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為什麼趙匡胤能善待柴榮兒子,朱元璋卻容不下韓林兒?

隨豫而安2020


末代皇帝的悲哀!無論是趙匡胤還是朱元璋的做法都是出於對自身的政權的考量,同時也展現出兩位開國皇帝不一樣的手段。宋太祖趙匡胤仁義治國,希望通過善待前朝皇子,以自身作為標榜重新施行禮樂仁義來維持住政權統一;明太祖朱元璋則是用硬實力奪取天下,認為生在亂世必須通過暴力來鞏固政權。我是夏目愛看書,為您解答!

宋太祖趙匡胤善待柴榮兒子

  1. 時代背景:禮樂崩壞

宋太祖趙匡胤所處的時代是五代十國,當時的禮樂崩壞,唐朝留下來的藩鎮割據狀態持續了三百多年,出現很多弒君篡位的皇帝。趙匡胤跟隨後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也為後周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雖然周世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卻英年早逝留下年僅七歲的柴宗訓擔任皇帝。柴容命令自己信任的趙匡胤輔佐自己的兒子,避免主少國疑的情況發生。

但是生於亂世,這種情況之下世宗剛死朝堂之上就開始出現爭權奪位的情況,趙匡胤在不知情的情況之下發動陳橋兵變,登上皇位。雖然說在如今我們看來這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在當時還算是很常見的事情,趙匡胤想要結束這樣的亂世,維持住自己的統治,就需要重拾儒家文化,所以趙匡胤需要施行仁義,善待後周恭帝就成為其實現自己目的的第一步。

2.人物性格:仁厚聖德

趙匡胤本人出生於官士家族,所以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就使得趙匡胤本人有容人的氣度,從小研學儒家經典,趙匡胤本人的人個成長是比較健全的,形成了仁厚聖德的性格。

  •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
  •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
  • 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趙匡胤在誓碑寫下祖訓教導後世的子孫,不單單是自己不能傷害柴氏的人,以後子孫也要善待柴氏的子孫。同時不能殺士大夫和言官,我們就可以看出宋太祖是想通過這樣的方法在自己去世之後宋朝依然可以遵循儒家文化,其實目的就是維持自己王朝的統治,這也導致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文人都不曾拋棄過宋朝趙氏。

趙匡胤稱帝之後,宴請群臣是翰林學士王著喝多了開始四年周世宗,口無遮攔。當時的氣氛尷尬到了極致,宋太祖微微一笑說道:“王著喝多了。”隨即命令左右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哭的更加厲害久久不能停下。第二天的時候就有大臣上奏說王著思念前朝,需要治罪嚴懲。趙匡胤辯解道:“我與王著同朝為官,熟悉他的脾氣。他是一個書生,也就是思念故主,沒什麼大問題,就隨他去吧!”

宋太祖趙匡胤的性格還是仁厚聖德,不單單對文臣對武將也是採用最和平的方式,“杯酒釋兵權”成全了君臣的友誼成為一段佳話,收人心收兵權,所以說趙匡胤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通過仁義的方式來穩定政權,這也符合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社會背景,所以說趙匡胤會善待柴榮的兒子。

明太祖朱元璋容不下韓林兒

1.時代背景:群雄爭霸

元末之時蒙古人對漢人的壓迫和奴役非常殘酷,所以爆發了大量的農民起義,其中以韓山童和劉福通為首。兩人分別為了號召更多的人參加於是分別打著“彌勒下生”和“明王出世”的旗號,之後雖然韓山童戰死,但是劉福通仍然推舉他的兒子韓林兒登基稱帝,國號為大宋。當時朱元璋跟隨著劉福通,所以說韓林兒和朱元璋是君臣關係。

“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上誠、呂珍率眾十萬圍劉福通於安豐,福通間道遣人求援。珍破安豐,殺劉福通,據其城。韓林兒走滁州”。 《明史紀事本末》

但是當時的政權可不止這一個,比如說張士誠趁著劉福通北伐的時機,攻打當時韓林兒所在的安豐。朱元璋本意也不想前往救援韓林兒的,但是考慮到如果不前往搭救那麼張士誠就能吃掉安豐擴充自己的實力,以及可以借用韓林兒的名號來控制原來起義是勢力。對朱元璋來說無論救與不救,他並不認為韓林兒是他的君主,只是把他作為自己政治鬥爭中的籌碼,這也就註定了韓林兒並不能善終。

