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上個網課跟兒子都吵兩架了,怎麼讓孩子自律啊?

老刀觀世界


我個人認為上網課就相當於在家裡自學,不同的就是上課的時間不由自己安排,還有老師和家長的推進計劃和監督。最終的效果怎麼樣不光要看老師講課水平,更多的是看學生的自學能力,還有家長的介入程度。

一個自學能力強的學生,自我約束的能力也不會差到哪裡的,家長少介入為好,負責搞好後勤,噓寒問暖的時候談點孩子感興趣的輕鬆一點的話題,緩解一下孩子的學習壓力是比較好的方法,如果是經常不懂裝懂的幹些好為人師的事情,可能適得其反,這可能是一項技術活,說的時候大家都能領悟到,可在日常實際生活總是看到一些家長對著孩子狂吼亂叫,搞得父子母女反目的尷尬局面。

所以要想孩子自律又上進,首先父母自己得做到自律又上進,做好孩子的表率,在日常的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最好的老師是父母,男孩子大多都是變成了他爸爸的樣子,而女孩大多數都變成了她媽的樣子!




caihong老熊


沒有自律的確上不好網課,但是依此放棄網課,等待開學可不是明智之舉。

我是一名老師,也是一個家長,我可以從自身的經歷說說我的看法吧,談不上回答,權作交流,我也有困惑。

自律是什麼,我們看大到道德法律,小到校規家法,都是在約束我們向好向善,成人成才。有了這些東西為什麼還要自律呢?試想一個人天天要別人叮囑遵紀守法,做個聽話的孩子,我們的社會估計其他事情都做不了了,天天耳提面命,天天磨破嘴皮。實際上是這樣的,當我們一個人知道了道德法律,校規家法的價值內涵之後,就會約束自己,修為自己了,這是我理解的自律。

個人覺得自律要有三個階段,修規,修行,修心。

修規,就是樹立規矩,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的古訓誰都懂,但是執行下來很痛苦。自己的孩子,不守規矩的時候,誰忍心下手。我兒子很小的時候有個習慣,喜歡告密。今天在學校裡揭發這個,明天告密那個,他還經常回家抱怨沒有朋友。可是孩子告密揭發的都是壞人壞事,符合一個誠實孩子的標準啊。到了九歲他上三年級的時候,當了班長,班裡依舊很多同學不喜歡他,他還是告密。告同學,告親人,我們覺得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有一天我按電梯的時候沒用紙巾,他說我要告訴媽媽。我就告訴他,這樣告密不好的,如果你不告密,爸爸給你買雙鞋。他說好。結果回家,他還是一五一十地告訴媽媽我按電梯不用紙巾,並且說如果不告訴媽媽,爸爸就給我買鞋。我發火了,打了他一頓,他很委屈,說我本來就不講衛生。晚上在他睡覺的時候,我告訴他,答應別人保密的,是不能去告密的(這裡大家會想包庇犯罪怎麼辦,大家多慮了,孩子是沒有行為責任能力的,這樣教是沒用的),你知道為什麼沒有朋友了嗎?如果你一直告密,你的班長也保不住。以後我再見到或聽說你告密一次就打你一次。後來打了他三次,這個習慣就改了。

修行,古代會有很多大戶人家把孩子送進寺廟,讓孩子在那裡修行,其實孩子在學校也是修行,同樣的學校,一樣的老師,幾年之後孩子差距會很大。就是行為習慣使然,沒有什麼智利因素。我孩子在魯能青訓隊,年齡比較小,基礎也不好。寒假我讓他練習顛球,最初只能顛球四五個,我又不是專業教練,我想了一個辦法,我每天在朋友圈發他一個顛球的視頻打卡,我一個微信有將近5000個好友,會有很多人點贊,我就告訴他,如果顛不好,會有很多人看到,你學校的老師,你的教練,你的同學,爸爸的同事和朋友。他自然有了壓力,每天訓練的時候格外認真,自己還會加練。一個月下來,他能顛五十多個,自信熟練多了。一個月每天堅持,你能看見可喜的變化。

