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3電視指南:第一時間進入發熱定點醫院報道、走進重症監護病房報道、報道發熱病人轉移、進入“風暴眼”採訪......處於疫情最中心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來源:《電視指南》雜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管)

總有一種戰場,叫生死考驗。

總有一種戰士,叫勇往直前。

2019年12月以來,武漢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安全。1月21日,湖北廣播電視臺黨委決定進入戰時狀態,全體採編人員和技術支撐團隊結束休假,返回崗位,緊急投入抗擊疫情的鬥爭。

湖北廣電記者迎難而上、衝鋒陷陣,他們在火線上記錄戰事,在迷局中揭示真相,在嚴冬中傳遞溫暖,在紛擾中感召人心……他們以一腔赤誠,踐行著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使命,共同譜寫出一曲壯麗的新聞戰士之歌。

逆行,只為使命在前方召喚

“我是記者,我是黨員,最危險的地方,我上!”——謝珍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她是第一位進入發熱定點醫院報道的記者。作為湖北廣播電視臺武漢記者站副站長,謝珍從2019年12月底就開始密切關注多家醫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情況和疫情的進展。

1月20日晚10點多,謝珍收到通訊員告知的短信:“武漢市公佈61家定點發熱門診和第一批9家救治醫院名單”。她敏感地意識到肺炎疫情形勢危急,馬上向上級彙報了信息,並不顧感冒還未完全康復,要求進入發熱定點醫院實地採訪。

考慮到發熱門診患者較多,且防護措施相對薄弱,被感染的風險不言而喻,領導明確拒絕了她的採訪請求。一向服從安排的謝珍第一次不聽話了:“我是記者,我是黨員,長期跑衛生戰線,情況我最熟,最危險的地方,我上!”

1月21日一早,她就和同是黨員的記者秦振華、攝像卞勇前往同濟醫院發熱門診採訪,成為第一組進入發熱定點醫院採訪的記者。當天,醫院一樓的發熱門診擠滿緊張焦慮的病人,門外還排著長隊。

謝珍三人連續採訪拍攝三個多小時,詳細報道了武漢市啟動發熱門診三級預檢機制的消息。讓人揪心的是,因為時間倉促,謝珍和同事除了口罩,並沒有準備足夠的防護裝備。

疫情還在升級,湖北廣播電視臺也在除夕前夕全面進入戰時狀態。 就在謝珍和同事們全力投入報道戰役時,她的身體再次報警。連續多天出現高燒、咳嗽、腹瀉等症狀,被診斷為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但謝珍卻說:“病毒不怕,我只怕不能在一線戰鬥。我必須早點戰勝病毒,重回新聞戰場!”

在隔離治療的日子裡,謝珍沒有真正離開一線,主動承擔起整個報道的信息聯絡工作,負責與省疾控中心、武漢市衛健委、武漢市多家醫院,以及武漢市防指的聯絡工作,被同事們稱為“戰疫消息樹”。

“當舉起話筒,拿起攝像機,記錄就成為本能反應。”——祝如月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她是第一位走進重症監護病房報道的記者。1月21日,剛從深圳坐27個小時的大巴硬座跟拍農民工返鄉、兩天兩夜沒怎麼睡覺的祝如月,顧不上喘一口氣,就又投入到融媒體新聞中心緊張的抗“疫”報道中。

直擊最核心的區域——協和醫院基礎保障、前往華中最大的郵件處理中心探訪防疫物資的轉運速度、挖掘河北援鄂醫療隊90後的護士奶爸……連續的工作加上每天接觸大量採訪對象,祝如月很快出現腹瀉等不適症狀。接到命令隔離幾天剛有好轉,她又主動申請回歸崗位。

在得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診科護士郭琴在接診發熱病人時被感染新冠肺炎,隔離治癒後再次重返戰“疫”一線的事蹟後,祝如月主動提出採訪申請。經過多方協調,她和搭檔龍科得到了進入重症監護室採訪的機會。

1月30日,祝如月和搭檔來不及吃午飯就趕到了中南醫院。等待期間,急救中心門口穿著防護服的醫生,來來回回的救護車、擔架,都在提醒著他們,一會要去的是新冠肺炎的重症監護病房。

