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破釜沉舟是哪個歷史人物寫的?有何依據?

用戶8196162098561


破釜沉舟是項羽在解鉅鹿之圍之戰中寫的。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攻破反秦武裝趙王歇及張耳,被迫退守在鉅鹿,被秦將王離率20萬圍困,章邯在外圍負責為王離供給糧草。趙將陳餘率軍屯兵鉅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二十萬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招致項羽不滿,在勸諫無效後,項羽把宋義殺了。楚懷王和將士們擁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率所有軍隊渡過黃河解鉅鹿之圍 。楚軍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吃飽飯後,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下了命令,把所有船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的鍋砸個粉碎,項羽這樣做,讓將士們看到,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堅定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意志。果然沒有退路的楚軍拼死一搏,最終大破秦軍,解了鉅鹿之圍,重創了秦朝的根基。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意思相近。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作者目前具體是誰還不知道,大部分人都認為是蒲松齡,但《山西日報》中曾提過“喻世明言”其中錄 “題書齋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作者〕胡寄垣,明代人,生平事蹟不詳.〔解說〕此聯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大,傳說作者亦甚多,一說為金正希作,一說為蒲松齡題鎮紙銘聯.清人鄧文濱《醒睡錄》筆記,作者為明人胡寄垣,今從此說.此聯引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說明篤志的重要性.”這裡雖存誰是作者疑問,但也明確作者為明代胡寄垣.

金正希,即金聲,崇幀初成進士.清兵南下,率眾拒險抗清,恢復了安徽的寧國等縣,不久清兵大至,戰敗被捉,於弘光元年(1645)被害.餘曾讀吳恭亨《對聯話》,其中記載:“金又有題書室聯雲: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定吞吳.精氣四射,咄咄逼人.後日之起兵與清軍戰,此聯即其張本.”可見金正希是作者也不是空穴來風



七哥探世界


“破釜沉舟”最早的出處是《孫子兵法·九地篇》:“焚舟破釜,若驅群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也就是說最早提出來的是孫武。<strong>

但真正做到讓後人廣泛流傳的卻是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勇猛好武。少年時,叔父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也許就是項羽不但熟讀兵書,還能將它用於實際戰爭中。所以在鼎鼎有名的“鉅鹿之戰”中能夠以少勝多,取得勝利,一戰成名。

“破釜沉舟”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把煮飯的鍋打破,把渡河的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非打勝仗不可。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又攻破邯鄲,反秦武裝趙王歇及張耳被迫退守在鉅鹿,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章邯率軍20萬屯於鉅鹿南數里的棘原,並修築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草。趙將陳餘率軍數萬屯於鉅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滿,去跟宋義說:“秦軍包圍了鉅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裡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
宋義說:“我們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後再說。”他又對項羽說:“上陣跟敵人交鋒,我比不上你;要說坐在帳篷裡出個計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項羽說:“現在軍營裡沒有糧食,但是上將軍卻按兵不動,這樣不顧國家,不體諒兵士,哪裡像個大將的樣子。”
第二天,項羽趁朝會的時候,拔出劍來把宋義殺了。他提了宋義的頭,對將士說:“宋義背叛大王(指楚懷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經把他處死了。”
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說把渡河的船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就這樣,沒有退路的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看項羽。

鼎鼎九公主


《破釜沉舟》的故事出處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時值秦朝末年,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起兵抗秦,聲勢浩大,節節勝利,先後打敗了秦朝大將章邯和李由率領的部隊。隨著鬥爭的不斷深入,項梁逐漸滋長了驕傲情緒,認為秦軍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從而產生了輕敵思想。後來章邯重新發動反攻,項梁戰死。

章邯消滅了項梁後,引軍渡過黃河北上,圍攻趙國。趙王無奈,只得頻頻向楚懷王求救。項羽為報叔父之仇主動請纓,懷王應允,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領二十萬精兵解趙之圍。