2.人物性格:暴劣嗜殺

朱元璋小的時候沒有讀過書,幫地主家放過牛,當過和尚,討過飯,經歷過很多人生的變故,看透了人性的貪婪並得以成長,所以形成了暴劣嗜殺的性格。

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諭諸將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明史》

明史中記載的是繆永忠因為聽從儒生的意見,揣摩了朱元璋的心思,以為朱元璋想要殺韓林兒,所以只是封為侯爵不封公爵。但是按照後來朱元璋大肆的戕害功臣,造成大量的冤家錯案來看,廖永忠完全可能是替朱元璋來頂著個雷,畢竟串權奪位的先兆有了,之後大名的江山還能穩定嗎?從本質上這個鍋是朱元璋不願意背的,所以出於政治考慮韓林兒必須死,但是下手的人不能是朱元璋。

在明朝的開國元勳中除了湯和等人倖免於難,大多數的功臣都被朱元璋所戕害。據統計明初共計135位開國功臣,戰死66人,賜死29人,正常死亡有40人,所以說比例還是很大的,也坐實了朱元璋暴劣嗜殺的性格。徐達發背疾吃蒸鵝而死,常遇春病故早亡,劉伯溫被賜毒,帶有大量的大臣被冠以謀反,通敵,黨派的罪名處死,可以說令人觸目驚心。

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待功臣尚且如此,對於對自己有威脅的敵人那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小明王韓林兒必須死。

總結:

無論是趙匡胤還是朱元璋的做法都是出於對政權的穩定的考量,兩位開國皇帝由於自己經歷所帶來的性格的差異也導致對於前朝遺孤的態度不一樣。趙匡胤仁厚忠義收民心奠定了大宋朝百年基業,朱元璋鐵血鎮壓穩定朝局奠定大名的絕代風華。站在帝王的角度上來看,兩人都是成功的維持了自己政權的穩定至於柴榮的兒子還是韓林兒作為沒有實權的皇帝也只會留下一句:“願生生世世永不生在帝王家!”

我是夏目愛看書,如有疑問,歡迎評論!


夏目愛看書


這個說法我不認同。趙匡胤和朱元璋身為亂世梟雄,都深知斬草除根的道理。你看到趙匡胤善待柴榮子孫那是表象,真實的柴氏子孫結局可並不怎麼樣。

恭帝柴宗訓的結局

後周恭帝柴宗訓。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並強迫柴宗訓禪位給他,後周自此滅亡。趙匡胤登基後,降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今湖北房縣)。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逝世,終年20歲。

大家認定趙匡胤善待後周皇室,都是因為他的遺訓,遺訓中說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可是柴宗訓在二十歲剛剛成年,就莫名其妙的去世了,這不讓人懷疑趙匡胤的誠意嗎?

柴榮其他子孫結局

柴榮共有七子,前三子越王柴宗誼、吳王柴宗誠和韓王柴宗諴都是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殺害。四子就是柴宗訓。五子曹王柴宗讓在趙匡胤登基後不知所蹤,據說為了躲避趙匡胤的追殺改姓寧。六子紀王柴宗謹在後周滅亡後被大臣潘美收養為義子,改名潘惟吉。七子蘄王柴宗誨,後周滅亡後被大臣盧琰收養為義子,改名盧璇,最後娶盧琰女兒為妻。

後周滅亡後,柴榮子孫都還很年幼,他們紛紛改名換姓,在大臣的庇護下得以度過餘生。這能說是趙匡胤的善待嗎?起碼看不到他的誠意吧。

小明王韓林兒

韓林兒是元朝末年紅巾軍的領袖,朱元璋尊奉韓林兒為主。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韓林兒去金陵,韓林兒離奇的沉入江中,至於是不是為朱元璋所害,至今未有定論。

趙匡胤與朱元璋的區別

趙匡胤是一個篡權者。趙匡胤作為一個篡權者,他由將士們黃袍加身登上帝位。所以,他也會害怕部下們效仿此事,而且他的臣子都是後周舊臣,那麼會不會有忠於後周的人以後周皇室名義對抗他?