修心,這個看上去高大上,其實就是讓孩子敬畏。孩子很狡猾,他會逐漸試探你的底線,然後不斷突破。學習本來是反人性的,如果你遷就孩子,孩子就完了。我們這麼多年最大的心得,就是對孩子狠一點。讓孩子心裡怕,他就不敢了。但是如果之前底線一破再破,等你想狠的時候就晚了,尤其叛逆期的孩子。這個時候,建議你能給孩子找個他敬佩的老師或者朋友,找到了,孩子會迷途知返的,但這是有機會成本的。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對你有點滴幫助。



驕傲的七零後


第一、為什麼那麼多的“慢孩子”?首先:你們家一定有個急脾氣

  我要自我暴露,我就是個急脾氣,而且,我的父母,甚至爺爺都是急性子。我兒時記憶寶庫裡,爺爺的吼叫如雷貫耳,現在想來,那一聲聲對爸爸和叔叔的催促,都讓我跟著緊張。

  所以,我從小就習得了急躁的模式,再加上我還自帶焦慮,你腦補一下吧,我在對待孩子"慢”時,是何等雞飛狗跳的現場?你猜對了,我經常指責他:你怎麼能這樣呢?一點也不像我這樣利索。

  然後,幾乎每個指令開頭,都帶了一個字:快!

  我兒子好可憐的,經常因為達不到我的要求,無助的愣在那裡,不知所措。

  第二:你隨意給孩子貼了標籤

  標籤效應大家都清楚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除非基因的原因,沒有哪個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會慢的,但是很多父母卻很容易以偏概全,看到孩子寫字慢,或者吃飯慢,就立即貼個標籤:你就是個拖拉的孩子,你就是慢吞吞。

  語言都是有能量的,當這個標籤在孩子身上貼久了,孩子就會不自知的受到標籤的牽引,實現父母負面的預言,變得越來越慢。

第三:給孩子任務太多,讓孩子沒有盼頭

  在一個電視劇裡看到一個橋段,孩子放學,媽媽就告訴她:趕緊做作業哦,做完可以看電視。

  然後孩子很自覺的就做了,而且速度很快。一小時後孩子做完起身去拿遙控器,沒想到媽媽急了:還沒有結束呢,媽媽給你買的課外作業也要做完的。

  孩子一看,讀40頁書,寫一篇讀後感,頓時洩了氣,坐在那裡磨洋工。

  半小時後,媽媽看她才看了兩頁,很不滿意:看書有什麼累的,快點看,看完寫完,就能看電視了。

  感覺被下了套的孩子,已經喪失了主動學習的動力,任由大人嚷叫,就是不為所動,最後捱了一頓揍,全家都過了一個糟糕的黃昏。

  換位思考,如果我們大人在單位裡辛苦了一天,回到家又要加班到半夜,日復一日,我們的動力又在哪裡呢?

  第四:不要做監工

  記住這一句話”最壞的陪伴,就是做監工”,在學習技能和知識方面,孩子顯然是新手,如果父母本著老司機的態度不斷去評判和指責,只會引發孩子煩躁不安,或者緊張侷促,兩種情緒都會導致孩子拖延。

  正確的辦法,是給與他一定的時間,而且這個時間是和孩子商議後的結果,並且有調整的空間。比如一頓飯在二十分鐘內吃完,吃不掉就拿掉飯碗,等下一頓再吃,其中不給於零食,最重要的是不去批判和指責孩子,這在西方叫自然後果,非常有效。

  和孩子商議完成時間,有困難在最後統一提出,這樣避免了父母在一旁忍不住嘮叨指正,也給與孩子空間進行自我管理。

  最後,請大家都自問一句話:我自己是怎樣的人?是不是足夠自律,是不是從不拖延?相信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覺得自己達不到滿分。

  所以,當我們反觀自己也有惰性,也有跟不上節奏的時候,就能理解孩子了。

  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有責任和擔當,但這些一定不是在父母的監督和催促下發展出來的,而是在父母的信任和欣賞下,逐漸呈現的內在潛力。