大軍行至安陽,主將宋義臨陣畏懼,以不作無謂消耗為由命令楚軍停止前進,這一停就是四十六天。一再貽誤戰機不說,最後連軍糧也接濟不上了,兵士們又冷又餓,怨聲一片。項羽一怒之下拔劍殺死宋義,手提宋義的人頭,號令三軍將士:“宋義不義,做了刀下鬼。今後凡有不服將令者,立斬!”三軍將士群情激昂,振臂高呼:殺過黃河,消滅章邯。

當晚,項羽率領楚軍渡河救趙。過了黃河,項羽命令部隊鑿沉了全部船隻,以絕士兵戰敗返渡之念,並燒掉軍帳,每人只發給三天的乾糧,他還親自砸破了飯鍋,以示戰勝秦兵的決心。項羽的決斷和勇武,大大鼓舞了三軍將士,一時間士氣大振。

翌日,楚軍與秦軍主力在鉅鹿展開了一場惡戰。楚軍很快包圍了秦將王離的軍隊,不僅活捉了王離,還瓦解了秦軍的鬥志。王離餘部潰不成軍,倉皇逃竄。此後,又經過數次激烈的戰鬥,終於打敗了秦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千形萬象


先說答案:

“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項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西楚霸王。

“破釜沉舟”的典故,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作者司馬遷。


事件背景:

秦末,自陳勝、吳廣之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六國遺民和舊貴族也趁機起兵。項羽和叔叔項梁也趁機積聚力量,奉楚懷王為君主,開始了在亂世中的拼搏!面此時,天下各路義軍皆奉六國王室遺族之後為王……破釜沉舟的故事便於此時展開!

一、擊殺宋義,奪取兵權


起義尚未成功,義軍就開始鬧內訌!楚懷王忌憚項梁勢大,就重用宋義,以此來平衡內部的力量。不久之後,項梁在與秦將章邯的戰鬥中被殺,義軍的力量基本上被宋義控制在手裡面。


此時的項羽只是個副將,即使想幫叔叔報仇也無能為力,他把仇恨深埋在心底,默默地等待著機會。機會很快來了!


公元前208年,趙王歇被秦軍將領王離率領20萬大軍圍困在鉅鹿,向楚懷王求救。此時,秦軍兵力強盛,王離又是有名的悍將,各地義軍戰戰兢兢,無敢救援,項羽敏銳地意識到,機會來了!


他主動請纓前去救援,楚懷王以宋義上為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領六萬大軍解鉅鹿之圍。到達安陽後,宋義卻按兵不到,一來,宋義被秦軍的強盛嚇到,二來,他也有雙方拼個你死我活之後漁翁得利的想法。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史記》

楚懷王得知消息之後,無奈之下命項羽統軍,被眾將士奉為上將軍,重新掌握了義軍兵權的項羽,終於走上了爭霸天下的道路。第一戰,就在眼前!


二、破釜沉舟,一戰成名


既戴王冠,必承其重。奪取了兵權的項羽,必須要擊敗面前的20萬秦軍,才有資格繼續在這個亂世走下去!渡河擊秦,勢在必行,此戰無可避、無可退,敗則必亡!失去所有的一切!


此時,項羽的部隊面臨三個難題:一是兵力不如對方,二是久駐不打,士氣早已經低迷,三是外出作戰,軍糧即將消耗殆盡。以這樣的狀態跟兵力數倍的秦軍作戰,簡直是送死。於是,項羽下了一個載入史冊的命令!

《史記》: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渡河之後,全軍飽餐一頓之後,每人帶足三天的糧草,將飯鍋砸碎、渡船鑿沉!他告訴士兵們:現在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了!此戰有勝無敗!就將葬身此地。只有打敗敵人,

已經被逼到絕境的義軍,爆發出了強大的戰力,以死中求活的心態撲向秦軍!而項羽也在此戰中展露了他過人的勇猛和高超的指揮才能!

