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價值六千萬的一隻鳥

價值六千萬的一隻鳥

《孤禽圖》,清代,八大山人,紙本水墨,縱103.5釐米,橫44釐米,價值6272萬人民幣,私人收藏。

價值六千萬的一隻鳥

  《孤禽圖》,水墨紙本立軸,103.5×44公分,鈐印:八大山人、涉筆、普字堂。題字“賢昭陽涉事”,落款“八大山人”。整幅畫的畫面,僅在中下方,繪一隻水禽,鳥的眼睛一圈一點,眼珠頂著眼圈,一副白眼向天的神情。禽鳥一足立地,一足懸,縮頸,拱背、白眼,一副既受欺又不屈,傲兀不群的情態。形象洗練,造型誇張,表情奇特,構圖奇妙,筆法雄健潑辣,筆勢朴茂雄偉,墨色淋漓酣暢。流露出憤世嫉俗之情,透露出雄健簡樸之氣,反映出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具有奇特新穎,出人意表的藝術特色,乃是八大山人藝術成熟期的精品。

  畫家介紹

價值六千萬的一隻鳥

  朱耷(1626—約1705年),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本名由桵,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人屋、道朗等,漢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存世作品有《水木清華圖》、《荷花水鳥圖》等。

  作品賞析

  八大山人“癸昭陽涉事”的隱筆

  有明一代,摹古之風遍被名家。崛起吳門的文沈及餘緒,融恣意與仿摹於一體,在朝野畫壇之上,聲勢頗盛地將文人畫衍為主流。諸家直抒胸臆的逸筆,根底與本質未脫摹古之範,及至“四王”山水,元人的“有我之境”,逆向地框入一種不失雍雅,但章法嚴謹而趨僵的風格化圖式。八大山人孤獨而絕前地鼓腹而歌,搦翰而繪,兼化梁楷的減筆與倪瓚的逸筆以及不可遏制的憤悶,以極簡的線條與墨色,在巨幅白紙之上,達到中國寫意畫持黑守白的極至之境,超凡脫俗地結束了中國繪畫的中古歷史。

價值六千萬的一隻鳥

  《孤禽圖》是八大繪畫藝術的經典詮釋。整幅畫面孤禽一隻,一足站立,無著無落,空靈寂寥。朱耷花鳥畫,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鳥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孤鳥 “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

  八大是禪宗曹洞宗傳人,曹洞宗為禪宗南宗五家之一,由於良价禪師在江西宜豐洞山創宗,其弟子本寂在吉水(今江西宜黃縣)的曹山傳禪,故後世稱為曹洞宗。曹洞宗雲其門風“其位玄玄”,意即道不在外,而在心悟。“鳥道而學”,強調是則是空觀,如鳥之行空,去留無跡,孤鴻滅沒,無影無形。置身佛門有近四十年的歷史,即使晚年離開佛門,思想仍在禪道之間。行鳥道,作為曹洞宗的立宗理論,對八大深有影響。

  八大花鳥畫的獨特表現形式,其造型特點、境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洞宗“行鳥道”思想的影響。行鳥道,不逢一人,是說沒有影跡。足下無絲,是說無所羈絆。 本幅款識“癸昭陽涉事”,似紀年之署,實則伏有隱筆。 據《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昭陽,古時十干中“癸”的別稱,用於紀年。此款識只有天干,沒有地支。略考八大款識與繪畫風格,可以把創作年代,縮小至康熙癸亥年(1683年)或康熙癸酉年(1693年)。

  畫史專家考證,有“涉事”款識的八大繪畫,目前存世的作品,集中在70歲之前的五年左右。70歲以後的作品中沒有發現。進一步可以確定為1693年作。 “涉事”二字,可能並非一種常規化的署款,如八山筆下的孤禽一樣,深隱地表達一種態度,一種暗喻。 八大的傑出與不凡,是之無可增刪的簡當構圖中,兼有已達至境的藝術完美與豐富而晦密的世情隱喻。它是八大作品獨具的面目,中國繪畫史上沒有此例。他將繪畫稱為“涉事”,突出的就是無心思想。八大在寫給友人方士管的信中,也曾說過“涉事一日即作畫一日之意”。 八大作品多不署年款,畫多有暗隱,如八大山人的寫法,極像“哭之”又像“笑之”,暗喻亡明後裔的複雜心境,不復贅言。八大曾雲:“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又說:“想見時人解圖畫”。他是很希望人們能夠理解他的畫中之意的。因此許多學者經細心的研究,從他的畫意和字裡字間,探聽出許多真消息。

  此幅年款只署天干,隱去地支,也是別有一番用意。 從史料得知:昭陽,楚將軍也。其祖父昭奚恤為春秋時楚宣王(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42年)大臣。楚王族本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屈、景三氏。《史記·項羽本紀》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陽率兵攻打越國,殺死越國國君無疆,使興化一帶併入楚國。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陽又率兵攻打魏國,得襄陵等八邑,此戰在古代軍事史上影響頗大,稱“楚魏襄陵之戰”,威震齊、燕、趙、魏、秦、韓六國。為此,楚懷王將傳國之寶“和氏璧”賜給昭陽,又將“古勃海之地”封為昭陽食邑。 昭陽的有關事蹟,記載於《國語》、《戰國策》和司馬遷《史記》及地方誌等史籍中。成書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的《興化縣新志》載:“陽有惠政,邑人祠而祀之。死葬於西山,去城三、四里高阜,隱隱隆隆,今俗稱‘山子廟’者是。”“勃海鎮軍壓六王而霸楚,陽山食採留三戶以誅秦”。由此判斷款識有隱喻雙關之意。似乎可解釋為 “(羋)昭陽涉事”。如此就清晰了,我們知道朱耷為江西人,為古楚地也。以此暗隱可以昭示八大的複雜悲憤的遺民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