穿防護服的時候,祝如月他們真切感觸到身心的不適和緊張:“當專業的防護口罩緊緊勒住你的臉,面部會有明顯的壓迫感,非常的不適。因為防護服連體,彎腰也顯得非常困難。整個防護措施結束,最大的感覺就是悶。可以說從頭到腳,沒有一處是自在的。”

但當他們見到了郭琴後,他們突然忘記了害怕,忘記了可能被感染的風險,對於記者來說,還有比眼前這個來之不易的真實現場更重要嗎?

“當舉起話筒,拿起攝像機,記錄就成為本能反應,會不會感染都被我們拋之腦後。”事後祝如月這樣說。尤其是聽到護士郭琴的那句“我不當英雄,也不想做逃兵”,作為記者,還有什麼理由去害怕呢?

“衝鋒在前不是口號!透過起霧的護目鏡,更加堅定記者的擔當。”——餘旭東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他是第一位報道發熱病人轉移的記者。1月23日晚,武漢協和醫院開始將本院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和重症患者整體轉至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進行定點集中救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餘旭東接到消息後,和蔡艦主動申請成為第一組,也是唯一一組獲准全程介入患者轉運的電視記者。

當時防護物資並不充分,他和搭檔只能穿著手術隔離服採訪。面對身邊咳嗽不止的患者,他們內心十分緊張、犯怵。但當接到電視直播連線任務時,作為專業記者,他們隨即拋開雜念,準備出鏡詞、尋找拍攝角度、捕捉現場細節。

儘管連線只有短短40秒,儘管拍攝範圍只有從門診大樓到路邊的50米距離,但當完成連線,才發現裡面的衣物早已汗透。電視前,餘旭東的母親幾乎是全程含著淚十分心疼地看完連線。而電視,自疫情爆發以來幾乎成為這名母親瞭解兒子動向的重要渠道。

2月3日,餘旭東和搭檔秦聲接到了駐守火神山醫院的指令。當天,他們等候患者轉運,一直拍攝到凌晨,次日一早又接著戰鬥。通過多天在寒風中的駐守和努力,2月8日,他們獲准進入醫院採訪。

穿上3層防護服,帶上護目鏡,呼吸都變得困難。數小時的拍攝下來,衣袖褲腳全部被汗水溼透。就這樣,在後面的一週時間裡,他們將一條條優質的視頻素材、連線報道發回,傳遞著火神山醫院的最新情況。餘旭東深有感觸:“衝鋒在前不是口號!透過起霧的護目鏡,更加堅定了‘我是記者,我在現場’的堅守與擔當。”

“再讓我選擇一次,我還是衝上去。還原一個真實的現場,才是職責所在。”——尚大原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他是第一時間進入“風暴眼”採訪的記者。2019年12月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消息陸續在武漢傳出,為弄清事實真相,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尚大原和他的同事方宇航第一時間趕往疫情“風暴眼”——至今讓人望而卻步的華南海鮮市場採訪。

當天,他與同事在華南海鮮市場跑了十多家商鋪,與數十人交流問詢。讓人揪心的是,當時普通民眾的防範意識普遍不高,很多人都不戴口罩。尚大原和同事一邊與商戶溝通,一邊拽著長長的話筒線,十分擔心話筒線碰到潮溼的地面。事後他說,“雖然有些後怕,但再讓我選擇一次,我還是會衝上去。還原一個真實的現場,才是我們主流媒體人的職責所在。”

1月22日,武漢疫情異常嚴峻,尚大原與同事前往協和醫院,記錄下感染科一線護士集體剪掉長髮的感人瞬間,記錄下黨員醫生集體宣誓支援武漢紅十字會醫院的鏡頭,這些珍貴的畫面最後登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感動了全國億萬觀眾。在採訪的第二天,他出現了發燒、畏冷症狀,不得不居家觀察。

隔離期一滿,尚大原便立即趕回工作崗位:探訪建設中的方艙醫院,見證著工人們兩個小時搭建一間艙房的中國速度;跟拍網約車志願者,寫下他們接送病患的細緻入微;記錄為市民義務送菜的90後快遞小哥……