  有心理學家說,愛孩子是本能,但如何愛則是藝術。我想說,每個孩子都是積極向好的,比起”我愛你”來說,允許孩子慢慢來,才是對他們最大的信任和尊重呢。



小姣


因為上網課和孩子吵架是不應該的,吵架不能解決任何事情,而且說到自律,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其實並不簡單。

實際上不光孩子,很多大人都很難做到“嚴於律己”。比如說想減肥,卻管不住自己的嘴,邁不開自己的腿;比如說想要戒酒戒菸,到了酒桌就忘了承諾看見香菸就經不住誘惑;比如說不然孩子玩手機,自己卻在一旁玩得不亦樂乎……

想要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長期的慢慢熟悉和適應的過程。如果孩子還小慢慢培養,如果不算很小,就要好好溝通。不能急躁,不能強硬對立,建立一份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良好的學習空間,也很重要。

家長肯定都是愛孩子的,著急上火也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我覺得除了好好引導,更應該以身作則。父母是一面鏡子,言傳身教勝過“雞飛狗跳”。我家的孩子也上網課,他學習,我看書,彼此互不打擾,下課了再一起交流問題。

我們要生活上和學習上都給予支持,讓他感覺到不是他一個人在孤軍奮戰,你和他是一條戰線的戰友,而不是敵人。你試著給他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表揚,或者一個肯定的眼神,而不是一味地指責說教。看看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又好比放風箏,拽的太緊或者太鬆都不行,找到那個度,風箏自然就飛起來了是不是?一點自己的見解,謝謝!



靜樹讀書


大家好,我是豫南老李,很高興參加悟空問答。就“上網課給兒子吵兩架,怎麼讓孩子自律啊?”談談我的看法:首先說一下什麼是自律,自律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佈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自律就是讓孩子能夠自我管理,自覺完成學習任務。

咱知道了什麼是自律,再談談怎樣讓孩子自律。

1.要想讓孩子自律,首先家長要自律,你自己玩著手機,刷著朋友圈,讓孩子學習,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2.大人和孩子的關係要融洽,不能用“吼”來教育孩子。

3.給孩子吵架是不正確的,不能用“家長式”的作風逼迫孩子上網課。

4.家長之所以經常因為學習的事情和孩子發生矛盾,主要原因就是“家長的權力越界了”,侵犯了“孩子的權利”。

5.家長的職責不是督促孩子學習,而是“營造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自覺學習。

6.凡是不愛學習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長干預過多,“擠跑了”孩子對學習的自主性與自覺性。

以上是我的看法,家長們有啥好的經驗分享,請在下邊評論了留言,謝謝!


豫南老李


孩子不自律,說明以前就存在許多臭毛病,想一下子根除,不太現實。我的建議處理辦法是:不想學,不要強迫學,越強迫,孩子逆反心理越強。如果這一階段你能保持鎮定,態度如之前一樣,生活上比以前更好,變他想學而不讓學,等到一個月之後,孩子才有所反思,這時候講道理,也要講條件,要學必須學好,不學拉倒。這其實是一個為伸求曲的辦法。你試一試,效果很理想,我有過實踐,分享給你。





張少山Q


你好,我是“自然學習”創始人。自然學習,致力於讓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

秉承我的“自然”法則,我為題主提供如下解決辦法:

一、結果篇

按照我的辦法,孩子會成為什麼樣子呢?