趙匡胤篡權者的身份決定了他肯定要防止後周皇室的復辟。同時,趙匡胤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後周的忠臣,他也不會光明正大的去迫害後周皇室。他先是發佈善待後周皇室的政策,背地裡卻防範甚至迫害他們。

朱元璋與小明王算是一種名義上的君臣關係,朱元璋完全是自己獨立發展的勢力。不過,朱元璋為人比較兇殘,為了減少麻煩,他還是有可能殺害小明王的。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趙匡胤善待柴榮子孫是為了籠絡後周舊臣和天下民心,而趙匡胤背地裡迫害後周皇室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時光山人


趙匡胤能善待柴氏子孫,而朱元璋卻容不下小明王韓林兒,是由於他們二人所處的形勢大不相同。

01、趙匡胤為什麼能夠善待柴氏子孫?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去世,朝廷大權落入大將趙匡胤等人之手。趙匡胤手握禁軍兵權,因此才得以發動兵變,奪取了柴氏江山。

其實這是水到渠成的事,因為在此之前,趙匡胤便已經在朝廷內部構建起了自己的勢力集團。而且在周世宗去世後,後周面臨的局面也不容樂觀。

後周的北面是強悍的契丹,南面又是強敵如林。在這種危急情況下,倘若一步走錯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周恭帝又尚末成年,後周正值主少國疑之際。大臣們對未來產生憂慮,同時對柴氏能否繼續掌控局面產生質疑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在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才會兵不血刃就奪取了政權!而且後周太后與幼主也很識時務,當見到柴氏大勢已去,人心盡歸趙匡胤之時,採取了順應局勢發展的態度,將皇位禪讓給了趙匡胤。

既然人心已經歸於趙匡胤,而柴氏又採取了配合態度,那趙匡胤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再搞大清洗了。不僅不需要搞清洗,反而需要採取善待柴氏子孫的策略,以便起到凝聚人心和樹立自己仁義之君形像的作用。

這對趙匡胤有利而無弊,對於穩定他的統治也大有好處。因此,柴氏子孫在北宋王朝建立後才得以平安無事,並且還能夠得北宋王朝的優待!

02、朱元璋為什麼容不下小明王?

這事還得從頭講起:首先發動反元起義的是韓山童和劉福通,是他們於公元1351年策動起義的。雖然起義尚末發動前,韓山童就因消息洩露出去而被元軍殺害。

但是劉福通卻堅持了下來,在他的領導下起義軍於公元1355年攻佔了亳州,劉福通對韓山童的忠心不變,因此擁立了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皇帝,國號為大宋,年號為龍鳳。韓林兒又被稱為小明王。

從此以後,天下各地的反元怒火便被點燃了。而各地的起義軍皆以小明王為號召,在表面上也都接受他的領導。就連羽翼豐滿之後的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也得尊小明王為君,承認自己是“大宋”之臣。

而在這天下紛爭不絕,誰能主宰沉浮未定的情況下,還看不出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可是等到元朝敗局已定,而且朱元璋又消滅了陳友諒和張世誠之後,棘手的問題就顯露出來了!

以朱元璋的雄心大志,又怎麼可能甘居人下?捨棄九五之尊的皇帝寶座不取,繼續奉小明王為君主,跪在他的駕下稱臣呢?所以除掉小明王,為自己稱帝掃平障礙,就成了必須要做的事!

只有除掉了小明王,朱元璋才能夠取而代之。也只有除掉了小明王,朱元璋才能夠免去後顧之憂,他的皇位才會穩固。所以小明王必須要死,這是難以避免的結果!

果然,在謀害了小明王韓林兒之後,朱元璋便於公元1368年,在應天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了大明王朝,年號洪武,史稱其為明太祖。


北疆同心侃歷史


趙匡胤善待柴榮(郭榮)的兒子柴宗訓(郭宗訓)了嗎?郭宗訓傳位給趙匡胤的時候,郭宗訓人才七歲。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給了以前的皇帝(郭宗訓)一本鐵卷丹書,世襲罔替。可是這位後周最後一位皇帝二十歲就死了,死的時候趙匡胤還在位。我為什麼連用了幾個括弧,那就要將柴榮的身世講一講了!柴榮本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內侄,郭威髮妻柴氏不育,柴氏兄長有三子,將最小的柴榮過繼給了郭威,改名郭榮!柴榮就成了郭威的嫡長子,郭威後娶的幾個都是小妾,只有這一位髮妻!既然已經理清了,就不能稱柴榮了,應該稱郭榮!至於為何趙匡胤稱人家姓柴呢?無非就是彰顯自己篡權的合法性!後世的柴家人,其實都是柴榮的堂兄弟,給個鐵卷丹書招搖過市,以為對柴榮一家多好呢,其實都被滅門了,就連柴榮生父一家都不能倖免!