點滴細節,不同側面,他深感每一個平凡人為抗擊疫情所做的不凡努力,也深感自己工作的意義,他說:“作為逆行者,有危險,也有感動。漢南碧桂園社區的網約車司機們看到報道後告訴我,他們很振奮,他們覺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作為媒體人的責任感更重了。一份份信任和期待很寶貴,絕不能辜負。”——王丹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她是第一時間報道ECMO(人工心肺)成功救治重症患者的記者。1月22日,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王丹與同事彭翰戴上僅有的口罩,冒著被感染的危險,作為首批獲准進入採訪的記者,實地深入中南醫院採訪近5個小時,報道了全省首次使用ECMO(人工心肺)成功救治一位重症患者的經過。這個好消息引起了全國關注,也向社會傳遞了信心。

為提高全民的防護意識,她特意在1月22日《長江新聞》直播訪談對話中戴上了口罩,並在節目直播中呼籲“戴上口罩,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沒想到,次日一早,她戴著口罩分享採訪經歷的截圖,登上了微博熱搜頭條,受到全國網民的關注。

不少網友留言:“說這個提醒太及時了!很好的示範!”很多之前不願意戴口罩的老人,看到電視後也戴上了口罩。王丹說:“當看到網友們的留言,作為媒體人心裡的那份責任感更重了。這一份份信任和期待很寶貴,絕不能辜負。”

1月23日,王丹遇到了發燒、腹瀉等疑似症狀,在獨自隔離期間,她依舊每天為同事們提供採訪素材和線索。隔離期一滿,又立刻回到採訪一線。

2月10日,最後一批危重症病人要連夜轉運進定點醫院。王丹和同事龍科前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探訪。王丹坦言,即使穿了防護服,依然緊張到不敢大口呼吸。但當患者轉運過來時,她便立刻進入直播狀態,現場介紹身後轉運的一幕,要讓全國人民看到這場戰役勝利的希望。

奔跑,只因新聞也是救援

這是一個不知疲倦的奔跑者——金若晗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一個敦實的小個子,渾身充滿活力。大年除夕夜,湖北之聲記者金若晗克服交通管制的重重困難,主動請纓,深入武漢最早收治感染新冠病毒肺炎的武漢中心醫院採訪,報道醫患特殊的大年夜。採訪中,他被白衣天使們逆風而行、積極樂觀的精神所感染,連夜趕寫出報道《探訪武漢中心醫院——這裡的70、80、90後》,26日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頭版推薦。

1月27日晚,金若晗和直播小組又馬不停蹄地奔赴火神山施工現場。在非常有限的條件下,他在鏡頭前成功完成了一場近一個小時的直播。這場直播通過人民網、央視新聞+、長江雲等主流媒體客戶端傳播,有近200萬網友觀看。不少網友留言說:“看哭了!”“為武漢加油!”

在漫長的疫情防控報道日子裡,普通老百姓生活如何保障?大家防護措施是否到位?這些群眾關心的話題,每天都會進入金若晗自我擬定的選題:23日的交通,24日的菜籃子,25日的排查登記……他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廣播覆蓋面廣的優勢,多媒體多平臺“發聲”,在他的報道中,展現的是一座充滿信心的城市,一城勇敢樂觀的市民。

這是一個疾病纏身的奔跑者——劉雅婷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作為湖北之聲“健康工作室”負責人,劉雅婷常年聯絡醫療衛生戰線。12月底,不明原因肺炎的信息一傳出,她就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及變化。省“兩會”報道一結束,她便立即轉投疫情防控宣傳,一天未曾休息,全然忘了自己是一個剛切除癌症腫瘤的病人。

從1月19日開始,她不顧危險,陸續前往武漢市血液中心、協和醫院、同濟醫院等多個醫療場所進行採訪報道。三天後,她才得知,採訪對象已被確診為新冠病毒肺炎。1月22日,她出現高燒39℃、體力不支的症狀。經醫生初步診斷,劉雅婷感染流感病毒,不排除新冠,要求她必須居家隔離。