1. 能夠自我管理,自覺完成學習任務。

2. 親子關係變得融洽,談不談學習,都會親慈子孝,從此告別“雞飛狗跳”。


二、警告篇

1. 要想得到驚人的好處,就要付出驚人的努力。

2. 這個努力不耗財,不耗力,唯一的要求:家長管住自己。


三、理念篇

1.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想讓孩子“自律”,首先要把孩子的權利還給孩子,讓孩子能夠對自己的事情“作主”。家長如果不認同我的這個理念,後面的事情沒法辦,孩子也永遠不可能“自律”。

2. 在“自然學習”的理念裡,沒有“自律”,只有“自覺”。所以,你會看到我對所有的“自律”都打上了引號。

3. 凡事都有邊界。家長之所以經常因為學習的事情和孩子發生矛盾,主要原因就是“家長的權力越界了”,侵犯了“孩子的權利”。(注意,我的措辭是很講究的,“權力”和“權利”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具體意思可以百度。)

4. 家長的職責不是督促孩子學習,而是“營造學習環境”,“提供物質支持”。

5. 凡是不愛學習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長和老師干預過多,“擠跑了”孩子對學習的自主性與自覺性。

6. 如果不認同以上理念,我幫不了你,我“結果篇”中說得結果也不會實現。


四、操作篇

1. 先從心底裡認同我上面所寫的“自然學習”理念。

2. 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這些權利包括:

★什麼時候學習。

★學習時的坐姿。

★學習的方式(包括學習時在幹什麼)。

★對學習時間、作業時間、作業質量等的安排。

3. 第2條是啥意思?

第2條的意思就是:孩子什麼時候學習、怎樣學習、學習時在幹啥、作業寫成啥樣……家長都別管,也別多嘴。

4. 家長乾點啥?

★乾瞪眼。

★咬自己的嘴唇。

★憋著,別說話。只要憋不死,就往死裡憋。別說話,別說話,別說話。因為,有你說話的時候。

★和孩子談一次。(內容附後)

★準備好挨老師的罵。並且保證在捱罵後,仍然對孩子和顏悅色。仍然不去侵犯孩子對學習的自主權。

★孩子學習的時候,無論怎麼看不慣,都要管住自己的嘴,一個字都不說,一個表情都不做。憋著!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網課學習過程中),有什麼你認為不好的地方,當時不要說,等網課結束了,可以和孩子談談。談時候,也要充分尊重孩子,不得指責孩子。


5. 家長和孩子的談話內容:

1. 爸爸(媽媽)先向你道歉,以前我在你學習的時候吵你,是我不對。

2. 從今天起,爸爸(媽媽)給你一項權利:自主學習的權利。你學習上的事情,你自己作主。爸爸(媽媽)不再幹涉。

3. 但是,作為家長,爸爸(媽媽)有權知道你的學習情況,包括,但不僅限於:每次考試的成績,老師提出要家長做的事情,等。

4. 以後,在作業方面,你負責把作業做對、做好,檢查錯誤、改正錯誤,由你自己把握。爸爸(媽媽)只負責簽字,而且我們簽字時,就當你的作業全做對了,你可不要讓爸爸(媽媽)挨老師的罵。當然,偶爾一、兩次,爸爸(媽媽)也承受得起,但你不要讓我太丟人哦!最好是能讓我因為你的作業經常受表揚。當然,最終還是你說了算。

5. 爸爸(媽媽)保證以後不干涉你的學習,什麼時候學習,怎樣學習,由你自己安排。但你必須保證能夠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學習任務。如果你超過5次沒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學習任務,爸爸(媽媽)就要收回一部分權利,因為超過5次不完成學習任務,表明你管理自己學習的能力還需要提高,因此在你能力達到之前,爸爸(媽媽)要收回一部分學習自主權。


6. 經驗之談:

孩子之所以會在上網課時和家長髮生衝突,就是因為家長干涉過多,引發孩子反感。所以出於“報復”和“洩憤”的心理,你越讓孩子幹什麼,他就越不會幹,反著來。衝突於是在所難免。


放手,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有自主權,即使剛開始做得不夠好,但後來會越來越好。只有家長先管好自己,孩子才能慢慢管好自己。


自然學習


你好,首先非常榮幸可以這裡與大家共同探討“孩子上網課”的教育話題,以下是我的看法,以供參考。

受疫情影響,政府不得不下達延遲開學的文件,同時又指示“聽課不停學”,即開展網課,通過線上教學完成教學計劃。這也是無奈之舉。

網課已井然有序地開展,學生應怎樣通過網課進行學習?以及怎麼教育孩子正確看待網課?