若水韓流


一山不容二虎,在過去那種封建帝制之下,一國兩主的情況是實權者絕對無法忍受的。即使是在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政治鬥爭的失敗者儘管已經不再動輒滿門皆死,身敗名裂了,但一旦失敗,一生都免不了流亡或者軟禁的命運!今時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五代末和元末明初那種亂世了。因此,一國兩主,那必然是天敵,強勢的一方哪怕不計個人感情也絕不會放過對方,更遑論再加上貪慾、狠毒這些人的劣根性的影響了!

那麼,同為天敵,為什麼周世宗的兒子得享富貴,並且保全宗廟,而韓林兒卻無容身之處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 宋太祖和明太祖不同

儘管他們都是皇帝,都是一個王朝的開創者,但皇帝與皇帝之間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朱元璋更類似於劉邦,而宋太祖則更類似於近人。在出身上朱元璋是窮苦出身,早年家人多有餓死,甚至於無錢安葬。朱元璋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去寺廟做僧人,再後來趁著元末農民起義的浪潮,才最終成就了帝王基業。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逾月,遊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與俱,護視甚至。病已,失所在。凡歷光、固、汝、潁諸州三年,復還寺。
——《明史·太祖本紀》

可以說,正是早年的經歷逼出了朱元璋的帝王之路。但我想這些經歷對他性格上的影響定是更為深遠。鳳陽受飢而死,無處安葬的父母兄弟,定是他心頭永遠無法揮去的噩夢。

因此,在他的心裡,在他的骨子裡,生存一定是第一位的,決不能將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決不能給別人一點兒機會!這在後來他和劉邦一樣大肆殺戮功臣時表現得淋漓盡致。對待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對待正統的主公呢?他如果不死,那咱老朱哪裡還睡得著覺呢?借一句宋太祖的名言那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無論如何,韓林兒是非死不可!他註定是歷史進程的犧牲品。

而宋太祖就不同了,他出身於官宦世家,有良好的早年,有父母兄弟,儘管生於亂世,但像老朱那樣吃不上飯的事情對老趙來說幾乎是不存在的。儘管並不是所有優質的早年都會滋養出一個好的靈魂,但宋太祖很明顯是按照正常邏輯走的,所以性格上,他既有與老朱同樣的作為一個帝國開創者該有的氣魄、智慧、堅韌以及鐵腕強權,但相比老朱,作為武人卻愛讀書的老趙很明顯地多了幾分仁孝、寬容以及柔情。

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學騎射,輒出人上。嘗試惡馬,不施銜勒,馬逸上城斜道,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又嘗與韓令坤博土室中,雀鬥戶外,因競起掩雀,而室隨壞。 ——《宋史·宋太祖本紀》

太祖的仁慈在傳弟傳子問題上表現的很明顯。或許有人會說太祖這是優柔寡斷,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仁慈,善良。正是因為此,他顧惜兄弟情義,不願對老弟下狠手,才導致傳承問題一拖再拖,無法解決,最終導致了斧聲燭影,太宗即位。這是太祖政治上的失敗,但這也是太祖人性光輝的側面顯現。他只是沒有找到一種好的方法,既能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又不至於將弟弟送上斷頭臺。

其二 柴宗訓與韓林兒不同

韓林兒盜賊出身,做過十多年的皇帝,而柴宗訓只有七歲,無論是能力還是智慧,他都不足以與成年人韓林兒相提並論,甚至野心為何物,政治為何物,皇位為何物,他都恐怕弄不明白。韓林兒的父親與韓林兒一樣,也是起義軍,但作為起義軍其中一支的朱元璋的發展與他們並無直接關係,儘管朱元璋也曾尊奉韓林兒為義軍領袖,但把不把他當回事就另說了。可還記得當年項羽尊奉的義帝熊心嗎?