“不怕是假的,但決不能退縮!”在隔離期間,劉雅婷強忍著發熱、頭昏和咳嗽,堅持聯繫疾控、醫院等部門,聯絡一線醫生專家,為前線報道提供選題和線索,採寫戰“疫”廣播新聞報道100多篇。其中,《醫務人員逆風前行》《這一刻,更盼“花好月圓”》等多個原創作品被各大媒體轉載。隔離期結束後,她又馬不停蹄地投身到抗“疫”一線的報道中。

這是一個執著堅毅的奔跑者——塗靖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一線記者,當過兵,有著軍人堅毅風行的性格。1月23號凌晨,武漢新型肺炎防控指揮部下令“封城”。電視綜合事業部記者塗靖和搭檔孫瑤迅速走訪武漢各大超市菜場,採寫拍攝相關報道,回應群眾關切;援漢醫療隊緊急馳援,塗靖迅速跟蹤採訪,並和搭檔孫瑤還前往漢口醫院,採訪多名曾有抗擊非典經驗的醫護人員。他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不斷衝進前線,力求把最鮮活、最真實的新聞呈現出來。

2月4日晚,央視《焦點訪談》專題《等你回家》,報道了同濟醫院78歲患者盧先生治癒出院,和妻子袁女士微信聊天的故事。當初接到選題時,塗靖和搭檔另闢蹊徑,從袁女士與丈夫的微信聊天記錄入手,講述了老兩口在治療期間的溝通、鼓勵、扶持,感人至深。這次報道,也讓塗靖更加認識到,走進現場,講好故事,平凡人也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此後,塗靖兩次進入武昌方艙醫院採訪,醫務人員的奉獻,患者的樂觀,他都用鏡頭去記錄,用稿件去傳遞。

這是一個“新手奶爸”奔跑者——羅曉賢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1月22日,是我女兒來到這個世界的第45天,我想陪在她身邊。但是,一場病毒突如其來,今天我加入了長江雲前方報道組,我不僅是一名父親,也是一名記者……”這是長江雲記者羅曉賢的親子日記。為了奔赴戰“疫”最前線,也為了家人的安全,這位“新手奶爸”強忍對愛女的不捨,獨自搬到了單位附近的住所。

除夕的火神山醫院工地,冰冷雨夜下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羅曉賢在現場忠實記錄著工人們連夜趕工、排隊站在路邊吃年夜飯的情景,他在心裡默默唸叨:“這真是一頓令人難忘的年夜飯。哪有什麼中國速度、基建狂魔?不過是一群善良執著的普通勞動者在拼命啊!”雷神山醫院開建後,羅曉賢開始在兩個施工現場往返奔跑,數十個晝夜,他頂風冒雨用鏡頭記錄了兩家醫院誕生的全過程。

連續高強度工作,羅曉賢有些撐不住,他開始乾咳不止,發熱至37.5度,所幸經檢查只是普通的感冒。服藥短暫休息後,症狀緩解的他又踏上疫情防控報道的一線。

元宵夜,羅曉賢跑遍武漢三鎮,揹著無人機和單反等多種設備,記錄了武漢兩江四岸璀璨震撼的燈光,剪輯製作出短視頻《今夜,為你點亮希望之燈》,在央視新聞和湖北衛視《新聞聯播》中播出,同時被100多家主流媒體轉載,全網反響熱烈,點擊量突破一億。

此外,作品《100秒延時拍攝火神山全紀錄》、《十天十夜,雷神山醫院建設超清延時攝影全記錄》被人民網、新華網、央視頻、光明網等30多家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全網累計點擊量過千萬。

守望,每一個崗位都是陣地

為了記錄,他開啟長達一個月的執著蹲守。——邱磊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1月23日,湖北衛視攝像科邱磊主動請纓,與同事組成4人組,定點駐紮東西湖區人民醫院,開展深入、連續報道。邱磊主要承擔為紀錄片生產收集素材,併兼顧為臺內新聞發稿提供畫面的任務。

