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宋朝時的兵部侍郎是幾品?

用戶1135302043432


周朝就已經出現了兵部,這裡提出來與大家商榷一下,兵部這一名稱的提出,最早應該是“北周”,而不是周朝。具體可參看《周書·武帝紀》,而且當時兵部並不是機構名稱,而是官員名稱,是北周夏官府大司馬的屬官。

隋朝建立之後,在尚書省下設了六部:吏部、禮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和工部(具體一點,尚書省兵部侍郎始置於隋煬帝大業三年,可參看《隋書·百官志》下)。

各部的首長稱為尚書,副職稱為侍郎。而六部的名稱,是在唐初定下來的,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兵部主要掌管武官的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的事。

兵部是全國軍事行政的總彙,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清末,只有在唐玄宗時期,兵部曾經改名為武部。明代之前,六部是宰相下面的辦事機構,所以品階不太高,唐代有兩位兵部侍郎,正四品下。因筆者對宋代官制比較熟悉一些,就對宋代的兵部侍郎稍微多說一些吧。

在宋代前期,兵部侍郎只是一個階官,沒有職掌,是文臣遷轉官祿的官階,屬於前行侍郎,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之後,這個官階轉為了寄祿官正議大夫,到這時兵部侍郎這一名稱才開始真正成為了職事官,也就是真正成為了本部的副部長,輔佐尚書代理本部的事務,官品為從三品。

實際上在宋朝前期,兵部的職掌是樞密院、三班院瓜分,兵部本部僅僅掌握著儀衛和武人科舉的事,在元豐改制之後,職掌也沒有多少擴大,兵權也都掌握在樞密院,而武官的任免被吏部拿走了,兵部只管管民兵、廂兵的姓名籍貫等無足輕重的事情,所以,儘管各部尚書都是其他官員兼任的,主要是侍郎負責本部的事務,但是兵部侍郎確實沒啥好乾的事兒,畢竟當時的兵部,都被認為是多餘的——“名存實亡”“冗職”(《容齋隨筆》)。

明代宰相制度廢除,六部為皇帝統一指揮,兵部侍郎的品級也隨之升高,為正三品,到了清代就升到了正二品。但是明代的六部權力比清代要高很多,可以說是歷朝最高的。

因為清代的總督和巡撫權力很大,都有兵部和都察院長官的加銜,這是因為清代的總督和巡撫也還保留著明代的欽差性質,所以為了管轄文武官員,行使監督的權力,總督照例要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除了少數總督),而巡撫與河道、漕運總督也要照例加“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加上兵部銜,就是為了節制和指揮軍隊,加都察院銜,是為了監督官員。有了這些加銜之後,六部就無法對督撫發號施令。

另外清代軍機處權力很大,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通過六部就能夠指揮全國。

在清朝初年,兵部還設立了督捕侍郎滿漢各兩名,掌管旗人逃跑的事兒,到了康熙末年裁撤了,跟其他部門一樣,也都設有滿漢左右侍郎各一人,不過不管怎麼說,這個職位的職掌完全不如有些人所言,真的就是國防副部長——在我國古代的大部分時期,還真夠不上。


青枕104945250


兵部侍郎,全稱是尚書省兵部侍郎。兵部的副長官,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副部長。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定為從三品。

宋前期,兵部的職能被樞密院所瓜分,僅僅只是掌管儀衛、學武之人的科舉之事。元豐改制後,兵部的職能沒有擴大多少,兵政總轄於樞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歸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廂軍以及各少數民族部落官員加恩和管轄所屬諸司局。

因此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實亡”之譏。因此,在宋前期,兵部侍郎無職無權,這一職位僅作為文臣遷轉官祿官階。元豐改制後改為職事官,僅僅是作為兵部尚書的副手,限於兵部的職掌有限,因此無多大實權。

兵部徹底淪為了邊緣衙門,成了喝茶聊天養老的好去處,兵部侍郎一職完全成了一個掛名的虛職,朝廷甚至一度省去了兵部官員俸祿的朝廷開支,直到元朝時,雖然依舊承繼了樞密院的制度,但兵部還能參與一些日常的事務管理,不過也只是一些瑣事罷了。

只有在明朝,兵部侍郎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翻身仗,多年受氣的小媳婦,也成了能管事的老婆婆了。