韓林兒的造化可能比熊心稍微強一點,但最終的結局卻是無可避免的相似。若是個完完全全的傀儡但也未嘗沒有活路,像漢獻帝那樣最後做一個山羊公也算上天不薄。

但偏偏韓林兒的經歷讓人們無法把他當做一個完全的傀儡。就像義帝那樣,只要在其位一天,就是對項羽集團的一個威脅,項羽無法容忍懷王之約的事情再次出現,朱元璋自然也決不能容忍一個定時炸彈時刻就在自己身邊,儘管他可以不斷延緩爆炸的時間,但他不可能也絕不會一直致力於這項工作,所以小明王,非死不可。

而柴宗訓就不同了,他的父親是柴榮,他的爺爺是郭威。當年趙匡胤流浪的時候投奔別人的路很不順,直到投奔了郭威,郭威收留了他之後,他才逐漸穩定下來,逐漸有機會一展宏圖的。

而柴宗訓的父親柴榮,對趙匡胤來說就更加意義非凡了。正是因為柴榮的賞識和提拔,他才有機會從一個無名小兵一步步快速地坐到高級將領的位置。柴榮對他可以說是青睞有加,委以重任,甚至於最後託孤於他。這用一個詞來說那就是知遇之恩啊。士為知己者死,是古人,特別是有能力有抱負的古人的一種十分特殊的情懷或者說情結。所以說,面對人家小皇帝兩代先人的重恩,趙匡胤又豈能說殺就把人家給殺了呢?這一點對趙匡胤的影響極其大。

如果不是因為感念,後周兩代皇帝的厚恩,趙匡胤也不至於,不僅不殺柴宗訓,還以太祖誓約的方式來約束後代子孫,以使得柴氏子孫保有尊貴而長存。

其三 趙匡胤和朱元璋所面對的狀況以及所處的環境不同

趙匡胤承接的是五代的亂局,他是通過軍事政變的方式奪取政權的。可以說,當他在汴梁接受禪讓登基為帝的時候,天下是不是他的還兩說。那些實力雄厚不受約束的節度使們一旦鬧將起來,一切就都玩完了。

況且當時天下分裂,南有富庶的南唐諸國,西有少數民族的党項政權,北有強大的契丹民族建立的遼政權。這各方的壓力,讓趙匡胤不得不先維穩,完成政權的平穩過渡。然後才能再圖謀其他。

而維持穩定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各方安心。而讓各方安心最主要的就在於對前朝小皇帝的處理。趙匡胤選擇了善待,事實也證明了他這樣做的正確性。最終掌握重權的節度使諸如符顏卿張永德等人接連表示擁護新朝,趙宋政權實現了平穩過渡。

與趙匡胤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天下是一寸寸打下來的。可以說凡是大明即將統治的地方,那都是留下過大明鐵蹄腳印的地方,朱元璋的勢力遍佈了天下每一個角落。

他從抗元開始,再到與各路諸侯爭天下,到最後可以說是仇眥皆滅,對於天下的掌控,此時的他遠勝於當時的趙匡胤。所以,他並不在乎小明王死後的後遺症。比起這個,他更願意用小明王的死來打擊反抗勢力,使他們難以再聚在一起。而且,他既沒有仁心也絕無可能任由自己的的前主公活下去,儘管他只是名義上的,但如今的確需要他的頭顱來鋪成走向王冠的路。

總的來說,對於一個統治者,我們不能因為某一件事來評價他們的優劣,更不應該將政治行為與個人品行混為一談。趙匡胤善待周世宗柴榮的兒子的確值得褒揚,但對於朱元璋容不下韓林兒我們也不應該苛責。

對於一個最高統治者來說,他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會被無限放大,一個小小的錯誤,有時候也會變得無法收拾。因此,身處其境,對於他們來說,選擇和判斷是十分艱難的。

但是,客觀上而言,無論是宋太祖趙匡胤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們都終結了亂世,締造了一個長週期王朝,在他們有生之年,百姓都得到了善待,即使將他們與歷史上的所以帝王作比較,他們也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是我們應該肯定的。