每天清晨,邱磊和同事上午8點就到達醫院,花半小時穿好防護服,趕在醫生查房前進入隔離病區。因為防護服資源十分寶貴,他們必須珍惜每次進入的機會。一旦進入病區,就必須保持連續五個小時的拍攝,直至將電池耗盡為止。出病區還要進行約1小時的各種消毒處置。

從清晨到深夜,他每天要持續拍攝十多個小時,期間穿著防護服,不能吃不能喝。一個月來,邱磊和同事們執著蹲守,拍攝了大量素材。他拍攝完成的該院護理部3小時緊急籌備隔離病房、急診室為疑似患者實施緊急切割闌尾手術等多個作品被多家媒體轉發。

為了見證,他全程錄製11天長鏡頭。——張航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戰“疫”報道的衝鋒號吹響時,張航入職紀錄片部剛滿一年。作為紀錄片部的一員,張航早已帶著設備奔赴一線,加上前期記錄拍攝,他至今已經連續工作了48天。成為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全程記錄者、見證者。

武漢火神山醫院開工第二天,張航來到了繁忙的工地。從當日開始,11天的往返,他的步伐比以往要快很多,生怕錯過了關鍵節點的記錄。支撐他的除了影像紀錄者的職業追求,更有自己默默奉獻的工作熱情。1月25號開始,工地實行交通管制,除施工的車輛都停在3公里外。

這段距離,在城市綠道上可能會讓徒步者花上數十分鐘,可對揹負數十斤設備的張航來說,不亞於一場拉練。連接幾天的陰雨天氣,導致這條通道泥濘不堪。一腳下去,鞋子就深陷進去,一不留神就會踏進一尺多深的泥坑。

白天跑工地拍攝,晚上編輯製作微信公眾號至深夜。以往拍攝成片的週期太長,而急難險重的重大報道無形中倒逼自己加快了工作節奏,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月1日下午,紀錄片部得知次日上午將有8架滿載軍隊醫療隊隊員和醫療物資的大型運輸機飛抵武漢,張航即刻向領導提出拍攝申請。第二天上午,接連降落的大型運輸機、雄赳赳氣昂昂的部隊義務工作者、56噸醫用物資、浩浩蕩蕩的車隊陣勢都被張航和同事完整地記錄下來。

中午吃了口盒飯,張航又自己駕車奔赴火神山醫院工地,繼續當天的紀實拍攝工作。機動靈活、快速反應,服務戰“疫”、用心記錄,張航在這次宣傳報道中成長了許多,他說,這個春節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一邊是採訪、一邊是病父,40歲的男人負重前行。——童亮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在抗“疫”的緊要關頭,每一位記者都是戰士,都有自己堅守的陣地。

父親因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送重症病房;自己為疑似患者,在家隔離治療;母親和妻子為防交叉感染,另居一處……這是湖北經視記者童亮一家人1月22日的狀態。

作為一名負責醫療衛生戰線的記者,自疫情發生以來,童亮一直在醫院一線採訪。1月22日上午,他進入定點收治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中心和重症隔離病房拍攝採訪,記錄下醫護人員緊急救治重症患者的許多珍貴畫面。

然而,他還沒來得及處理剛採訪到的第一手資料,就收到了“父親意識模糊”的消息。“早在1月17日前後,父親就因細菌感染出現了發燒、乏力等症狀,但我因為忙於工作,直到1月22日才送他到醫院檢查。”說起父親,童亮自責不已。

1月22日當天,在醫院外,因為無法控制父親的行走方向,童亮抱著父親重重地摔倒在馬路邊。想到這可能是自己最後一次見父親,童亮,這個身高一米八的43歲男人,再也控制不住,蹲在馬路邊像個孩子似的號啕大哭。

童亮因為一度高燒到39℃,只能暫停採訪,於1月23日起自行在家隔離治療。隔離期間,童亮離崗不脫崗,積極為同事提供線索和素材,指導同事找角度拍攝,關注慢性病人如何在特殊時期的自我鍛鍊,關注非定點醫院如何為社會正常運轉提供支持。