家長應實行嚴格監督和管理

網課或線上教學最大的問題就在學生監督上,它不像學校教學,學生坐在教室內不僅有授課老師監督管理,還有學校規章制度約束。這使得學生不得不坐在教室老老實實學習。

反觀學生在家學習家長應該怎樣監督與管理呢?

首先切忌以暴制暴。孩子的身心還未成熟,也正處叛逆期,以暴制暴不僅得不到應有的效果,而且會使事態發展到不可控地步。

我建議家長實行家校合作方式,以下是我學生在家上網課一角。
我要求我的學生家長每天上傳學生在家上課照片,同時我還告訴學生開學後我將以此鑑定作業量,不達標的同學開學將罰抄作業,嚴重者開學後再由父母領回家反省。就目前家長反饋情況來看,我們班網課開展的還是不錯的,達到我的預期。

所以我建議家長在監督孩子上網課的時候可以使用我的方法,家長添油加醋也是可以的。

有作息安排,拒絕一直學習

學生在家學習第二點切忌不要一直長時間學習,要安排有休息時間。

從科學角度來看,不間斷學習不僅不利於學生學習而且影響學生心態。所以家長在家監督孩子學習時要隔一段時間就提醒孩子休息一會,可以在房間外轉轉,或躺一會。

原則上每天可以去掉早晚讀,但是晚自習不能取消!

漫漫長夜有很長一段時間躺在床上是睡不著的,與其讓孩子躺在床上胡思亂想,還不如讓他堅持晚自習學習。總之上晚自習利多弊少。

同學間的相互約束

家長可以在監督孩子學習的同時與其他家長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相互約束,相互比較。

只有對比才能發現不足,集體性學習對於孩子學習至關重要。適當提供給孩子來自同伴的壓力,非常有利於孩子學習。

以上是我對學生在家上網課的全部看法,謝謝瀏覽!


廬州教書匠


“自律”在心理學上的另一種說法是“自我控制”。它是一種抑制人們的衝動和慾望,作出正確和有效選擇的能力,通常需要與人的天性發生交互作用,通過推遲即刻的滿足去追求長遠的成功。自律的表現可以歸納為:自愛、自省和自控。自律的人往往會以一定的標準和行為規範指導自己的言行,會嚴格要求自己和約束自己,從而取得更高的成績、擁有更健康的身體、爭取更好的事業。自律對孩子日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都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我們留學生到了國外的大學才發現學業壓力更大,所要完成的事情更多,所以一些留學生會非常不適應,明明知道作業的提交日期已經所剩無幾了,還是把作業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完成,而完成的質量當然是不太理想的,最後就會得到掛科的結果。可能很多國內大學生會覺得,掛科沒什麼就下學期重新再補修就好了,但在國外讀大學掛科是需要重修這這一門課的同時重新再交學費。而且多次掛科會面臨被學校勸退的狀況,甚至會面臨被取消簽證遣返回國的危機。所以大多的留學生會發現不僅是學業的壓力還會有經濟的壓力。但我們會好奇:“為什麼他們明明知道教授一開學都會說好提交各個作業的時間,為什麼他們不早早做好準備?還會磨磨蹭蹭的?”後來我們也是瞭解到,他們從小就是沒有養成“自律”的習慣,小學面對寒暑假作業就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去做的類型。面對以前的學習,他們靠著自己的智力基礎還是比較容易完成的,但是到了大學的學習可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所以他們就會感到極度的不適應了。

我們怎麼幫助孩子學會“自律”呢?首先我們得了解影響孩子做到“自律”的因素。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是否能夠做到“自我控制”有兩方面的影響因素。一是遺傳,二是後天環境。前者是確立了我們管理情緒和衝動能力的起跑線,後者則在前者的基礎上,利用環境的影響達到自我控制的目標。遺傳確實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一方面,是天生的。那麼我們可以做出努力的就是創造後天的環境幫助孩子形成自律。我們具體地談一談,作為聰明的爸爸媽媽,我們可以怎麼樣幫助孩子學會“自律”呢?

