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正視!!國內電影和韓國電影的差距

前幾天,百花獎的獲獎人選,鬧得沸沸揚揚。一干貌美年輕的小鮮肉們,眨巴著眼睛擠下了一個又一個老戲骨。我是沒有意見的,畢竟前浪在逐漸休整,後浪要起是必須之勢。我只是覺得,這後浪的起勢之姿,有些難看而已。 在電視劇裡活慣的漂亮娃娃。拉到為真實服務的電影裡,難免不接地氣。不接地氣就罷了,你還偏偏給他頒個最接地氣獎。嘿,這可不是笑話人嘛。怪只怪中國電影市場目前只為票房服務,明星號召,粉絲經濟。不懂電影的出錢,半懂電影的導戲,十天半月作品就速成。電影也學淘寶賣單來“跑流量”。只賣現貨,不管售後。 和朋友說起這個話題。就此提到了韓國電影。她說“你看韓國幾乎沒有用愛豆來拍電影的。愛豆再漂亮,也是另一個圈子的事兒”我說對,可是中國有些電影人就拎不清。這兩年,由於政治因素。韓國娛樂明星對於中國市場的影響開始弱化,尤其是在今年的“限韓令”出臺之後,這種現象達到一個高峰,同於也一錘定音一個結局。“國家面前無愛豆”讓韓國娛樂圈喪失中國市場成了一個必然。然而就在韓國各大娛樂經濟公司股價走低的同時,韓國的另一部分影視文化—電影。開始在中國受到越來越普遍的關注。從引起韓國全民討論狂潮,最後使得政府立法的《熔爐》開始,再到角逐奧斯卡的《小姐》,最近的喪屍片《釜山行》,無一不在中國的各大社交平臺上引起討論浪潮。揭發,抨擊,殘酷,黑色幽默。對比中國電影市場的處處開白蓮,韓國電影對於人性的反應,現實的批判諷刺,讓中國人覺得新鮮和深刻!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問“為什麼中國拍不出來這樣的好電影?”是因為成本嗎?眾所周知,韓國電影以小成本著稱,一部《恐怖直播》的製作費用還比上國內一些演員的出場費。是因為導演嗎?韓國導演固然名譽在外,可是中國的好導演也是個個都蜚聲國際。是因為受眾嗎?中韓兩國的觀影人群都偏向年輕化,都對世界有著獨立的判斷力和認知力。是因為演員嗎?韓國的老戲骨刻畫起人物來入木三分,可是中國年輕一代演員都已經開始越來越細膩。中國電影票房一路走高,以前擠破頭還進不去的億元俱樂部,現在幾乎成了一種常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準了電影市場這塊肥肉,不約而同的進行撈金行動。商業化,泡沫化,這就是中國電影的癥結所在。 我並不是想抨擊什麼。從一個觀影者的角度來說,走進影院,想好好看一場電影。最後發現都是濃縮版的偶像劇,這著實讓人不好受。韓國電影學院培養人才的制度相當嚴格,從學校出來之後,整個電影行業對於好片的要求,也是半點不容沙子。行業在不斷的做出標榜,國民的審美素養因此不斷提高。一有爛片出現,必定會到撲街的下場。 中國並不缺好演員和好導演。缺的只是氛圍。氛圍缺失,所以有些根本不懂電影的人,拍著一部又一部的爛片,卻能獲得一次又一次的追捧。氛圍缺失,所以沒有人來告訴演戲不會動眼睛的小花小草們,你這個表演太過膚淺,根本沒有刻畫出人物。氛圍缺失,所以觀眾只管飯後娛樂,認顏看電影,不追究其到底有沒有價值與深意。外行人耀武揚威,內行人心生絕望。這幾乎是一個惡性循環。 百花獎幾乎是一個諷刺。整個電影行業的弊端一看便知。其實並不是針對獲獎的漂亮人兒們。漂亮的人也可以演好戲。看王家衛拍金城武和梁朝偉。神經病也可以演的如此清新脫俗,令人心疼。只是,漂亮並不是沒有演技的理由。某些粉絲口中所說的慢慢來,演技需要磨練,那是演員需要自己私底下去做的功課。而不是拿著天價片酬消費觀眾。說到底。有人請他們來當花瓶,才有毫無意義PPT。韓國的電影這一點上做得很好。你演戲演得爛,我就不請你。為什麼?因為我要拍的是引起共鳴電影,不是走馬觀花式的路邊風景。這是整個韓國電影打造起來的規矩。這個規矩使得韓國的電影能不怕政治,不怕觀眾,不怕不賺錢。究竟什麼時候中國電影市場才能安下心來好好的做電影。這是一個問號。但是,中國電影的老一輩還沒有放棄,年輕一代的好電影人在拼命努力。我們依舊不能對它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