本可遠離病患,他卻選擇義無反顧。——黃鵬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1月23日,壟上集團啟動宣傳一級響應。為了降低感染風險,作為頻道移動互聯網工作室負責人,黃鵬要求部門其他同志在家辦公,自己卻獨自堅守工作崗位,每晚睡眠不到四個小時。短短七天時間,他和小夥伴們完成相關稿件近600篇,總瀏覽量達到5.82億次,最高單條瀏覽量突破2.2億,刷新壟上集團歷史記錄。

作為新媒體人,移動傳播的責任讓他不再滿足後方的機械編髮和轉載。他要去一線,拿到第一手資料,用鮮活的事實回應網上關切。當得知金銀潭醫院有二十名患者即將同時出院時,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個消息將極大提振全社會抗擊疫情的信心。

1月31日中午,黃鵬瞞著家人主動前往金銀潭醫院採訪,第一時間發出了全網第一條康復患者出院的短視頻報道,在抖音平臺點贊量突破八百萬人次,瀏覽量突破兩億。

採訪過程中,黃鵬還主動將兩名無人接送的出院患者送回家,並在途中進行深度採訪。當他編髮的稿件出現在《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系列報道中,社會各界好評如潮,父親和妻子方才知道他所經歷的如此風險。

關鍵時刻挺身補缺,為了堅守崗位,他忠孝難全。——翟軍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翟軍,臺播控中心一名有著35年工齡的“老技術”、老黨員,一線播控機房值守是他的日常工作。今年春節輪班的緊要關頭,廣播播控機房5位同事出現了發熱症狀。人員擺佈“拉不開栓”了,怎麼辦?

“我來!”翟軍低聲的接話讓領導和同事吃了定心丸。

班次排得比以往密集,55歲的翟軍一個班就得堅守24小時。總控機房內,10套廣播節目、12個傳輸頻率同時向社會發布著最新戰“疫”資訊,老翟嚴密監視著大屏上的各類儀表,監聽著數十個大小音箱。偶爾輪換到機房外透氣、方便,他才會與家人通個電話,關心一下他們的身體狀況。

2月1日,翟軍84歲的老母親突發心肌梗塞,被送往醫院急救,他第一次體會到“忠孝難兩全”這句話的含義。母親住院期間,他強忍牽掛繼續堅守崗位,直到噩耗從醫院傳來,這位 “老黃牛”才第一次向單位開口請假。他沒有一句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只有一位廣電老兵在危難時刻對於平凡崗位的忠誠堅守。

後勤老兵帶傷出征,一切為了前方打贏。——劉軍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後勤服務中心的劉軍是參與過2003年抗擊“非典”工作的後勤老兵。抗擊新冠肺炎戰役打響後,他僅用一天時間就迅速完成防疫物資採購、登記發放和三地體溫監測點準備工作。

為了保障臺(集團)1700多名工作人員的生活和防疫物資供應,劉軍在市場極度短缺的情況下,帶著腰傷跑商戶、談價格,裝車運輸直到卸貨。從1月20日忙碌至今沒有間斷。同事們稱讚他“輕傷不下火線”,他卻說,跟奮戰在一線的記者們相比,這算不了什麼。

在今年春節前後的十幾天裡,疫情吃緊、交通限行、商戶停業、價格高企,讓劉軍切身感受到後勤工作的無比艱難。為了弄到緊俏防疫物資,不知打了多少電話、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閉門羹、在冷庫門口蹲守了多久,這些他都記不清了。憑著執著和努力,他讓食堂供應的菜品不重樣且營養豐富,工作區得力的防疫設施設備也大大消除了職工的後顧之憂。

創造,為所愛的城市早日重生

一個評論寫手的激情井噴。——尹華正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在抗擊疫情的報道中,評論就是旗幟,就是燈塔。自湖北衛視開啟大時段特別報道以來,融媒體新聞中心的編輯尹華正,像掘開了理智的閘門,先後撰寫了一大批觀點鮮明、語言平實的長江評論,備受好評。