《史記》: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以六萬破二十萬!“鉅鹿之戰”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此戰,一舉消滅了秦軍的主力,自此,秦朝再也沒有組織起同等規模的作戰能力,義軍的勝利已經曙光可見,而項羽在義軍中的威望空前強大,一戰確定了他無可取代的地位!

三、鉅鹿之戰,影響深遠!


秦將章邯在鉅鹿大敗之後,自忖即使回朝也必然逃不過趙高的毒手。且趙高控制二世,在朝中呼風喚雨,作為軍人的章邯,思前想後,最終投降了義軍,秦失大將一員。


項羽此戰,以少勝多,展露了自己的勇猛和領導才能,讓各路義軍為之震驚。

《史記》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在擊破秦軍主力之後,天下皆以項羽為首,破釜沉舟的故事,也成就了楚霸王的無雙威名,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礙項羽的腳步,他得以將天下各路義軍整合起來,徹底埋葬了秦朝!


總結:在破釜沉舟的背後,我們看到了一個勇猛無雙,智勇雙全的霸王形象,他將隨這個成語被永遠載入中華文明史冊,在華夏的夜空中留下自己的光輝!


時也,運也!項羽能夠抓住機會,果斷出擊,以少勝多,獲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卻沒有走到最後。軍事才華出眾、武力無雙的項羽,終究因為不懂權謀,缺乏政治手腕和識人用人之才,最終被逼烏江自刎! 令人惋惜!


脂肪故事


破釜沉舟,才能讓楚軍佔領百二秦關。既然是楚軍領袖佔領的秦國關隘,其實我們就能猜到,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那就是楚霸王項羽。

秦國軍隊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幾乎是天下無敵的。一來他們軍隊紀律比較好,二來他們的兵器比較先進,所以戰必勝攻必克,佔領了其餘六個諸侯國。

其中楚國是地盤最大的一個諸侯國,他們當然非常不服氣。為此楚國後裔反秦之聲絡繹不絕。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所打的旗號就是楚國名將項燕和秦國公子扶蘇。

此外項羽的叔叔項梁也拉起了一支隊伍,他們以楚懷王為君主,開啟了討伐秦國的戰爭。所以破釜沉舟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產生的。

01宋義被殺,項羽奪取軍中大權。

按道理來說,項梁找來了楚懷王並且奉他為義帝,那麼項梁應該就是軍隊的領袖。可是義帝本人也是有韜略的,他利用卿子冠軍宋義的勢力,開始平衡楚懷王的力量。

這就造成了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項梁和宋義之間不和,義軍還沒有什麼功績,就開始內訌。在這種情況下,項梁還被秦國大將章邯設計斬殺。

失去項梁的義軍,完全掌握在了宋義的手裡。那項羽當然不服氣,不過此刻的項羽還只是副將,不足以跟宋義相抗衡。

  1. 趙王歇被清軍圍堵在鉅鹿的時候,楚懷王命令宋義和項羽前去搭救。此刻宋義是上將軍,而項羽只是他的次將,兩人領兵20萬。
  2. 讓人不解的是,宋義帶兵到了安陽以後,連續46天時間沒有發兵救助趙國。項羽非常不滿,表示現在渡河就能夠擊敗秦軍,為何不動身。
  3. 可是宋義有自己的考慮,他希望楚國一家獨大,所以姑且讓秦軍和趙軍互相廝殺,等他們殺得差不多了,自己再漁翁得利。

這一招的確厲害,不過項羽卻不以為意,他認為宋義這是膽怯。而且長期原地待命,軍糧都快吃光了,哪裡能夠與敵人決戰呢?