遺憾是處在現代與古代邊緣的明王朝並沒有完成歷史的蛻變,脫離封建制度的泥潭,它的興起與衰亡,並沒有和世界的巨大浪潮發生關係,它不知道一個個不如它的領土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小國正在藉助於新時代的力量逐漸擺脫土地面積和人口的限制崛起於世。它也想象不到,始終雄居世界之林的龐然大物即將倒下,即將開啟它飽受困苦的屈辱歲月。就結果而言,大明是幸運的,它在那苦難歲月到來的前一刻便悄悄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以後的罪與罰,都與它無關了。


多少英豪


韓林兒正史記載,於1366年在朱元璋手下將領廖永忠接他去應天府時,經過瓜州被沉入江中淹死。

在《永忠本傳》中,朱元璋親口說當時本無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張殺了韓林兒。個人覺得朱元璋沒直接或間接授意殺了韓林兒,是手下廖永忠揣測上意下手了,造成既定事實。而這個事情很符合朱皇帝的心意,最後封為侯爵。

韓林兒是元末農民起義軍的名義皇帝,各個地方實力派名義上歸其領導。當朱皇帝打敗主要競爭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後,韓林兒這個名義上的上司就多餘了。

但是,對於一個從一無所有的和尚到即將擁有天下的人來說,現在內心肯定豪氣沖天,完全可以容下一個傀儡一段時間。朱元璋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國,能力非常強,相信即使把韓林兒接到應天也會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想下手,完全不用如此明目張膽的製造沉船事件,搞得很多人知道還倍受指責。當時正值戰亂,派幾個得力手下造成混亂,亂軍之中誤傷也好故意也罷,機會多多,並且即使到了應天也完全使用其他辦法用來堵眾人之口。


江楓漁燚


宋朝建立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相對溫和地處理了功臣。明朝朱元璋與之相比,他幾乎殺盡了所有的開國功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明朝這個特徵很明顯。所以趙匡胤可以善待柴榮兒子,而朱元璋不能。

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禮遇有加有知遇之恩,一手提拔起來,趙匡胤隨柴榮南征北戰,勇猛過人,忠勇有佳,死前力排眾議立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寄於希望,可謂厚愛有佳,陳橋兵變時柴宗訓年幼無知,趙匡胤趁人家孤兒寡母奪取後周天下,柴宗訓了無過,大宋剛剛建立政權極為不穩定,因此趙匡胤對柴宗訓殺之無名,殺之則天下不穩。

唐末以來就是五代十國,天下亂世紛爭,武將謀反篡位絡繹不絕,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大宋也發生這樣的事情,那麼首先他自己就不能這麼幹!杯酒釋兵權後大宋開始重文輕武,文官集團開始上臺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文官集團更加不可能支持他這麼做!

柴宗訓退位之後自知無力恢復後周天下,所以倒也安穩,趙匡胤就更沒有去殺柴宗訓而自找麻煩被天下詬病。

韓林兒是韓山童的兒子,韓山童死後被劉福通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被元末農民起義軍視為起義軍共主。

雖然韓林兒被公認為農民軍共主,但對於朱元璋來講那就是一個名號,當時的天下割據勢力眾多,不僅討伐元庭,彼此之間也是攻伐不斷,天下可是朱元璋自己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朱元璋千古一帝志比天高,如果誰要擋住自己的千秋霸業,別說只是一個掛名的小明王,就是擁有半壁江山的北元自己的那些猛將謀士也照樣死磕到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豈能讓別人摘了桃子。

趙匡胤建立大宋時代背景不一樣,政治環境也不允許,自己想要建立一個忠君愛國,禮賢下士的大宋王朝自己首先就不能那麼幹,何況周世宗柴榮有恩宇自己,柴宗訓又沒有大錯,退位後安分守己,自己畢竟摘了別人的桃子,實在不好意思!

而朱元璋則實在不同,小明王只是一個名,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讓小明王摘了桃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明朝以武力定天下,文官勢力太弱,朱元璋也不會在乎什麼後世評價,只要天下姓朱,百姓安定,殺個小明王算什麼!而小明王如果回到江陵後可真的會奪其天下,號令各軍,當然如果沒有威脅的話他也不會那麼趕盡殺絕,比如陳友諒的兒子大罵朱元璋,非但沒殺他,還把他送到了朝鮮,算是留個活口!

