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洪濤:疫情對首都農產品流通的影響及對策


洪濤:疫情對首都農產品流通的影響及對策

2020年2月28日下午,“疫情對首都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及應對之策”網絡論壇舉行,由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聯合主辦,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中國貿促會、京東雲集團、周生生集團、北京超市發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步行商業街工作委員會、中國農業展覽協會農產品電商工作委員會等專家、企業家、教授等300人參加了會議,12名專家研討發言。洪濤教授在會上作了研討發言。以下是整理的講稿。

一、新冠疫情對首都流通業的影響深遠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面帶來巨大的影響,從規範化、數量化角度而言,影響效應分為負面影響、零影響、正影響;影響有負面的影響,也有正面的影響;有短期的影響、中期的影響、長期的影響;有直接的影響,也有間接的影響;新冠疫情的影響具有複雜性,對首都農產品流通的影響也具有多樣性。

因此,這次新冠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大,但不能夠誇大,也不能夠縮小,同時正面效應也不能夠忽視,應使其效應最大化、常態化。

新冠疫情除了負面影響外,也有正面的積極影響,帶來數字經濟的“火爆”,可以說2003年SARS衝擊,促進了馬雲淘寶網的成功,當前的疫情促進了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促進了數字經濟的生態發展。2020年1-2月,在線教育收入達到1240億元,增長300%。阿里釘釘舉辦的“新零售戰疫增長營”直播課程有8802萬人閱讀,5327人參與討論。這是親身經歷的。

二、首都農產品的流向主要來自市外供給

北京是超大型消費城市,農產品的自給度較低,不超過5%,首都農產品主要來自市外供給。如北京市自給蔬菜相對較少,蔬菜的流通的渠道主要來自國外基地,國內來自海南、河北、山東、湖北、山西、以及東北等種養基地。

新冠疫情期間,特別是1月23日武漢市“封城”以後,由於各地封路帶來的連鎖效應,對農產品物流有負面影響。新冠疫情爆發後,聚焦性的活動取消,對聚焦性的農產品交易、農產品物配、農產品採買的等都帶來影響,北京自給性的蔬菜也在新冠疫情期間解決了相應的“燃眉之急”。春節期間北京自產蔬菜日上市量達2100噸,但僅僅是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日上市蔬菜量1.8萬噸的11.6%。

三、新冠疫情期間出現了許多新名詞

新冠疫情期間,聚焦性交易減少、直接性交易減少,非聚焦性交易增加、簡接性交易增加,在北京出現了許多創新的名詞,如無接觸配送(美團等社區生鮮的模式)、無接觸點取餐(肯德基)、共享員工(盒馬等企業共同創新)、無人超市、無人便利店(便利蜂)、無人咖啡(瑞幸咖啡)、移動/智能菜藍子(京東通州七鮮超市)、無接觸安心送(美團)、無接觸服務(北京華住集團酒店“華掌櫃”)、美團無人車問世、花園菜市場(北京)、便利蔬果車(北京)、蔬菜直通車(北京)、直播賣菜(六大直播平臺:京東直播、淘寶直播、快手直播、抖音直播、蘑菇雲直播、微盟直播等)、加油站零接觸購菜等。

四、新冠疫情下首都農產品消費的新特點

“疫情期”,以及“後疫情”期即將到來,這段時間首都農產品新消費需要出現新的特點:如安全消費、健康消費、綠色消費、智能消費、生態消費的消費理念迅速形成,迫切需要用“高效、安全、健康、綠色、智能的生態鏈和生態圈”去滿足,表現為服務消費、品質消費、品牌消費具體特別是新消費需求催生了一些新的業態,如數字化的商品、數字化的交易、數字化的物配供應鏈、數字化的結算與供應鏈金融、數字化的經營環境(對人流、車流、空氣溫度、溼度、質量進行管控)、以及新的管理(人財物)。

五、探索數字農產品“拉式供應鏈”體系建設

一是需要加強“菜藍子市長負責制”、“米袋子市長負責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政府出臺了許多政策,特別是最近正在制訂《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使北京市場營商環境進入3.0階段,關閉野生動物市場,;

二是更需要發揮市場的作用,用市場手段較好地配置首都資源的功能,充分發揮市場的活力,如數字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零售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三是充分利用移動網(5G)、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科技,來進行數字城市建設,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特別是數字農產品流通產業的轉型升級;

四是倡導綠色消費理念,滿足北京2100多萬城市居民新的消費需求、北京3億多全國各地的遊客、北京近400萬境外遊客的新消費需求。

五是探索北京農產品流通業全觸點、全渠道、全場景、全球鏈、全客群的數字化轉型模式,建設北京農產品流通的高效、安全、健康、綠色、智能、生態的產銷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