於是項羽不顧眾人反對,堅持把宋義給殺了,並且他是以楚懷王的名義殺了宋義。其實項羽是為了奪取軍權這才殺了宋義,也算是為他叔叔洩憤了。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史記》

殺了宋義以後,項羽成為了楚國義軍的領袖,被大家推舉為上將軍,威震整個楚國,也為破釜沉舟之戰,埋下了伏筆。

02項羽破釜沉舟,鉅鹿之戰擊敗章邯20萬秦軍。

得到軍權的項羽可不管那麼多,他心裡就想著擊敗秦國的大軍,從來沒有什麼權謀之術。所以項羽堅持渡河去拯救趙國的義軍。

  • 不過項羽這一次有一個比較特別的計劃,他知道秦軍實力強大,要想擊敗秦國軍隊十分不容易。所以他帶兵渡河以後,吩咐士兵們好好吃一頓飯,每個人身上再帶足三天的乾糧。
  • 這一切準備妥當以後,項羽命人將渡河的船都給擊沉了,再將煮飯的鍋也給砸爛了。意思很明確,這次大戰有進無退,如果失敗了那就只能全部死掉,沒有生還。要想活下來,就要戰勝對手,搶奪他們的糧食和地盤。
  • 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不過故事後面是更加精彩的實戰。在項羽這種方式的激勵之下,楚國義軍一個個勇氣倍增,可以說是以一當十。

最終楚國大軍在鉅鹿徹底擊敗了秦國章邯的軍隊,鉅鹿之戰的勝利,使得秦國主力徹底消亡,再也無力與天下義軍一戰。

此後章邯大軍一路敗退,穩定下來以後,得知趙高亂政的孝心,章邯心灰意冷,只好選擇投降項羽。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史記》

項羽問鼎天下的時候,天下諸侯莫敢仰視,可見破釜沉舟這一戰,使得項羽徹底贏得了天下人的敬重。此後項羽不顧眾人的反對,坑殺了20萬秦軍,這倒是挺讓人意外的。

理由很簡單,項羽軍中沒有那麼多糧食養這幫人,留在手裡,又怕引起軍隊譁變。所以項羽一不做二不休,就把這幫人給坑殺了,這也為他丟失天下埋下了伏筆。

03背水一戰是韓信的戰績,兩者效果類似。

韓信先投靠項羽,項羽瞧不起韓信,只給了他一個執戟郎的身份。此後韓信逃到了劉邦那裡,在蕭何的一再舉薦之下,成為了劉邦集團的大將軍。

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史記》

從此韓信開啟了自己一路開掛的人生。帶領漢軍出了漢中以後,劉邦吩咐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國實力強大,有足足20萬大軍前來迎戰。

而韓信卻只帶了一萬兩千人馬,這實力懸殊實在是太大了。這可能就是劉邦在考驗韓信的能力,不過考驗的似乎有點誇張了。

  1. 韓信自然是知道對手很強大,不過他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將其中一萬人安排在河邊列開陣勢,其餘兩千人馬則潛伏在趙國軍營周圍。
  2. 20萬趙軍殺來以後,韓信這裡靠著水的一萬人馬壓根就沒有退路,只能拼死和對手搏鬥。不過這麼打其實只是為了提高士兵的勇氣罷了,更重要的是還有兩千騎兵是在趙軍的大營周圍。
  3. 等到這邊一萬人馬和趙軍20萬大軍激戰的時候,剩下兩千人馬早就已經拿下了趙軍的軍營。前無去路,後無退路的趙軍,最終被韓信徹底擊垮。

其實韓信的背水一戰和項羽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轍。兩個人都是當時非常優秀的軍事指揮官,他們十分看重士兵的勇氣,或許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關鍵。

總結:作戰勇猛,不懂政治也是白搭。

項羽和韓信可以說是當時最優秀的軍事領袖,就算是放在歷史中,這兩個人都能夠排在前列,作戰能力沒的說。

可是他們倆的下場實在是不忍直視,項羽最後被劉邦大軍五馬分屍,韓信則是被呂后和蕭何設計殺害。

為什麼這兩位帶兵如此厲害的將領,卻無法善終呢?道理很簡單,他們只懂得打仗,卻不懂得政治權謀。

劉邦作為一個資深老牌政治家,他們倆自然無法與之相抗衡。項羽不懂政治,偏偏要做西楚霸王,而韓信也不懂政治,卻搶著要做齊王。結果自然是不得善終。


江湖小曉生


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項羽。

公元前209年,我國曆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鉅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鉅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鉅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天下華人一家親