因此,不殺只是威脅不夠大,殺是因為感受到威脅的存在!

趙匡胤奪位是手下將領擁戴,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朝建立是在周朝的基礎上,宋太祖不得不善待周後主了,畢竟周朝也有很多擁護者,沒必要殺了周後主而激起擁護者們的反對,當時宋朝也是剛剛建立根基不穩,也還要後主的各方支持才能真正穩固統治。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其實是朱元璋自己用實力打拼下來的,當時元末天下大亂,各種勢力紛起,許多勢力都有宗教背景,韓林兒就是當時宗教白蓮教的精神領袖,各路起義軍中勢力最大劉福通迎立韓林兒登基為小明王,領導起義軍消滅元軍。後來元軍被消滅就是各路起義軍大,最後朱元璋贏了,但是當時的領袖韓林兒還在了,朱元璋辛苦打下的江山怎麼可能拱手讓給別人呢?只能殺了韓林兒自己做皇帝了。

另一方面,就出身和性格來說 ,趙匡胤是官二代 ,受過較好地教育, 生長環境較好 ,人的性格比較陽光 ,沒有苦大仇深的陰暗心理狀態 ,如當皇上後, 見到前朝大臣王樸的像, 就恭敬行禮 ,對人說 :如王樸活著 ,他當不了皇帝 。被他生氣打落牙齒的官員說以後史書會記錄皇上的暴行 ,他馬上賠禮道歉, 皇位坐穩後對消除軍權的高官都給予豐厚的補償。

而大明開國皇帝朱重八正好相反, 陰森殘忍 ,專會找藉口 ,去恩將仇報, 做盡喪盡天良的事。

原因就是朱來自社會最底層 ,受盡世態炎涼 ,遭遇各種苦難 ,心理嚴重扭曲 ,看世界的眼神絕對冷酷惡毒 ,所以一朝大權在握 ,怎能還有底線?

後人當警而戒之!

綜上,殺與不殺,都是從實際需求出發……



當代曹植


公元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後周天下,建立了大宋王朝。

趙匡胤兵變得國

後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禮遇有加有知遇之恩,一手提拔起來,趙匡胤隨柴榮南征北戰,勇猛過人,忠勇有佳,死前力排眾議立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寄於希望,可謂厚愛有佳,陳橋兵變時柴宗訓年幼無知,趙匡胤趁人家孤兒寡母奪取後周天下,柴宗訓了無過,大宋剛剛建立政權極為不穩定,

趙宋建立的背景戰亂紛爭

唐末以來就是五代十國天下亂世紛爭,武將謀反篡位絡繹不絕,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大宋也發生這樣的事情,那麼首先他自己就不能這麼幹!杯酒釋兵權後大宋開始重文輕武,文官集團開始上臺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文官集團更加不可能支持他這麼做!

柴宗訓退位之後自知無能恢復後周天下所以倒也安穩,哪樣趙匡胤就更沒有去殺柴宗訓而自找麻煩被天下後詬病。

大明王朝建立則是另外一個背景

韓林兒是韓山童的兒子,韓山童死後被劉福通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被元末農民起義軍視為起義軍共主。

雖然韓林兒被公認為農民軍共主,但對於朱元璋來講那就是一個名號,當時的天下割據勢力眾多,不僅討伐元庭,彼此之間也是攻伐不斷,天下可是朱元璋自己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朱元璋千古一帝志比天高,如果誰要擋住自己的千秋霸業,別說只是一個掛名的小明王,就是擁有半壁江山的北元自己的那些猛將謀士也照樣死磕到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豈能讓別人摘了桃子。

結語

趙匡胤建立大宋時代背景不一樣,政治環境也不允許,自己想要建立一個忠君愛國,禮賢下士的大宋王朝自己首先就不能那麼幹,何況周世宗柴榮有恩宇自己,柴宗訓又沒有大錯,退位後安分守己,自己畢竟摘了別人的桃子,實在不好意思!

而朱元璋則實在不同,小明王只是一個名,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讓小明王摘了桃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明朝以武力定天下,文官勢力太弱,朱元璋也不會在乎什麼後世評價,只要天下姓朱,百姓安定,殺個小明王算什麼!而小明王如果回到江陵後可真的會奪其天下,號令各軍,當然如果沒有威脅的話他也不會那麼趕盡殺絕,比如陳友諒的兒子大罵朱元璋,非但沒殺他,還把他送到了朝鮮,算是留個活口!