《並肩前行,迎難而上》,電視播出後獲得抖音單平臺兩百萬點贊,發揮了主流媒體觀點引領的作用;《鎧甲堅硬 內心滾燙》,讚揚廣大醫務工作者用堅硬鎧甲,對抗狡猾的病毒,把柔軟而滾燙的心,留給他們需要庇佑的這座城;《戰勝疫情 先要“莫慌”》,面對每天都在上升的病例數量和充斥社會的流言蜚語,用武漢人都懂的“大白話”安撫人心、堅定信心;還有《是同胞 更是“同袍”》、《風雨過去 就是過命的交情》等評論,寫給四面八方馳援湖北的“逆行者”,用直擊心靈的語言,表達湖北態度和感情。

此外,他作為《湖北新聞》統籌編輯,撰寫編輯了一批高質量、長篇幅的新聞特寫和系列報道,謳歌一大批一線醫務工作者典型。

僅《謝謝你,不顧生死為我拼命》這一篇通訊中,就塑造了武昌醫院護士馬建真、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護士肖婷、武漢市肺科醫院ICU主任胡明等三個典型人物。

尹華正說:“在給這些稿子配音的時候,常常淚流滿面。作為記者、主持人,我們與拼命在一線的他們共鳴、共情,才是給予他們最好的鼓勵。”

從2月11號開始,尹華正開始承擔每天兩檔新聞評述,全部原創,工作量極大。但他扛住壓力,期期求創新,天天求精品。其中不少作品被全網轉發,如《他們跨過山河而來,只為來幫你!》、《不負國家不負卿》、《疫情當前,吾輩何以為戰?》、《他們把家裡的英雄借給我們》、《90後的中國,來了!》等等,獲贊無數,並得到各級領導的廣泛認可和多次點名表揚。

一個網絡記者的大眾代言。——馬麗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作為長江雲新媒體集團視頻創意部主任,馬麗和她的團隊在這次戰“疫”宣傳報道中亮點頻出,多有突破。從武漢實行交通管制開始,為了突出報道的服務性,馬麗除了每天到火車站、高速公路、超市和倉儲物流基地等地進行進行網絡直播和採訪報道外,還堅持參加疫情防控指揮部的每一場新聞發佈會,現場提問回應網友話題。

她儘量讓自己成為網民關注的“好聲音”,為他們代言,回應他們的關切。“如何保障救援物資儘快投用?”“醫院缺物資,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一系列的提問引發網友彈幕刷屏轉載,並與央視頻、閃電新聞、荔枝新聞、封面新聞等進行連線報道,參與5G信號首場新聞發佈會遠程提問,第一時間傳遞防疫工作權威信息,在信息海洋中發出了主流新媒體的權威嘹亮的聲音。

連續30多天的戰“疫”報道,馬麗策劃採寫原創稿件三十餘篇,多條vlog視頻日記和現場報道網絡點擊量過百萬。她帶領團隊策劃推出的創意沙畫《每一種聲音,都聽見力量》登上了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央視頻、新華社、光明網、中國日報海外版等央媒首頁,新華網、央視網、搜狐網、中國經濟網等300多家媒體轉載,全網點擊量超2億;《戰“疫”集結號——全國媒體聯盟》聯動38家媒體40多個端口,發稿300餘篇;“面對面”加油等H5產品,引發了數十家媒體轉載,一系列的策劃報道受到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高度關注,形成了抗“疫”報道最強音。

一個應急記者的應激反應。——李桓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他是應急廣播的急先鋒,也是志願車隊的組織者。

1月23日起,湖北省應急廣播楚天交通廣播進入抗疫戰時狀態。記者李桓迅速響應,奔赴到採訪第一線,住進了單位臨時搭建的簡易宿舍。

公共交通中斷後,緊急需要用車的市民該怎麼辦?李桓第一時間深入到出租車公司和基層社區,詳細瞭解武漢市緊急徵集6000臺出租車服務社區的情況,並第一時間與交廣和衛視連線,還通過融媒體手段連通外省的傳播通道,充分發揮了應急廣播的服務功能,通過節目宣傳,一些熱心的志願者們迅速建立了QQ群、微信群,組成了志願者車隊,為社區居民出行以及生活保障提供幫助。