破釜沉舟,是如今家喻戶曉的成語,比喻下定了決心,決一死戰不留後路的大無畏氣概。與義無反顧、背水之戰等成語意義相近的。破釜沉舟的故事最早是出自於司馬遷之手的,史記中是有明確記載的。所以說破釜沉舟最早是由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所書寫的。

《史記·項羽本紀》中明確的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此句就是成語破釜沉舟來源演化的源頭。成語發生的背景是在項羽率兵渡過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困的時期,此戰秦軍收到了重創,沒幾年在各地的農民起義大軍的暴亂之下,秦朝滅亡了。

隨著《史記》這一史學鉅著在後世的流傳解讀之下,慢慢地“皆沉船,破釜甑”,不知在那個文人墨客的筆下就漸漸地演化為了成語故事“破釜沉舟”,用來比喻下定的決心很大,不顧一切的拼死一戰。


姑臧山鷹


大家都知道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其實這個創意的原創權並不屬於項羽。

在項羽之前400多年,秦國大將孟明視伐晉時,秦軍出浦津關,渡過黃河後,焚燬所有渡船,自絕退路,以示誓死克敵,有進無退之意。

孟明視這樣做也是別無選擇,這是他第三次和晉國交手了,頭兩次都以秦國慘敗而告終。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不顧大臣勸阻,執意要討伐鄭國,大將孟明視率領大軍無功而返,在路過崤山時,被埋伏在那裡的晉國兵打了伏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殲滅戰,秦國將士全軍覆沒。

晉國活捉了孟明視和他的兩員副將,準備用來獻祭。晉國的王后文贏是秦穆公的女兒,施巧計幫孟明視三人逃回秦國。

秦穆公知人善任,沒有怪罪打了敗仗的將軍,仍然對孟明視施以重任。

公元前625年春天,孟明視率領400乘戰車及5萬大軍捲土重來。著名的彭衙之戰爆發(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結果又是大敗而歸。孟明視把自己關在囚車裡去見秦穆公,沒想到秦穆公再次原諒了他。


孟明視臥薪嚐膽,散盡家財,苦苦操練士兵,秦國受損的實力迅速恢復,公元前624年5月,孟明視再伐晉國,渡過黃河後,他破釜沉舟,以示決心。

這其實也是孟明視的無奈之舉,當時秦國的實力遠不如晉國,要想戰勝晉國,只有置於死地而後生。

哀兵必勝,秦國將士們懷著必死之心,無不以一當十,晉國見勢不對,馬上收縮兵力,躲在城中避其鋒芒不敢迎戰,任由秦國大軍在晉國的土地上任意馳騁。


秦軍終於揚眉吐氣,一雪前恥,在凱旋途中,秦軍繞道崤山,收集三年前戰死沙場的秦軍骸骨,妥善安葬。

面對堆積如山的骸骨,孟明視忍不住痛哭失聲。


花近高樓1


西楚霸王……項羽

誅殺了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揚諸侯。他首先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援救鉅鹿。戰爭只有一些小的勝利,陳餘又來請求增援。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隻全部弄沉,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燬,只帶上三天的乾糧,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決死戰鬥,毫無退還之心。部隊抵達前線,就包圍了王離,與秦軍遭遇,交戰多次,阻斷了秦軍所築甬道,大敗秦軍,殺了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這時,楚軍強大居諸侯之首,前來援救鉅鹿的諸侯各軍築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兵出戰。到楚軍攻擊秦軍時,他們都只在營壘中觀望。楚軍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慄膽寒。項羽在打敗秦軍以後,召見諸侯將領,當他們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