關鍵一:身教。在孩子“自律”形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以身作則。這也是我們想幫助孩子學會“自律”的第一個關鍵點:身教。家長用以身作則的教養方式,孩子其實也是看在眼裡的。例如:我們希望孩子少吃零食少喝汽水,那麼我們自己也需要管理自己,避免給孩子一個錯誤的示範。又例如:我們希望孩子在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內完成作業,那麼我們就不要在孩子身邊刷手機。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處理自己的公事,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所以我們想培養孩子自律,我們自己就要展現出自律的一面。

關鍵二: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如果我們聰明的爸爸媽媽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有什麼特點,那麼我們不會希望3歲的孩子就要有5歲的乖巧。並不會期待5歲的孩子就有8歲孩子的成熟度,更不會要求一個8歲的孩子就要有12歲孩子的懂事。所以,我們需要尊重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這個年齡層就有一個屬於這個年齡層的模樣。有些家長反饋到在孩子幼兒園期間能夠培養了良好的自我管理時間的能力,比如說到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或者計劃好明天要做的事情等等,但有些家長髮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些之前精心、嚴格培養起來的良好習慣卻逐漸退化了。這時因為孩子自律性的發展是一個由初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過早地讓孩子自律,比如過於嚴格地遵守時間、過於嚴格地把東西都整理好等等。這種對於太小的孩子其實是一種過早的訓練也會影響他們後續的堅持性。

關鍵三:多一些正向反饋,少負面反饋。我們成人當然知道自律有很多很多的好處,但我們要讓孩子心服口服,要讓孩子是打從心裡願意去做的。我們聰明的成人避免說出威脅孩子的話,例如:1. 沒做好就要受懲罰(罰站)2. 沒做好就會受到警告 3.沒做好就告訴你爸爸媽媽。說出威脅的語言反而對培養孩子自律能力來說是適得其反的。例如:很多家長希望孩子一回家就趕緊寫作業,但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堅持的時間是沒有那麼長的,所以家長朋友們可以嘗試先讓孩子回到家休息15-20分鐘,然後告訴孩子該寫作業了。另外,如果孩子在寫作業注意力不集中或拖延時間,家長可以考慮到孩子是否遇到了困難,這時家長就要起到一個指導者的作用,可以瞭解孩子的困難是什麼,哪一科目、難點在哪,從而進行相應輔導。

關鍵四:留白。留白的意思是家長可以創造留白的空間交給孩子安排。父母可以預留假期的時間和空間給孩子自我規劃的機會。例如,孩子喜歡機器人,我們可以讓孩子去計劃這個暑假或下一個暑假期間,讓孩子與父母商量是否可以報一個機器人的訓練營。我們也留意到在西方國家,例如澳洲這邊的孩子是沒有寒暑假作業的,很多家長就會說:“那他們沒有作業豈不是沒有事情可以做?”我們可以嘗試換一個角度看待,其實沒有事情做的開始就是找事做的開始。所以,有些家長會擔心低年級的學生寒暑假作業不多,就怕孩子沒事做就給孩子安排一些課外作業。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留白的時間,因為孩子剛進入小學生活,他們需要時間去適應學校的時間表,他們也需要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希望以上四大關鍵點能對大家有所啟發,在孩子形成自律意識的階段幫助到孩子更順利地、更有序地培養自律能力。

望採納!





小行家233


估計是在家跟兒子關係過於親密,有點慣著孩子了。其實有了方法,孩子還是很好教育的,因為他們就是一張白紙,你怎麼教育他,他就會按照你的方法去執行。尤其是在學習方面,沒有討價還加的餘地,從小早就這麼堅持,他就已經有重複記憶了,知道這個底線是不能逾越的。但絕不能風聲鶴唳,什麼事情都那麼嚴格的去要求,該給他自由還是要給他自由,不能管得太死了。其實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慢慢就形成習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