李桓既是新聞部副主任、採訪組組長,同時在戰“疫”報道中還主動當起了同事的司機,接同事到單位值班,送記者到火神山醫院採訪,一個電話隨叫隨到。他還幫在家辦公的同事剪輯上傳錄音和視頻,為大家做心理疏導,儘量為組員提供一切便利。

2月17日,李桓參與了楚天交通廣播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雙河市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的抗擊疫情特別節目《鄂博戰“疫”兄弟情》, “長江天山一脈牽,鄂博手足情相連”,由他主筆撰稿的節目內容將兩地聽眾的心緊密聯繫在一起。

一個自強模範的公益發聲。——李筠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湖北廣播電視臺音樂廣播事業部李筠是全省自強模範、十大傑出殘疾人。在這次疫情防控宣傳戰中,一如既往克服行動不便的困難,勇挑重擔。率先創作出音樂廣播第一條抗擊疫情的公益廣告《健康提示不可少》,及時起草全國近50名演藝界知名人士為武漢加油打氣的宣傳文本,樹立起音樂廣播在疫情防控宣傳工作中音樂貫穿、公益發聲、人文表達的形象。

1月22日,他接到抗擊疫情公益主題歌歌詞創作任務後,不到1小時完成《武漢一定能》歌詞創作和修訂,作為全國第一首抗擊疫情公益歌曲向全網推送,全國100多家電臺和“學習強國”等國家級平臺呈現,各端口累計播放量超500萬次。

隨後,他又接連創作出公益主題歌《我在春天等你》,推出詩歌朗誦作品《歸途》,以及統籌推出《武漢伢》《戰書》等音樂作品和《走向春天》《用音樂凝結力量》等特別節目。其中,以《歸途》為基礎改編創作的沙畫MV在各大融媒體平臺反響熱烈,微信公眾號閱讀量迅速超過10萬+,成為音樂廣播事業部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宣傳中的爆款。

一個包裝導演的城市撫慰。——樂書婷

電視指南 | 始終在抗“疫”一線的湖北記者們,你們辛苦了!

湖北臺壟上傳媒集團原創宣傳片《武漢莫慌,我們等你!》2月3日首發,即刻被網友冠以“武漢最新城市宣傳片”之稱並刷爆網絡。“不吵,不堵車”,“武漢像被按下了暫停鍵”……幾句簡潔的開頭語,幾個簡單的畫面,勾勒出疫情發生前後武漢生活的反差。

樂書婷,壟上傳媒集團形象包裝工作室導演。當疫情來臨,武漢交通限行,這座城市在遭受災難的同時,也在遭受“審視”,偏見和歧視如影隨形。當不斷有人用視頻來記錄真實的武漢,為真實的武漢發聲時,樂書婷也希望用自己的鏡頭髮聲:“每一種視頻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為什麼不允許安撫情緒、淡化恐慌的視頻發聲呢?”

這是《武漢莫慌 我們等你》作品的創作動因。正月初二,樂書婷熬了一個通宵想出視頻大概的思路,睡了不到四個小時,她立即喊醒同事出門拍攝。楚河漢街、徐東大街、歡樂谷、省圖書館等地,留下了她們的足跡。樂書婷和她的同事們處在拍攝和剪輯的亢奮狀態,從正月初二到初八,他們連睡覺都是“被逼的”,“熬到凌晨的時候我還不想睡,要不是怕自己猝死,我還能熬到片子最終剪完”。

該片被中央網信辦主動全網推送,央視多個頻道、多家省級電視臺和學習強國平臺同期播出;人民日報、央視新聞、人民網、鳳凰新聞、頭條視頻、新浪視頻等紛紛對宣傳片進行轉載發佈,網友們熱淚盈眶,熱評如潮。截至目前,該宣傳片全網閱讀量播放量已超過6億人次。之後該片被先後翻譯成英文、德文、阿文、西文和韓文版,海外受眾數已達千萬人次。

戰鬥正未有窮期。這是一首未完待續的新聞戰士之歌,唱著它,我們定能贏得抗“疫”的勝利,唱著它,我們也定能所向披靡,無往不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