樓,看父親被送到急診科沒有。等了一會兒,怕有病人來,又趕緊跑上去。“我就想著最多耽擱一下,幫忙把住院手續辦了,然後繼續上我的班。”暫時離開門診時,洪玲還讓旁邊口腔科的醫生幫忙照看一下自己的診室,要是有病人,喊他等我一下,我馬上就過來。

這樣跑上跑下看了幾次,在急診科看到父親時,他已經神志不清了,洪玲怎麼叫爸爸,也得不到任何回應了。意識到父親可能情況不妙,洪玲只得給主任打電話,說把我的門診關一下。

病情發展很快,父親被緊急送到心內科時,各項生命體徵都不好,科室的醫生、護士開始全力搶救,而洪玲只能在旁徒勞地看著,眼淚就開了閘。

一個小時後,9點過,醫生宣告了父親的死亡,洪玲怎麼也想不到,大年三十晚上簡短的聚別,竟成了自己與父親永別的儀式。

離得很近卻被疏忽的家人

1月24日,除夕佳節,早上7點半,穿戴好隔離衣、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全副武裝的洪玲站在門診預檢分診點,為來往的人群測量體溫,然後不斷詢問他們的接觸史。

這天的風特別特別大,室外溫度只有4度,站在門診廣場中間的洪玲都快被吹倒了。她值守的門診預檢分診點,是臨時搭設的棚子,脆弱支架支撐著一個頂,四周都是空的,風呼呼地灌。她怕溫度太低,影響體溫檢測槍正常工作,只好把體溫檢測槍貼在自己的身體上,用體溫焐著。

嘭……棚子被風吹倒了,頭頂的遮蓋沒了,躲避及時的洪玲心裡盤算著,這也太冷了,立即通知後保部,要不然把其他姐妹凍壞了,工作也做不走。

視頻裡的通話,竟是最後一次喊應爸爸


上千次的抬手,上千次的詢問,上千次的解釋,一天工作結束,洪玲胳膊痠疼,嗓子也疼得不想說話。脫下防護服,洪玲喝了一小杯水,在辦公室裡把科室的各種報表、培訓資料弄完後,趕緊回家和丈夫孩子一起到父母家吃年夜飯。

此時,82歲的父親與七十多歲的母親已經做好了飯菜。席間,洪玲還是像往常一樣詢問有糖尿病、慢支炎的父親身體情況,“血壓高不高,血糖有沒有控制好!”“好、好、好……”父親轉頭叮囑女兒洪玲,“你自己才要多注意身體,累了就要休息,不要把身體熬垮了!”

吃過飯,累了一天的洪玲匆匆忙忙就走了,話也沒有多說什麼。

此後的洪玲就因新冠疫情防控每天從早忙到晚。嚴峻的防控形勢,一個疑似病人都不能漏的命令,天天大量瑣碎而繁雜的工作,都讓洪玲感到身心俱疲,“面對每一個人都小心翼翼,誰知道站在我面前的哪個是感染者,病毒看不見,誰也不知道它來不來,什麼時候來,從哪個方向來。”

“回到家之後,經常都是八點過了,雖然和父母離得很近,但也提不起勁去看父母,經常就打個視頻電話。”回想起來,洪玲心裡愧疚不已,“我對家裡人關心太不夠了,我其實就在醫療系統上班,但爸爸就來我們醫院看過一次病住過一次院,他就是不想麻煩我,不舒服了一般就自己去小診所買點藥吃。”作為一名護士,洪玲其實知道,自己的職業對於爸爸這種慢性病來說,是特別有用、管用,但自己兒女的職責卻沒有做到位。

短暫休息了四天的洪玲忙完了父親的後事,又趕緊回來上班,“爸爸已經火化了,陵園沒有開,只有再選時間去安葬了。”洪玲說,自己很想很想爸爸,但是這麼多天,一直沒有夢到過他,“爸爸選擇這個時間走,走那麼急,那麼快,我知道他是不想麻煩子女,不想麻煩家庭。”洪玲和自己說,爸爸是簡單的人,一輩子都不想麻煩人,這麼走,也許是他希望的吧!

父親去世之前,洪玲在醫院報了名預備去湖北,隨時做好準備去支援,“如果選上我,現在,我也還是會去,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我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做的,是戰鬥,更是災難面前的職責!”

採訪手記:

她是帶著哭腔和我聊完整個事情的,期間多次說到“爸爸”時,她幾度淚崩,連忙轉過身用手把眼淚抹去。

和她聊天的時候是星期一,是她剛剛處理完父親的喪事之後上班的第一天,不知道是因為父親的逝世,還是近一個月堅守防疫一線的工作,讓她看起來特別疲憊。

聊天中,她說的最多的是,“天天忙忙碌碌地做了什麼,我感覺自己沒做什麼工作,好像也不是特別有意義。”其實,給每一位來院的人測量體溫、詢問接觸史、維持門診就醫秩序,是在把好醫院的第一道關口,這樣的工作,平凡而繁雜,其意義和價值就在於她們守護了更多人的健康與平安。

其實,在醫院各個角落都有這樣默默工作、堅守崗位的人,他們克服著各種困難,家庭的或者是自身病痛,做著您看得到或看不到的付出,也許他們的工作沒有衝鋒陷陣、救死扶傷的那麼壯烈,但保一方平安,他們缺一不可。

謝小英 成都日報記者 餘星雨 供圖 溫江區人民醫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