不殺只是威脅不夠大,殺是因為感受到威脅的存在


外太空的首富


看到很多站在道德層面去批判的,果然儒家社會幾千年了觀念還是很難改變。其實兩者不能相比,因為情況根本不同,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那時候朝中所有官員包括他自己和他部下都曾是柴榮的臣下,裡面也不乏還對柴氏忠心的人,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原本就虧心,不殺也只因為這樣更能收原本忠於柴榮的大臣的心,還能彰顯自己的仁慈;而朱元璋白手起家,他的屬下原本就是他的屬下,原本忠於小明王的人絕大多都死了,小明王連做面旗幟都不能,朱元璋雖然靠義軍起家,但離開他義父後自己創業,基本跟原來的義軍沒什麼關聯了,他接小明王回去基本就是昏招,當時很多人都阻止,當然也可能他只是防止小明王落入別的義軍之手,讓別的義軍坐大也未可知。

朱元璋的勢力都是他自己一手一腳創立的,小明王的地位最多也只是名義上的,手下也沒什麼臣下需要籠絡,留著他基本沒多大好處了,原本就不欠他什麼,殺了也不虧心。如果真要從道德層面去看趙匡胤和朱元璋,一個因為虧心所以不殺,一個因為不虧心所以殺了也就殺了,誰是誰非就看你怎麼看了。


上火雞湯


我是起居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皇權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他是權利的頂峰和極限,古代一個科舉僅僅是給你個當官的機會就能把人樂瘋了,這不是瞎說吧?

更何況當皇帝這種凌駕於蒼生之上的權利,這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說,皇帝你先幹著 ,沒準哪天我和我的子孫就有機會了,你會怎麼想?

所以別看表面,不是不殺時機不對。


先說趙匡胤,他的“黃袍加身”是一種傳統的延續,也是一種政治妥協。都知道五代十國吧,那時的皇帝可是高危職業,搞得好多“帝王”都不敢傳位給兒子,要不是乾兒子,要不是權臣,君臣父子那一套已然無法約束世人了,趙匡胤心裡苦啊,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把五代十國的“天子為兵強馬壯者居之”的惡習改變過來。

要怎麼做呢?1.用利益換取軍隊指揮權,也就是“杯酒釋兵權”。2.以文御武,把軍隊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什麼都要講規矩了,3.讓所有人知道皇權是有權威,且非常神聖的,皇帝就是皇帝哪怕是前朝的也不能隨便殺,所以對待前朝的皇家宗室,要從生活上關心思想上監督,把他改造成我趙家受命於天的旗幟。

我說的這麼熱鬧,其實這柴家幾個宗室子弟都是年紀輕輕就死了,還有一個讓潘美收去做侄子,改名叫潘惟吉他死的也蹊蹺。

《宋史·潘美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惟吉,美從子。累資為天雄軍駐泊都監,雖連戚里,能以禮法自飭,揚歷中外,人鹹稱其勤敏雲。”但是可惜的是,此人卻在去契丹的路上病逝了。看看死在外國了,你就不想說點啥?

總之沒有暴力革命奪取的政權,現在的損失最小,可後遺症最大。宋朝和平交接政權一些矛盾隱藏了下來,後面會一一爆發,跑題了所以這裡就不討論了。


朱元璋又是個什麼情況呢?當時的皇帝是蒙古人,想搞和平政權交接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須以暴力革命解決問題,除了自己這個小派系,還有眾多的反王。

韓林兒只是一個反王之一,再說他當時要兵沒兵要地盤沒地盤,唯一的價值就是那個皇帝頭銜,殺了他會有不好的名聲。可是朱元璋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沒有確切的證據是朱元璋殺了韓林兒,這還不夠嗎?儘管當下不完美,可好處卻在後面顯現出來。

一個領袖(朱元璋),一個聲音(朱元璋的話就是命令),一個意志(打倒一切敢於挑戰朱元璋的勢力)。

你看這多好,比老趙那磨磨唧唧的處理方法爽了多了,當然此一時彼一時,兩位帝王的統治藝術都值得我們津津樂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