徽公子


宋朝基本承襲了唐朝的三省六部的政治體制。設中書,尚書,門下三省,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後來實行“兩府三司制”,就是皇帝管“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中書門下”設宰相,管理行政及其官員。“樞密院”設樞密使管軍事,為了不使軍權獨掌,樞密使軍權兩分。

六部基本上都已經權利被轉移,除了刑部判案緝拿以外,其它都歸“三司”管理。但是,六部的尚書官職都有。

比如北宋時包拯曾任“三司使”,是主管宋朝財政的,後來又任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級別)。

宋朝時兵部尚書應該是從二品官(每一級別都有正副之分,從即是副),那麼兵部侍郎應該是三品官或從三品。




路遙lgy


答:宋朝兵部侍郎全稱是:尚書省兵部侍郎。

宋朝兵部侍郎的品級:宋朝初期沿用唐朝制度,兵部侍郎為正四品下。元豐年間改制後定為從三品。

宋朝兵部的職能:宋朝前期,兵部的職能被樞密院、三班院所瓜分,僅僅只是掌管儀衛、學武之人的科舉之事。 元豐改制後,兵部的職能沒有擴大多少,樞密院總轄兵政,吏部任免和升降武官,兵部只掌管民兵、廂軍的名及各少數民族部落官員加恩和管轄所屬諸司局(如左右金吾衛街伏司、騏驥院等)。所以,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實亡”之譏。因此,在宋朝前期,兵部侍郎無職能,只作為文臣的遷轉官祿官階。元豐改制後也僅僅是作為兵部尚書的副手,由於兵部的職掌有限,因此無多大實權。



漫說風采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首先看下宋朝兵部屬於什麼級別的部門?宋朝繼續採用三省六部制,兵部屬於尚書省,其不等同於明清時候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因此,其品級相對於明前而言是較低的。

宋初沿唐制,尚書省兵部侍郎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定為從三品。宋朝設立樞密院,作為軍事主管部門,因此,兵部權力有限,主要掌管儀衛、學武之人的科舉之事。元豐改制後,兵部的職能沒有擴大多少,兵政仍總轄於樞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歸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廂軍的名及各少數民族部落官員加恩和管轄所屬諸司局。故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實亡”之譏。

在宋前期,兵部侍郎無職掌,這一職位僅作為文臣遷轉官祿官階。元豐改制後改為職事官,僅僅是作為兵部尚書的副手,限於兵部的職掌有限,因此無多大實權。



且行且聽風


宋朝兵部侍郎是正四品,元豐改制後改為從三品。


其血玄黃62332608


兵部侍郎,全稱是尚書省兵部侍郎。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定為從三品。

宋前期,兵部的職能被樞密院、三班院所瓜分,僅僅只是掌管儀衛、學武之人的科舉之事。元豐改制後,兵部的職能沒有擴大多少,兵政總轄於樞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歸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廂軍的名及各少數民族部落官員加恩和管轄所屬諸司局(如左右金吾衛街伏司、騏驥院等)。故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實亡”之譏。因此,在宋前期,兵部侍郎無職掌,這一職位僅作為文臣遷轉官祿官階。元豐改制後改為職事官,僅僅是作為兵部尚書的副手,限於兵部的職掌有限,因此無多大實權。


海洋說歷史


4品


龍哥7


兵部侍郎,全稱是尚書省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兵部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而侍郎是兵部裡面僅次於尚書的官職。兵部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兵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隋唐正三品,明正二品;侍郎二人,隋唐正四品下,明清正三品。四曰庫部。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

兵部在明朝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

擴展資料:

兵部下設四司:

1、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

2、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卹、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

3、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俸;

4、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捷報處,掌遞送文書。

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定為從三品。


每天五分鐘讀歷史


兵部侍郎,全稱是尚書省兵部侍郎。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為正四品,元豐改制後定為從三品。

宋前期,兵部的職能被樞密院、三班院所瓜分,僅僅只是掌管儀衛、學武之人的科舉之事。元豐改制後,兵部的職能沒有擴大多少,兵政總轄於樞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歸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廂軍的名及各少數民族部落官員加恩和管轄所屬諸司局(如左右金吾衛街伏司、騏驥院等)。故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實亡”之譏。因此,在宋前期,兵部侍郎無職掌,這一職位僅作為文臣遷轉官祿官階。元豐改制後改為職事官,僅僅是作為兵部尚書的副手,限於兵部的職掌有限,因此無多大實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